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 菊
来源:《教育界》2010年第15期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地理解。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文就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如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展开论述。
一、问题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动力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是发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提问题的主人,这比被动地回答教师的提问更有效。这样学生学习兴趣才会浓厚,学习的责任感也才会增强。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出示如火柴盒、课本、保健箱、水泥楼板等实物的投影,学生通过观察并在头脑中初步建立长方体的表象。师问:“这些形状的物体,我们可以叫它什么?”生答:“长方体。”师问:“这些大小不同物体的形状我们都叫它长方体,说明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那么你准备怎样来研究它的特征呢?”把进一步探究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时学生通过观察纷纷提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并以此作为探究长方体特征的方向。
二、合作是学生发展的“催化剂”
著名的心理学家多伊奇认为:“合作是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表现出来的协同行为。”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合作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视听工具”,很少有发表见解的机会,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个性得不到张扬,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应该还充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地、多角度地、全方位地交流与合作的“群言堂”。
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对于“顶点”到底是不是“角”争论不休。这时笔者指着长方体的顶点设问:你能用什么理由阐述它是角还是顶点?这时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交头接耳、相互争论,还围在一起利用手中的学具进行演示。没过多久,一位男生首先举手发言:“角可以度量,而它(顶点)不可以度量。”这时一位女生拿着三支笔走上讲台,边说边演示:“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而它是由一点引出的三条边(棱)组成的,所以它不应该叫做角。”多么精彩的回答啊!学生的思维、语言、行为无不在这种自由、民主、平等的合作与交流中流露出来。
三、生活是学生发展的“源头活水”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但是,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只会用所学的知识解答课本中的一些习题,缺乏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的主动性。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就应凭借学生生活因素,架设数学与生活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乐于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积极情感体验。
1.依据生活,认识数学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假如重新给我们的教室涂漆,如何计算出涂漆部分的面积?这时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只要算出四周及顶部的面积,然后去掉门窗及黑板的面积。这时又有一个学生提出还要考虑屋顶大梁的面积和墙砖部分的面积等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计算的道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情境,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与活力的知识。
2.融入生活。运用数学
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结合课本上的习题.让学生给自己的照片装饰上精美的边框,并计算需要多少材料;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让学生回家计算自己房间的地面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积,并计算铺地板砖的数量及购买钱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