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来源:爱问旅游网
 网络流行语与大众文化

xxxxxxxxxxxxxxxx

(中国海洋大学 化学化工学院 xxxxx化学工程与工艺)

摘要:近几年,随着新媒体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依赖网络。在网络上人们可以在虚拟社区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可以在虚拟群体中传递信息,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网络也在悄悄的改变着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如今在网络上出现了一些区别于现实生活交流所用的语言符号,即“网络语言”。这些语言通网络的迅速传播,在网上流行开来,成了一个特殊的 “网络流行语” 现象,虽然这些语言在网络上流行,但是他们来源于现实又影响着现实。那么,我们来剖析他形成的原因,在现代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产生原因 囧 形象 符号

如今,打开互联网,有一些网络“热词”总能蹦入你的眼帘,诸如:“打酱油”“俯卧撑”“很傻很天真”“范跑跑”“猪坚强”“看星星”……看似简单生动的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有故事,都连接着网民关心的社会热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网络新词汇层出不穷。这些新词汇不止在网上盛行,有些甚至“跳”出了网络,出现在大众传媒上,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面对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有人认为,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的语言词汇,应当促进其发展;也有人认为,网络语言是一些年轻网民自娱自乐,应任其自生自灭。网络流行语之所以能够在网民中广为流传,首先是因为反映了社会之现状,其道出了网友内

心所思所想,能够引起共鸣。再者,由于网络流行语普遍具有简短精辟、诙谐幽默、容易记住等特点,使得广大网友能够过目不忘,这也为其能够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这种方式也是值得商业炒作借鉴的,抓住时下热点,制造网络流行语,巧妙地将品牌融入其中,才能引起共鸣,对于品牌企业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未来将逐渐占主导地位的传播手段。

(一) 网络是大众文化的崭新平台

大众文化在英文里面对应的词是“popular culture”,而不是“mass culture”,这就说明了大众文化的对象并不是毫无个性的、统一的的大众,而是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单独的个人,不将其经济能力、社会阶层、知识结构等因素纳入考量的范围之内。大众文化是“一种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出现而兴起的文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文化形态、受众、传播方式、运作手段和审美品格等。简单地说,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电子媒介)为手段、按商业规律去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并融入其生活方式之中的日常文化形态。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里面的具体形态各式各样:畅销书、卖座的电影和电视剧、流行音乐、时尚的服装鞋帽、动漫、创意十足的广告、网络游戏等等。

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网络社会的虚拟性、隐蔽性,使活跃在互联网上的人毫无阶级、地域、年龄、身份的差别,只是一个个不同的ID。因此,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数字化生存,逐渐使传统社会所公认的社会权力变得越来越分散。网络作为大众文化聚集的崭新平台,网络所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也具有去中心化、通俗化、娱乐化和商业化等大众文化的特点,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代表了新技术和新文化,在这个平台上每天都在催生新事物,也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新潮的网友们把古老的汉字翻出来,再赋予新鲜的含义,让人看到古老和现代的巧妙对比。 如“囧”字的构成在中文造字法里属于”象形”,它很像是古代的窗户,“八”和“口”构成了雕花的窗棂。有窗就有亮,引申而来就变成了光明的意思。而现代网民在使用“囧”字的时候,居然也是用了和古人一样的方法,也是采取“象形”,不过把窗子变成了人脸。由此我们可以从“囧”可以对网络流行语文化进行深入的解读。

(二) 网络流行语文化的来源——传统文化

网络词汇的兴盛主要源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这都是文化积淀很深的地方,网民大都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他们对网络词汇的选择当然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网民迅速地接受了“囧”这个字的网络新含义,因为他们所接受的并非是某种新发明和新创造,而是看到了中国古老的汉字在网络时代有了新的应用。同时,又是源自于对于“象形”的文化传承,使网民迅速地认同了这种在网络时代对于古老孩子的全新的诠释。所以,每一个汉字,无论其是否生僻,都承载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理。所以,尽管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网络时代,“囧”字几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一旦重新出现,又可以迅速地恢复了其生命力。并在原来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三) 网络流行语文化的特征

形象性:网络流行语的产生,首先在于符号的形象化运用。简洁、形象、含蓄、幽默,为网络文本增加了情趣。许多网络文学、流行歌的歌词里,都渗透了这些形象化符号的运用。如五月天的《恋爱ing》里的”陪你熬夜聊天到爆肝也没关系,陪你逛街逛成扁平足也没关系,超感谢你让我重生整个Orz。”这些形象化符号的运用,首先在视觉上就给予了读的人充分的直接的视觉想象。这也是网络时代的文本阅读的一大特点。

符号性:网络流行语,其中大多由非文字的特殊符号组配而成,部分与文字组合来表达含义。其最大的特点是用于表达人类各种表情。例如由冒号和右括号组成的“:)”,好比一个人的笑脸,“:-D”表示非常高兴地张嘴大笑,而由字母T和下划线“_”组配的“T_T”就好像泪水从脸颊流下来的样子。这种网络流行语比起传统的文字能更加生动活泼地表达人们各种情感,在信息交流效果上容易产生共鸣。

创新性:网络流行语的涌现,预示着某种新力量、新思潮、新观念的崛起。使用网络的主流人群从80后延伸到90后,90后这一新兴网络主体,在思想上、生活上有着更多的创新意识。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实则是网络群体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如第一个把”囧”和人脸联系起来的人已经不可考,他发明了“囧”的新的含义,然后为大家所接受。并再次基础上不断创新,延伸出有关于“囧”的一系列新的网络流行语,如“囧rz”。

(四)网络流行语文化的意义

1. 人性化的延伸

首先,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身势语。传播是一种多渠道的事件,传播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作为非言语传播系统的重要内容,身势语在跨文化传播、跨地域传播、以及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传播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势语顾名思义,就是用展示身体的某一部位,来表达一定的意思,例如挥手表示告别。因此,一切身体的行为在一个传播情境中都会有其特定的传播意义和传播涵义。身势语有利于现代社会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而在互联网上,人与人之间只是一个虚拟的ID,相互交流大多只能通过视觉系统——文字,许多即时通讯工具(IM)如MSN、QQ、飞信等应运而生。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方式,并不会止步于前。于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补救了网络世界里的人际交流的缺陷和空白,以简单的符号、惟妙惟肖的形象性和创意十足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了网络时代特有的

身势语。使得互联网上的人际交流更加趋于人性化。

其次,网络流行语是对网络时代的言语传播行为的补救。保罗莱文森在其论著中提出了一个“补救性媒介”理论,用以说明人在媒介演化中的理性选择。他认为,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某一种媒介功能的补救和补偿。以电话的发展历程来看:受话器与听筒的合一、一机带多机、电话录音、无绳电话、待机、来电转移、来电显示……后一个功能总是对前一个功能的补救或补足。言语传播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交际的主要途径和方式。人际传播的最基本形式就是面对面地交流。网络使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整个世界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地球村”,能否实现远距离的“面对面”交流,是新媒介时代人际传播过程得以完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符号化的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是对以文字为基础的网络时代人际交流方式的补救。使得在以文字为主要交流方式的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信息的传播能更加形象、有效、达到“面对面”的效果,使网络时代的文字传播更加完美,越来越“人性化”。

2. 个性化的交流

语言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它使得信息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思想得以交流。网络流行语虽然是一种书写语言,却有着自身鲜明特色,并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纳为书面用语或者口头用语,它是一种新的信息载体。这种信息载体之所以被人们接受,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清新独特的表达风格,它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形象表达人类说话的动作、语气、音调、姿势等等,即时传递情感,也经常以一种诙谐的比喻形容某种网络行为,加深人们的印象,从而愉悦了信息交流的双方,营造良好的信息交流氛围。

网络流行语的盛行,使交流趋向个性化。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双向性使人们已不再是以往的受到限制的受众角色,每个用户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或传播者,信息交流开始

转向交互式、去中心化个性化、自由化的信息模式。由于网络交流双方可以互不认识,也可以未曾谋面,所以交流的内容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显示与众不同,突出自我,吸引更多的注意力,网民便刻意去追求表达的标新立异,从独具个性签名档就可以窥见一斑。因此,部分网络主体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是希望自己尽快融入这个网络社区,网络流行语文化的传播,会使虚拟社区中人们的情感归属感越来越强。这种个性化交流的趋势,同时也体现在网络文学语言里,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文化,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新媒介视野中,具有重要的人际传播和信息传播的意义。同时,网络流行语文化也是大众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一个展示。伴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而产生的大众文化,是一个独立的、开放的、多义的言语系统,在不同的媒介形式下有不同的呈现形态。网络流行语也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对于大众尤其是网民而言,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人性化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更为和谐。

参考文献

[1]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7.

[2]百度囧吧:http://tieba.baidu.com/f?kw=%87%E5.

[3]蒋瑞.甲骨文囧形义新证.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1月.

[4]约翰·思道雷.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M].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

[5]陈灵强.多维视野中的大众文化[M].南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08-7-22]

[7] 保罗·莱文森.保罗莱文森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 对你说:“对不起,你OU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