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语文二轮专题限时检测:文言文阅读之历史事件类19
限时训练时间:40分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
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筑招贤之馆于府之左,供张一如帅所居,下令曰:“集众思广忠益,..诸葛孔明所以用蜀也。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所在以礼遣之。高.爵重赏,朝廷不吝以报功,豪杰之士趋期立事,今其时矣。”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播州冉氏兄弟琎、璞,有文武才,隐居蛮中,前后阃帅辟召,坚不肯起。闻玠贤,相谓曰:“是可与语矣。”遂诣府上,玠素闻冉氏兄弟,刺入即出见之,与分庭抗礼,宾馆之奉。冉安之若素,居数月,无所言。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酒酣,坐客方纷纷竞言所长,琎兄弟饮食而已。玠以微言挑之,卒默然。玠曰:“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明日,更别馆以处之,且日使人窥其所为。兄弟终日不言,惟对踞,以垩画地,为山川城池之形,起
②
则漫去。如是又旬日,请见玠,屏人曰:“某兄弟辱明公礼遇,思有少裨益,非敢同众人也。为今日西蜀之计,其在徙合州城乎?”玠不觉跃起,执其手曰:“此玠志也,但未得其所耳。”曰:“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 玠大喜曰:“玠固信先生非浅士,先生之谋,玠不敢掠以归己。”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徙城之事,悉以任之„„ .. 卒筑青居、大获、钓鱼、云顶凡十余城,皆因山为垒,棋布星分,为诸郡治所,屯兵聚
③
粮为必守计。又移金戎于大获,以护蜀口;移沔戎于青居,兴戎先驻合州旧城,移守钓鱼.共备内水。移利戎于云顶,以备外水。于是如臂使指,气势联络。又属嘉定(知府)开屯田于成都,蜀以富实。 [注]①余玠,南宋淳宗时曾任四川安抚制置使。②漫,抹掉。③金,金州;后文“沔”、 “兴”、“利”即沔州、兴州、利州。④内水,蜀人以涪江为内水,以岷江为外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供张一如帅所居。 供张:指陈设之物 ..
B.所在以礼遣之。 遣:送 .
C.请不次官之。 不次:不差的 ..D.又移金戎于大获。 戎:军队、军事力量 .
2.下面全都是表现余玠礼待、提拔人才的一项是( ) ①玠大更敝政,遴选守宰。
②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言有可用,随其才而任之,苟不可用,亦厚遗谢之。 ③玠将谢之,乃为设宴,玠亲主之。 ④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
⑤遂不谋于众,密以某谋闻于朝,请不次官之。 ⑥昭以琎为承事郎,璞为承务郎。
A.①④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⑥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④
A.在朝廷的支持下,余玠镇守蜀中广开言路、重用人才,除弊政,收到了显著成效。 B.在余玠贤德感召下,冉氏兄弟毅然出山,慎思之后,提出在西蜀合理布防的策略。 C.“是观我待士之礼何如耳。”这是余玠的内心独白,他的耐心是出于对人才的尊重。 D.冉氏兄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余玠甚以为然,于是将军队移至钓鱼山一带。
【答案】 1.C 2.B 3.D 【解析】
1.不次,不必拘泥于等级。 2.略 3.“冉氏史弟认为巴蜀之地不值得戍防”,是对“巴蜀不足守也”的误解, “不足守”是不难防守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将攻下聊城,聊城人或谗之燕,燕将惧诛,因保守聊城,不敢归。齐田单攻聊城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
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败名灭,后世无称焉,非智也。今死生荣辱,贵贱尊卑,此时不再至,愿公详计而无与俗同。
①
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衡秦之势成,楚国之形危;且夫齐之必决于聊城,公勿再计。今楚魏交退于齐,而燕救不至。以全齐之兵,无天下之规,与聊城共据期年之敝,则臣见公之不能得也。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更俗,功名可立也。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裂地定封,富比乎陶、卫,世世称孤,与齐久存,又一计也。此两计者,显名厚实也,愿公详计而审处一焉。 且吾闻之,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桓公朝天下,会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枝桓.公之心于坛坫之上,颜色不变,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加吴、越。若此二士者,非不能成小廉而行小节也,以为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功名不立,
②
非智也。故去感忿之怨,立终身之名;弃忿悁之节,定累世之功。是以业与三王争流,而名与天壤相弊也。愿公择一而行之。
燕将见鲁连书,泣三日,犹豫不能自决。欲归燕,已有隙,恐诛;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喟然叹曰:“与人刃我,宁自刃。”乃自杀。 (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
衡秦:与秦国连横。“衡”,通“横”。指六国东西联合共同侍奉秦国。 悁(yuān):作愤恨之意。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因保守聊城,不敢归 保守:保卫、守住 ..不耻身在缧绁之中 缧绁:累赘、牵累 ..名高天下而光烛邻国 烛:照、照耀 .
欲归燕,已有隙 隙:隔阂,裂痕 .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潦水尽而寒潭清 ..为公计者,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有鸟焉,其名为鹏 ..上辅孤主以制群臣/倚南窗以寄傲 ..三战之所亡一朝而复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6.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鲁连说服燕将放弃聊城的一组是:( ) ①聊城人或谗之燕 ②不如全车甲以报于燕 ③于齐久存,又一计也 ④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⑤故去感忿之愿,立终身之名 ⑥恐已降而后见辱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齐国久攻聊城不下,鲁连将写好的信绑在箭上射给城中的燕将。 鲁连指出齐军对聊城势在必得,预见燕将无法继续守城。 鲁连又勾画出燕将班师回国,得以确立功名的美好前景。 管、曹二士的非凡事迹使得燕将羞愧难当,最终只好自杀了。
8.用“/”给句子①断句,把②③④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2分) ②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却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3分)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2分)
欲降齐,所杀虏于齐甚众,恐已降而后见辱。(3分)
【答案】 4.B 5.C 6.C 7.D
8.①故管子不耻身在缧绁之中而耻天下之不治/不耻不死公子纠而耻威之不信于诸侯/故兼三行之过而为五霸首
②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
③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 ④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 【解析】 4.B项,“缧世”指牢狱。
5.A项,作连词表转折关系/作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作介词意思是“替”/判断动词“是”;C项,作连词表目的;D项,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 6.①与鲁连无关,⑥是燕将的担心。
7.D项,燕将是因为读过信后感到进退两难、走投无路才决定自杀的。 8.①2分
②倍:违背;却:回避;先身:把自己放在前面,3分。 ③规:动词,谋求、谋划,2分。
降:投降;所杀虏:杀死和俘虏的人;见辱:被侮辱,3分。 【参考译文】
燕将攻克聊城,聊城有人在燕王面前说燕将的坏话,燕将害怕被诛杀,就守住聊城,不敢回(燕国)。齐国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们死了很多,却攻打不下聊城。鲁连就写了一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中,送给燕将。信上说:
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而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氛,不顾及燕王失去臣子,是不忠诚的;战死身亡而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敢的;功业失败而名声破灭,后世不能称许您,是不明智的。如今(是抉择)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刻),这样的时机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考虑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
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如今秦国派出军队(援助齐国),魏国不敢向东(进军);齐国与秦国连横的局面已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危急。况且齐国一定要在聊城决战,您就不要再考虑了。现在楚魏两国的军队交替着从齐国撤退,而燕国的救兵又没到。齐国全部的兵力对天下别无谋求,(您)如果还要据守已经围困了一年多的聊城,我看您是办不到的。替您考虑,不如保全兵力用来答谢燕国。对上辅佐国君来统率群臣;对下奉养百姓并资助游说之士,矫正国事改变风俗,事业声名都可以建立了。如果没有回归燕国的心志(不)也(可以)抛弃燕国并摒弃世俗的议论,向东投奔齐国吗?(齐国会)割裂土地予以分封,使您富贵得可以和陶、卫一样,世世代代称孤,和齐国长久并存,这也是一种办法。这两种方案,是显扬名声丰厚实惠的好主意,希望您仔细地考虑从而审慎地选择其中一条。
我还听说,谋求小节的人不能成就荣耀的名声,以小耻为耻的人不能建立大的功业。从前管仲不以身在牢狱为耻辱,却以天下不能太平为耻辱,不以未能随公子纠去死为耻辱,却以不能在诸侯中显扬威名为耻辱,因此他虽然兼有(犯上、怕死、受辱)三重过失,却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他的名声比天下任何人都高,而他的光辉照耀着邻国。桓公使天下人朝拜,大会诸侯(时),曹沫凭借一把短剑,在坛上逼近桓公的心窝,脸色不变,谈吐从容,多次战败所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工夫就收回来了,使天下震动,使诸侯吃惊,使鲁国的威名在吴、越之上。像这二位志士,不是不顾全小的名节和廉耻,(而是)认为一死了之,身亡名灭后,功业(就)不能建立,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所以(他们)摒弃一时的愤怒,树立终身的威名;放弃一时的愤怒,奠定世世代代的功业。所以这些业绩和三王的功业争相流传,而名声和天地共存。希望您选择其中一个方案行动吧!
燕将看了鲁连的信,哭了好几天,犹豫着不能自断。想要回归燕国,已经产生了嫌隙,怕被诛杀;想要投降齐国,杀死和俘虏的齐人太多了,恐怕降服后被侮辱。(燕将)长长地叹息说:“与其让别人杀死我,还不如自杀。”就自杀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选自《鸿门宴》)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像对待兄长一样 B.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 C.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 军:军营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君安与项伯有故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C.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 得复见将军于此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刘邦矫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 9.D 10.B 11.D 【解析】
9.使„„跟从,率领。
10.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后句出自《逍遥游》。A“跟”,介词/“和”,连词,出自《赤壁赋》。C“把”,介词/“而”,连词,出自《游褒禅山记》。D“在”,介词,/“对”,介词,出自《报任安书》。
11.①是刘邦拉拢项伯的行为,不是表现刘邦的矫言善辩。⑤是项伯为刘邦说好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每小题3分,共9分)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姜太公,齐国始封国君)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於海,西至於河,南至於穆陵,北至於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之礼),寡人是徵(责问)。昭王南征而不复(周昭王晚年不理国事,巡行南方过汉水时,当地人用胶粘的船给他坐,船到江心,解体沉船,周昭王及其随行人等淹死),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
夏,楚子使屈完(楚国大夫)如师。师退,次於召陵。 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不善,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何如?”对曰:“君惠徼(求)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
《左传-齐桓公伐楚》 12.下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虞:料想。 .B.师退,次於召陵。 次:这一次。 .C.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 乘:乘车。 .D.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绥:安抚 .
13.对下面加点虚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1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3先君之好是继 ○4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A.○1○2相同,○3○4也相同. B.○1○2相同,○3○4不相同. C.○1○2不相同,○3○4相同. D.○1○2不相同,○3○4也不相同. 14.下面对这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国遭到齐国的侵略后,派出使者与之交涉,认为齐国没有理由攻打自己。
B.面对楚国的质疑,管仲以楚国不向周王室进贡、周昭王死于南征途中为由,给予楚使以答复,楚使对这一答复也给了坚决的反击。
C.尽管楚国使者回复管仲的所谓的理由时非常有力,但齐国所率领的诸侯军队仍然向前行进,屈完到前方时,又让楚国的军队有所撤退。
D.屈完和齐侯检阅齐国军队时,表现得不卑不亢,委婉中带着强硬,表现出了优秀的外交能力。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5分) 译文:
(2)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5分) 译文:
【答案】 12.B 13.D 14.C
15..⑴你们不献进包茅,应贡给周王的东西不供奉,以致周王祭祀的时候没有滤酒的东西,我要责问这件事。 ⑵您如果要动用武力,那么,楚国有方城可以作为城墙,有汉水可作护城河,您的军队再多,也没有什么用处。 【解析】
12.次,驻扎。
13.前一个“之”是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前一个“是”是助
词,宾语前置标志;后一个“是”是代词,这样。 14.屈完到前方时,是诸侯的军队有所撤退。 15.
【附参考译文】
春天,齐桓公统率诸侯的军队侵入蔡国,蔡军溃败,于是又去攻楚。楚王派使臣来,对齐桓公说:君王住在北海,寡人处南海,真是风马牛不相及啊!想不到您会来到我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呢?”管仲代表桓公回答:“从前召康公曾代表周王命令我先君太公:‘五等诸侯,九州伯长,如有过错,你都可讨伐,以辅佐周王。’他还向我先君指定了管辖的地域: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不按时贡献包茅,不供应周王祭祀的用品,使王室无法在神前行缩酒之礼。寡人不能不来责问。昭王南巡而未能回京,寡人要问个明白。”楚使回答说:“贡品未能按时进献,真是敝国君王的过错。怎敢不供应呢!至于昭王南巡未返,请您去问汉水之滨吧。” 齐军又向前进,驻扎在陉。
夏天,楚王派屈完来到齐营。齐军后撤,扎在召陵。齐桓公命令诸侯的军队摆成阵势,与屈完同乘一辆车,检阅队伍。齐桓公对他说:“这次来难道为了我个人?不,是为了继承我们两国先君的友好关系罢了。与寡人和好吧,何如?”屈完回答说:“蒙您的恩惠,我们的国家能得到神降之福,您又不惜屈尊与敝国君主和好,这正是敝国君主的愿望啊。”齐桓公又说:“像我这样的大军,谁能抵挡?以此大军攻城,何城不克?”屈完回答说:“君王您若用恩德安抚诸侯,谁敢不服?若想凭借武力,那么,楚国将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作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再多,也无济于事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16.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哂之 哂:微笑。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足:使„„富足 ..
C.因之以饥馑 因:趁着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或:有人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B.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②为国以礼 .
C.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 )
18.对下列各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吾与点也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 ..
③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 ..
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与其它不同。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万民同乐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正好符合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B.此篇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子路性急直率,有点粗疏鲁莽;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平易谦和;曾晰则显得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C.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弟子们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非常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对弟子的满意;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答案】 16.C 17.B 18.B 19.D 【解析】
16.因:继,接着
17.A:①或者 ②至于 B、以:用 C、①放下 ②停止 D、①做 ②作为 18.③④⑥中“与”都是连词,和,同,跟
①动词,赞许 ②句末语气词,通“欤” ⑤动词,读yù,参与,参加。 19.孔子对子路微微一笑,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一丝不满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
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
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2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方成草 草:草稿 .B.叩之寺僧 叩:问 .C.趋而出 趋:小步快走 .D.必躬造左公第 造 :制造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手长镵,为除不洁者 .A.即面署第一 B.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C.与先君子善 D.风雪严寒,从数骑出 ..
2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叩之寺僧 ..微指左公处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 ..
A.两个“微”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B.两个“微”相同,两个“之”不同 C.两个“微”不同,两个“之”相同 D.两个“微”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23.下列叙述和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 ...A.本文全面地记叙了左光斗的生平事迹,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品格,刻画了人物形象。 B.左光斗微行视学,看到史可法的文章,即解貂覆生,为掩户;批阅史可法的文章,就定为第一,这都说明他非常爱惜国家人才。
C.史可法冒险去狱中探望左光斗而遭到左光斗的痛骂,这是左光斗对史可法的爱惜。 D.文章写史可法治兵,明写史可法而暗写左光斗,是侧面描写左光斗的高尚品德。 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3分)
译文: (2)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3分)
译文:
【答案】 20.D 21.B 22.D 23.A 24.(1)可恶的太监防备看管的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 (2)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 【解析】略 译文:
先父曾经说,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都附近任学政。一天,刮风下雪特别寒冷,左公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外出,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出行到一座古庙。在厢房里见一个书生趴在桌子睡着了,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外衣盖在书生身上,替他关好门。左公向庙里的和尚问这个书生,原来就是史可法。等到考试,吏官叫到史可法的名字,左公惊奇地注视着他,他呈上试卷,就当面签署他是第一名。又召他到内室,让他拜见了左夫人,并对夫人说:“我们的几个孩子都平庸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个书生了。”
等到左公被送进东厂监狱,史可法早晚守在监狱的大门外边.可恶的太监防备看管的很严。即使左家的佣人也不能靠近。过了好久,听说左公受到炮烙酷刑,不久将要死了,史可法拿出五十两银子,哭泣着跟看守商量,看守被感动了。一天,看守让史可法换上破旧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用手拿着长镵,装做打扫垃圾的人,看守把史可法引进牢房。暗暗地指点左公呆的地方,左公却靠着墙坐在地上,脸和额头烫焦溃烂不能辨认,左边膝盖往下,筋骨全部脱落了。史可法走上前去跪下,抱着左公膝盖就哭泣起来。左公听出是史可法的声音,可是眼睛睁不开,于是奋力举起胳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目光像火炬一样明亮,恼怒地说:“没用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可你来到我这里!国家的事情,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我已经完了,你又轻视自己不明大义,天下事谁能支持呢?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到坏人编造罪名来陷害你,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地上刑具,做出投打的样子。史可法闭口不敢出声,小步紧走地出来。后来史可法常常流着泪讲述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的老师的肝肺、都是铁石所铸造出来的。”
崇祯末年,张献忠在蕲春、黄冈、潜山、桐城一带活动。史可法凭借凤阳、庐州道员的身份奉命防守御敌。每次有警报,就几个月不能上床睡觉,他让士兵轮番休息,可是自己在帐篷外边坐着。挑选了强健的士卒十人, 命令二人蹲坐着用背靠着他,过了一更鼓就轮流替换一次。每到寒冷的夜晚站立起来,抖动自己的衣裳,铠甲上的冰霜散落下来,像金属响亮的声音。有人劝他稍微休息一下,他说:“我上怕辜负朝廷,下怕愧对我的老师呀!”
史可法指挥军队,往来于桐城。一定亲自拜访左公府第向太公、太母请安,并到厅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本家的老前辈涂山,是左公的女婿,他和先父很要好,说左公在监狱里对史可法讲的话,是亲耳从史可法那里听到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