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管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医务人员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袁菁
(南京鼓楼医院 妇产科,江苏 南京 210008)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在医务人员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在本科室开展医务人员卫生管
理持续质量改进。在实施质量改进前后各选取本科室医护人员30例,对比分析实施质量改进前后医护人员卫生管理质量情况。结果 实施质量改进后医护人员卫生知识答卷得分显著高于改进前,手卫生合格率与无菌操作规范率显著高于质量改进前。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卫生知识的知晓率,有助于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流程。
关键词:持续质量改进;医务人员;卫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69.160
本文引用格式:袁菁.持续质量改进在医务人员卫生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236-237.
0 引言
由于医院是各类疾病患者汇集的公共场所,是各类疾病的高危地带[1]。医院内卫生状况的优劣,会直接影响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医护人员作为医院内的工作人员长时间处于医院内,更加容易发生院内感染,同时如果不严格进行卫生管理,也容易将病菌传播得到患者身上,导致院内感染。因此医院工作人员更应注意卫生,防范院内感染[2]。长期以来我院都十分重视医院医护人员的卫生管理,但尽管如此,还有部分医护人员不了解自身卫生管理的重要性,不重视自身卫生管理。本研究以本科室为例主要探讨分析持续质量改进对本科医护人员卫生管理的应用效果情况,其具体研究过程及成果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实施质量改进前后在本科室范围随机选取医护人员各30例进行对比分析。质量改进前,选取医生10名、护士15名、工勤人员5名;男12名,女18名;年龄24-51岁,平均(34.22±8.73)岁;入职时间3个月至32年,平均(11.44±5.67)年;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12名、专科10名、中专及以下8名。质量改进后,选取医生10名、护士15名、工勤人员5名;男13名,女17名;年龄24-49岁,平均(33.43±8.18)岁;入职时间4个月至36年,平均(12.17±5.82)年;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13名、专科10名、中专及以下7名。质量改进前后两组所选人员年龄、性别、职务、入职时间、学历等相关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1.2 方法。本科室内组织成立卫生质量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科室领导、护士长以及熟知医院卫生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以科室领导为卫生质量管理小组组长。然后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索、文献查阅等方式收集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相关医护人员卫生管理相关资料。小组成员开会讨论并制定适合我科室具体情况的医护人员卫生管理制度。在该管理制度中将科室内各岗位工作近详细划分,并同时明确规范各岗位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以及工作前后的卫生管理方法。同时制定详细的监管方案,卫生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每天不定时在科室内巡查、确认医护人员是否严格按照新的管理制度规范化进行管理。在巡查过程中发现有未严格按照新管理规定执行的医护人员进行严格考核,并将每月考核结果与医护人员的月度绩效和年度绩效挂钩,对多次查出未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卫生作者简介:袁菁(1989-),女,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
卫生管理。
投稿邮箱:zuixinyixue@126.com
管理的医护人员建议医院人事部门对其岗位进行重新安排,屡教不改、情节严重者建议劝退。对于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卫生管理中表现良好的医护人员给予充分表扬,并在月度绩效和年度绩效中给予适当的奖励。经院领导批准后,将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发放到我科室每一位医护人员。然后组织分批次进行医护人员卫生管理知识教育培训,确保所有医护人员全部参与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制定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的学习,医院卫生管理的相关知识的学习等。让科室内所有医护人员明确医护人员卫生管理的重要性,了解科学有效的医护人员个人卫生管理的有效方法等。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每天在全科室范围抽查医护人员的卫生防护用具使用的规范性、医护操作规范性、手卫生状况。每日巡查本科室内各处环境卫生状况,各病房、诊室、洗手间等处的消毒卫生用品配备情况等。卫生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每周进行一次例会,分析近一周以来发现的卫生管理工作开展状况以及所发现的相关卫生管理问题。小组全体成员通过例会讨论关于近期出现的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并落实具体的解决方法、解决人以及解决时间等。然后同每周的例会制定下一周卫生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提高医护人员卫生管理质量,本科室卫生质量管理小组开放意见收集通道,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均可随时向小组成员提供卫生管理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同时本科室卫生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工作受所有医护人员监督,确保小组成员工作认真履行。
1.3 观察要点。实施持续质量改进3个月后对比分析实施质量改进前后医护人员卫生管理状况。分别在开展质量改进前后对所选人员进行卫生知识答题考核,答卷总分为100分。同时在实施质量改进前后分别对所选人员进行手卫生状况检查和对医护工作中无菌操作执行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施质量改进前后所选人员卫生知识了解情况。实施质量改进卫生知识考核得分为(73.43±11.82)分,实施质量改进后卫生知识考核得分为(88.97±9.75)分。两组比较:t=5.5550,P=0.0000(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实施质量改进前后所选人员手术卫生合格率与无菌操作规范率情况。实施质量改进前手卫生合格24例(83.33%);实施质量改进后手卫生合格29例(96.67%)。实施质量改进前后手卫生合格率比较:χ2=9.8864,P=0.0017(P<0.05)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 第19卷 第69期
有统计学意义。实施质量改进无菌操作完全规范28(93.33%);实施质量改进后所选人员无菌操作过程均为规范操作,其无菌操作规范率为100%。实施质量改进前后比较:χ2=6.9001,P=0.0086(P<0.05)有统计学意义。
237
3 讨论
医院卫生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项工作,其工作质量关系到院内感染、医疗质量等诸多重要的方面。医护人员作为医院工作人员,同时又是一线执行医疗护理服务的人员,其卫生管理尤为重要[3]。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很多医护人员并不重视医护人员卫生,使其成为医院卫生管理中的难点[4]。传统的质量管理应用到医护人员卫生质量管理中,通常只能在一段时间内达到理想效果,而质量控制效果难以长期保持。持续质量改进方式,是在质量管理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制定长期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这种管理方式应用到医院医护人员卫生管理中可有效解决医护人员卫生管理的相关问题。为探讨分析改善医院医护人员卫生
管理效果的方法,本研究在我科室开展实施了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方式。在本研究结果中可见,实施质量改进后,医护人员对相关卫生知识了解程度有明显提高,个人手卫生合格率以及无菌操作规范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由此可见在医护人员卫生管理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能显著提高医护人员对相关卫生知识的了解,也能有效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和医疗护理服务的卫生现状,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龚巧梅.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持续质量改进的运用[J].医
药前沿,2017,7(13):371.
[2] 刘云红.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
国临床医生杂志,2018,46(8):1002-1004.
[3] 李杰.持续质量改进在医院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
学应用,2018,2(5):198-199.
[4] 李颖.持续质量改进在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
医药指南,2018,16(6):299.
(上接第234页)
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进行维护工作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对其进行利用。进行维护时,可以对设备的主要情况以及故障情况建立电子管理档案,在档案中记录设备的维护信息以及使用年限等内容,而设备管理人员则可以根据电子档案来进行有效的维修,建立反馈机制,使得设备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利用。特别是在对贵重的设备进行维维护时,还需要将经济的效益与设备的效益都纳入考虑的范围之中,对设备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掌握,从而考虑是否需要对其进行零件的更换,使得每件设备都能够物尽其用。
的运作成本以及人力消耗,科学的做维护工作以及保养工作。对医疗设备的维护管理方式进行快速更新,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保证每件医疗设备都能够物尽其用。
参考文献
[1] 杨兴民,黄华.预防性维护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意义[J].医疗
装备,2016,29(17):56-57.
[2] 胡宇.预防性维护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江
西建材,2017,36(16):239-240.
[3] 王霞,孙泽部.预防性维护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意义[J].中
国设备工程,2017,96(9):26-27.
[4] 娄兴文.探析预防性维护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世界
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20(84):236-237.
[5] 龚仁松.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
医疗装备,2017,30,60(19):126-127.
[6] 李爱军.预防性维护在医院医疗设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
医疗器械信息,2018,24(6):145-147.
[7] 徐杰,李光清.预防性维护应用于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意义与措施探
讨[J].软件,2018,v.39;No.456(4):113-114+147.
4 结论
综上所述,目前的医疗设备的管理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已经远远无法得到满足,进行预防性的维护是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有效维护手段,能够定期对设备的情况进行掌握与维修,减少医疗冲突以及医疗事故的发生,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医疗设备的日常使用中,需要使用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够掌握机器的性能,降低设备
(上接第235页)
理人员积极、认真地工作。
2.3 流程管理。病案管理工作是从病案的回收到归档的完整流程,各环节之间只有紧密衔接,才能保证病案管理流程的完整性,故某一环节负责人员不仅要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务,还要为下一环节的工作做好铺垫,以便下一环节的负责人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提高病案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如病案回收人员检查完病案完整性后根据科室摆放病案,进而减少病案整理排序人员的工作量;病案整理排序人员整理完病案后,在排序时预留有待完善的病案的位置,使归档人员在归档时预留上架空间,以免病案完善后上架困难。
2.4 质控管理。病案的质量受临床医生、护士和病案室人员的工作质量的影响,病案管理是病案质量控制的终末环节,故病案管理既要检查临床科室的病案质量,又要保证自身的工作质量。首先,要提高病案管理人员对病案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其工作责任心,使病案回收、排序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注意病案内容的完整性,认真检查是否存在缺页等疏
漏情况,其他环节负责人员不再局限于本职工作,也主动检查病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注意分科室摆放病案;其次,分析病案质控不合格的原因,及时改进病案管理工作,如根据病案入院和诊断时间错误的问题,分析出临床科室复制典型病历书写病案,进而调整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取消病历引用功能,以保证病案的准确性,提高病案质量[3]。
综上所述,随着新医改的进行,病案信息被广泛应用于住院诊疗、临床研究、医院管理、医疗保险和教育教学等医学相关领域,从人员、制度、流程和质控等层面加强病案信息的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其利用度。
参考文献
[1] 邓小燕,梁景珠,黄小仁.新医改背景下病案信息的利用与管理[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12):219.
[2] 钟真贵.新医改背景下病案信息的利用与管理[J].中国卫生产
业,2018,15(17):182-183.
[3] 孙丽,陈丽娟,梁力中,梁翠翠.新医改背景下病案信息的利用与
管理[J].中国病案,2016,17(03):4-6.
投稿邮箱:zuixinyixue@126.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