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作业
学生姓名 院(系) 专 业
xxx
学 号 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理科学
xxx
题 目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指导教师
xxx
关于人口迁移的文献综述
摘要: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的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各地区中的分布状况, 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对人口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的把握是开展各项研究工作和合理功能区划的前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年来城市人口数量激增,加之自然环境和城市规划问题,造成了城市局部地区人口拥挤就业人口分布不均匀等社会问题。因此人口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关键字: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政策、 正文:
流动人口社会空间是原有城市空间底质上经过流动人口的各种实践活动而人格化的空间,是一种再造的空间. 近年来,国外人口迁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领域: ① ② ③ ④
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 人口迁移的政策研究。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
对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是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 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 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 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杨云彦、陈金永, 蔡建明指出自1960~1980 年代大多数迁移的流向是由东向西, 而改革开放后, 人们迁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总体格局由自东向西转变成由西向东。王桂新利用1990 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 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Liang and White 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是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陕西所接受的省际迁移人口均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的4% 以上, 这些省市大都位于东部地区, 而人口净迁出率较高的省、区大多在中西部地区. 人口迁移的政策变化
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政策制定者以及有关专家的关注。一些学者建议将人口迁移纳入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杨云彦,张再生等均认为户口体系是人口迁移的主要障碍之一, 户口体系不利于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户口体系必须彻底改革或者彻底废除 。曹景椿认为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合理迁移与流动, 严重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 人口迁移研究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概念的定义与统计口径问题。目前有关人口迁移的概念界定与统计口径仍未统一。如我国不同地区户籍统计中人口迁移的统计口径不一, 有的地区采用半年, 户口迁出原地半年以上的为迁移人口, 有的地区则采用一年。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
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 而且客观存在着三大
城市流动人口圈: 京津连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三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 具有性别比高、来自圈外的流动人口比重大、以亲缘、地缘为纽带聚居等特点。沪宁杭流动人口圈,为中国第二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 具有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比重高、暂住时间差距大等特点。广深厦流动人口圈,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流动人口圈, 具有女性流动人口比重高、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比重大等特点。
具体的如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为例,运用修正后的引力模型对长三角1995、2005 年的人口迁移引力体系等级结构进行划分,归纳出区域人口迁移空间演变的一般模式,并从等时圈角度探讨人口吸引范围与区域交通干线布局的关系,进而对长三角城市规划提出相应的建议。
2005年,区内人口引力布局发生较大变化。
①上海的吸引范围明显缩小,特别是其在浙江的吸引区域显著收缩,止步于浙北湖州一带。
②一级吸引中心显著增加,原有二级中心南京、杭州、宁波进一步发育为一级人口吸引中心,而相应的二、三级人口吸引中心有所减少。某些吸引中心逐步萎缩、退化、不复存在(如连云港、盐城、常州)。 ③区域引力体系相对均衡。除上海引力中心吸引范围横跨苏浙两省外,江苏、浙江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地方引力体系。特别是浙江省,一级吸引中心增至3 个。整体观察,随着地方人口吸引体系日臻完备,长三角区域引力体系呈现出“大尺度分散、小尺度集中”的格局。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灾害 ,政治环境 等都影响着人口迁移。而现在,就业迁移的优势程度进一步加大,市场机制成为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人才的计划调配迁移渐趋衰微。婚姻迁移的主流方向是西南指向华东农村,形成了西南“ 喀斯特新娘输出区”。
以上海地区的带眷迁移为例,“带眷迁移” 行为受从流动人口的来沪时间、年龄、收入水平、职业状况、受教育程度五个方面的影响显著, 年龄40岁、收入3000元成为流动人口带动迁移强度提升的节点; 流动人口对少儿和老人的带动有明显差异, 反映为少儿的高带动率、低带动能力, 老人的低带动率、高带动能力。
城市全面取消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医疗保障逐渐覆盖全体常住人口,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流动人口进城务工的社会保障担忧,预计未来流动人口“带眷迁移”行为会更加活跃,家庭整体迁移趋势也会进一步加深。虽然个人迁移仍然是流动人口主要的迁移模式,其已经不利于流动人口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稳定,从提高流动人口个人素质着手,通过增强其就业能力和工作稳定性,促进流动人口进行家庭式迁移,是我国推进城市化进城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此外,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在下述领域有待加强, 一是人口迁移对西部开发的作用的研究。西部开发是我国二十一世纪初期的重要发展战略, 西部开发不只是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十分重要,需要引进人才, 需要加强人口迁移尤其是人才的迁移对西部开发的作用的研究。二是要加强人口迁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往的研究对人口迁移的
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较多, 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不足。我国存在较多的生态脆弱区, 人口的迁入会加剧生态环境的退化, 反过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以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三是要加强人口迁移的微观分析, 从个人、家庭的角度, 从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分析迁移决策过程,迁移的动机与目的, 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同时要加强人口迁移的社会问题研究, 如文化冲突, 移民文化调整, 移民行为调整与新社区的适应等的研究。 总之,随着人口增长,经济与社会结构调整使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出现新的变化, 人口迁移的研究会更深入。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要准确揭示人口迁移的本质, 需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只有综合多种学科, 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视角进行研究, 才能揭示人口迁移的本质。另外,人口迁移研究还应采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及空间分析技术。
参考文献
1.张玮,缪艳萍,严士清,大城市郊区流动人口“带眷迁移”特征研究——基于上海市闵行区流动人口状况调查,人文地理,2009年第5期总第109期 2.丁金宏, 刘振宇, 程丹明, 刘瑾, 邹建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地理学报,2005 年1月,第60 卷第1期
3.朱杰,长江三角洲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模式及启示,地球科学进展,2009 年05 月,第28 卷第3 期
4.朱传耿, 马荣华, 甄峰, 顾朝林,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空间结构,人文地理,2002 年2 月 第17 卷第1 期
5.姚华松,流动人口空间再造:基于社会地理学视角,经济地理,2011 年8 月 ,第31 卷第8 期
6.刘亚岚, 阎守邕, 李小文, 曹春香, 肖春生, 金水高,中国内地人口流动空间规律研究及其在SARS 控制宏观决策中的应用,遥感学报,2003 年7 月第7 卷第4 期
7.张文新, 朱良,近十年来中国人口迁移研究及其评价,人文地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