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讨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 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
风险、干预风险、制度风险、法律风险、欺诈风险等, 充分认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 并有效地加以防范和控制,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关键词: 信用担保; 风险; 反担保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面临的潜在风险
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风险, 是指受保企业违约( 不守信用) 所引起的风险。中小企业先天不足使信用担保机构客观上面临较大风险。具体而言, 中小企业存在的下列问题容易诱发违约风险: 1. 经营者素质和竞争力风险。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经营者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 尤其是部分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多数出身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经营思想上具有较大局限性;往往存在.. 小富即安 的保守思想, 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模式。在经营决策上往往权力集中于一人, 独断专行, 缺乏长远打算和扩张能力, 更缺乏科学性和计划性, 有的SME 甚至依靠不正当的竞争维持行为维持生存。经营者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大小, 低下的经营者素质形成了中小企业脆弱的竞争力。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前短缺经济条件下, 脆弱功竞争力对中小企业的生存尚未构成威胁, 但当前买方市场显现, 市场竞争升级为品牌竞争的情况下, 低素质的中小企业在发展上难以为继, 其所面临的竞争力风险与经营风险明显增大。
2. 信用风险。良好的信用秩序是信用担保机构得以正常运作的基础。在我因社会信用问题不受重视, 信用担保体系仍不健全, 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经济主体信用观念淡薄, 正常的信用关系被扭曲, 所谓.. 欠债有理 、.. 敢贷敢用敢不还 就是我国信用恶化的真实写照。我国中小企业面广量大, 虽然不乏信用优良的企业, 但整体而言, 由于整个社会信用问题还有得到根本改善, 对借款人或被担保人缺乏严格的监督约束机制和严格的奖惩制度, 信用问题和道德风险呈日益恶化的趋势。而且有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混乱, 报表账册不全, 内控制度不严, 甚至一厂多套报表, 财务信息严重失真, 信息披露意识极差, 致使贷款银行和担保机构征信难度很大。信用等级高低是衡量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和整体信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 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由于资产规模小, 结构不合理, 经济实力小, 自有资本太少, 财务风险很大。使企业偿债能力有限, 没有足够的现金或净资产偿还被担保的债务本息。
4. 市场风险。中小企业面对一个充满竞争的市场, 不仅中小企业之间相互竭尽全力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 而且大企业也随时关注着. 中小企业市场的变化, 一有机会或一旦发现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产品, 大企业便会毫不犹豫地利用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介入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市场风险是不可忽视的, 有时甚至就是经营失败的直接原因。 5. 技术风险。技术创新对中小企业的生存至关重要, 但中小企业科技人员缺乏, 生产技术和装备落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能力弱。据统计, 我国核算. 中
小企业每百人中技术人员以及每万人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分别为大企业的83. 33%和28. 57%。出于技术人员缺乏, 加之资金不足、投入少, 多数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 有的甚至使用大企业淘汰的陈旧设备, 技术开发能力较低。据统计, 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装备仅为大企业的24%。由此带来的结果是. 中小企业技术含量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即使具有某方面的技术, 也往往由于后劲不足而无法形成长远的技术优势, 技术风险与其它类型的企业相比更突出。
6. 道德风险。信息经济学认为: 在经济运行的具体交易中, 信息不对称就会引起.. 逆向选择 和.. 道德风险 , 这在信用担保活动中也是存在的。一方面, 受保企业出于得到了中小企业机构的保证, 其所做出的经营决策及自身行为即使引起损失, 也不必完全承担责任, 还有可能得到补偿, 这便促使其倾向于做出风险更大的决策, 以获得更大的风险收益。同时, 为了获得更多的贷款和信用担保支持, 受保企业还会通过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的手段骗取贷款与担保, 或者是取得贷款后改变贷款合同与担保合同规定的贷款使用方向, 使贷款风险增大, 进而增大担保风险。另一方面, 出于采取财务管理不规范, 财务大权往往掌握在法人代表手中, 其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 无论是贷款人还是中小企业机构都不容易掌握。所以, 担保过程中信息的不对称性, 增加了中小企业运行的内在脆弱性。
7. 部门的不恰当干预的风险。长期以来, 由于性因素的影响, 我国各级过度干预银行贷款, 形成了贷款供给制, 以致我国银行不良贷款比例高居不下, 存在严重的金融风险隐患, 严重威胁国家经济、金融安全。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 干预银行金融业务的能力大为减弱。信用担保业务作为新生事物, 由于其在促进采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普遍受到各级的重视。从目前情况来看, 各地信用担保机构从组建到运作, 无一不体现着的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约和规范, 就会重蹈干预贷款的覆辙。
8. 来自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由于经营管理水平、内控制度、操作规程及从业人员政治、业务素质等方面的不完善性, 也可能引起担保风险。这主要包括以下两种风险: ( 1) 担保操作风险。担保操作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操作风险, 是指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是否有能力在保本微利的前提下提供信用担保服务的风险, 这种能力由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与其控制运作成本、运作风险综合而成。狭义的操作风险, 是指出于操作环节的失误风险所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从业人员对担保业务不熟练或经验不足, 造成操作不当, 或对担保对象判断不准, 担保条件把握不严, 或违规操作造成担保资金损失; 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差, 在担保业务过程中营私舞弊、违规操作操作导致担保资金损失; ( 2) 犯罪风险。犯罪风险是指信用担保业务过程中出于犯罪行为所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来源于三方面: 一是内部犯罪, 如内部人员贪污、侵占、挪用担保资金, 收受贿赂, 以权谋私, 使信用担保机构蒙受损失; 二是贷款银行骗取信用担保机构担保, 造成担保损失; 三是担保从业人员与受保企业、贷款银行相互勾结, 套取贷款或担保, 使担保资金蒙受损失。
9. 来自贷款银行的风险。贷款银行对贷款对象的选择是否准确、贷款操作是否规范, 也直接影响着信用担保资金的安全性。如果贷款银行出于转嫁贷款风险的动机而有意放松贷款条件, 或放松对企业的资信调查、贷款审查与审批, 使本来不应获得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进入信贷序列, 势必给信用担保机构带来巨大的
潜在风险。同样, 如果贷款银行将贷款安全性寄托在信用担保上, 不切实履行信用担保关系中的义务和责任, 信贷人员责任心不强, 随意放贷, 或者以贷谋私, 违规操作, 甚至银行与企业相互串通, 提供虚假信息, 共同骗取担保, 则信用担保机构同样会面临巨大风险。另外, 银保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也是信用担保风险的一个重要内容。 10. 制度风险。至今为止, 尚无一部与中小企业相关的专门法律或法规, 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制度保障, 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稳定性差, 内在风险较大。更为突出的问题是, 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信用中介组织, 其设立程序、法人地位以及运作方式等一系列问题都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 实际操作起来十分困难。尽管我国己颁布实施了!担保法. , 为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 但由于信用担保机构属于专业担保的范畴, 对于其运作过程中涉及的担保行为、当事人及其法律行为的活动, 现行担保法中的部分条款过于笼统, 不适应专业担保业务活动的需要, 因而使信用担保机构有法难依, 权利难以得到法律的保障。
11. 来自缺乏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风险。各国经验表明, 信用担保机构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没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的支撑, 中小企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信用担保机构也难以良性运作。主要原因在于: 社会服务中介组织通过为提供创业咨询、市场分析、技术指导、经营诊断、管理咨询、人员培训等服务, 能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管理水平, 摆脱困难,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获得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素质提高了, 信用担保机构的安全性才会增强。从目前情况来看, 我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于信用担保机构的发展, 加之我国缺乏这方面的经验, 而服务体系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需要对各类社会中介机构进行重新组合、优化和发展, 而这一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到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从而进一步影响信用担保机构的稳定和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防范与控制机制的构建
1. 担保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信用担保机构内部风险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 优化风险管理制度。优化风险管理制度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和控制的基础。其中包括合理地设置风险管理机构, 建立完善信用担保机构的业务流程,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一是要建立审保偿分离制度, 以增强担保业务操作的透明度和责任心; 二是建立担保限额审批制度, 以增强担保操作的规范性; 三是设立的风险监控部门, 实行信用担保机构全过程监控制度, 以保证风险水平符合管理层制定的目标和策略; 四是建立担保业务报告制度, 定期报告担保业务运行情况, 提高风险收益比, 促进风险评估技术和控制措施的创新和发展。第二, 实施全过程的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当前, 我国的信用秩序比较混乱, 进# 步加大了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营风险, 为了确保担保资金的安全, 信用担保机构应将风险的防范、控制和化在首位。而信用担保机构防范、抑制和化解风险的关键在于实行担保项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度量和监控在内的风险管理过程, 保证所有的信用风险过程都能被有效的控制。识别风险的过程在新业务、交易批准和执行前完成。通过识别单笔交易的风险来源, 为了有效地防范、控制和化解风险。信用担保机构要对担保项目实行全过程风险管理, 将风险管理贯穿于资信评估、担保审核、合同签订、保后跟踪、代偿后处理及项目后评估这# 整个担保项目周期中, 以防患于末然, 将风险控制校最低程
度。第三, 加强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项目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的研究。信用担保机构进行项目风险评估主要是采用定性技术, 依赖于评审人员们的主观判断。即使是采用当前人民银行和各级商业银行普遍重视的风险管理工具一贷款五级制度, 客观、定量标准仍显不足, 主要依赖于有关评审人员的主观判断。由于评审人员本身的素质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 申请担保的中小企业多无相关的信用资料, 财务指标一般不能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 使得贷款5 级分类的质量大打折扣。给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风险项目评估带来了诸多困难。因此, 信用担保机构要体现本身的服务宗旨, 从降低担保风险的原则出发, 建立# 些可操作性强的指标, 根据指标的特点, 结合各领域专家的信息, 建立# 个定量化的信用担保风险评估方法, 同时建立在保项目风险预警系统。以贷款银行的贷款风险预警系统为基础, 对在保项目进行跟踪监测, 在动态中控制受保企业风险。第四, 多样化担保方案设计。对于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 可以根据其特点, 设计多样化的信用担保方案。但执行的前提是, 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内控制度, 避免机构管理人员的道德风险。不同风险等级的项目, 信用担保机构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 如采用同样的担保设计, 一方面会增加绩优企业的负担, 缺乏必要的公平; 另# 方面, 也增加了担保风险。因此, 我们应采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技术, 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设计不同的担保方案。同时根据中小企业其生产、经营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担保和担保形式。第五, 建立反担保措施。一是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人。反担保人必须是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二是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物。要按照 四易 ( 即易于变现、易于评估、易于执行操作、易于触动受保人利益) 原则确认反担保物。在设定反担保物时, 应首先以业主或法人代表个人财产作抵押, 然后再以企业的房产、存单及其他有价证券和知识产权作抵押或质押。通过建立反担保措施增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责任, 并对其进行有效约束。同时还要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以应付担保机构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 2. 创造降低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的外部环境。第一, 建立、健全与担保有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信用担保机构的良性运作和切实发挥效用需要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试想当大多数企业不守信用, 有意拖欠银行贷款时, 信用担保机构是不可能走上正常的运作轨道上的。因此, 健全的担保法律是信用担保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它有助于信用担保机构的规范化运作。从资金注入、制定担保程序到资金的运用和代偿、赔付损失的补偿或核销等都需要依托法律规范, 健全的担保法律规范能使信用担保机构有效地贯彻国家产业、方针、有效地降低信用担保机构的运行风险, 大大提高运作效率。同时, 健全的担保法律还有助于理顺银行、企业和信用担保机构三方的权责关系, 减少纠纷, 特别是避免贷款不能按期偿还需追偿时的纠纷。第二, 开展企业伦理教育, 规范中小企业行为。企业伦理是树立信用权威的基础, 企业伦理教育能促进信用担保机构所担保们贷款能及时、足额偿还。相对于法律而言, 企业伦理假设依靠社会、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作用, 体现了企业的内在性和自觉性。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没有完全出台的情况下, 依靠企业伦理, 树立企业诚信为本的思想, 不恶意拖欠贷款, 对信用担保机构于的运营具有重要意义。第三, 提高中小企业整体信用水平。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 也是信用经济和契约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经济运行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就是信用制度。信用担保机构作为信用担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是通过履行担保职能, 使中小企业信用获得增级; 另一方面, 信用担保机构又以受保企业良好的信用水平为前提。然而, 当前, 中小企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信用意识淡薄, 信用行为缺失和信用管理落后等问题十分突出。提高
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 是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基本条件, 是中小企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迫切要求。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不仅关系到中小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 也关系到信用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风险的大小、业务的拓展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是信用担保机构健康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 1] 王春峰, 万海晖, 张维. 基于神经网络技术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 J]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 9) .
[ 2] 官建成, 屈交胜, 靳平安. 预研项目的中止决策研究[ J] . 中外科技与管理, 1995, ( 10) : 33- 36.
[ 3] 蒲小雷, 韩家平. 企业信用管理典范[M] .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