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非选择题设问中常见行为动词分
类及备考策略浅析
一、近几年高考地理部分非选择题设问中常见行为动词的收集(以课表‖卷为例) 2014年高考文综地理非选择题(课标‖卷)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
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概况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非选择题(课标‖卷)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
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禅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按发展选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砚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技的原因。 分析4月份持续低温对东北地区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2012年高考文综地理非选择(课标‖卷) 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
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 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
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
通过研究近几年的宁夏高考试卷,发现地理非选择题使用行为动词“分析、说明、简述、提出”的最多,此外还有描述、概述、解释、简要分析、比较、推断、评价等。研究这个问题,可以更好地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避免学生答题失误,使我们的学生在答卷时尽量不遗漏进而提高非选择题得分。
二、高考地理非选择题设问常见行为动词答题要求
行为动词,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提示回答问题所要借助的知识、材料(如“据图”),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如“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也称指令词,可能出现在分问题中,也可能出现在题干中;此类指令词是解题的“友情提示”,务必要认真揣摩,按提示去分析。第二类行为动词是对答题方式提出具体的要求。如上面试题中的“分析”、“说明”、“ 指出”、“推断”等。
常见行为动词的答题要求如下表所示: 指出
简单说出某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列出地理图像或地理事实的主要内容 说出
相当于“罗列”要素,各要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描述
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先总体描述,后具体细化;不必解释原因和理由 简述
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从总体或各具体要素概要描述,不必细化;不必解释原因 说明
对原理、规律、成因、过程进行说明,既要说出是什么,又要说明为什么 阐述
属于较高要求,要指出判断的依据、推理过程和结论,既要有原因,又要有结果和观点 分析
依据原理,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分析局部事物在 全局中的地位或作用;体现出事物或现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或内在联系 比较
要在某些选定的侧面,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包括相同、相异、相反、相似; 分析相同事物间的差别、不同事物间的联系,一般两个地理事物都要回答 评价
对地理环境、条件、措施、对策进行可行性评价,或优势与不足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
分有利(正面)与不利(负面)两方面进行分析,要有结论与理由 归纳 从已知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特征
概括 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把地理事物共性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叙述 推测 根据已知的信息来想象、判断、推理未知的特征和原因 例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36题的设问: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简述”指令应该简要描写,
答案为“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非常简洁。
“分析”原因,就要求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多个方面进行剖析, ....
答案为“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 例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自然灾害与防治】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概括”概括要点,简明叙述。
答案为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6月相对集中,期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说明” 对原理、规律、成因、过程进行说明,既要说出差异,又要原因。
答案为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三、高考地理非选择题常见设问类试题类型 1.特征类设问
设问形式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高考中特征描述类试题,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图中沙尘暴多发区的地表环境“特点”,“描述”图示地区年降水量或地形区“分布状况”,“简述”图中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河流的“主要特征”等。 2.原因类设问
设问形式: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能检测考生的思维过程,因而成为地理非选择题的常见设问类型。命题形式上,本模块常以区域图为信息的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等。 3.比较类设问
设问形式:比较是确定事物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事物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高考题中比较类试题的设问方式主要有:比较图中×和×的差异(不同或异同),分析×和×的共同特点(问题),说明图示×和×的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等。 4.措施类设问
设问形式: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5.评价类设问
设问形式:评价类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等,常见问题有评价大型工程(如水库建设、跨流域调水、能源跨区域调配等)带来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条件的优劣,评价工农业、城市区位等。 6.意义类设问
设问形式: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以开放性为特征的地理意义类试题有增加的趋势,其命题的基本形式是针对某一地理事物来设问,设问形式一般有:“说明××在××方面的意义”“运用××知识(原理),分析××对××的意义”等。 7. 判断类设问
设问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包括地理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属于什么。常见的判断类设问形式有:判断×的分布是否合理;指出×的地形类型;此时a城镇的风向是 ;四个地区中,规模最大的是;图中所示是什么海区等。 四、备考策略
(1)深钻考纲,细化考点,是必由之路
虽然高考试题是在规定的范围内抽样检查,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但我们决不能走预测范围、猜题押点的风险之路。要深入领会考纲的目标能力与要求,准确把握考纲的“四部分”考试内容,第一轮复习,要稳扎稳打地将考点细走一遍,扎实打好基础。复习考点不求速度求质量,不求难度求深度。高中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7∶2∶1。 (2)打牢基础,培养能力,是应试之本
打牢基础表现为正确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特征,形成基本思维方式,狠抓重点、突破难点等方面。分析多年高考试题,不难发现,下列教材内容总是处在重要地位:地图地球、气候、能源、工农业生产、人口、人类与环境等。
培养学生的高考目标能力要求,建立地理知识网络,悟出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领略知
识的精髓与含义,形成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地理思维方法,这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地理应试之本。
(3)强化地图,变式教学,是成功之舟
地理图表在试卷中占据版面和考分的比重大,足以引起我们对其教学的高度重视。在复习中,应把尽可能多的地理知识内容落实到地图上,最大程度地使用地图,使图的形象逐步深入地印在学生脑海之中,形成“思维地图”。一是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重要原图深入研究和前后联系,二是教师要亲自或引导学生对部分原图改绘(坐标轴变换、数据的改变、要素或图象的增减等),三是训练对原图的口头解说,四是对课本中隐含可转化为图的文字,指导学生绘成各种形式的简图。图变文字,文字变图,图素改变,这是一种重要的变式教学。这种训练使学生面对高考试卷中千变万化的图表题临危不乱,甚至得心应手。 (4)案例教学,思维建模,是教学之径
非选择题不同于选择题,它没有答案可供选择,需要一步一步来解答,科学审题、解题、答题每一步都至关重要。针对非选择题类,要善于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如从常见的特征类、原因类、比较类等设问类型出发,分析特点、总结答题规律,建立思维模型、模板让学生答题时有据可依,有镜可照。 例:原因类设问思维建模和要点 地理要素 形 成 因 素 ①纬度位置(东西向);②海陆位置(与海岸线平行); ③地形(局部闭合或沿山脉延伸) 太阳辐射 ①纬度位置 ②天气状况 ③地势高低与坡向(阴阳坡) 等温线走向 降 水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洋流、植被和水文、人类活动 盐场形成 ①平坦广阔的海滩;②利于蒸发的天气;③避开大河的河口 ①大陆架海区; ②河流入海口处; 渔场形成 ③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 ④温带海区 气候成因 特殊气候区成因 ①太阳辐射;②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④人类活动 ③下垫面(地势高低,地形抬升或地形阻挡、洋流、海陆分布) ①洋流 ②地形 ③风(暖湿气流或干热气流) 自然灾害 洪涝、干旱、滑坡和泥石流、地震等的成因(省略) 成因 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盐碱化、荒漠化、水资源短缺、全球变暖、酸雨的成因(省略) 成因 人口迁移 ①经济(就业机会、经济收入) ②政治 ③社会文化 ④生态环境(气候、旱灾等) 城市空间结①历史原因 ②经济原因(支付地租能力) ③社会原因 ④行政原因 构的形成 工业集聚 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 ②节省运费和能源消耗; 原因 ③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①.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②.明确分析的原因内容: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海陆轮廓、板块 运动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历史条件、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工程建设、市场、政策、科技、军事、宗教等方面来分析。 (5)精编专题,严格训练,是入堂之门
地理学科的强烈整体性和高考试题的高度综合性,要求在细走考点之后必须进行专题复习和综合训练。
专题可以打破高初中地理、中国和世界地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界线,将知识重新条理化,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升华。专题的选题要针对学生,精当务实,大小不拘;专题的编制切忌面面俱到,要小切口,深层次,广联系;专题的形式应讲练结合,以练为主;专题的课堂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互动互进。除对考点中的重点内容制以专题外,以下内容可从专题切入:图像、数表、等值线、时事等等。
训练分专题性训练和综合性训练。前者与专题呼应,后者向高考靠拢。严格训练对老师而言,指选题严精、讲题严谨、判题严扣;对学生来说,审题仔细、思路开阔、答题规范。做题不在多而在精,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讲题不在长而在透,穿透学生的认知误区。严防学生固定模式、僵化思维的产生。 (6) 规范答题,训练语言,是提分之法
在回答问题和习题训练中特别加强表述的规范性。就高考答题而言,不是仅要求考生“会”(知识),而是最终要求(答案)“对”!这需要逐步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规范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步骤、规范呈现形式。在规范规范步骤的训练中,重视对“审读题干要求,明确设问指向”、“分析所给图表,提取有效信息”、“揣摩命题意图,联系相关知识”、“思考答题方向,组织答案要点”等环节。在规范呈现形式的训练中,强调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和文字准确的表述原则,强化规范表述的具体要求:①要点全面,不遗漏;②用词准确(尽量使用地理专业术语),不随意;③简洁精炼,不啰嗦;④顺序合理,有主次;⑤富有逻辑,有因果;⑥书写端正,有美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