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说明

《美丽的丹顶鹤》教学设计说明

来源:爱问旅游网

  近日,笔者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执教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在精读“丹顶鹤的颜色美”这部分内容时,采用了从兴趣入手、“以画促读”的形式进行教学。

  然而,教师注重了画,而没有注意组织学生通过“画”这种方式去促进学生阅读文本,从而失去了可使课堂大放异彩的一个亮点。课后,又有一位教师重新运用这一独特的教学方式,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青年教师的执教]

  在引导学生说说初读了课文,丹顶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以后,教师提问:“丹顶鹤美在哪儿呢?你们愿不愿意把它画下来?”小朋友一听说要画丹顶鹤,个个兴奋异常,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立即拿出老师课前发下的没有色彩的丹顶鹤图片和画笔,三三两两地急着要画了。教师随后又补充说:“你们先读读第二自然段,就知道怎么画了。现在开始读吧!”

  此时,心情激动的学生们大多急于画画,课堂里只有稀稀的几句读书声,尽管老师再三大声要求读,但学生们还是不愿意,最后老师只好顺着学生让他们画。

  可画了半天,好多学生还不知道在哪儿涂色,涂什么颜色。无奈,老师只好草草收兵,搪塞了一句:“没画好的下课在画吧。”然后就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案例二:另一位教师的执教]

  师:初读了课文,丹顶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自由说。)

  师:刚才老师听大家说,丹顶鹤很美,特别是颜色更美。老师这儿有一只没有色彩的丹顶鹤(出示一张黑白色丹顶鹤图片),你们想不想打扮打扮它,给它涂上颜色?

  生:(兴高采烈、异口同声地说)想!

  师:想把它打扮好看可不那么容易!必须弄清楚在哪儿涂色、涂什么色。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书上第二自然段写得很明白,如果你读懂了就知道啦!打开书,大声地读,谁读得响亮,老师就把“丹顶鹤”送给他打扮!

  生:(饶有兴味地读课文。不一会儿读完,有学生举手。)

  师:老师看出举手的同学刚才读书很认真,声音也很响亮,现在就把它(举起丹顶鹤图片)送给你们打扮。

  不过,老师还有点儿不放心,不知道你们究竟明白了没有,在哪儿涂、 涂什么颜色,会说吗?

  生:(少数人说会。)

  师:说会的人不多,你们再去读读课文,这回要边读边把写丹顶鹤颜色的句子划下来,

  然后多读几遍,在脑子里想想是什么样儿。

  生:(又开始读书,边读边划。)

  师:(巡视,插话:一边读,一边点点划划,这个读书习惯真好!)

  师:书读几遍了,写颜色的句子也找出来了,现在会不会说怎么画?

  生:会!(声音不太响亮。)

  师:还不太有信心。好,同桌的先练着说说,可以用书上的话说,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谁说得好,就证明是真的知道怎么画了!

  (同桌的小朋友高兴地练说着。一会儿后,老师指名说。)

  生:丹顶鹤的头顶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        (师出示一枚红宝石戒指,帮助学生理解“嵌”,认识“红宝石。)

  生:丹顶鹤的头顶是鲜红鲜红的,像红宝石,身上的羽毛是洁白洁白的,像下的雪一样。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太好了!

  生:我知道丹顶鹤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了,因为它的头顶是红的。

  生:我还听爸爸说,丹顶鹤就因为它头顶上鲜红鲜红的,像宝石,所以才显得很珍贵。

  师:太漂亮了!你不光会从书本上学习,还善于向大人学习,真是个爱学习的好孩子。 

  谁还有补充的?

  生:丹顶鹤的羽毛是洁白的,而脖子和翅膀却是黑的。

  生:(立即大嚷)不对不对,不是翅膀黑的,书上说是翅膀的边儿黑的。

  师:小朋友再读读书,究竟是“翅膀”还是“翅膀边儿”?

  生:(异口同声)翅膀边儿!

  师:那“翅膀”和“翅膀边儿”有什么不同呢?

  生:“翅膀”是整个翅膀,“翅膀边儿”是翅膀的边。

  (生摸摸自己的双臂外侧)

  师:你真会读书、会思考!(看着说错的同学)读书要仔细,有时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 意思就不一样了。刚才大家读书都很仔细,听得也很认真。丹顶鹤正是因为翅膀边儿是黑的,才显得格外美丽,白中显黑,黑白分明。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读书弄明白了丹顶鹤的颜色,谁能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完整地说说?(指名说,用多媒体相机出示第二自然段。)

  师:现在咱们就可以给丹顶鹤打扮啦!老师这儿有很多种姿态的丹顶鹤(出示图片),你喜欢哪种就选哪种。

  (生挑选图片涂色,涂好了帖在画有芦苇、水草、天空等的黑板上。)

  师:小朋友真是巧手,只只都打扮得很漂亮!谁能把这段读漂亮?

  (部分学生举手。)

  师:咱们同座位的先练着有感情地读读,读得好就夸夸他。

  (生自由练读。)

  师:得到表扬的小朋友站起来,你们真棒!(老师竖起大拇指)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谁来读?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读,师生相互点评、指导)

  师:课文写得美,你们读得也很美,谁能把它背出来?  (师邀请会背的同学上前背诵。)

  师:短短的几句就把丹顶鹤写这么美,咱们中国的语言真是太神奇了。老师建议还不会

  背的同学课后把它背出来,记在脑子里。

  比照两个案例,案例一有了“以画促读”的形式,但缺乏生动而踏实的教学过程,教者并没有真正通过“画”的形式去促进学生阅读文本。不去阅读,学生就不能理解文本、形成技能、体会情感,因而达不到预期目标;而案例二教者以画为切入口,用“画”的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读书愿望,在读书活动中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理解、感悟内容,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正因为案例二的教者构建了一个实在而又充满激情的教学过程,所以既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又使课堂大放异彩。为此,笔者就“过程”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关注学习的探求过程

  我们常讲:“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前者关注的是教学结果,后者关注的是如何获得结果,是生动的过程。“过程”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欢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它能展现思路和方法,教会人怎样学习,它比“结果”更具有意义。然而现在很多课堂教学,有些教师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或获得某一结果,照本宣科地向学生灌输,没有让学生经历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的教学过程,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感悟、体验,学生虽学会了,但不会学。综观上述两个案例片段,两位教师同样采用了“以画促读”的教学手段。但案例一中,教者关注的是学生画的“结果”,没有考虑如何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活动达到这一结果;而案例二中,教者关注的是学生学会画的“过程”,采用了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背一背等形式组织学生阅读、思考,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朗读、说话、想象、背诵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作画,水到渠成。

  二、注重过程的兴趣激活

  新课程在阅读目标方面,首先关注的问题是阅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导向,而在情感态度上,则非常强调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这在低年级显得尤为重要。上述两个案例,教者都注重了学习兴趣的激发。

  案例一中执教老师一开始抓住了小朋友爱画画的特点,从画画入手,激起他们对读书的兴趣。但是在后来的教学环节中没能不断引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需要,学生不愿意去读书,不读书当然就不能理解课文。正因为学生没有读懂课文,所以他们就说不出、画不出,就体会不到丹顶鹤的美,就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素养就难以提高。案例二中,教者不仅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和语言不断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扎扎实实地展开“以画促读”的教学过程,重在“读”,“画”为轻,把“画画”作为一个诱饵,激起学生读书的愿望和兴趣,在读书中感悟祖国的语言,受到美的情感熏陶,产生喜爱丹顶鹤、爱护小动物的感情。

  由此可见,兴趣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

  三、重视过程的组织调控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应为教师所关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重视过程的组织调控。课堂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充当“旁观者”,无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困难,课堂教学缺乏目标性。如案例一中,学生出现不愿读书、不能作画或作画时间偏长等现象时,教师没有想方设法去打破这种局面,努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是看了无动于衷。

  案例二中,教者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不断调整新的学习状态,不时唤醒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体现了“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的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学情,合理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做到课堂教学有张有弛,动静结合;要适当调控教学节奏,保证预定教学任务的完成;尤其要把握好教学的目标,给学生的学习定向。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是学生产生积极情感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发展的过程,我们只有让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并在过程中注重兴趣的激活,重视过程的组织调控,课堂上才会精彩不断,才会呈现一幅积极乐学、思维活跃、心灵飞扬的情景,学生才会进步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