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诗歌鉴赏高考题目

诗歌鉴赏高考题目

来源:爱问旅游网
古诗词鉴赏

一、 羁旅行役诗 1、【2011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问】(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问】(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答】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2007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问】(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体现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问】(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出一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3、【2005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问】(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问】(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象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4、【2004年全国丙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5、【2004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问】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2002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问】“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7、【2010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问】(1)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3分)

【问】(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①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5分) 二、 即事感怀诗 1、【2007年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微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9.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6分)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2、【2008年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 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3、【2008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连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鱼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雁在天空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在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想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4、【2005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行 即 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1)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者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三、题画诗 1、【2008年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释】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情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什么样的气氛?5分) 【答】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这画面里呈现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2、【20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释】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3、【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意象,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后面四句伟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答案】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

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作者认为竹、石的寓意是一种坚韧的品格、高尚的节操,作者对竹、石的怜爱表现出他对品节的珍视)。 四、边塞诗 1、【2010年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2、【2009全国卷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56):字季鹰,华阴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七万多人。

(1)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五、山水田园诗 1、【2009年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鹧鸪天作于代人赋遭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鹧鸪天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鹧鸪天的最后两句辛弃疾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辛弃疾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答】 鹧鸪天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辛弃疾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2、【2007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 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表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修画面活了起来。 3、【2003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经,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ii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诗眼”是“咽”和“冷”二字。“咽”字写出流泉经过高峻的山石发出幽咽之声;“冷”字表现深山中树木葱郁,连照到松树上的阳光仿佛也带有寒意。这两句诗创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与诗人远离世俗、追求清净的思想感情相谐和。 六、咏物诗 1、【2010年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青春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人。文名破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躲避黄雀而暗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

衬之下,突然争着飞起,顺着风势往返;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高低翻飞。写了素蝶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和四周事物的关系,其细节描写,主要通过蜂、雀、日、风、花、叶来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欣赏,施展才华。

七、怀古咏史诗 1、【2004年全国卷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2、【2011年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答】①触景生情; 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八、其他

【2006年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作者紧接着“数枚”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春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作者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附录】诗歌常见意象

16、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17、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18、抱柱 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19、班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20、问鼎 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按,此条于32条重复,但例子补充得适当]

21、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22、请缨 汉武帝派年轻的近臣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朝。终军说:“请给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后以喻杀敌报国。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落寥。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23、钓鳌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24、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按,与35条有些重复,但更全面]

25、还珠 古时合浦地主盛产珍珠,但是地方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去了。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杜牧《春日言虢州李长侍十韵》:“今日还珠守,何年执戟郎?”

26、金鸡 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多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27、烂柯 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28、青眼 相传三国魏的名士阮籍,能为青白眼,对所讨厌的人,眼睛向上或向旁边看,露出眼白,表示轻视或憎恨。对喜爱或尊敬的人,就对他正视,青黑的眼珠在中间,表示尊重。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杜甫《短歌行》:“仲宣楼头春色深,青眼高歌望吾子。”

1、羁旅行役诗的特点 (1)字词方面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 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2)情感方面

a.羁旅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四类:

①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如张继的《枫桥夜泊》、马致远的《秋思》等。

②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与思念。如孟郊的《游子吟》、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等。 ③抒发独居它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如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

④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如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征人怨》。 b.常见思想情感: 触景(物)生情:《望江南》、《鹧鸪天》

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 《邯郸冬至夜思家》 伤春悲秋:《鹧鸪天》 因梦寄情:《梦中作》 (3)手法方面

羁旅诗除了使用惯常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表达技巧外,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①乐景衬哀情。如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望江南》、《鹧鸪天》

②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4)有关的意象

A、鸿雁——思归——北雁南飞

传书——《苏武传》

B、酒——借酒消愁

C、秋风——思归——秋风一起,北雁南飞(飞回故巢),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D、杜鹃——哀伤、凄凉之情

——思归——不如归去的叫声

E、笛声——思乡

——自伤自悼

F、柳——怀远

——惜别

鸿雁传书、杜鹃啼血、折柳送别、望月怀人 【补充】

梧桐——身世凄苦之叹——梧桐叶落飘零之象——“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 猿啼——悲苦之情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 沙鸥——孤苦、凄凉之象

秋风、秋霜、衰草——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其他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等。 2、如何鉴赏羁旅行役诗? 鉴赏方法

(1)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物、时)”?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2)A、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四类)

B、抓关键句,初悟情感 (愁、悲) C、抓住意象,再悟情感 (具体) D、审阅题干,形成答案

名师点拨: 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

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提问及变式:

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 3.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 ①是什么形象;

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③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名师点拨: 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题格式:

①手法+表达作用 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题目类型:

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

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鉴赏方法

1、羁旅行役诗的特点是什么? 2、

【一】羁旅诗 (一)、概念:

羁旅诗是指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身在异乡的诗人抒发羁旅之愁的诗歌。 (二)、赏析技法: 1、 把握情感类型:

(1)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张继《枫桥夜泊》

(2)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热爱和思念。孟郊《游子吟》 温庭筠《商山早行》 (3)抒发独居异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杜甫《登高》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 《鹊桥仙 夜闻杜鹃》 (4)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柳中庸《征人怨》 2、挖掘关键信息

(1)“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字词为切入点。

(2)特殊的节日: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节日,常能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 3、留意意象:常用意象

A、“望月怀人”杜甫《月夜忆舍弟》B、“鸿雁传书”韦应物《闻雁》 C、“折柳送别”《春夜洛城闻笛》D、“杜鹃啼雪”陆游《鹊桥仙 夜闻杜鹃》 4、注意两钟手法

这类诗歌常用“借景抒情”“虚实结合”“渲染”等技巧,还有两种特殊的表现方法: (1)乐景衬哀情 杜甫《绝句》

(2)侧面落笔: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感凄凉。杜甫《月夜》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高适《除夜作》 李白《春思》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商山早行 唐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篷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独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闻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绝句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除夕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参】 1、(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 (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1)体现的是一种作者始终无法排遣的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又极力想把这种苦闷暂时排遣的心情。 (2)“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出一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 “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寓情于景的功力。 3、(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4、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5、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游子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布谷等,历代诗词中有关杜鹃的吟咏甚多,而因其叫声如同“不如归去”,所以其中表现乡思的作品尤多。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杜鹃”可以说是乡思的代名词,这就是本词为什么要写杜鹃啼叫声的根本原因。其次从写作上说,游子在春色烂漫的优美环境中,本来是应该心情舒畅愉悦的,但是因为听到杜鹃不停的叫声,仍然勾起了强烈的思家情绪,这样,美丽的景色又正好为杜鹃叫声的感人做了反衬。 本词最后两句的直译是:“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话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可以说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愤慨。

6、“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7、【参】12(8)

(1) (3分)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 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5分)一句一个场景②拟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近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高考考查的是唐朝元稹的格律诗《菊花》; 1995年高考考查的是宋朝李清照的宋词《如梦令》;

1996年高考考查的是阿鲁威的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双调蟾宫曲·咏史》; 1997年高考考查的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唐朝刘禹锡的格律诗《望洞庭》和唐五代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高考考查的是唐朝贾岛的格律诗《题李凝幽居》; 1999年高考考查的是唐朝杜甫的格律诗《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考查的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高考考查的是唐朝韦应物的格律诗《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唐朝李白的格律诗《春夜洛城闻笛》。 2003年高考考查的是唐朝王维的格律诗《过香积寺》。

2004年高考全国卷1考查的是唐朝的张籍的格律诗《秋思》。

2004年高考全国卷2考查的是宋朝宋祁的宋词《木兰花》。 2004年高考全国卷3考查的是五代的欧阳炯的词《江城子》。 2004年高考全国卷4考查的是宋朝的晏几道的词《鹧鸪天》。 2005年高考全国卷1考查的是唐朝李华的格律诗《春行即兴》。 2005年高考全国卷2考查的是唐朝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2005年高考全国卷3考查的是宋朝刘攽的格律诗《雨后池上》。 2006年高考全国卷1考查的是宋朝黄庭坚《题竹石牧牛(并引)》。 2006年高考全国卷2考查的是宋朝的王炎的《南柯子》。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销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销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2010 新课标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试题】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9年全国卷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秋率兵西征,击败吐善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全国卷1

1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高考资源网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副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

等景物。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

往,范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

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参】(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今天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

参】

(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新课标<适用于宁夏、海南、陕西、吉林、黑龙江>全国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

设问角度科学化 考查意向明确化 ——古典诗词鉴赏考查趋势的变化及备考启示 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第一中学 067300 杨建国 古典诗词鉴赏,是历年高考命题的必考知识点,分值、题型都比较固定。纵观十年来的高考命题,我们不难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认真研究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提高鉴赏能力、科学备考,无疑是有巨大帮助的。 一.全国卷Ⅰ命题特点 时间 篇目 赋得暮雨送李胄 春夜洛城闻笛 过香积寺 作者 韦应物 李白 王维 张籍 李华 黄庭坚 宋 唐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唐 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宋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1)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 唐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1)这首诗可以分为几层?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8 8 6 6 6 唐 2个选择题 6 朝代 题 目 分值 2001 2002 2003 2004 秋思 2005 春行即兴 2006 题竹石牧牛(并引) 2007 望江南·超然台作 江间作四首(其三) 苏轼 潘大临 姜夔 刘(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宋 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宋 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南朝梁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8 8 8 2008 2009 次石湖书扇韵 宋 8 2010 咏素蝶诗 孝绰 1.诗歌鉴赏的考查,明显经历了三个阶段。2001年以前,采取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即命题者已经作出鉴赏,需要考生对命题者的鉴赏意见作出判断;2002、2003年连续两年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到2008年才有所回归,但分值明显降低,仅为4分;2004年开始到2010年,主要考查表现手法、思想感情、修辞手法、结构层次、诗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考查角度体现出全方位的特点。 2.设问角度更加明朗化。2001年以前的选择性鉴赏,应该说,无所谓设问角度;2002、2003年,设问指向非常明确,即考查“炼字”;2004—2010年,尽管考查角度体现全方位的特点,但是,就某一个考查的角度而言,设问指向是非常明确的。 3.越来越注重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考查。诗歌鉴赏命题的第三个阶段,彻底摒弃了大而空的设问,真正尊重考生的认知规律、知识储备、阅读与鉴赏的实际,尤其是积极关注考生的语文素养,如直接考查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文章学意义上的结构与层次,诗句的理解与把握,诗意的整体理解与把握,表达技巧方面的表现手法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考查点不仅是古典诗词鉴赏的基础,而且也是所有文学作品表达的基础,考生不仅在古典诗词鉴赏中反复使用,就是在其它文本的学习中也都经常使用的。考生不会产生陌生感,而且还能够实现积极性的迁移。 4.有意回避设问模式,设问角度呈现灵活性。在第一、第二个阶段,诗歌鉴赏的考查都是模式化的,自然答题也就要求模式化,如对炼字的考查,题目设问上一般都是“前代诗评家看法如何,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简要分析”“某联或某句中,某个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某联或某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但是,第三个阶段,命题者就完全摒弃了这种模式化的设问,而是尊重诗作,灵活设问,或者说模式化的设问痕迹完全隐退,如2009年“(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2010年“(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链接文章学的知识灵活设问。诗歌鉴赏命题的第三阶段,是完全摒弃设问模式化的阶段,也是更为人性、更为科学的阶段,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诗作,同时又充分考虑考生的实际,将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看待,综合性地考查。所以,考生才觉得诗歌鉴赏部分的命题不像诗歌鉴赏的设问倒像现代文阅读部分的设问。其实,这正是学科内综合性的体现,也是以生为本的体现,既可以有效防止中学语文教学的程式化倾向,又能够真正实现对所学的综合性运用。

二.备考启示

1.充分尊重规律,又不囿于程式。诗歌鉴赏是有规律可循的,尤其是对于中学生而言,所以适当地总结一些鉴赏的套路与答题模式,应该说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做法。比如认真分析并科学总结历年高考命题的设问角度,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归纳一些答题模式,像炼字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分析意象类题目的答题模式、鉴赏形象(包括意象)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分析思想感情类题目的答题模式、分析意境(或者画面)类题目的答题模式、鉴赏表达技巧类题目的答题模式、比较鉴赏类题目的答题模式等等。然而,我们又不能囿于这些模式,只按模式指导备考,而应该积极关注近年来高考命题设问角度的灵活性,使考生能够适应各种灵活性的设问并准确作答。

2.充分尊重高考的性质,科学备考。高考既然是选拔性考试,就必须实现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原则。那么,无论是新课改区的比较开放的个性化鉴赏,还是全国卷的比较灵活的设问,都不允许任意发挥或想象,即脱离所给诗作作所谓个性化的鉴赏,这既是诗作本身特点规定的,也是考试性质所决定的。所以,所谓个性化鉴赏,实际上都是在命题者所掌控之中的,只是有优良可劣之分罢了。这就启发我们为了开启考生的思路,我们主张个性化鉴赏,也允许考生经常性地作一些这样的训练。但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我们又不得不考生的思路。这是一个两难性命题。

3.夯实基础,以不变应万变。对于古典诗词鉴赏来讲,无论怎样命题,其实考查的都是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所以,我们必须带领考生扎实地逐一夯实基础知识,比如表达方式中的描写方法、角度以及它们的作用,叙述的人称、顺序、方法等以及它们的作用,抒情的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结构层次的分析与把握,句子的理解与把握,思想感情或者主旨的理解与把握等等。这些基础性的知识既是诗歌鉴赏中常用的,也是所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中常用的,属于可再生性知识,必须牢固地掌握。

4.开拓视野,不断扩大阅读面。有了常见的基础性知识,对于诗歌鉴赏来讲还不一定够用,因为这里还涉及到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与生活经历,甚至还涉及到诗歌这种特殊文体的创作规律。因此,不是为了做题而读诗,而是为了切实提高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而阅读,努力开拓视野,不断扩大阅读面,多了解一些重要作家或诗人的生平资料以及它们的创作风格、所生活时代的背景资料等,无疑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