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的思考
一、审美
(一) 、旅游审美文化的类型:
⑴ 然审美文化:以大自然为载体的审美文化,也可谓之物态审美文化;
⑵ 社会审美文化:人类的社会交往、社会活动过程,也是美的创造过程,
旅游者所到之处,必然会以审美的态度观察、体验这些美,由此形成一种社会审美文化形态;
⑶ 术审美文化:是指旅游者与作为旅游审美客体的各种艺术品发生“同构”
关系而产生的文化形态。
(二)、旅游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⑴ 耳悦目:以悦耳、悦目为主的全部审美感官为体验的愉快感受;
⑵ 悦心悦意: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审美对象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获得审美感受和情感升华;
⑶ 悦志、神:主体在观赏审美对象时,经由感知、想象、情感尤其是理解等心理活动,从而唤起的那种精神意志上的奋昂或愉悦状态和伦理道德上的超越。
(三)、中国传统的旅游审美思想:
⑴ 家:君子比德、中和为美;
⑵ 道家:澄怀味象、自然为美;
⑶ 佛家:禅悟之美、圆融之美、空灵为美。
(四)、风景审美方法:
观景先知、动静结合、变换视位、选择时机、抓住特点、调动情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内涵
1、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中国传统文化把天地自然看做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关爱,把自然与人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为:宗教观上神与人的统一,人对神敬畏和顺从;
宇宙观上人与自然的统一,比如老庄思想主张顺从自然、贬抑人为;
伦理观上天道与人道的统一,比如儒家思想的天命观赋予 “天”以道
德的属性 ,强调人与义理之天的合一 。
2、忠孝为本的道德观(亲若在 ,不远行)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伦理型社会,个人的言行要受到严格的道德制约。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家国同构”的社会,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放大。中国伦理以家族为本位,“忠” “孝”是整个伦理的核心,形成以“五伦”与“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道德价值体系。
“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举例: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
“天下至德,莫大乎忠。 ” ------《忠经》
3、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义是道德规范,利是个人利益;中国传统思想注重人的行为要与道义、道德相符,而不计较功利和物质利益。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
“成其利、致其义” “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 ”(叶适)
4、整体而模糊的认知观:
I. 中国传统认知观具有整体性、模糊性、直观性。
中国人习惯于将具体的事物放在整体中加以认知,倾向于认为个体只有在整体中的等级次序中才具有审美的价值,整个宇宙乃是由具有相似性的互相联系,尊卑有序的各种事物构成的和谐的整体。
中国人对客观的认识往往有模糊性。 与西方的重逻辑思维不同,中国人对整体世界的感知更多是从自身、从内心、从直觉来感知,有一种以主观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倾向。
5、重储蓄、轻消费的消费观
中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使物质财富增加受到限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人的物质需求,为调节因财富不足生成的社会矛盾,重储蓄、重节俭的观念应运而生,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勤俭节约被看成是高尚的行为,受到尊敬和赞美;大手大脚地花钱普遍被认为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II. 中国人消费行为特点:
1、储蓄型消费理财行为
2、积累型商品购买行为
3、自给型家务劳动行为
4、节约型产品使用行为
举例:
“克勤于邦 ,克俭于家”。-----《尚书》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6、美善统一的审美观
在真善美三者关系中,中国传统观念尤其重视善。儒家的审美理想,就在于善与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亦即“尽善尽美”。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闻天籁夫。” --《庄子·齐物论》
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1.尚 近 轻远的旅游距离观.
2.崇尚自然的旅游游乐观 .
3.重义轻利的旅游价值观 .
4.量入为出的旅游消费观 .
5.结伴而行的旅游团体观 .
6.求真向善的旅游审美观 .
二、中国现代传统文化观念和消费行为:
1、充分利用现在化设备
吸收了西方文化的思想, 即人可以统治自然界,人们追求知识、认识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在行动上支配自然。所以现在旅游文化重视自然科学的传统带来了科学技术。如:多功能自动设备自动景点讲解机等
2、个人本位
现在旅游文化注重个人的价值。它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立。在旅游文化中,要求尊重人的个性及私人空间;反映在文化层面上表现为不拘泥于传统,追求大胆设计。
3、利润文化
现在的旅游文化商业气息越来越浓,各方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地方甚至打起了“西门庆潘金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念头。
(二)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对旅游行为的影响:
1.强烈而多样的旅游消费动机
2.个性突出的旅游目的地选择。
3.求真求知的旅游审美观。
4.个人为中心的旅游组织观。
5.享受性旅游消费观。
三、中国传统文化差异对旅游审美行为的影响
1、现在的外向、扩张型的全球性文化和中国传统内向、稳重守成的大陆性文化。
2、中国的故土情结和中国现在旅游的扩张文化。
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形态的封闭性、人员的稳定性造成中国文化安土重迁。区域性的亚文化以方言、服饰、饮食、习俗等为外在表现形式稳固发展,因此造成个体对故乡严重依赖的心理情结。
现在是不断寻找新的资源和市场。
三、个人总结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全球化,当然这样极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
1、 中国的经济得到的飞快的发展
2、 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3、 缩小了世界的距离,是旅游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坏处:
1、 是旅游具有很浓的商业气息
2、 没有传统旅游的惬意
3、 破坏了生态平衡
4、 破坏了原来的文化风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