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王俊 2007.2.27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分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拾掇 .B.绮丽 .C.裨将 .D.匮乏 .
啜泣 .涟漪 .睥睨 .溃败 .
气息惙然 .风光旖旎 .稗官野史 .功亏一篑 .
时作时辍 .掎角之势 .纵横捭阖 .振聋发聩 .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高考命题历来都重视稳定性和探索性,没有稳定就会给社会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 没有探索就不能与时俱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
B.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又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两者交相辉映,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多元文化相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
C. 金庸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语文读本》,一时间人们 议论纷纷,闪烁其词。 ....
D.“梅兰芳”走进日本动漫,在应用现代手段开发中国传统文化资源方面,日本同行 已风行一时,国内原创动漫业界更应有所作为。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以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是一个包含多种元素的综合体,它不仅是学生学好其他课 程的工具,而且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B. 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纷纷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应尽快 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C.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D. 目前,少数政府网站变成花架子的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 赶时髦,“跟风上网”,而网络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没有及时跟上。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2-15题
怎样才算一个现代人?依周作人的说法,在中国,“讲人的意义,从新要发见人”,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才真正开始的。那时候人们怎么讲人的意义呢?不妨来看两篇当时最有影
响的文章。
一是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它这样归纳易卜生对“人”的要求:“他主张个人须发达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随后引出那一段脍炙人口的宣言:“你要想有益于社会,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有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你自己。”现代的“人”被解释为“个人”,对人的“发见”,也被具体化为个人对社会的新的关系的“发见”,胡适从头到尾,都是把他对“人”的看法,放在“个人如何面对社会”的论述框架中来展开的。
二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它先列出“人”的定义:“其中有两个要点,(一)‘从动物’进化;(二)从动物‘进化’。„„这两个要点,换一句话说,便是人的灵肉二重的统一。”接着引申道:“而这灵肉一致,便是我们所谓的人类正当的生活所致。所谓从动物进化的人,也便是指这灵肉一致的人。”这似乎是开辟出了一片与《易卜生主义》完全不同的视野,它呈现的是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可是,周作人并没有顺着灵肉一致的思路往下讲,他话头一转:“这样的‘人’的理想生活,应该怎样呢?首先便是改良人类的关系。彼此都是人类,却又各是人类的一个。所以须营造一种利己继而利他,利他便是利己的生活”,又折入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的视野了。由此往下,一路都是讲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最后以耶酥“爱邻如己”的训诫结束了对人道主义的阐发,文章开头拓出的那一片新的视野,随之缩小到几近于无。
在这里,关于胡适的“发达自己的天才性”,我没有意见,我只想指出一点,胡适们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强调,虽然切合时势的需要,可一旦成为“发见人”的主导方向、出现“我如何挣脱社会束缚”这一问题,并因此遮没了人们思考“人的意义”时候的大部分视野,那就会造成极大的限制。人的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譬如灵与肉的关系,人的各种社会需求——政治、经济、审美、爱情等——之间的关系,理智与情感的关系,人的身心常态与非常态的关系,以及其它许多方面,都会被排除在对“人”的思考之外。当然,这些方面并不能完全自外于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也决不能等同于这种关系,倘若你只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去把握人,那就很难避免狭隘和武断。
4、从文章来看,作者对“人的意义”这一问题所持的看法是( ) A.关注现代人的独立意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
B.关注人的灵与肉的统一,既注重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又强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 C.不排斥个人与外在社会的关系,但更要关注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 D.要关注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但更要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 5、第三段中所谓“那一片新的视野”是指( ) A.人自身不同侧面的关系,不仅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D.人的灵与肉的统一,以及由这种灵肉统一而带来的正当生活。
6、关于胡适和周作人在“人的意义”这个问题上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胡适强调发展个人,周作人主张兼爱他人。
B.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胡适的观点切合了当时时代的需要,但也有极大的限制。 C.周作人起初强调个人的进化而达到灵与肉的统一,而后来强调的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与胡适的观点相契合。
D.对胡、周二人的观点,作者更倾向与周作人起初所强调的“个人的进化而达到灵与肉的统一”的见解,只是周作人没能就此深入下去。 7、下面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新要发见人”的含义是在新的层次上去认识人,胡适认为这个新的层次主要是“个人与社会的新的关系”。
B.在思考人的意义时,如果因“我如何挣脱社会束缚”这一问题而遮没了人们的大部分视野,就会造成人对社会的许多正常需求被我们忽略。
C.没有社会,政治、经济等就无从谈起,因此,人的各种社会需求————政治、经济、审美、爱情等——之间的关系不能与社会相分离。
D.周作人在论及人的理想生活时,强调要改良人类的关系,强调“爱邻如己”,在当时比胡适一味强调“救出你自己”更有进步意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①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性廉直介立,行不合己者,虽贵不与交。信阳侯阴就,数致礼请恢,恢绝不答。
②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
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③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叹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
④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罪于令,收将杀之 收:拘禁 .B.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 .C.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 .D.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 .
9.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 ①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 ②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 ③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④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⑤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⑥弟子縗絰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②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C.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所以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表现了他为人正直的一面。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
第Ⅱ卷(共120分)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皦然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 (3分)
译文: ②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 (3分)
译文:
③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3分)
译文: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城子 苏轼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谴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①开头三句写景,其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片运用多种手法描写弹筝女,请择其一种作具体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下片重在写音乐,最后三小句诗意味深长,试作简要评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故不登高山, ; ,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2)风急天高猿啸哀, 。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 。
(《老子》)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上海与北京(节选) 王安忆
北京埋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如今已经沉寂在北京人心里。北京人的心是藏着许多事的。他们说出话来都有些源远流长似的,他们清脆的口音和如珠妙语已经
过数朝数代的锤炼,他们的俏皮话也显得那么文雅,骂人也骂得文明:瞧你这德行!他们个个都有些诗人气质,出口成章的。他们还都有些历史学家的气质,语言的背后有着许多典故。他们对人对事有着一股潇洒劲,洞察世态的样子。上海人则要粗鲁得多,他们在几十年的殖民期里速成学来一些绅士和淑女的规矩,把些皮毛当学问。他们心中没有多少往事的,只有二十年的繁华旧梦,这梦是做也做不完的,如今也还沉醉其中。他们都不太惯于回忆这一类沉思活动,却挺能梦想,他们做起梦来有点海阔天空的,他们像孩子似的本自己的美梦乐开了怀,他们行动的结果好坏各一份,他们的梦想则一半成真一半成假。他们是现实的,讲究效果的,以成败论英雄的。他们的言语是直接的,赤裸裸的,没有铺垫和伏笔的。他们把“利”字挂在口上,大言不惭的。他们的骂人话都是以贫为耻,比如“瘪三”“乡下人”“叫花子吃死蟹——只只鲜”,没有什么历史观,也不讲精神价值的。北京和上海相比更富于艺术感,后者则更具有实用精神。
北京是文学化的城市,天安门广场是城市的主题,围绕它展开城市的情节,宫殿、城楼、庙宇、湖泊,是情节的波澜,那些深街窄巷则是细枝末节。但这文学也是帝王将相的文学,它义正辞严,大道直向,富丽堂皇。上海这城市却是数学化的,以坐标和数字编码组成,无论是多么矮小破陋的房屋都有编码,是严丝密缝的。上海是一个千位数,街道是百位数,弄堂是十位数,房屋是个位数,倘若是那种有着支弄的弄堂,便要加上小数点了。于是在这城市生活,就变得有些抽象化了,不是贴肤的那种,而是衣着理念的一种,就好像标在地图上的一个存在。
北京是智慧的。上海却是凭公式计算的。因为北京是深奥难懂,要有灵感和学问的;上海则简单易解,可以以理类推。北京是美,上海是管用。如今,北京的幽雅却也是拆散了重来,高贵的京剧零散成一把两把胡琴,在花园的旮旯里吱吱呀呀地拉,清脆的北京话夹杂进没有来历的流行语,好像要来同上海合流。高架桥,超高楼,大商场,是拿来主义的,虽是有些贴不上,却是摩登,也还是个美。上海则是俗的,是埋头做生计的,螺蛳壳里做道场的,这生计越做越精致,竟也做出一份幽雅。这幽雅是精工车床上车出来的,可以复制的,是商品化的。如今这商品源源打向北京,像要一举攻城之战似的。 (选自王安忆《寻找上海》)
14.在“北京蕴藏着许多辉煌的场景,还有惊心动魄的场景”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埋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15.根据你的体会,说说北京的感性、上海的理性与它们的文化渊源有无必然联系。(6分)
16.北京是智慧的、是美的,上海是管用的、是俗的。文章结尾说上海的商品源源打向北京,这反映了一种什么趋向?(6分)
17.联系全文,说说北京和上海分别是怎样的城市。(6分) 六、(15)
18.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概括材料的主旨。(5分,答案不超过30个字)
几个人喝同一井里的水,有人用金杯盛着喝,有人干脆用双手捧着喝。用金杯者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用泥碗者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用双手捧水喝的人痛快地说:“好解渴啊,甘甜的水!”
19.仿照下面这个句子,另写一个句子。要求:合理依托一自然物,有意趣,结构大致相似,不求字数相等。(6分)
新月正视自己的不足,才是走向圆满的开始。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况及要求,写一段转述他人的话。(4分)
甲乙两人同丙一起去照相。丙长得很漂亮,就是脖子稍短些。一次甲给丙照相时想采用俯角拍摄,乙小声提醒说:“他脖子短,俯拍就显得缩脖子,不如平拍好。”丙听到乙在嘀咕什么,很敏感,找机会悄悄问甲:“他刚才说我什么?”如果你是甲,如何转述乙的话?
要求:既要符合乙的意思,又不挫伤丙的自尊心,不超过20字。 七、(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节日是观察一个民族的人生哲学、生活风俗、民族风貌、文化心理的窗口。近些年,校园流行“过洋节”,如“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等。对这类现象一直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迷失、文化跪拜,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渗透、文化的交融,还有人认为这警醒我们,应该发扬光大我们自己的传统的节日文化,如春节、中秋、重阳等等,这些节日,经过了千年的锤炼,有着动人的宝贵的内容,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打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财富。 怎么认识这种节日文化现象?节日文化对我们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请以“我和节日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1.D(A中“掇”读duō,“啜”读chuî,“惙”读chuî,“辍”读chuî;B中“绮”读qǐ,“漪”读yī,“旖”读yǐ,“掎”读jǐ;C中“裨”读pí,“睥”读pì,“稗”读bài,“捭”读bǎi;D中加点字都读kuì。)
2.A(“与时俱进”,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前进。“交相辉映”,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闪烁其词”,形容说话吞吞吐吐,躲躲闪闪。“风行一时”,形容某一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很盛行。)
3.C(A中“素养”与“工具”搭配不当;B中缺少与“针对”相对应的宾语中心语,如“情况”“趋势”等;D中“少数”与“普遍”在逻辑上有矛盾。) 4.C(AB分别是胡适和周作人的观点,D前后主次颠倒了。)
5.A(A表现出与《易卜生主义》完全不同的新视野,B C表明周氏观点已经折入《易卜生主义》的视野了。D非“灵肉统一而带来的正当生活”,是“正当生活带来灵肉统一”。) 6.C(原文只是说“折入《易卜生主义》的视野”,并非说与胡适的观点契合。) 7.D(文章中没有这方面的评价。) 8.D(谢:谢绝)
9.D(④叙述的不是乐恢,而是窦宪兄弟;⑥讲乐恢找借口退休。) 10.B(“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有误,说反了。 )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译文:(焦永的)各位弟子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惟独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关键字:系、皦、污)
②译文: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因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 (关键字:数、毁、由是)
③译文: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 (关键字:以、乃、乞骸骨) 12.(8分)
①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②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③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
无穷。(要扣住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13.(1)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2)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4.说明这些场景不容易看到。好处:一是北京人的心里没有忘记;二是和上海的浮浅形成对照;三是说明北京历史的久远。(一小点1分)
15.有必然联系。北京有深厚的文化积累,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精华的聚集地,人文气息浓郁,容易激发人的联想,想像。上海则是更加现代化,更加数字化的城市,因而理性也是一种必然。
16.说明北京的智慧和美越来越成为一种埋藏在人内心深处的东西,这种美好正在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将是世俗和功利性的东西。上海的商品正源源打向北京,上海的文化也正在影响着北京。这正好反映了现今人们的功利性价值观的浓重。
17.北京庄严肃穆,上海更贴近生活。北京感性,是文学化的城市;上海理性,是数学化的城市。北京是用智慧的,上海是凭公式计算的。北京是美的,上海则是俗的,管用的。 18.答案举例:只有不受外物左右,才能品尝到人生的真味,享受到生活的乐趣。(解析:面对同一井里的水,三种人,三种喝水的方式,三种不同的感觉。前两种人构成对比,尽管喝水的方式、结果不同,但实质一样,均被外物所左右,故没有品尝到水的甘甜;第三种人又与前两种人构成对比,不受外物拘束,尝到了水的甘甜。评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评分要灵活掌握,只要意思对即可,其他角度、说法,根据与材料的接近程度和合理因素,酌情给分。如下例子供阅卷、讲评参考:外物改变的是人的感受,真正的快乐源于对事物本质的追求,给5分。用最简单的方式品味出生活的本质与乐趣,给5分。不要因外物的不同而影响自己的心情,给4分。不要被世间浮华遮住了双眼,要清楚自己的目标,给3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给2分。包装要不得,给1分。精神重于物质,0分。)
19.要把握自然物的特点,联系要自然,要给人以启发。答案举例,供阅卷、讲评参考:竹子经常总结自己,是它直立不屈的前提。大海吸纳百川,是博大、辽阔的基础。飞蛾冲破束缚自己的蛹,才能破茧成蝶。雄鹰张扬自己的个性,才能成为搏击长空的一代天骄。凤凰不惧怕燃烧的烈火,才得以涅槃永生。满地的碎石应当自豪,适时地离去,造就了雕塑家惊世的杰作。荷花收敛自己的美艳,是收获硕果的开始。滴水相信自己的毅力,是穿透顽石的保证。螳螂无视黄雀的存在,是走向灭亡的开始。
20.(示例):他说,换个角度拍才能表现出你的美。
21.参照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建议:45分切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①乐恢字伯奇,京城长陵人。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吏,得罪了县令,(县令)拘禁了他,准备把他杀了。乐恢十一岁,常常伏在官署门前,白天黑夜号哭。县令听到这个消息,同情
他,就放出了他的父亲。长大后,乐恢喜好经学,跟随博士焦永学习。焦永做了河东太守,乐恢跟随他到了官府,(他)闭门精心诵读,不与(外界)人物交往。后来,焦永因事被劾查,其他弟子都因为替焦永疏通关系被拘禁,惟独乐恢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玷污法律,于是矢志成为有名的儒生。性情廉洁正直,孤高独立,那些品行不与自己相投合的人,即使尊贵也不肯与他们交往。信阳侯暗中接近乐恢,多次送礼请乐恢,乐恢拒绝他,不予应答。
②后来在本郡做官,太守因犯法被杀,朋友中没有谁敢前往奔丧,只有乐恢为他服丧。回来后,又做了功曹,推选、举荐从不偏袒,别人的请求、托付也从来没有接受。同郡的杨政多次当众诋毁乐恢,后来(乐恢)举荐了杨政的儿子做了孝廉,因此乡里的人都归附他。被征辟到司空牟融的府中。正赶上蜀郡太守第五伦代替牟融做司空,乐恢因为与第五伦是同乡,(乐恢)不肯留下来,在举荐了颍川杜安之后辞去官职。许多人都称赞他的行为,朝廷接连几次征召他,他都没有答应。
③后来征召他做了议郎。正赶上车骑将军窦宪要出征匈奴,乐恢多次上书谏争,朝廷称道他的忠心。入朝担任尚书仆射。这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和窦宪关系密切,放纵家人胡作非为。乐恢弹劾王调、李阜以及司隶校尉。众多指责、荐举(的事实),令(他们)无法回答,无从逃避,显贵的外戚们非常厌恶他。窦宪的弟弟夏阳候窦瑰想要问候乐恢,乐恢谢绝了他,不与他交往。窦宪兄弟两个行为放纵,又愤恨乐恢不依附自己。妻子常常劝谏乐恢说:“古人有保全自身躲避灾祸(的说法),你何必用自己的言论来招致别人的怨恨呢?”乐恢慨叹地说:“我怎么能够容忍朝廷中那些尸位素餐之人呢?”于是上书劝谏说:“我听说众多帝王的过失,都是由于权利下移造成的。国舅们不应该干预王室的政务,以此显示天下是个人的天下。政治有了过失,如果不加补救,其结果不可预测。当今应该做的,帝王应以大义为重,断绝这种联系,国舅应以谦逊为主自我反思。”上书没有得到朝廷回复。
④此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没有亲政,乐恢因为主张没有能够施行,于是称病回乡。窦宪趁此机会,迅速而又严厉地告知各州郡对乐恢进行逼迫、威胁。乐恢最后饮药而死。(死后,)穿丧服守丧、哀悼的弟子有几百人,广大百姓非常悲痛。后来,窦氏被诛杀,和帝开始主持朝政,乐恢的门生何融等上书陈述乐恢的忠心、气节,(和帝)任命乐恢的儿子乐己担任郎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