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馆功能布局看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
——以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为例
摘要:本文以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为例,阐述了在“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三统一的模数式建筑理念为主流的新馆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引进新技术和对传统业务工作进行改革,以推动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
关键词:图书馆、模数式、转型
Abstract :Taking Qinghai University library as an example, described in the \"modular construction concept, uniform load, unified unified story column\" three unified as the mainstream of new library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new technology and the traditional business work to reform, to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library to Modern Library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Library, Modulus, Transformation
20世纪70年代传入我国的模数式图书馆建筑被认为是图书馆建筑灵活性的象征。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建筑灵活性的观点引起图书馆界高度的重视,开放式管理深入人心,借、阅、藏、管合一的管理模式大大方便了读者。模数式设计在我国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和发展,框架结构的图书馆建筑通过“三统一”即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将固定功能转变为动态功能。统一层高:结构设计采用大开间,将藏书区、阅览区、工作区三者设在同一水平面上,处在同一层高,其设定的意义是寻求适应功能要求的垂直尺度,合理满足阅览和藏书的要求,为图书馆现代化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创造条件,同时为使用功能的调
整与变动创造了灵活性。统一荷载:是为了适应图书馆功能的可变性。传统图书馆的建筑设计中,阅览室和书库的荷载是按国家标准规定设计的,荷载设计标准比较低,不利于书库和阅览室在使用上的互换。现代图书馆实行开架阅览,为了能够在阅览室内设辅助书库和开架书库,楼板的荷载就必须按藏书荷载计算。统一柱网:即图书馆的书库、阅览室、工作区都采用框架结构,考虑到图书馆功能灵活性的需要,较好地满足读者开架阅览的需求。
[1]
目前在我国模块式与模数式相结合的设计理念已经形成,“三统一”、大开间设计使图书馆在建筑空间的使用上更加灵活,同时,借、阅、藏、管合一的管理模式也更加适用。建筑理念的变化要求图书馆引进新的技术、开展新的服务以推动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
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需要引进新技术
(1)RFID自助借还系统:随着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发展,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始应用RFID自助借还系统,自助借还服务模式就是允许读者在图书馆内利用机器设备自行借阅或归还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而不需要经过馆员手工作业的一种自助式服务方式。[2]借还程序简便,操作简单,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计划引进RFID自助借还系统,该系统有以下优势:
①采用RFID自助借还系统,提升读者自由度,增加馆藏文献流通量。自助借还服务模式是由读者主动自行借还图书的一种新的流通模式。还书可以24小时工作,不受图书馆开放时间的限制,节约读者时间。并且它能使读者参与图书馆的内部体系,深人了解馆信息,使图书馆的借阅流程变得更加顺畅,读者的借还书过不变得更为自由和便利。因此,来图书馆的人数和次数会增加图书的流通量也随之增加。
②采用RFID自助借还系统,避免借还书高峰期读者排队拥堵现象。在目前“三统一”、大开间的图书馆建筑模式下,图书馆往往只有一个总的借阅台,导致在借还书高峰期,读者拥堵排队现象严重。引进RFID自助借还书系统,读者可以自由选择人工和机器两种服务方式,避免借书高峰期读者排队现象,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③日常盘点、整架、上架等工作一条龙化服务,提高借还馆员的积极性。图书馆借还工作程序机械化,业务技术性低,馆员自身特长与个性得不到良好发展,使得馆员往往不愿意从事借还书工作,在工作中不积极,服务态度冷淡。图书馆采用自助借还服务模式,日常盘点、整架、上架等工作一条龙化服务,能够把馆员从单调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个性化的服务上,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降低工作中失误率,同时也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它肩负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通过RFID自助借还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一线工作人员的数量,为培养学科馆员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采用RFID自助借还系统,统计读者内阅次数,更好地提供决策支持。笔者把读者在图书馆内部阅览文献的次数称为内阅次数,目前图书馆对于借阅量的统计仅仅限于读者从图书馆借出文献的次数,而没有考虑过内阅次数。采用RFID自助借还系统,能够统计读者在图书馆的内阅次数,对于图书馆分析读者阅读偏好、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等工作提供有效地数据支撑和更好地决策支持。并且,利用其WLAN定位功能展现读者所处位置与书籍存储地点之间的导航,使读者更为方便、快速的寻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源,节约读者的时间。
(2)科技示教中心:图书馆是学校最佳的教育场所和文化休闲机构。实物展览是物的自行表态,人们得到的是感性认识。藏书则是物的信息的二次表达,是人类理性知识的积累。图书馆应该融合博物馆、科技馆的部分功能,成为高校的科技示教中心,在知识的再
创造中发挥中介作用。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结合本校特色学科,设立科技示教中心。科技示教中心主要包括三江源模型展示区和光伏技术展示区两个部分。三江源模型展示区是将青海大学的特色学科如藏医药学、水利水电工程等全部融入三江源沙盘模型之中,结合LED显示屏,详细介绍每一个学科取得的重点成果。并且每月循环各特色学科的成果作品,如各种昆虫标本、地质采样、建筑模型、机械图纸等,让读者每天不知不觉中都能受到新知识、新科技的熏陶,潜移默化中增强其爱校、护校的自豪感。由于青海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能利用率高。光伏技术展区不仅仅是学校特色学科的展示,还是图书馆日常用电的来源。科技示教中心对于扩展青海大学师生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3)3D打印服务:美国法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是最早开展 3D 打印服务的图书馆,2011年法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引进了3D打印服务,设立了 “发明实验室”,“发明实验室”整合了机器工厂、工作坊和工作室的元素,人们可以在其中分享资源和知识,并进行相关创作活动。法耶特维尔公共图书馆被密切关注,美国其他的图书馆如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詹姆斯·亨特图书馆也相继开展 3D 打印服务。[3]图书馆引入 3D 打印服务的意义并不在于其“新鲜”,而在于这是从文献服务走向创新服务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延伸,是图书馆社会角色转变的有益探索,对挖掘读者隐性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①3D打印服务是从文献服务走向创新服务的重要途径:3D 打印毫无疑问正在掀起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发展需要图书馆走向创新服务。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社会广泛认可的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图书馆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责无旁贷地应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成为大学优秀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的积极营造者。3D打印服务的引入不但能够培养读者的动手制作能力,还能将创新精神渗透到日常服务中,激发全民的创新意识。
②3D打印服务是“以读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进一步延伸:青海大学是一所工科为主的高校,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计划引入3D打印服务,是一种积极的尝试。由图书馆提供
设备和空间来满足普通读者参与创造的意愿,使读者在参与中进行学习和创作,让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力。
二、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需要改进传统业务工作
(1)由新书展区向畅销书展区转型:传统图书馆往往设置新书展区吸引读者,但是新书展区展出的新书质量上参差不齐,时效性也比较差,对于读者的吸引力并不强。基于此,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将新书展区向畅销书展区进行转型:为了保证畅销书展区真正展出符合读者需要、对读者有巨大吸引力的畅销书,图书馆制定了严密的新书上架下架制度,安排专人,从新书的时效性、可读性和受众面三个方面,保证畅销书展区真正成为吸引读者到馆、提升资源利用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时效性方面保证在畅销书出版后的1至2个工作日之内完成编目上架等工作,保证和新华书店等同步。可读性方面由专家进行严格筛选,保证上架畅销书的可读性。受众面方面进行严密细致的读者调查,保证每一部上架畅销书真正符合读者需要。
(2)由传统的以中图法为主的排架方式向中图法结合网络分类法形成的以学科群为主的排架方式转型:传统图书馆排架普遍采用中图法进行分类,中图法是以学科为中心建立分类体系,将有关主题的文献集中在学科之下。其基本大类是以科学分类为基础,结合文献分类的需要,在五大部类的基础上展开的。而网络分类法,是以主题为中心、或者主题结合学科的方式组织分类体系。从类目设置来看,中图法主要使用概念逻辑方法对类目进行划分,每一次划分使用一个分类标准,逐级进行,层层展开,比较重视类目设置的逻辑性、系统性。而网络分类体系则由于网络信息的多样性、用户及其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单一的逻辑划分无法满足网络信息的组织与检索的需求,因此,“多重列类”成为网络分类法类目设置的重要方法。[4]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采用以学科群为主的排架方式,具体做法为在传统的按照分类法排架的基础上,形成按学科群排架模式。按照学科群来排架,一个大类尽
可能放到一个楼层之中,使图书馆的排架方式如互联网主页上按照事物对象进行分类,分成:军事、科技、娱乐、财经等学科大类,例如:文学类和历史类有很多的交叉,因此K类和I类放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文化素养区。在现代图书馆中,采用中图法结合网络分类法形成的以学科群为主的排架方式,有着以下优势:
①类目设置的实用性。采取以主题为中心并与学科结合的设类方式,可以使其在具有直接性的同时增加包容性。突出了教育、娱乐、旅行、生活等与日常生活密切有关,普通用户感兴趣的类目,弱化科学技术、学术性类目的设置,基本上是一个通用性的大类结构,基本上反映了馆藏资源的内容分布情况。
②类目体系的多维性。摆脱了中图法等分类法单线性的限制,允许对馆藏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分类揭示,一个馆藏资源,可以同时从属于两个或多个知识门类,也可以在从属关系以外有其他的联系,体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
③类名语言的易用性。由于读者并不具备专业的图书情报知识,各自的学科背景也有明显的差异,往往导致读者查询和利用馆藏资源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类型不同、深浅程度不同。以学科群为主的排架体系尽量采用自然语言,而避免学术性、专业性过强的词汇,从而向读者提供易于掌握、使用的分类体系。
(3)采编业务外包:在传统的闭架图书馆中,索书号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图书馆采编业务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三统一”、大开间为理念的模数式图书馆建筑形式成为主流,主题检索取代分类检索成为人们的主要检索途径,图书馆的采编工作的重要性日趋下降,采编业务外包成为了图书馆革新的一种必然趋势,它为图书馆业务的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①促使采访的速度加快,同时缩短了图书文献的编目和加工周期。 ②图书文献更快地进入流通系统,将图书的滞留期降至最低,让读者及时了解
最新的文献信息。 ③编目走向标准化。 ④令图书馆的运作成本大大降低,提高了图书馆的整体竞争力。[5]
(4)参考咨询台与书库管理人员结合:参考咨询服务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近代科技、教育、文化发展,书刊资源日益丰富以及世界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的产物。也是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员对读者在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方面提供帮助的活动。它以协助检索、解答咨询和专题文献报道等方式向读者提供事实、数据和文献线索“。传统图书馆的参考咨询台往往只在入口大厅设置一个,对于读者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力度都有着明显的不足。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改革了传统的参考咨询台形式,将参考咨询台与每一层的书库管理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导读式“参考咨询服务。具体来说,在每一层书库设置参考咨询台的同时,书库管理人员在上架、下架、整架工作中,积极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为读者在利用文献和寻求知识、情报方面提供帮助。
三、结束语
以“统一层高、统一荷载、统一柱网”的“三统一”原则为基础,大开间的模数式建筑理念已经成为图书馆建筑的主流,图书馆建筑理念的变化导致了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进新的技术、改革传统业务工作,是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的必然趋势。本文以青海大学图书馆新馆为例,介绍了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型之中的一些探索,为以后的新馆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春荣. 图书馆建筑“三统一”问题的探讨 [J].高校图书馆工作,1989(3): 43-47.
[2]齐凌. RFID自助借还系统使用情况分析——以浙江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建设, 2011(10):77-79.
[3] 张世佳,曲建升. 图书馆引入3D打印服务的意义与前景[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 (5): 41-47.
[4] 王丽瑜. 网络信息分类法与传统文献分类法的比较分析 以“Yahoo”和“中图法”为例 [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6-57.
[5] 张影. 图书馆采编工作革新探析 [J]. 图书情报工作, 2013(1): 108-110.
[6] 张影. 新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以国家图书馆为例 [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2(05): 46-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