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6期 总第170期 黑龙江高教研究 Heilongjiang Researches on Higher Education No.6 2008 seria1.No.170 道德教育的人性关怀探析 张承安 (长沙理工大学政治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摘要:面对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以往传统的灌输,压制使他们顺从的道德教育模式显然已经失去了可能性。由于道德本 身蕴涵着人性关怀,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弘扬人性。道德教育注重人性关怀,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而是本质问题。 只有在道德教育中充分凸现人性关怀的情意,才会使道德教育呈现人性美、展示人性美、弘扬人性美,才能使道德教育从干巴 巴的道德规范知识和空洞的道德劝导上升到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命意义的探求。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精神;人性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8)06—0098—03 道德不是超然之物,是人体验世界、发展自我、追求完善 的一种形式。适合人的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 重视人、满足人、发展人、成就人。为顺应现代社会强调人性 度,任何情感都可能起消极作用,应充分利用理性的力量给 情感以正确的引导和调控。人的自然情欲、本能任性等需要 道德理性对之进行合理合度的规约和控制。约束与发展是 个人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正如汽车的发动和制动 是汽车正常前进所不可缺少的一样。第三,道德知识是一种 实践精神,它最终总要落实到对现实世界的价值建构的实践 活动之中。道德知识能帮助人们作出正确的行动计划。具 有道德知识的人在行动之前会充分考虑各种方案的利弊,权 衡代价大小,明确道德价值层级,决定什么是在一定具体条 件下最应该的、最合适的。 价值的潮流,道德教育必须重新定位,积极构建道德教育充 满人性关怀的新模式。 一、在道德知识中体现人性关怀 道德教育的对象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包含着情感与 理智、道德与欲望、思维与感性等的统一,是各个方面都具体 的、活生生的、完整的人。人的道德也是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 有机构成和辩证统一,用最通俗的话来讲,道德的便是合情合 理的。道德知识是一种使人的道德行为合理合度的主体素 质。道德教育要培养人们合理的道德知识,使之合情又合理。 道德知识是人在长期的道德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分辨善 恶的是非之心,是道德化的理性,是道德教育的认知基础,它 道德知识是人作为道德主体所具有的判断善恶是非的 智力,它是人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智慧,更是智慧与道德不可 分而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道德知识不同于政治上审时 度势、军事上运筹帷幄式的高明,也不同于商业上的精明。 道德知识是具有道德情怀的大智慧,表现为对善恶是非问题 的大聪明,是对现实世界的价值把握、精神把握。苏格拉底 的“知识即美德”中的知识是指懂道理的知识,而不是今天所 在一个人的品格中起着统率和指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三 个方面:第一,它为道德情感辅以正确的道德原则,使之成为 一种有原则的道德情感。情感具有直观性、自发性、冲动性 和难控性等特点。它是一把双刃剑,要确保其对主体活动起 积极作用还必须依靠理性的指导,需要道德理性的滋养和提 讲的事实性知识,因此学知识即能成就美德。人是有道德的 存在,知善恶识荣辱,人能自觉控制自己,不是为所欲为,而 是有所不为进而有所作为,这便是一种理性意志。在道德生 升。只有经过道德理性升华的善恶情感才是真正的道德情 感。换句话说,个性化了的价值情感才是道德情感。黑格尔 曾指出,在道德领域,诉诸感情、灵感就是把野蛮和无思想性 的东西作为原则,就会剥夺人类的一切真理、价值和尊严。 缺乏理性的愚昧情感、缺乏理性的善心有时会作出无谓的不 必要的举动和牺牲,比如,愚忠、愚孝、匹夫之勇。更有甚者, 缺乏智慧的善心还可能走向善的反面,比如,同情心如果运 用不当就可能助纣为虐,成为忠诚的作恶者而不自知。一个 人如果没有高尚的心灵,可能什么都干得出来。但是道德情 操和善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不是万能的。第二,道德知识 把道德情感和行为控制在度的范围使之合度。一旦超过了 活中,道德主体对外在的道德要求不是被动地接受,不是机 械地模仿,更不是强制性地服从,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 性、积极性,主动领悟,有目的地选择,逐步达到自律的境界。 如果只是单纯地外在灌输,往往使他们只是作为被动的接受 者,未必能理解,更不能真正地从内心信仰,那么,道德仅仅 是处于他律和盲从水平,道德价值也就没有被个人自主接受 并深入到个人的生活中去,那么它们就不是个人的,就不具 有多大意义。因此,注重人性关怀的道德教育应努力发展学 生的道德理性能力,发展他们道德思维和探究能力,以形成 他们自己的道德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自主自愿地作出道德判 断、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 收稿日期:2008一o4—02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课题(编号:0605001A)、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6C158)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承安,长沙理工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和道德教育。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道德教育的人性关怀探析 99 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定势。这样,情感就成了人的道德行为的 二、在道德情感中体现人性关怀 动力机制,使人保持对道德的追求。 道德不仅包含人的道德理性能力(道德知识),还包含情 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种导向,认识是一种理性的认同, 感、意志、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因此,从培养完整的全面而自 而要真正地落实为行动、内化为习惯,则必须要有情感的参 由发展的人的角度来看,教育应该关注人的情感生活。但传 与。情感表征着人的倾向性和内部态度。人在直接交往和 统道德教育只注重道德目标的外在约束,忽视学生的内在需 间接交往中获得各种情感体验,并逐渐积淀为他的内部态度 求和情感动力,它只是一味地给学生提出要求,而不是对他 和人格立场。情感状态和内部态度对人的道德发展具有本 们个性发展,精神解放给予指导,从而使得个体在日常道德 质的作用,它构成一个人品质的底色,体现着人的个性特征。 生活中没有道德实在感和情感体验。这样的教育是情感缺 我们平时常说的良心、道德感、道义感、义务感等能使个体有 陷的道德教育,必将因失落了道德的人性而成为不道德的教 效地作出一些道德行为,那些能够精确地辨别他人情感的人 育。只有增强道德教育的情感性和生命活力,把情感陶冶作 更能够与他人合作。而且断定一种行为是道德或不道德,必 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才能够取得道德教育实效,才能构 须诉诸行为者的内在倾向、态度、情感、动机,人的情感素质 建有魅力的道德教育。 及其发展往往在更深层次上表征着人的道德面貌,它是个人 道德情感是人的内心道德世界在情感层面上的反映和 德性的深刻基础和动力,从实质而言,道德是一个情感问题, 表现,它是主体内在蕴涵着的归属需要和向善要求得到满足 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过的:“道德的最大秘密是爱”。因而 时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满足情感的需要是道德发展的原动 “在终极意义上,道德教育实践所追求的主要应是一种情感 力。同时,道德情感是人的一种内在尺度,情感的性质、内容 一种态度而不是一种知识一种认知。”“道德教育的真话不是 以及状态主宰着人的动机系统的指向与功能发挥,因而道德 让学生背一些知识一些条文,而是让他们拥有某种情感态 情感是道德主体动机系统的关键因素。首先,情感可以直接 度、某种立场信仰。”人性关怀的道德教育应赋予道德以生命 激发人们去追求道德真理,自愿地接受有关的道德知识并深 的激情,建立起充满人性的主动的道德。注重对学生进行情 刻领会之,有力地推动着个体把外在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 感陶冶,发挥情感在道德品质发展中的动力作用,使学生的 的道德准则和道德信念,促进道德品质的进一步发展。其 情感层面不断走向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以养成良好的情感 次,情感可以促成人的道德信念,知其善必定有情感支持才 品质。人性关怀强调个体道德形成的内在依据,道德情感不 有行其善。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 可能通过推理的方式来形成,只能通过教育主体之间的关怀 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千枯苍白的词句,这 来形成。只有在关怀中才能学会关怀。“真正的教育存在于 词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一个人如果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 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让年 关切之情,即使掌握了道德理论知识,同样也不能作出善良 轻一代在人性的光辉里拥有一个关怀的人生”。道德情感是 之举和正义行为。但是如果个体在学习道德准则时,能够从 对道德知识的理性把握,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激励机制。 感情上认同它、信服它,就会乐于接受它并转化为自己的信 最起码的道德情感是社会主体中所有个体都必须遵循的最 念、转化为自己的道德要求,这样就解决了道德中长期存在 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个体自觉自愿地成就道德人格所必需 的知行矛盾问题。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信念是形成学生 的。道德情感的意义在于启发和唤醒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 品德的首要因素,而认识转化为信念并不是靠行为的频繁重 它是一种驱动选择和决断的力量,使个体的行为出于良知、 复完成的。只有在行为能给孩子带来正义感,能使他心灵上 符合良心 产生欢乐感和兴奋,并能振作精神的情况下,才能转化为信 念。再次,情感还具有调节人的行为的功能。人总是趋向积 三、在道德精神中体现人性关怀 极的情感体验而回避消极情感体验,凡是符合主体需要的对 人性关怀以充实人的精神性为目的。人性的完善是人 象、境遇和要求,情感就加以肯定和强化,并激励主体采取相 类追求的终极价值和目的。人是教育的对象,人不能无精 应的积极行动。最后,道德情感又是道德意志的动力,对主 神,道德教育亦不能无精神。建构人的精神家园,启发人的 体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坚持起推动和保证作用。有人举了这 生存意义,将人生引向对精神的追求,成就丰满的人性,使人 样一个例子:当初参加革命的军人,也许并不理解什么是共 成为完善的人,是道德教育的应然追求。 产主义,他们只是怀着满腔热情参加军队,在实践中明白了 人的精神需要一开始主要或仅仅是辅佐人的物质需要 革命的意义,因而表现出超常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可见,情 的满足的一种手段,它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意义。但是在人的 感是行动最有效的推动力量。一个人的道德情感越强烈,其 精神需要逐渐丰富起来后,尤其是人的物质需要有了长足的 行为的意志就越坚定,他就能克服各种障碍,充满激情地去 发展之后,人的精神需要的独立性则日渐增强起来,直至似 寻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实现其道德目标。因 乎可以在较大的程度上超然于物质需要的制约。一旦精神 此,如果教育能适应人的向善求美的需要,让人在伦理亲情、 需要发展到这种程度,它就近乎与人的生命血液融为一体 认识兴趣、创造冲动、审美体验、理想憧憬等方面获得满足, 了。但在现代物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人们忽视了人的最基 产生自我超越的快乐感、高尚感和幸福感,道德就成为个体 本的精神需要,包括求爱、求真、求善、求美。过分强调工具 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一种内在的道德需求。 理性,导致价值理性的失落,人又重新陷入新的统治和桎梏 个体会将在道德追求和道德活动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作为一 之下。人被物化和机械化了,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丧失了 种精神享受,并持续地从追求完满和超越中获得满足,最终 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人的精神发生了裂变,他们与自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0 道德教育的人性关怀探析 的精神塑造人,这里的主语是“精神”,是这种精神塑造人,不 是哪一个人去塑造另外一个什么人。靠被塑造者自己去体 与社会、与自我发生了疏离。因此,不能忽视人性关怀的道 德教育中人的道德精神的需要。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它是人从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 和特定的价值出发,能动地把握世界、寻求自我发展和自我 实现的特殊方式。人性关怀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 验,对这种精神产生敬仰之情、热爱之情,这才有可能对被塑 造者起到塑造作用。在对人关心、理解、尊重的基础上,武 装、弓l导、塑造,这才是新时期道德教育工作的精髓,这是道 德教育工作的巨大变化和巨大进步,也是使素质教育成为实 在的东西。 .它为个体成为真正的道德主体备好基础、打下精神的底子, 即一种积极的自觉自为的精神。道德精神特别是道德生活 中的自律精神,是道德教育的驱动力。 首先,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并不取决于他掌握的道 德知识的多寡,而是在于他能否将获得的道德知识内化为自 身的道德精神。若能内化为道德精神,就有良好的道德品 质。若不能内化为道德精神,再多的道德知识也是徒然。人 获得知识的多少并不直接决定人的精神状况,尤其,并非有 了足够的知识就一定有良好的精神和观念。最起码有一个 最后,从人的精神自身角度来看,道德精神更有助于我 们认识人性的内涵。人性关怀强调的是人性的精神意义,人 的全面发展和精神自由。有人性关怀精神的人,他便是自主 之人、独立之人、能动之人、创新之人、自律之人。因此,道德 教育应当充分唤醒学生的人性关怀意识,在道德情感基础上 培养一种良好的有着永恒魅力的道德精神,并把道德精神与 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达到个体完善与社会完善的统一,造就 既有崇高德行又能造福社会的人。 参考文献: 为(wri)人和为(w苟)人的问题。为(w6i)人,实际上就是使 自己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素质。为(w苛)人是一个重要的尺 度,为(w )人能使自己更好地为(w6i)人,这是许许多多人 公认的一个尺度。心中常常装着他人,为他人着想,为他人 [1]周呜呜.德育的根本是对人的终极关怀[N].光明日 报,2004—02—15. 办事,平等地礼貌地待人,关心他人,爱护他人,为了他人,为 了人民,为了民族。为(w6i)人,做一个高尚的人,要做很多 很多的事,为(wbi)人是其中特别重要的一桩。你的为(w6i) 人是你的言和行,尤其是用行来写下答案的,人们会公正地 评价你的为(w6i)人。为(w6i)人虽是自己在塑造自己,却也 是在人群中塑造,在为(w苟)人过程中塑造。 [2]鲁洁.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 思考[J].教育研究,2005,(1). [3]朱小蔓.情感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4]李京禄.道德教育:呼唤情感参与[J].教育科研, 2003,(5). 其次,这种存在于人性的最深处的主体精神可享用一生, 并决定着人的可持续发展。注重人性关怀的道德教育是对知 识获得过程的一种超越。因为知识是有限的且是不断更新 [5]吴安春.回归道德智慧:寻求生命福祉的终极关怀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的,精神是永恒的,追求是无限的,精神性的东西才是受教育 者最主要的收获,人的可供发展的内在潜能主要在于他的心 理能力、精神能力。这种着眼于人的生成,以发展人性为目标 [6][法]埃德加・莫兰.迷失的范式:人性研究[M].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 开发人的心理能力、精神能力的教育是一种人性关怀的教育。 再次,道德精神能塑造人。真正接受人文知识并内化为 自己的意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这必然是情理结合的结 果。情与理的结合不仅有利于人去理解“理”,而且能将这种 理内化为自己的素质,理融于情中,情依理而高尚。以高尚 [8]吴亚林.德育创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1. [9]肖 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Analysis of Human Nature Concern By Moral Education ZHANG Cheng——a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 410076,China) Abstract:Facing had the student which the main body realized,the tradition the moral education pattern which instilled into the sup。 presslon to cause them to obey already has obviously lost the possibility.Because moral itself is containing the human nature concern, the moral education fundamentlly saiad is must bring honor to the human nature.Moral education attenion human nature concern,not onlv is an idea questi0n,but is the essentil questaion. Only has in the moral education the full human nature concern cordiality,only then cnil cause the moral edUCation to present the human nature beautifully,demonstrated human nature beautiful,brings honor to the human nature to be beautifu1.can cause the moral education rises from the very dry moral standard knowledge and empty moral advising to person’S development and life significance seeking.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moralknowledge;moralemotion;moralspirithuman;nature concern (责任编辑:西广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