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谙 奉体强氏 浅桥时闻副词硒在傍的语法他 口于理想 摘要:语法化研究是当前语言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考察时间副词“在”的形成与“正” “正 在”的内在联系,进而通过对时间副词“在”的形成及其语法化过程的分析,探讨其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其虚化机制 作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语法化时间副词 “正” “正在” “在” 语法词发展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最初作为动词出 现,介词“在”出现稍晚, “在”作为时间副词的用法出 现在明清之后。另外,“在”与“正”“正在”是现代 汉语中意义相近、用法互异互参的三个副词,时间副 “在”的语法化同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时间副词“正”“正在”与“在” 这三个时间副词之间的紧密联系不仅体现在现代汉语 中,从历时层面看,它们在功能用法上也同样存在着形同实 异的方面。现代汉语中的“正在”似乎恰是时间副词“正” 与“在”的结合,但其实不然:在汉语发展历史中,“正” 作为时间副词出现最早;在副词“正在”的形成过程中产生 了副词“在”的基本语法格式和用法。考察三者之间的关系 对于探明时间副词“在”的形成很有帮助。 现代汉语中“在”有动词、介词、副词三种基本用 法。[ ](P645 ̄647)例如: (1)是的,那时先帝堡查,陛下还没有继承大位。 (曹禺《王昭君》) (2)庄子旱在煎土生煎便说过,各美其美。 (李泽厚 美学四讲》) (3)同志们有的 盐塑,有的查 土 。(魏巍 东 方》) 其中例(1)动词“在”和例(2)介词“在”出现的 时间很早,甲骨文中已见用例。例(3)副词“在”作为时 间副词,侧重于动作行为的进行。 “正”本义为形容词“端正”,时间副词“正”的出 “ 删 黥 向 现不晚于南北朝。例如: 2014.11语言本体研究! (4)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 牡奎。( 世 说新语・政事》) 灞除了独立使用之外,“在”还可以置于连动结构中,这 种结构在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其中较为典型的用例如: (12)鱼盔查基。( 诗经・小雅・鱼藻 ) (5)有一日,垂i ,风雨猛动。( 祖堂集》) 这种用法是现代汉语中“正”的主要用法。此外, (1 3)子盔左闺墼,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 (14)子盔 上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 这三例中“在”和其后动词作连动结构讲,即“鱼 “正”用于“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侧重于同时性,表 而》)示时点,而非时段,这种“同时性”和表示“恰好”的情 态意义有密切关系。“正”从表示“恰好、恰恰”的情态 语・子罕》)义引申出表示动作行为进行中的时点意义,这种用法自古 至今基本一致,而且也是现代汉语中时间副词“正”的主 在,在藻。”“子在齐,闻韶。”“子在川上,日” 先 要用法。例如: 秦时期的“在”字还不能看作介词,而“在+处所N+V”的 形式为介词“在”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二)介词“在” (6)策垂 城,忽有人报刘繇会合笮融去取牛渚 ( 三国演义》) (7)李华追到五楼,只见两个女扒贼垂焦堡羞服务员 打开房门锁,原来她俩就住在这里。 介词“在”主要用于引进对象,其出现的时间稍晚于 动词“在”。甲骨文中“在”常用在动词之后引进动作的 “正在”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从 对象,意义上己无“存在”义,从语法上讲,其用法和表 这一方面看,“正在”和“在”“正”的意思基本相同。 但是“正”着重指时间,即强调同时性,表示“时点”; “在”着重指状态,可表示“反复进行或长期持续”,而 “正、正在”不能,如可以说“经常在考虑”,不能说 “经常正(正在)注意”。 引进对象的介词“于”相同,已经基本具备介词的条件, 介词“在”于商代初步形成。[。]( 例如: (15)其求查 里,王受佑? (16)己酉卜,贞,令吴省盔直廛? 以上两例是甲骨文中的记载,例(15)介词“在”引 时间副词“正”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 进的对象是人,例(16)中“在”引进的对象是处所。汉 中”,侧重强调同时性、即时性,表示时点而非时段; 代以后,“在”字开始虚化成介词,它是介词“于”的主 “在”侧重于表达动作行为或状态的过程性,主要用于 要替代者。在汉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介词“在”所引出 “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以“表示某种状态的持 的结构和成分逐渐多样化,其主要分类有: 续”;“正在”表示“动作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兼有 “进行体”和“持续体”两种时间范畴意义。 三、“在”的语法化过程 A式:在+人物对象 此结构中介词“在”引出人物对象。此结构出现的时 间较早,在甲骨文中常见记载。例如: 从历时角度看“在”的演化发展,可以清楚地观察 到“在”由实义动词逐步虚化为时间副词的全过程:动词 “在”最早出现,具有“存在”义;介词“在”的出现稍晚 (17)其祝盔丝主,有正? (18)其侑在 废? B式:v+在+NP 于动词“在”,其用法主要是引进对象,从词义上讲已无 系,“在”的副词用法先于副词“正在”出现。另外,时间 副词“在”的用法出现于明清之后,虚化的完成则更晚。 (一)动词“在” 这一结构中“在”位于动词之后,引出名词或名词性 “存在”义;时间副词“在”与“正在”的形成有内在联 短语。例如: (1 9)梁曰: “吴有奇士桓楚,立查滏生,人莫知其 处,独籍知之。”( 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 (20)复去其左足鞋及袜,符展查基: 矣。 ( 太平 例(19)、例(20)是“V+在+N”结构,“在”和其 后的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同时该结构作前面动词的补语, 动词“在”产生很早,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并且多是 广记・费鸡师))) 独立使用。例如: (8)王查兹,大示佐。 为查。(((汉书・陈胜项籍传第一 ) (9)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 这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常用。 (21)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盎查厶主丕奎 (1 0)尔家必有他人旧功德,或供养之具盘焉。 (《太平广记・何奎》) 敛生,士奚由进!(((汉书・高帝纪第一下》) (22)又卖麻谷窠儿,亦是若是盘查皇±脏土,乃告 例(21)、例(22)是“v+在+NP”结构,此结构较前 者更为复杂。 C式:在+处所/方位短语+V 此结构中“在”引出处所、方位。例如: (11)敲了一会,里面一个婆婆,拄着拐杖出来说 祖先秋成之意。( 东京梦华录-中元节》) 道: “不查家了 ”( 儒林外史》第一回) 例(8)是甲骨文中的记载,例(9)是汉代的记载, 例(10)是宋初的记载,例(11)是清代的记载,这三例 “在”都是单独使用的,无修饰成分,且都有“存在” 义,是“在”字最初的义项。 (2 3)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悉至,皆查连揖坐,时兰 委 脚 2014 11 倨百奉体研.咒 亦有裴叔则。( 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24)万姓皆盔盔盒工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 近代汉语中,为了突出动作发生的“正在”意义,常 在“在这里/那里”表示动作进行的基础上,再在前面加上 时间副词“正”来加强动作进行的时点。此类连用的强化 (((东京梦华录・元宵》) 榻”;例(24)中“在”和方位词组成的介词短语作状 语,这和现代汉语介词“在”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 (三)“正在”的形成与副词“在” 关于副词“在”的出现与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的 例(23)中“在”引出处所,构成介词短语“在连 格式始见于元代。如: (30)我垂查这里想念。张千,我元和孩儿好么? (元・石君宝(《李亚仙花酒曲江池 第二折) (31)(正旦云)谁这般道来?(院公云)观今巫在 里要拆毁哩。 (正旦云)上面见有先皇的御书,他怎敢 关系,雷冬平、胡丽珍(2010)认为:首先在“在+这里 拆毁?此人好是大胆也呵!(元-无名氏 谢金吾诈拆清 /那里+VP”结构中,“在这里/那里”在宋代语法化为进行 风府 ) 体标记;接着是表示“正在”义的时间副词“正”与进行 以上两例中“在这里/那里”已非实指处所,“这里/那 体标记“在这里/那里”重新分析成“正在+这里/那里”; 里”因为虚化而语义不断弱化,直至在句法成分上脱落。 “这里/那里”由于语义虚化和形式的羡余而产生时间副词 c式:“正+在(这里)VP”一“正在+VP” “正在”【10]( ”。 从强化到脱落“这里/那里”的语法化是一个渐进的过 A式:“在这里/那里+VP/AP” 程,这个过程从元代开始并延续到明清时期。在明清文献 近代汉语中,出现“在+这里/那里+VP”结构, “在这 中可以看到许多强化格式和脱落更新后产生的“正在VP” 里/那里”可以作为进行体标记位于动词(包括心理动词) 连用的例子,而此时“在”具备了副词的基本句法格式和 之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此类用例始见于宋代。“在这 用法,但并未完全形成时间副词的“在”: 里”的用例,如: (32)a.垂查这里 疑,怎知今日你又来说这话,又 (25)熊汉江道: “正是不死不活,查这里淘气。医 将宝贝拿出 ( 西游记》第三十八回) 人再没个医得,只自听天罢了 ”(《型世言 第三十八 b.垂查 缝,恰有哨马报道: “康将军得胜, 回) 由东路回来了。”( 荚烈传》第五十八回) (2 6)自有天地,便只是这物事在这里流转,一日 (3 3)a.宝玉垂垒这里篮! ,忽听背后一个人接言 便有一E1之运,一月便有一月之运,一岁便有一岁之运。 道。(《红楼梦》第一一三回) ( 朱子语类》卷一一六) b. 垒篮! ,鬼头儿又长啸一声,那段黑烟就 (2 7)宋江道: “小可寻思,有三个安身之处……那 地一晃,转出人形。( 红楼复梦》第三回) 三处盔 里踌躇未定,不知投何处去好?”(《水浒传)) 上述两例中a式与b式所表达的语义是一致的,皆表示 第二十二回) 动作正在进行,而b式中“这里”由于语义虚化而脱落, 上述例旬中,“在这里”已不再表示地点状语。例 “在”就具备了副词的用法。随着“正在VP”格式的形 (25)中“在这里淘气”为“在这里+AP”句式,“在这 成,加之韵律的强制使得“正”与“在”形成一个音步, 里”不实指地点,只是表示动作进行的标记;例(26)中 “正”与“在”最终凝固成词。 “流转”的主语为“这物事”,是无生命的事物,“在这 (四)时间副词“在” 里”义已经虚化;例(27)中主语是“那三处”,从语义 张亚军(2002)认为:“‘在’作为时间副词的用法 上看是省略了言说主语“宋江”,但“在这里”无论是从 出现在明清之后,虚化的完成则更晚。”此类用例在历史 表层句法还是从深层语义关系分析都是虚指的,因而其语 文献中可见记载。如: 义已经虚化,在句中只是表达动作“踌躇”正在发生或者 (34)众人都查达箧。( 平妖传》) 呈现。 (35)他是个务农的人家,不知可读得成书,若是还 “在那里”的用例,如: 在廛羞,贤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线之明,推情拔了他,也 (28)而今说天有个人查叠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 了我一番心愿。((《儒林外史》第七回) 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朱子语类》卷一) 以上二例都出现了“在V”的结构形式,例(34) (2 9)行者笑道: “他在 里编谎哩,就待来也。” 中“在谈笑”是“在V”形式;例(35)中“在应考”的 (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 “在”字就更加接近现代汉语中时间副词“在”的用法了。 “那里”本是表示“较远处所”的指示代词,但在例 五四运动以后,“在VP”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大, (28)中已经无处所可指, “在那里”也不能理解为地点 “在”也逐步具备了“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功能,形成 状语,只能理解成是表示动作的进行的标志;例(29)中 作为现代汉语中的“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副词。例 “在那里”不再指示处所,“处所”义受到抑制而只表示 如《冰心文集》第二卷: “时间”义,并与后一分句的将来时间相互照应。 (36)然而我愿小朋友听得见我们在风雪中的欢笑! 耋 B式:“正+在这里+VP” 冻凝的眼珠,还在羞盅,没有感觉的手,还在写字。 至 羞 妻 2014.11 垤百今俸研 (37)藻迎面坐着,也垒墨丝 支主。 纸找不着,我问说: “对不起,淑敏,看见我的一张纸没 有?” 例(39)中“在东观”的“在”是其基本义“存 (38)第二天又在图书馆里,她垒羞担,我正找一张 在”;例(40)中“在”引申为“存在某种状态之中”。 由于隐喻机制的作用,“在”的语义逐渐抽象和泛 化,表义由空间扩展到时间,这是一个泛化的过程;同 以上三例中“在y”形式的“在”都表示动作行为的进 时,“在VP”的结构关系也由动宾关系变为状中关系,形 行,已是典型的时间副词“在”的用法。 综上所述,时间副词“在”的语法化大致经历了以下 成了副词“在”。 融合是“在”字虚化的另一个机制。融合指本来是 过程:动词“在”(实词)一介词“在”(虚词)一在十这 两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语言单位,由于语义的不断虚化, 里/那里+VP/AP一正+在这里/那里+VP一正+在VP一时间副词 词义的逐步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副词。如副词“正 “在”形成。 四、时间副词“在”的虚化机制 在”的形成:表示时点的时间副词“正”和进行体标记 “在这里/那里”连用,由于韵律的作用形成“正在+V”结 张谊生(2000)提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大致 构,“正”和“在”融合为一个新的副词“正在”。 包含结构形式、语义变化、认知心理等方面。[11](P3 综观 “在”的语法化过程,其由实义动词一步步发展为时间副 (三)认知心理 虚化是一种词汇~语法现象,也是一个心理认识过程, 词,此进程中“在”的结构形式和意义都发生了变化,从 是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转变。认知心理指的是 这些变化中可以窥见其虚化机制,主要有: 语言使用、理解和分析过程中人类的认知行为和心理活动 (一)结构形式 及其对副词化的影响。时间副词“在”的虚化机制主要是 实词的语法化首先体现在结构形式的变化,正是由 推理、隐喻等,其中推理贯穿整个虚化的全过程,是虚化 于实词在句中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由表“核心功 最重要的机制。 能”转变为表“辅助功能”,实词的词义也随之变得抽 象,从而导致副词的产生。 隐喻是从一个认知域到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是一种 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在” 的虚化过程中包含由空间义到时间义的演变,即由空间域 投射到时间域。例如(24)中“在露台下”的“在”表空 时间副词“在”的虚化也体现在其结构形式的变化上, 诱发汉语实词“在”副词化的句法结构关系有连动结构。 “在”最初是实义动词,随着时间推移,逐渐用于连动结 间义,例(35)中“在应考”的“在”表时间义(进行 构,连动结构中的两个动词本来是并列的,语言的发展使 时), “在”字由表空间义转化为表时间义,这其中有隐 得表义重点经常落在后一个动词上,前面的动词就会趋向 喻机制的作用。 虚化。如例(13)中“在齐闻韶”的连动结构中“在”是动 时间副词“在”的语法化过程中涉及很多复杂的虚化 “在”的虚化机制与过程对于研究该词的功能用法有重要 词,随语言的发展“在”由动词逐步演化出介词的用法,其 机制,本文只是作一个概略的介绍。同时,探讨汉语实词 主要功能也转变为“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结构形式方面的变化还体现在时间副词“在”的形成 的意义。 过程中,如上文所述,“在”是由“正+在这里/那里+VP” 五、结语 本文初步探明时间副词“在”的语法化过程:“在” 结构逐步演化为“正+在(这里/那里)VP”的形式,而此 处“这里/那里”因为虚指而语义不断弱化,直到在结构形 字基本义为“存在”,由最初的实义动词性质,发展出介 式上脱落,从而形成“在VP”格式。可以说,结构形式的 词“在”,伴随而来的是词语意义的虚化和结构形式的 变化是实词虚化的基础。 (二)语义变化 语法化:时间副词“在”和“正”“正在”的形成紧密相 连,“在”作为时间副词的用法出现在明清以后,虚化的 除了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实词虚化过程中也伴随着意 完成则更晚。“在”字由动词至介词,再到副词的演化过 义方面的变化,意义和形式是实词虚化过程中互相依存、 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时间副词“在”的语法化表现在语 义上主要有泛化和融合。 程中,其意义逐步虚化,功能方面也逐渐语法化。 语法化研究是当代语言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汉语 作为一种非形态语言,其实词的虚化有着自己的特点。总 泛化就是指实词语义的抽象化、一般化和扩大化,词 的来说,深入细致地探究汉语实词虚化的诱因、机制和过 义的抽象泛化会引起词语结构关系的变化,进而导致副词 程,对于汉语语言学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深 的产生。如“在”的基本义是“存在”,引申为“存在某 刻的现实意义。 种状态之中”。例如: (39)与谏议大马El金El碑、议郎蔡邕、杨彪、韩说 注释:等,并查东盟。( 后汉书・卢植传 )。 (4 o)处欢惜夜促, 诗》) ①该例引自: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M].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 重庆出版社,1991. 忧宵长。 (晋・张华((情 ②文中所引语料出自《汉语史通考 《世说新语校笺》《三国 2O14.11 亏个 ’九 “那么’’语法化的历时考察 口黄曼婧 摘要:指示代词“那么”的用法是汉语语法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旨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用语法化的理 论考察汉语“那么”的各种用法出现的先后顺序,及最终演变为话语标记的历时过程。并证明其是否符合E.C.Traugott在 (《语义变化的规律性》一书中提到的“语义一语用变化规律”。 关键词:那么指示词语法化语义语用 一、引言 法化的理论考察“那么”的各种用法出现的先后顺序, “那么”是现代汉语表示承接关系的常用连词。就 及最终演变为话语标记①的历时过程;证明其是否符合 其起源而论,可以一直追溯到唐代。但是唐代的“那么” E.C.Traugott在《语义变化的规律性》一书中提到的“语 与现代汉语中的“那么”在字形和用法上已经发生了一些 义一语用变化规律”。主要从“语义、句法、主观性”三 变化。对于这个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学者们多有讨 个角度进行考查。 论,主要是从字和词的同一性方面及词性分类方面进行研 二、先行研究 究。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历史语料为依据,用语 (一)“那么”的来源 志》《东京梦华录》《太平广记》《儒林外史》《汉书补注 (4):51~5 3. 等古籍。 [10】雷冬平,胡丽珍.时间副词“正在”的形成再探[J].中国语 文,2 010,(1):67~7 3. 参考文献: [1】[法]Mei1let A.L 6 volution des formes grammatica1es[M]. Sclentia,1912,(1 2):1 30—148. [11]张谊生.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J】.中国语文,2000, (1):3~1 5. [1 2]太田辰夫.汉语史通考[M】.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重庆出 版社,1991. 【2]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 17~24. [1 3】[南朝宋]刘义庆撰,徐震塄著.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 书局,2001. 【3】Hopper,P.J.&Traugott,E.C.Graramaticalization[M】.粱银 峰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5. [4】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J].当代语言学(试刊),1998,(3): 41~46. [14][晋]陈寿撰,[宋]裴松之注,吴金华点校.三国志[M].长沙: 岳麓书社,2O02. [15][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外四种)[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 社,i9 57. [5]张亚军.时间副词“正” “正在…在”及其虚化过程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2, (1): 46~55. [1 6】[宋]李肪.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7]吴敬梓.儒林外史[M】.长沙:岳麓书社,2009. [6]冯雪冬.时间副词“在”语法化历程考察[J】.宜宾学院学报, 2009,(1):109. [1 8】【汉】班固著,[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 008. 【7】李慧.介词“在”的语法化【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2):1 33~1 34. [8】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645~647. [9】喻遂生.甲骨文“在”字介词用法例证[J].古汉语研究,2 002, (于理想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2 002 34)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