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慧玲,李红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41期
任慧玲,李红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一般高校如何挣脱束缚自身的发展瓶颈,并进一步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当今许多地方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以SWOT分析法为基础,对当前地方高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劣势及机会、威胁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据此给出了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地方高校;差异化;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54-03
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简称省属高校或地方院校,是指隶属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特区,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普通高等学校。省属高校在我国高校总数中占绝大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的主体,承担着为区域培养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责任,并且主要面向所属省区招生。
一、地方高校发展概况
据教育部发布的《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762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409所(含独立学院309所),成人高等学校353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1129所,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单位755个,其中高等学校481个,科研机构274个。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在校生2308.51万人,毕业生608.16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18.51万人,在校生547.50万人,毕业生190.6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为9446人,其中本科学校13564人,专科学校5813人。目前,中国2600多所高校中,中央部门直属管理111所,其余2500多所均由地方管理,地方高校在高校总数中所占比重高达96%。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绝大多数由地方管理,或者以地方行政管理为主,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无论在学校数量方面还是学生数量方面都占全国高校的绝大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
二、基于差异化发展的地方高校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来自于麦肯锡咨询公司,目的是分析企业所面临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与威胁(Threats),并据此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使企业劣势与威胁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最大程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机会来促进企业的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对地方高校进行分析,可以客观地、理性地分析地方高校发展现状,从而为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1.优势。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地方高校之所以在办学过程中充满生机和活力,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发展之初就确立了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并进一步树立了“以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人才的观念。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充分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并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和地方政府、企业等合作,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正是由于地方高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理念,才使得地方高校能够实现转型发展,并不断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二,坚持不断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同时,紧密结合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并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在教育中的人才培养必须以需求为导向,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反映和满足四个利益主体方面的教育需求,分别是: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需求、企业提升人才竞争力的发展需求、学校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发展需求和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发展需求。
第三,发展优势特色学科。地方高校大多数远离中心大城市,相较于一些历史悠久、名气颇高的国内一流学校而言,地方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在短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学科基础较为薄弱。但也具备由地方性特色资源和民族文化积淀而形成的某些具有基础雄厚、实力强劲的优势特色学科,某些学科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区域内甚至国内一流水平,并具备了鲜明的学科特色。
2.劣势。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也有其自身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盲目攀比,办学模式趋同。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往往存在一个误区———盲目与一流名校攀比。这就导致地方高校盲目地去模仿,而不考虑自身教学资源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地方高校往往不顾自身办学的理念与宗旨,却形成与一流名校较为相似的办学理念,进而导致办学行为日益趋同。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高等教育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高等教育冲击与挑战的前景下,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宿,是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次,人才培养模式雷同。由于地方高校办学理念趋同,导致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了满足社会对各类急需人才的需要,往往偏离自己原来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目标,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雷同。这些人才大都具有相同的或者相似的知识背景、能力倾向、思维模式,甚至连知识与能力的缺陷也都十分相似。结果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就陷入了“人才不适用—社会不满意—投入不到位”的怪圈。最后,地方高校教育环境恶化、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一方面,地方高校发展的速度和规模的扩张已远远超过了其自身可以承载的极限,这种快速的扩张将会导致高等教育环境不断恶化,随之而来的则是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不断下滑。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导致对高校经费的投入不足,同时地方高校建校时间较短,没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因此,地方高校在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都存在不足,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3.机会。为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质量,中央政府在原“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支持地方高校发展的专项资金,以支持地方高校的重点发展和特色办学。以原共建资金支持的普通高校为主体,适当扩大支持范围,重点支持一批办学层次较高、办学特色鲜明、符合行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高校。进一步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以及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与此同时,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有关学科设置权扩大的政策,赋予了地方高校更多的自主设置学科的权利。此外,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也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威胁。首先,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全国两千多所高校中,绝大多数高校的管理权都归地方所有,因此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十分激烈的竞争。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使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变为社会各种资源越来越向着实力较强的“211”、“985”等国家重点名牌高校聚集。同时,由于优势资源所带来的名牌效应,这些重点高校在获得生源、获取资金、引进高层次人才、获得高层次科研项目等方面占尽了先机。当然,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往往更容易被社会接纳,更容易找到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岗位,从而更加吸引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报考重点名牌大学,如此形成良性循环。而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明显面临总体实力不足、竞争力较弱、毕业生就业率低、生源不足的发展瓶颈。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在重视高等教育的同时,对高校的规范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接受相关部门的各项严格的评估,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标准和要求,就会面临被淘汰的困境。由于地方高校在一些方面仍存在较为薄弱的环节,往往要比名牌高校面临更大的压力。最后,由于中国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大潮,国家在发展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所制定的政策也更加灵活、更加开放、更加多样。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民办高校、私立高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诸如电大、成人自考、成人教育、函授等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纷纷出现。另外,一些国外的大学也积极地和国内高校通过不同的合作形式进入中国的教育市场。
三、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SWOT分析可知,地方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同时,地方高校还应该紧紧抓住发展过程中的机遇,避开面临的威胁与挑战。因此,地方高校差异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点是要努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地方高校应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政府的政策导向等,然后再与自身的特点相结合,去寻求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特设定位,进一步确定不同于其他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目标、校园文化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差异化发展战略。1.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宗旨,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地方高校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地方高校培养的各类专业人才。地方高校必须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需要,结合自身特点不断优化专业学科和教学结构,进行准确定位。同时,地方高校还要转变办学观念,理清思路,注重培养社会经济发展的急需人才,为地方培养出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此外,地方高校还要为地方各类专业人才提供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应紧紧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命脉,大力开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2.以科研开发为动力,强化地方特色。地方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需要地方院校提供大力的支持。地方高校应围绕企业技术进步、地方产业调整等方面开设一些课题,如新产品的设计和改进,工艺、装备的设计,以及高新技术的推广等。地方高校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具备的专业知识,跟踪研究领域内的前沿技术,如制造业的数字化、新软件的使用等。同时,地方高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方向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专业和学科的设置。以江苏省常州工学院为例,其结合常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设置了物联网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以及广播电视编导等四个新专业,这些新专业的开设,必将为常州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3.坚持多元共存、结构优化、有序竞争、健康持续的发展观。多元共存、有序竞争强调的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的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学校在类型、层次上的全面性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间发展的协调性。在观念上,地方高校要走出“创建一流大学就要朝着综合性、研究型方向发展”的认识误区,同时必须摒弃“高、大、全”的发展模式,探索“质量、特色、创新”的发展新思路。要根据自身教学条件和专业学科特点,科学地分析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稳定地确立本校的定位和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办出创新。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则要以具有群体效应的学科为突破口,注重在应用领域的拓展。合并的地
方高校,应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等方面注重传统优势的发挥和现有学科资源的整合。
4.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地方高校要以人才服务为切入点,以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为支撑点,充分依托地方政府的宏观规划、产业调整、事业发展等政策,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同时努力寻求与地方经济和市场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为地方政府各项事业的科学开展提供有力的知识平台和技术支撑。此外,地方高校应树立就业导向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标,优化和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地方高校要大力培养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构建切实可行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入产业第一线,实地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调研,了解行业企业对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并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培养方案、实施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娟娟.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位战略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孔晓红.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地方化背景下的特色培育策略[J].浙江学刊,2008,(2 ).
[3]李红.江苏地方高校特色定位差异化发展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 ).
[4]陈德恭.高效定位、特色、品牌与可持续发展[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1 ).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江苏省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定位与差异化发展研究(B—A/2011/01/005)
作者简介:任慧玲(1981-),女,经济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循环经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