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Vol124No19
Sep12003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1Humanities&SocialSciences
论教师成长的环境
刘维鸿
(宜宾学院,四川宜宾644007)
摘要:教师的成长,就是教师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社会
)包括学校环境这一特殊的环境,是影响教师成长的客观环境(经人改造过的自然、人际关系、社会意识形式。
因素,对教师成长起着重要作用1具有文化性、矛盾性、多维性、教育性的教育人际关系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最为重要。学校是教师成长的一种特殊环境,对教师的成长起着更加明显、更为直接的作用。教师的主观因素决定了同一环境条件下教师个体成长的不同水平和方向。在当代既要注意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合适的学校环境,又要重视教师所从事的各种不同的实际活动以及教师个体各自不同的主观状态在教师成长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教师;成长;环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09—0131—04
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教师个人的成长,均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教师正是在其所处的环境中,通过学习,由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可以说,教师的成长,就是教师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师成长及教师队伍建设的社会环境与学校环境,如何充分发挥教师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便成为教师成长的环境的关键问题。
一、教师成长的社会环境
所谓环境是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构成环境的因素千千万万,无以计数。如果我们可以把这些众多的因素区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话,那么,由自然因素构成的环境叫做自然环境,由社会因素构成的环境叫做杜会环境。
社会环境,概而言之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切社会关系、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学校、家庭、邻里、亲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意识、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决定作
[1]用”,因为它“构成了全部心理发展的源泉,决
[2](P.86)
定了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因而社会环境也是教师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环境的内涵很广,其中的学校因素,对教师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教师成长影响最大的三个因素,它们是:经人改造过的自然、人际关系、社会意识形式。
(一)人工自然
这种经人改造过的自然,已经是打下了人的意念的烙印的自然,而不是纯粹的自然。思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
[3]
做到。”“这种自然具有的一定的社会意义,包含了物质化的社会经验1。当这种自然作用于人的大脑时,在人的大脑中不仅会反映出这种自然物的形象,而且在有经验的人的指导下,还能了解它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包含在这种自然物中的社会经验。马克思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类化的自然,才能
[4]
产生出来。”我们这里说的经人改造过的自然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类化的自然”,正是由于在人的环境中存在着丰富的这种自然,它不断地以观念的形态移植于人脑之中,它才构成人的素质发展的一个方面的丰富的源泉和内容。由于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人所生活的环境不同,所接触到的“人类化的自然”不同,也就会形成不同的素质结构和水平。
(二)人际关系
人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人的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
[2](P.85)响”。教师的成长,也必然受到入际关系的影响,邻里、家庭、同伴等等,种种人际关系的综合作用,都可能影响教师成长的方向和水平。
当然,在种种人际关系中,教育人际关系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最为重要。所谓教育人际关系,就是指在教育活动中通过直接或间接交往而建立起来的
收稿日期:2003205216
),女,重庆涪陵人,宜宾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作者简介:刘维鸿(1952—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32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4卷
人与人之间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它表现为参与教育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各种关系。这种关系是宏观人际关系的一个特定层面,因而它除了具有社会性、潜在性和情绪性等人际关系的等同特征之外,还具有许多独自的特点,这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文化性。教育说到底是一种活化社会文化的活动。教育者(包括个体和群体)总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文化,在向青少年一代传递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人际交往的,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人际关系就必然处处打上社会文化的印记,这种渗透着社会文化印记的教育人际关系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场”,影响着教师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因此,要特别注意一定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教育关系的影响,对种种教育关系的调适应密切结合社会文化因素与教师的作用进行,为教师成长创设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矛盾性。由于长期历史原因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有太多的理想成分,而社会现实和大多数教师的实际素养不可能都能满足这些要求,很多时候只能守住“底线”,这就形成了遵守教育法规与实践教师道德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常常使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矛盾,再加上教师劳动形式的特殊性,使得很多教师养成了“外圆内方”的性格,一方面,他们希望与别人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非常内向的性格,对人对事虽有明确的自我见解,但总不爱过分表露出来,也不喜欢别人过多地评论自己。这种矛盾心理,如果调适不当,就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教育性。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根本目的,形成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其根本目的也在于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育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会对教师的进一步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多维性。教育本身是由多种人际关系构成的综合体,既有纵向的上下交往,又有横向的彼此沟通,既有直接的交往也有间接的交往。这种纵横交错的人际关系比一般群体的人际关系具有更强的多维性。在多维的教育人际关系中,学校人际关系是主导关系。而且,这种以学校人际关系为主导的多维结构,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又常有不同的内容和变化,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多维关系的复杂性。准确把握这种人际关系的多维性,扮演好人际关系的多重角色,对教师成长有极大的裨益。
(三)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是“自觉建立起来的,以特定的形式和较为严整的体系表现出来的社会意识,包括艺术、道德、宗教、政治和法律思想、科学、哲
[5]
学等形式”。“它是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比较间接的反映,是从社会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反映形式。人类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语言文字以后,便借助于语言文字,把实践中所积累与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思想观点,以社会意识形式保存起来和留传下去。一个人从掌握语言文字开始,就在与成人交往中接受社会意识形式的影响。由于语言文字有间接和概括性特点,所以社会意识形式可以大大扩展和加深社会环境对人才成长的影响。这位人才不仅可以接受当时当地的事物的直接的影响,而且可以接受那些古代的和外域的事物产生的间接的影响;使人才不仅可以接受事物外表特征的影响,而且可以接受内部意义的影响。社会意识是形成个人意识的客观因素,因而社会意识形式对于教师素质的形成与优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教师成长不可或缺的相关因素。二、教师成长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影响人才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相比,学校环境对教师的成长起着更加明显、更为直接和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环境对教师成长的特殊影响
如果从教师的学生时代算起,那么,教师的一生,几乎都可以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是教师学习、生活、工作于其中的特殊环境。教师在学校中受到的教育,是把环境的影响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素质的一种特殊活动。
首先,我们看到,学校是教师成长的一种特殊环境,因为它是按照有利于人的身心素质健康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学校把人工自然、人际关系、社会意识形式等方面的社会环境经过有目的选择和提炼,以系统化的形式影响于学生(其中包括后来成长为教师的学生)。这种特殊的环境之所以能在教师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原因就在于:它能对各种环境因素加以控制,按照一定的需要作出取舍,颉取其中对教师的素质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符合优化素质结构需要的因素。同时,学校这种环境的影响较为系统,青少年学生只有在学校中才能获得做一名合格教师所必备的、体系化的知识和技能,形成比较完善的阶级意识与世界观,从而让其他社会环境因素在自身成长中产生深刻的影响。
其次,我们也看到,教师在学校中受到的教育,尤其是教师受到的师范教育,是促进教育成长的一种特殊的实际活动。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影响要通过人的各种实际活动,才能反映到人的头脑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9期刘维鸿 论教师成长的环境
133
中来,形成人的身心素质结构。学校环境所提供的识,很容易自觉地纳入群体之中,进而关心集体内
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环境中对人的成长起主导的其他成员。可见,共同目标的追求,既是形成教作用的因素,而它是具有明确目的性的活动。并师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与标志,又是教师成长的天且,这种活动又是在成人的组织与指导下进行的,然优势。其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渗透着较强它可以通过有效的活动方式大大缩短反映的过程。的友好交往的共同需要。友好交往的需要主要表现教师在成为合格教师之前,在学校中,在以学习为在相互选择朋友并形成一定的交往小群体。这种关主的各种活动中,接受学校环境所施加的各种影系,主要以教师的某种个性品质为彼此选择的依据响,迅速有效地反映这种影响,便不断地使各种优和联系的纽带。教师的个性具有多样化特点,他们良素质得到发展,使素质结构获得优化。正因为学情感丰富,注重精神生活。这就决定了友好交往这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又是一种特殊的实际活动,种人际关系在教师成长中的普遍影响和巨大活力,这也就规定了它的特殊作用。与生物因素和自发的它既有利于学校各项活动的组织与进行,又有助于环境影响相比,学校环境,尤其是学校提供的师范教师个体与群体的发展与成熟。当然,如果这种关教育因素,便在教师成长中起着主导作用。系产生了排他性与分裂性,那就应该及时引导,使
在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社会,学校环境更之尽快纳入教师良好人际关系的运行轨道,成为教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大批教师的培养,师成长的催化剂。其三,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离开了学校环境,是根本不可能的。无论实行定向系还渗透着分工明细和工作独立的特点。教师是以型师范教育制度,或者实行非定向型师范教育制个体独立工作为主各自负责某一学科的教学或某一度,或者实行混合型师范教育制度,都是为了给教班级的管理。就这点而言,教师之间只需要做有限师成长创造更为有利的成长环境这个共同目的。可的交往与协作即可,彼此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十分有见,在当代,学校环境不仅是教师工作与生活的主限的。这种有限性,加上教师评价标准的模糊性,要环境,而且是教师成长的必要因素。只有提供合便使教师在相互交往中易于产生互不服气,乃至适的学校环境,才能培养大批合格的教师。“文人相轻”的不良心理。这种不良心理和由此而
(二)学校人际关系对教师成长的影响导致的不良的入际关系,很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学校环境一般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在现代教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对于学生来育中,以教育物资(场所、设施、设备、媒体等)说,教师与学校领导都是教育者,只是分工不同的为基础构成的硬件环境对教师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教育者而已。教育者这一共同角色,使得教师与学的作用,但以学校人际关系为主所形成的学校软环校领导之间具有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相融关系为境对教师的成长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学校人际教师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在学校环境关系是教育人际关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教师中,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干群关系,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具有上下级之别,是被领导与领导,被管理与管理系,是教师在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这三种关系对之间的关系,这是一对天然的矛盾。对这对矛盾的教师成长的影响,比其它种种人际关系的影响都更不同态度及其处理的不同结果,将对教师成长产生为重大。不同的影响。
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同一所学校的教师生关系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教师在学校内部师,彼此在学历、文化素质、专业训练程度、工作的诸多人际关系之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最基经历,特别是工作性质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的相同本、最经常也最活跃的人际关系。因为,教师的劳或相似之处,这是教师在校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动中,劳动对象和结果都是学生。师生关系是与学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教师之间的校共存亡、与教师职业同始终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具有三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其一,不同从矛盾论的角度来讲,师生关系也是一对既对学校内部的教师与教师关系尽管差异很大,但每所立义统一的矛盾,矛盾的冲突与解决,必然不仅仅学校内的教师之间,都具有某种共同的奋斗目标。对学生成长产生影响,而且还会对教师成长产生影共同的角色地位,共同的劳动对象,共同的任务以响。当代学校师生关系的矛盾冲突集中反映在教师及劳动成果的集体性,使教师容易产生共同需要,对学生的社会评价标准上。不少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共同的语言,感情的共鸣,有利于教师的心理沟标准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学习成绩、纪律和仪态。通。教师集体的这些共同之处是形成其奋斗目标的按这三方面的标准,教师们力图把学生塑造成高天然优势。教师对共同目标与规范产生了认同感,分、听话、顺眼的“优秀生”。而急剧变革的宏观对所在学校产生了归属感,就很容易形成角色意社会环境都在不断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标准,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34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4卷
扩展着他们自我评价的价值取向。有的教师一旦发现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自己原有的标准不符合,就试图运用自己的权威去同化和规范学生。这样,发生冲突就在所难免了,困境就摆到了当代教师的面前;一方面,教师们感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另一方面,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社会形象却日益模糊和糟糕,师生之间的鸿沟在扩大,教师工作的效率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教师的教育信心在削弱,教育事业心在谈化,大大地阻碍了教师的顺利成长。师生关系的这种状况,应该引起关心教师成长的每一位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
三、教师成长的主观环境
社会环境,其中包括学校环境这一特殊的环境,是影响教师成长的客观因素,教师素质,尤其是教师心理素质发展的一切特征都是在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然而,我们还必须看到,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并不是消极地、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他对外部环境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客观因素的主观能动性,我们称为影响教师成长的主观因素,它对教师成长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基本方面。
教师是通过他们所参加的实际活动来对环境影响作出反映并逐步成长起来的。这就是说,在教师主体与客观环境客体的交互作用中,主体反映客体而获得自身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经深刻地批判了那种“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产物”的旧唯物主义的错误,明确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
[6]
的实践”。活动的特殊机制,就是把主体纳入客观环境的现实之中,并且把这种客观性的东西改变为主观性的形式。外部环境繁杂而众多,但只有作为活动的对象,才能显示它的意义和功能,才能被纳入主观映象的领域,才能够沟通主现意识与客观环境的渠道,作为环境影响的外部因素才能与主体内部的动机、需要、认识、意志等因素发生交互作用,主体也才能在环境的影响下获得发展。在这里,环境及其影响是客观世界的东西,教师的意识是主体精神世界的东西,活动则把两个世界联系起来。它说明,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由于教师个体(包括将成为教师的学生)所从事的是不同水平和不同性质的活动,环境也就从不同水平和不同方向上去影响教师。在恶劣的环境中,教师可以从事有益的活动而使自己获得良好的发展。相反,在优良的环境下教师如果从事有害的活动,良好的环境也不可能对教师的成长发挥出应有的积极作用。
在活动中,教师不仅反映客观环境,而且也改造客观环境,他们可以充分发挥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克服消除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创造某种积极环境,以促进自身的成长。人才成长的“逆境定律”,说明“逆境”也可能改造为有利于教师成长的“顺境”。这充分说明教师的成长不是消极被动地受环境摆布的,而是教师自身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上决定着教师的成长。
教师又是按照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在这种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和兴趣等主观因素来对客观环境作出反映的。教师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当然也是在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但它们一经产生之后,就成为教师主观因素的内容,就具有某种相对性。当其他环境因素作用于教师时,教师主观因素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就让原来已获得和形成的知识、经验、需要和兴趣对外部影响进行改造、重组和制作,让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接受外部的影响。由此看来,人的大脑不是某种原料仓库式的东西,教师的大脑是一个高度发达、十分精密的加工场。也正因为这样,同样的环境影响,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可以产生不同乃至完全相反的反应,正是由教师的主观因素决定的这些不同反应的累积作用,才决定了同一环境条件下教师个体成长的不同水平和方向。
总之,对于环境给教师的影响,我们决不能从简单的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否定教师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教师所从事的各种不同的实际活动以及教师个体各自不同的主观状态在教师长中的作用,认为某种环境中的教师成长必然被导向某种方向,达到某种程度的“环境决定论”,是非常错误的,是对教师成长十分有害的认识。当然,我们同样不可否认,教师从事于这样或那样的实际活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主观状态,最终还是由客观环境所决定的。教师的成长,只能是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参考文献:
[1]姜文闽,韩宗礼主编.简明教育辞典[Z].陕西人民教
育出版社,1998.P.249.
[2]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64.P.145.[4]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M].1957.P.87.[5]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高等学校教材)[M].上海人
民出版社,1988.P.289.
[6]华东师大《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辑译小组辑译.马克
思恩格斯论教育[C].
(责任编辑 杨春蓉)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