誊 矗 一 — … 一… 灵活处理教材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胡煌英 口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关键词】计算教学教材资源有 效性 【文献编码】doi:l0.3969/j.issn.0450— 9889(A).2010 11.032 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提出了“重视口算、 加强估算、淡化笔算”的理念,但课改几 年来,笔者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所下 降。如何合理地处理教材,提高计算教学 的有效性呢?下面是笔者的一些做法。 一、灵活处理教材中的情境 新课程在计算教学方面的突出变化 之一就是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 中,提出“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 繁杂计算,避免将计算与应用割裂开 来”。实际教学中有两种情况需要引起注 意:一是不考虑计算教学与现实情境的 结合,延续传统教学“探讨算法一总结法 则一巩固练习”的程序,以熟悉计算法 则、提高计算技能技巧为目的。二是没有 研究计算教学中情境的意图,盲目引入 情境,机械地按照“观察情境—分析信 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关系一解决问 题”的流程教学,把较多时间浪费在处理 情境图、分析并不难处理的数量关系上, 把计算法则的教学与解决问题混为一 谈,没有突破计算法则教学的重难点。提 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充分利用 好教材所提供的情境,并进行适当的拓 展。如教学3+2时,仅让学生知道结果等 于5(即解决了问题)是不够的,知道了3 个1加2个1等于5个1(即掌握了算 理)是不够的,能算出4+3—7,5+4—9等 (即掌握了算法)还是不够的。教学巾,教 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以下问题情境:① 为什么要学习3+2=57因为我们在生活 中经常会碰到“爸爸吃了3块点心,妈妈 吃了2块点心,两人一共吃了几块点 心?”之类的问题。这是人类生活、生产和 工作的需要。②3+2=5不仅仅能解决吃 点心的问题,而且能解决类似的各种问 题,3+2=5是这些无数个问题的共同本 质。换言之,无数个同类的问题均可以用 3+2=5这个算式来解决。这样的教学让 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 用,体验到数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改变 他们对计算题“乏味”“枯燥”等感觉。 二、灵活处理教材中的例题 有些教师喜欢把教材改得面目全 非,实际上,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一大 批专家学者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心编 写而成的,即使要“创造性”地使用,也要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加以调 整,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创 造”。例题的教学,尤其要在把握编者意 图的基础上展开。如,《笔算乘法》中的 “两位数乘一位数”(没有进位)的例题出 现学生非常熟悉的彩笔主题网。关于彩 笔,学生有了很多的经验,教师没有必要 改变它,可以大胆地“以本为本”,以“谁 能在图中找到数学信息”的问题而直奔 主题,并引导学生开始探究“怎样算一共 有多少支彩笔”。 有些例题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 实际,教师则可以灵活改动。如在教学 减法时:课本是以云南的丽江、大理、昆 明之间的路程为主,让学生解决“到丽 江还有多远”这个问题,并从解决问题 巾探究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教材出示 了“旅游线路图…‘老师带学生旅游的情 景图”“线段罔”三幅图,但根据我课前 调查,很多学生没有去过云南,对教材 所创设的情境并不了解。因此,我创设 了学生非常熟悉的近期学校开展的“书 香校园”活动中一年级捐书348本,三 年级捐书517本等信息,让学生通过提 问题“三年级比一年级多捐书多少本” 来进行教学,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 探究新知。 有时教材课时安排较少,教师可以根 匠蓟豳 墨叵口 ④ 据学生需要,灵活地增加i鄹寸。如,在《笔算除 法》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例题中只 出现商是两位数的例题“238÷6=39…… 4”。在这个例题中,对于试商,第一次出 现最高位不够除的现象,学生学起来较 吃力。如果没有一定量的练习,大多数学 生对这节课的知识的掌握一定是不熟练 的。同时,在教材的“做一做”中出现了两 道“商是三位数”的题目‘'605÷5”和‘'863÷ 7”,学生也无从下手。于是,我把它分为 两课时进行教学,把商是三位数的习题 也作为例题,使学生学起来有条有理,计 算法则掌握得扎实。 三、灵活处理教材中的习题 新教材将计算教学安排得非常紧 凑,给学生留出了更大的探索和思考空 间,教师应设计恰当的习题,来保证学生 有一定量的练习训练。如,在教学《三位 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后,教师可 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组织学生进行以 下练习:进行竖式计算,根据加法的意义 练习求和,估算哪两个数相加得1000,以 及解决问题等。这样设计的练习循序渐 进,形式丰富多样,学生练习起来就不会 感到枯燥无味。 新教材中计算教学课时的压缩,导致 在习题的安排上往往跳跃性很强,教师可 灵活地设计一些“中间”层次的习题,帮学 生搭桥、化解难度,顺利完成习题,发挥习 题的巩固作用。如,在教学《加减法的验 算》之后,我发现教材除了“做一做”安排 两道单纯验算的习题外,练习中再也没有 出现过验算的内容。基于学生第一次接触 验算的知识,我认为只有这些练习是远远 不够的,因此,我让学生任选练习七第一 题竖式计算中加减法各两题进行验算。而 第二题的改错题中,我也让学生充分应用 所学的验算的知识,检查出错误的地方, 而不仅限于以前的“再算一遍”的办法。 (责编 林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