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孙中山破陋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来源:爱问旅游网

  师:你知道孙中山是谁吗?

  生:他是临时大总统。

  生:他破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师:在文中“陋习”指什么?

  生:是“缠足”。

  生:是“裹脚”。

  (评:这两个问题都是课文中出现的内容,及时地提出可以达到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情况,这里还可以对孙中山的一些事迹作补充的讲解,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其为人处事的方式。)

  师:不好的习俗,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应该破除。

  生:应该废除。

  (评:这一问题设计的好,应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摒弃陋习,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师:齐读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孙中山为什么要破陋习?

  生:为什么说这是陋习?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缠足是陋习呢?自由读课文,划出答案再告诉你的同桌。

  生:读句子“一天,孙中山从外面回来,看见妈妈正在用一根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地给姐姐缠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

  师:这布条有多长呢?大概有三四米长,一道一道地把脚裹成粽子的形状,非常痛苦。再读读句子,表现“痛苦极了”(板书:缠足时  痛苦极了)

  (评:学生对缠足了解甚少,有了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缠足时和缠足后要忍受的巨大痛苦,为学习下文奠定了理解的基础。)

  师:谁来读读孙中山生气的话

  生:读“你为啥要姐姐受这份罪呢?姐姐缠了脚,还能下田干活吗?” 

  师:你读这句话的时候,心里在想什么?

  生:我把自己当作孙中山。

  师:说得好,读书时就要把自己当作文中的角色。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评:入境才能悟情,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将自己融入课文中,做到“身临其境”)

  师:他说服了妈妈吗?妈妈的话又是什么意思?自己读读妈妈的话。

  生:没有说服。我感受到妈妈很无奈。

  师: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写的好?

  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

  生:第二句写的好,我觉得妈妈心里也很痛苦。

  生:妈妈也心疼姐姐。

  生:妈妈此时的心情也是无可奈何。

  (评:这一比较设计的恰到好处,能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章去,也能将妈妈的那种无奈和痛苦的心情巧妙地表现在学生面前。)

  师:看看书上的图,谁来表演一下孙中山的气愤。

  生:叉着腰,气鼓鼓的

  师:你的心里在想什么?

  生:姐姐太痛苦了,太可怜了,我很气愤。

  生:这个陋习真可恶,害的姐姐受罪。

  师: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这件事刺痛了孙中山。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生:这件事对孙中山伤的深。

  师:缠足前的姐姐是个怎样的孩子?缠足后她有什么变化呢?

  生:活泼,还很能干。缠足后变的很不开心。

  生:再也没有笑脸,再也没有歌声了。

  师:如果没有孙中山,你们现在可能在家里缠足呢,来接你们放学的就不会是穿高跟鞋的妈妈,可能是走路颤颤微微的小脚妈妈。这时候,你想说些什么?

  生:孙中山,我要感谢你,是你破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

  生:你太伟大了。我真敬佩你。

  生:如果没有你,中国千千万万的妇女可能还在忍受缠足带来的痛苦,我代表她们感谢你。

  (评:这里的假设安排让学生切实地联系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亲人,想象受缠足伤害后的情景,对孙中山的伟大行为自然产生由衷地敬佩,对课文就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师:除了缠足,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陋习?

  生:重男轻女的思想……

  (评:这是课堂向课外的延伸,通过深入浅出地学习,学生对陋习的认识加深了,不仅如此,学生要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具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陋习,发现它,破除它,让社会更加文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