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医学创新研究 2007年3月 第4卷第8期MEDICINE INNOVATION RESEARCH 誊- ≯0雾 誊 萎曩 曩 t≯望爵i 委 誊蕾 罄务萋。誊。。 誊重。_ - 一鹫 ≯≯曩。≯誊 42例急性毒鼠强中毒并中毒性心肌病临床分析 曾红 曾珠 会泽县第一人民医院(云南 会泽654200) 【中图分类号】R595.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的 了解急性毒鼠强中毒并中毒性心肌病临床特点。方法昆明市盘龙区人民医院 【文章编号】1671—7821(2007)08—0057—02 对群体性急性毒鼠强中毒的50例患者行心电图、心肌酶学 监测。结果50例患者中42例合并中毒性心肌病,其中心电图异常占74%,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占37.5%)、心肌缺血(占33. 37%);心肌酶升高者占54%,主要是CK(占34.75%)和CK—MB的升高(占31.55%);心肌损害较神经系统及消化道症状发生晚,心 电图异常发生先于心肌酶改变。 【关键词】急性毒鼠强中毒中毒性心肌病心电图心肌酶 图异常发生先于心肌酶改变。 表1 50例ATI临床表现与ECG、心肌酶变化特点 2004年6月17日17:00左右在某中学食堂进餐者先后出现 恶心、呕吐、抽搐等表现,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属于他人将毒鼠强 3ml投入炒菜中,导致就餐的66人出现急性毒鼠强中毒(ATI)。 先后有病情较重的50名患者转入我院住院治疗,治疗过程中所 有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尿常规正常,但其中42例出现心电 图(ECG)和/或心肌酶异常,合并中毒性心肌病,现将其临床特点 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在同一时间、地点就餐群体性ATI者共66例, 表2 ATI与首次ECG异常Sn,L,肌酶升高时间关系 收住我院50例患者中,合并中毒性心肌病者42例;潜伏期10— 6O分钟,平均35分钟;年龄13~25岁,平均19岁;男性45人,女 性5人;一般表现如头痛、头昏、乏力、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心 悸、胸闷等症状者共39例,抽搐1次即被控制者4例,眼球结膜 下出血者7例;住院天数3—23天,平均住院天数13天。 1.2方法 2.3 ECG异常共37例,其中窦性心动过缓18例,占37.5%;心 1.2.1人院后每天早晨7:00抽空腹静脉血5ml作心肌酶学检 测,同时作ECG检查。 1.2.2仪器 肌缺血l6例,占33.37%;异位早搏6例,占12.5%,传导阻滞8 例,占21.62%,房性交界性心率6例,占12.5%,此组ECG异常 主要是窦性心动过缓和/或心肌缺血为主要表现。 1.2.2.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美国CYNCHRON CX9型,检测血 2.4 27例心肌酶在l2~96小时内单项升高频率及最大值(见 表3),结果显示:中毒后96小时内CK T 65次,占34.75%,最大 值1559u/1,CK—MB T 59次,占31.55%,最大值147u/1,二者无 显著差异,升高频率及幅度几乎平行上升,AST T 30次,占16. 04%,最大值144u/1,LDH T 7次,占3.74%,最大值370u/1, 清标本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 激酶(CK),肌酸激酶一MB同工酶(CK—MB),Ot一羟丁酸脱氢酶 (HBOH)。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技术公司提供。 1.3判断 1.3.1 ECG诊断标准。 1.3.2心肌酶参考值:AST0~40u/1,LDH 114—240u/1,CK 24— 195u/1.CK—MB 0—24u/l。HBOH 72—182u/l。 HBOH T 26次,占13.9%,最大值432u/1。 表3 27例心肌酶在12—96小时升高频率及最大值 1.4中毒性心肌病诊断常升高。 2结果 中毒者出现ECG异常和/或心肌酶异 2.1 50例ATI临床表现与ECG异常、心肌酶升高结果(见表 1),50例患者中ECG和心肌酶正常者8例,占16%,为一般临床 表现患者;42例合并中毒性心肌病,占84%,其中ECG异常37 例,占74%,心肌酶异常27例,占54%;出现眼球结膜下出血和 3讨论 毒鼠强又名四次甲基二砜四胺,主要中毒机制为拮抗 一氨 基丁酸,引起惊厥。动物实验也证明毒物经胃肠吸收进入肌体, 引起多脏器损害,常见为脑、肝、心、肾等损害,但关于其对心肌损 害报道较少” 。 抽搐者1 1例均发生心肌损害。 2.2 ATI与首次ECG异常、心肌酶升高时间关系(见表2),从中 看出首次ECG异常主要发生在中毒后12~48小时,共32例,占 此次群体中毒事件特点:毒鼠强是当地集市购买5ml/支液 体装毒鼠强,将3m1分别投入不同食品中,致使66人中毒,因其 投毒量少,中毒范围广,所以中毒者自觉症状较轻,症状相对较重 86.49%。首次心肌酶升高主要发生在中毒后48—72小时,共21 例占77.78%,心肌损害较神经系统及消化道症状发生晚,心电 转至我院治疗的50例患者中,出现42例合并中毒性心肌病,占 一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医学创新研究 2007年3月第4卷第8期MEDICINE INNOVATION RESEARCH 研乡 爱曩曩 ≯#≯。 磐 。| | l曩 曩誊 。 --曩 季- 露l拳 毒 | 矗 0 ||。 薹 ≯ ≯ 曩≯ AF椎弓根钉 治疗 腰椎骨折 董涛【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邢荣董伟 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161006) 【文章编号】1671—7821(2007)08—0058—01 【摘要】腰椎骨折在脊柱骨折中较常见,约占脊柱骨折的60%,高能量伤所致的不稳定性及伴有马尾、神经根损伤的腰椎骨折呈逐 年上升趋势。早期复位、固定、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成为治疗的原则。我院2003年4月至2005年2月共收治腰椎骨 折15例,其中8例采用国产AF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腰椎骨折1临床资料 AF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 散骨折需加横连装置,提供旋转稳定性,将小颗粒骨植于伤椎侧 本组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22—56岁,平均 前方,切口内留置负压吸引。 3术后处理 负压吸引于术后24~48小时内,引流量少于50~60rrIl时去 除,卧床4周,4周后支具保护下离床活动并进行腰背肌功能练 习。 1.1一般资料36.8岁,其中腰椎。骨折2例,腰椎 骨折5例,腰椎。骨折1例, 伴马尾损伤3例,伴单侧神经根损伤2例,余3例无神经损伤症 状。 l、2损伤类型按AO骨折分类均为不稳定性骨折,波及中后 柱的损伤5例,前中后柱受损3例,其中6例骨折块向椎管内移 位,椎管侵占最大为3mm。以上病例均经CT、MRI证实 。 2治疗方法 手术以6小时以内进行为宜。 4疗效 全部病例于术后24—48小时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 2例神经根受压病例于术后24小时神经受压症状基本消失。因 压迫造成的马尾损伤于术后5~7天开始恢复,伤椎复位基本达 2.1体位及切口 病人全麻成功后俯卧位于手术台上,加胸枕 100%。全部病例一年后随访无神经损害的症状及体征,侧前方 植骨融合良好。 5讨论 及髂枕,防止胸腹部受压,影响呼吸或术中出血量大,取以伤椎为 中心的脊柱后正中切口,长度为包括伤椎相邻的上下两个椎体, 常规暴露椎扳及关节突关节。 胸腰椎骨折,尤其是波及中后柱的不稳定性骨折,不论是否 2.2进针点及钉棒的选择伤椎相邻两椎体横突中点延长线与 伴神经损害均应早期复位内固定,恢复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避免中晚期由于脊柱不稳、成角畸形、椎管内骨块存在所造成的 神经损害 。同时由于治疗周期短减轻了病人各方面的负担。 以往采用哈民、卢氏,DiRe钉因器材本身缺隐造成复位不彻底、 固定不确切,发生中晚期神经损伤,而钉棒系统克服了传统器材 的缺点,治疗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下关节突外缘延长线的交点为进针点,角度胸椎向中线倾斜7 —10。,胸腰段为5。,腰骶依次5—10。,深度以侧位透视下针长度 不超过椎体前后径的80%为宜。针的直径可根据CT椎弓根平 扫确定。连接棒角度的选择以骨折角畸形的角度为依据,国产 AF钉连接棒提供的角度为0。、5。、10。、15。,基本可以满足治疗的 需要。 2.3复位、内固定、减压及植骨融合椎弓根通道开放后透视证 [1]党耕町,等,译.脊柱内固定,19—30 [2]胡有谷,等,译.脊柱外科学,179—190 [3]党耕町,等,译.脊柱内固定,92—94 实位置确切,探查四壁及底部均为骨质,拧人选好备用的椎弓根 钉,常规行伤椎椎扳切除,同时探查神经根管及椎间盘如需要予 减压切除。将切除的椎板及棘突骨质修成颗粒状备用,选择适合 角度的连接棒,逐渐旋紧固定螺丝,使骨折椎体逐步复位,如为爆 【收稿日期】2006—12—5 84%,从表1结果表明,中毒临床表现与接触毒物量及纯度密切 相关;从ECG及心肌酶变化特点可看出,其发生晚于神经系统和 消化道症状,ECG异常早于心肌酶异常升高,因此在治疗ATI时 应注意监测ECG和心肌酶变化,防止漏诊。表3统计结果显示 心肌酶变化特点以CK、CK—MB升高为主,而此组患者抽搐1次 者共4例,50例患者肝、肾功能正常,CK、CK—MB等心肌酶升高 主要与心肌受损有关,与有关报道ATI时,LDH、CK升高是骨骼 心肌损害改变可能是毒物直接毒性作用所致,还有心肌缺血因素 参与,因此,我们在ATI患者诊治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 化,通过对ECG及心肌酶检测,根据其变化特点,及早进行干预 治疗,防止严重心肌损害造成心源性猝死。 参考文献 [1]马渝,等.毒鼠强中毒致急性心肌损害酷似急性心肌梗死一 例.急诊医学,2006,8(15):720 肌损害引起的结论不相符 ,可能因为以往ATI患者常被强烈全 身剧烈抽搐症状所掩盖,心肌损害不一定在整个中毒病象中占主 导地位,故易被忽视。 [2]王卫东,张佳.小儿毒鼠强中毒血清LDH、CK变化分析.急诊 医学,1999,8:230—231 通过对ATI合并急性中毒性心肌病相关情况分析,患者急性 一【收稿日期】2006—12—20 58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