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6期 2011年12月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0D1.11 No.6 el3.2011 高校职称评审机制的弊端与对策 黄瑛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摘要:我国的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着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刚性指 标、对工作的实际水平关注度不够、评审人为弹性区间较大等弊端,对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发展极为不利。探究解决这 些问题对于深化职称评审机制改革有实际意义.可以进行诸如注重科研与教学实绩考核、实行评审论文答辩、强化评 审公示制等方面的尝试,以促进职称评审机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职称;评审机制;弊端;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699(2011)12—0016—04 DO1:10.3969 ̄.issn.1671-3699.2011.12.005 职称是某一职业领域内相关专业的技术资格, 定要求的改变,还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产生很 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它往往代 表着专业技术人员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不同层 大影响。因此,这项工作做得好,必将促进高校师资 队伍的建设与发展,但如果这项工作不能达到促进 师资队伍健康发展的目标。则意味着我们要以更审 级的职称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须具备 的学识和技能水平,它同时代表着业内对从业人员 不同程度的肯定。 职称体现了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的工业化社会 中对人员的一种普遍素质需求,精细分工带来了工 慎、严谨、客观的态度与科学的工作精神,对其运作 机制进行分析,整理归结问题,以促成机制的健康 发展,起到机制对于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应有的促进 作用 作协作的客观需求,因此,对于许多人所从事与发 展的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要求也趋向于层级化与 精细化。职称评定暗合了此种需要,因此,职称在现 代技术从业领域是一个普遍名词。职称评定成为许 多专业技术单位每年的日常人事工作,并且是重要 工作。 一、现行高校职称评审机制中存在的弊端 分析 高校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职能部门,是社会所需 要的人才培养的终端出151,高校师资力量也决定了 职称对于个人与单位而言,都是负载意义的。 对于个人来说.除却专业水平的业内认可外,职称 高校的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各类人才培养的水平。 因此,高校必然要对师资进行筛选、评定,使职称评 审成为人才培养的实质的促进机制。从这个意义来 还与工资福利等其他待遇挂钩,同时,在许多单位 的岗位聘任与提拔等人事政策中,往往有对适岗人 员明确的职称等级要求。 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定也具有以上种种特征,它 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一所 讲,高校的职称评审是高校师资建设的重要方面。 现行高校的职称评审机制本身经历了一个逐渐发 展的过程,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在极大地促进 高校师资力量的全面发展之外,同时也伴生了一些 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机制的健康发展。 (一)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刚性指标,卡住部分具 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高校的职称结构水平也是直接左右高校的社会影 响力的重要因子。职称评定是一个具有系统性要求 与一定操作流程的工程,并且也侧面反映出现代高 等教育师资要求与建设的特点与趋向,有时职称评 收稿日期:2011-10—27 目前高校职称评审的条件中,对学历与学位的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09年度立项课题“高校职称评审机制的弊端与对策分析”(Y200909884) 作者简介:黄瑛(1967一),女,上海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师资管理。 16 第6期 黄瑛:高校职称评审机制的弊端与对策 要求比较硬性,称之为硬性指标,在具体工作中,往 往起到一票否决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如果申报副 教授职称则要求具有硕士学位与学历,申报正教授 则对学位的要求提高到博士,呈现出起点高的特点。 本来高起点、严要求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 些标准与要求上升到硬性指标的程度,则容易对师 资的全盘建设带来一些损伤。因为往往整齐的要求 与刚性的划线.会与现实的人才状态之间产生一些 差距。在高校教师和外聘教师中经常会有一些具有 真才实学,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但没有硕士、博士学 位或者研究生学历的人,他们就会没有资格申报职 称。虽然从形式上来看。做到了评审条件的公平.但 实质上却是淹没了人才.对师资的整体力量带来影 响,而职称评定所应起的激励作用就在这个“地带” 失去了效用。而且过分强调学位与学历,有时容易 演化“唯文凭”倾向,形成重学历轻真才实学的暗 流,这对于师资团队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与学历、学位并列的问题,就是职称评审中对 于外语水平的要求。一度“职称外语”是一个专有名 词。它的日常概念演化为评职称所需要的敲门砖, 而并不与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有直接的联系。虽然 我国现行学位制度对于外语水平的要求较高,外语 水平在各种各样的专业学历与学位的获得中占有 重要的位置,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许多专业领域, 对外语水平的实际需求水平不高,教师在自己的专 业领域接触与运用外语的机会并不多,需要也不强 烈,因此许多教师不会把精力持续地投入到外语学 习中去,更多只是选择在职称评定之前,进行暂时 的强化。 外语要求的硬性指标,确实会把许多有专业特 长的人才挡在门外,造成实际的不公,特别是一些 年纪较大的老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扎实,但 就是英语无法过关.直接影响了职称的晋升。 实际上,我们评审职称,是要评出这个专业的 副教授、教授,只要参评人员在这个专业上有这个 水平和能力,就应该算是具备条件了,没理由也没 有必要一定要把学历与学位要求刚性化。事实上, 那些“硬”指标越多,越是不利于总体评价和真才实 学人才的评价。现在就因为评职称有学位要求.所 以在高校刮起一股脱产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旋 风,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许多人没有心思好好教 学,不能安心从事科研工作,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正 常教学秩序,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对论文发表期刊的等级要求比较苛刻.而 对实际的工作水平关注不够 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力也是一项重要指标,但 目前此项的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往往采择的指标是 专业论文的公开发表情况,并且注重发行物的级别。 现行的高校职称评审要求规定,晋升副教授、 正教授职称必须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 在省级以上期刊上发表论文若干篇。有的还制定了 期刊名录,只有在这些期刊名录范围内发表的论文 才被认可。在职称评定中,往往是期刊级别先行.只 要级别到了,对论文本身的质疑反而弱化了。 其实,学术期刊的等级划分.往往带有一定的 地域内认定的色彩,因为国家有关部门并没有明确 地划分什么是国家级,什么是省级,许多高校一般 默认参考采用某一高校内部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 的核心期刊级别文件。其实一所学校采用的指导性 文件.未必适用于其他同类高校,更不要说那些不 同类的高校。 因为有这样的导向.高校教师对核心期刊趋之 若鹜。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实际已经造成许多高校 教师想尽方法找关系、花大价钱以求一文发表。一 些发表论文的中介机构也应运而生。这就营造了日 前我们所称的学术泡沫滋生的气候,败坏了学术风 气与氛围,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这与高校应 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是有一定距离的,是与大学的社 会责任背道而弛的。 这同时也容易造成一个不好的副产品,就是只 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而且这些科研大多只是凭借 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等进行认定。论文、课题往 往需要一些系统化的理论知识作为基本的框架.因 此一些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从高校毕业不久的人 员。比之于一些从企业引进的富有实践经验的教 师,具有知识结构的优势。因此,在高校中就出现了 部分职称与能力倒挂的情况.这对于高校教师的整 体素质的推进是不利的,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影 响。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评审现象,势必使许多教 师把精力转向科研,而对教学则投放很少精力甚至 蒙混过关,长此以往一定会影响到高校的整体教学 质量与水平。 (三)评审环节人为因素存在较大空间,评审的 敬业精神有待提升 按照现行的评审要求,高校教师要参评副教 授、教授职称,必须要将评审材料报送人事部门,然 17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后经专家评审组审核评议。专家评审组成员通常是 校内本专业专家权威,在专业亲缘关系、利益、人情 等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做出不客观的评议.鉴定结 果参差不齐。 在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推荐)环节,时间通常 较短.在较短时间内将学校几十甚至上百人的职称 评审(推荐)完毕。因此有研究者指出:“评委们难免 走马观花,凭借学校的汇总材料和自己的主观印象 去投票,评委去认真翻阅职称评审材料比较少,除 非对评审对象有异议:职称评审中存在外行评内行 的奇怪现象。”这对于评审应该具有的公正性而言, 是一个很大的损伤。这就提示,评审的敬业精神有 待提升.因为指向于别人的职称评审,其实也有指 向于专家本身的意义.这是对评审专家的专业能力 与敬业精神的极大考验。 另外.除了以上讨论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也 是与职称评定紧密相关的。那就是职称评定后的聘 任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的人事管理体制影 响,对聘任制认识不足,重评轻聘,以评代聘的现象 突出。这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漏洞,使一些教师把 时间精力放到找关系发论文、找关系托评委方面, 没有把时间精力放到专业发展与教育工作上,敬业 精神大打折扣。 二、切实重审评定机制,促进高校职评工 作健枣发展 以上提及的弊病,在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中具有 一定的普遍性.因此,对职称评定工作进行重视审 视。是对高校教育事业的负责。为使高校职评工作 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一)软化学历学位要求,注重科研与教学实绩 在职称评审标准上应当软化学历审查,变刚性 为弹性.在标准设定上向实绩指标倾斜。 学历只能证明一个人曾经受到过何种程度的 教育,与实际能力和水平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 关。其实.评定副教授和教授,关键是看这个人是否 具备了专业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如果具备了,就应 达到了副教授和教授的任职资格。 另外.在实绩考核方面应当与平时工作业绩和 表现结合起来。要将教师平时的师德、业务素质、工 作态度、教学、科研、学生评价、同事评价等要素切 实引入评审机制,将一个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状态 l8 与报送的评审材料结合起来,这样对教师的整体评 价会更为客观全面。 因此,要建立申报程序中的教学考核制度.对 教学时数、质量等进行指标性拆分,将那些教学质 量低下、教学时数不足的教师通过这个环节先筛选 出局。另外,学校也要对教师进行分类型、分阶段的 培养,对于那些刚人职的新教师,应该有一个鼓励 其潜心教学的制度与舆论导向。 也有研究者提出,“在教师系列评审时应区分 侧重教学的教师和侧重科研工作的教师进行评审. 不要只看文章的篇数,而是要注重质量。有教学论 文、教学课题的在教师系列评审时应优先通过。对 于那些既在教书育人方面成绩突出。又在学术研究 方面成果多的教师,应当放宽条件。”翻使真正有能 力的人脱颖而出。 (二)取消论文发表期刊等级要求,实行评审主 要论文答辩 学术论文本来应能反映申报者的真实学术水 平,显示其学术研究的能力,但近些年来,“学术论 文抄袭、剽窃、造假等不端行为时有所闻,使学术论 文作为反映学识水准的公信力大打折扣。”【3】应当改 革职称评审机制.取消专业技术资格论文条件中关 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专业期刊划分的有关规定。 建议借鉴学位论文答辩的方式,由高校职称评 审委员会从送评论文中指定一篇论文进行重点答 辩.以鉴别其论文的真伪。确认其真实的专业学术 水平。再由评委会成员根据论文内容以及答辩情况 根据一定比例做出对其专业论文的水平鉴定。 (三)建立评审公示制 为了坚持标准,严格执行职称申报程序和评审 纪律.防止在职称评审中弄虚作假和暗箱操作.应 当建立评审公示制。公示不仅仅是结果的公示,还 应该对评审的部分材料进行公示。 规定凡被推荐申报评审的人员,需要在评审中 进行公示。同时规定,职称评审工作要坚持公开公 正的原则,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增加透明度,单 位要在公布相关专业评审任职资格的政策、规定、 评审条件、申报和评审程序的基础上,对单位考核 推荐领导小组确定上报的评审人员名单和被推荐 人员基本情况、条件任职业绩等进行公示。同时要 求申报副教授、正教授职称的人员,在单位或系统 内部张榜或发布公示通知进行公示,并由职称评审 主管部门在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 第6期 黄瑛:高校职称评审机制的弊端与对策 一周。 上职称作为终极目标和保险,因此在一些教师中出 现了明显的职称评定前后工作态度、实绩的两极分 化。特别是少部分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对工作消 评审委员会和职称主管部门要重视对群众反 映情况的调查处理.对群众反映的意见和问题,要 及时认真地核查、落实,并公布公示结果。对查证落 实的问题,按不同类型严肃处理。具体地说应该包 括:第一.伪造相关证件和论文、成果凭证的,填报 材料中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即取消评审资格,二 年内不允许申报评审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同时在 本单位进行通报批评;第二,对本人涉及违纪违法 的,经查证,取消评审资格;第三,对群众反映不符 合条件或未按规定程序或单位弄虚作假推荐的,经 上级主管部门查实后,除取消本人申报资格外,还 极应付,专业发展业绩出现了较大的滑坡。因此,岗 位设置还是应该有一定空间,能够支持择优聘任、 竞争上岗、能上能下、动态管理的要求。这样才可以 持续优化教师职务结构,激发广大教师工作热情, 推动高校师资的可持续发展。 职称评聘对高校教师举足轻重.它不仅是高校 教师“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的综合反映, 也是党和国家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以及对知 识分子复杂劳动的肯定。”【4J职称评聘标准的制定, 要追究单位责任人和有关人员责任。 (四)评聘分离,竞争上岗 程序的设计,以及评聘后的管理,都能深刻影响高 校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师资情况的发展,必须正 当前。高职院校职称评聘尚未完全分开,导致 职称评定后的动力管理机制缺少,有许多教师将评 视这项工作已经出现的弊端,切实完善、改进评定 机制.使之真正促进高校师资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文明.关于推进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革的思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58—60. [2]黄朝晖.高校职称评聘工作中几个问题之浅见【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124-125. 【3]王含晖,黄珍娟.论职称评聘工作中的弊端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0(14):190—192. [4】黄朝晖.高校职称评聘工作中几个问题之浅见[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124-125. on the Weaknes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echanism of Technical Titie Evaluation HUANG Ying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 321007,China) Abstract:Technical Title Evaluation in colleges of China has achieved gratifying successes in the recent decades.but there still existed weaknesses such as the overly concern with the inflexible target of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academic degree,paying less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quality,the big flexible elastic space of the evaluation etc,which was disadvantageo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team in colleges.To explore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as significant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mechanism of Technical Title Evaluation.We could make attempt of putting emphasis to the evaluation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quality,applying the oral defense OFt thesis evaluation,strengthening the Public Showing System etc,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mechanism of Technical Title Evaluation. Key words:technical title evaluation in colleges,the mechanism of evaluation,weaknesses, CO1.ntermeas res l 11责任编辑洪琴仙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