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王士禛战争诗对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继承

王士禛战争诗对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继承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32卷第4期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V01.32 No.4 2012年7月 July,2012 王士稹战争诗对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继承 王福栋 ,雷宁 (1.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山东淄博255130;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北京100039) 摘要:学界对于王士祺的认识一般都专注于其神韵理论及他的所谓“神韵诗歌”,而忽略其现实题材诗歌。研究 王士稹的战争题材诗歌,我们可以看到,王士稹主动向杜甫学习,他的现实主义诗歌作品以反映战争为主;他的战 争诗不但反映了战争给后方人民带来的各种深重灾难,同时还表现了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关键词:王士稹;战争诗;杜甫 作者简介:王福栋(1980一),男,河北宣化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科学系副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古代文学专 业博士,从事中国文学史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063(2012)04—0087—03收稿日期:2012—01—08 一般的研究性著作在提到王士稹诗歌的时候 量的人力物力,而提供这些人力物力的必然是社会 底层的贫苦大众。他们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来从 事生产,同时还要负担战争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需 求,由此,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以水深火热来形容 并不为过。老杜多有这样的杰作:“去年米贵阙军 食,今年米贱大伤农……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 爱还租庸。……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 都认为他的诗歌缺少对现实的关注,认为王士稹身 在官场,为人谨慎,所以他的诗歌主要追求“神 韵”。其实,当我们真正阅读王士稹诗歌的时候就 会发现,虽然大力提倡“神韵”,但他确有一些诗歌 在反映现实,只不过反映现实的角度要少,而且这 类诗歌在王士稹诗歌中所占比重较小罢了。但这 并不能成为我们忽略这些作品的理由。虽然这些 终?”(《岁晏行》)…①。“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 朝时局仍一片混乱。藩镇割据,军阀混战,苛捐杂 税,名目繁多,百姓灾难深重。公元768年(唐代 宗大历三年)春,杜甫已五十七岁,携家人从夔州 (今四川奉节)出三峡,这年冬天(题中“岁晏”即岁 暮)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作《岁晏行》以记途中 见闻。与此诗大意相同而悲切之心更甚的还有 《甘林》(“时危赋敛数,脱粟为尔挥。相携行豆田, 秋花霭菲菲。子实不得吃,货市送王畿。尽添军旅 用,迫此公家威。”)等诗,在这首诗中,诗人表达了 更加无奈、悲催的心情。 诗歌多为早年之作,但这些诗歌体现了王士稹对社 会的关注。他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之人,他亲 身经历了明清鼎革的乱世。研究王士稹的这些诗 歌不仅能够纠正学界对王士稹的稍显偏颇的认识, 而且能够揭示王士稹的成长经历及诗歌发展历程。 学习与模仿是王士稹诗歌艺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 一环,应该说,战争诗的写作是王士稹向杜甫学习 路走下去。总的看来,王士稹反映现实的诗歌主 的集中体现,虽然王士稹并没有沿着杜甫诗歌艺术 一要以反映战乱之祸为主,具体主要反映了以下几个 方面的社会内容: 一、战争带来的杀人苛政 王士稹也有一些此类诗歌,主要有《复雨》、 《春不雨》、《蚕词四首》、《蚕租行》等。其中又以 自创题目的乐府作品《蚕租行》直接描写农民在战 争背景下苦于赋税过重最为出色: ①本文所引用的杜诗均见《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王士稹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其非常重要的特点 就是与战争背景联系起来,描写战争带来的沉重赋 税给贫苦民众带来的悲惨生活。战争需要耗费大 87 阳春三月时,蚕子何蠕蠕。三日出奁 中,五日遍蘧僚。 东邻有少妇,养蚕方一土区①。夜夜 伴蚕眠,桑叶恐不周。 朝出南陌头,猗猗望桑柔。桑柔亦不 见,椹子醉鸬鸠。 归来见蚕饥,徘徊当奈何?脱我耳边 钗,鬻我嫁时襦。 阿夫持襦去,里正持符来:“汉中索 军租,不得还顾私。 里正且上坐,黾勉具晨炊。但缓一月 余,蚕成卖新丝。 新丝亦难卖,新谷亦难收。不见马上 郎,雉尾红锦裘。 再拜谢里正:丈人且旋归,鬻我嫁时 襦,脱我耳边钗。 蚕应黑瘦尽,军租持底归?痛哭视孤 儿,毕命朱丝绳。 阿夫还入门,不复见故妻:“生既为 同衾,死当携手归。” J② 王士稹在诗歌创作上师从百家,十分注重学习 前人。这首诗写实意味非常重,诗前有王士稹小序 日:“丁酉夏(公元1657年,时王士稹二十四岁,到 处游历,诗歌才华渐渐在诗坛显露),有民家养蚕, 质衣钏鬻桑,而催租急,遂缢死。其夫归见之,亦 缢。王子感焉,作是诗也。”这一年的七月,清兵取 闽安,郑成功兵败退守厦门,十二月,清命吴三桂等 进攻云南。清朝刚刚建国,战争依然继续,而战争 之祸并不止于战场,直接影响战争后方。就在这一 年,王士稹举办了“秋柳社”,写出了著名的“秋柳 诗”,用一种模糊的态度表达了一个处在鼎革之际 的青年人的复杂感受。而这些都以王士稹的亲身 经历为基础,《春不雨》和《蚕租行》正是王士稹这 一年的作品,这两首诗都以自己的耳闻目睹为素 材,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真实感受。这两首诗又以 《蚕租行》更为出色,不但写出了人民苦难生活的 现状,还深刻地看到了其根源所在。清初,满族为 镇压明朝反抗势力,大肆发动战争,赋税当然全部 由民众负担,所以赋税过重导致了很多悲剧。王士 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诗的开头描写了一个辛勤劳动、用心养蚕的少妇。 她因为桑叶渐无,便摘下了自己的钗,拿出了自己 的嫁衣,让丈夫代为出售以购人桑叶。写到此处, 我们已经可以基本了解这个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 88 了,为了购买桑叶,少妇要卖掉自己心爱的嫁衣,要 知道嫁衣对一个女子有多么重要,这很能说明其贫 困程度。然而拿着妻子钗和嫁衣的丈夫刚刚出门, 家里就来了催租的里正,厉声喝道:军粮必须按时 交上,不得延误!少妇为里正备办早饭并好言相 求,希望能够暂缓时日,只要一个月就可以收获新 丝,售出之后就可以交上军租。然而里正的回答却 是断然拒绝,少妇进一步地哀求道:已经让丈夫出 去变卖首饰和嫁衣了,有了钱就能买到桑叶,进而 养蚕得到新丝,就可以交上军租了。现在蚕都快饿 死了,拿什么交租呢?之后没有再交代里正的回 答,然而通过下文我们也可以推断出里正的表现: 拒绝之后便再无他语并立刻离开。在清代,拖延交 税是要受到严厉制裁的,所以被逼无奈的少妇痛哭 地看了看自己的孩子就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 生命。出去变卖嫁衣的丈夫归来看到妻子悬梁自 尽,立刻表达了自己要追随妻子共赴黄泉的想法。 我们无法考证王士稹所见闻的这件事到底如何结 尾,但夫妇相继自尽似乎是学习了《孔雀东南飞》 的创作手法。孔子早就言明,“苛政猛于虎也”,社 会的黑暗与腐败到底到了何种程度,通过这首诗我 们完全可以想知。这首诗以叙事为主,在一定程度 上与杜甫的“三吏”、“三别”有相似之处。年纪轻 轻的王士稹竟能以如此笔触写出老杜诗味,我们不 得不承认王士稹的学习能力与诗歌禀赋。 苛政本来就是杀人利器,可是人祸与天灾一起 降临的时候,人民的境遇就更加可怜了。本来战争 就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如果这时候再遇上天灾, 纳闷民众的悲惨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养马行》就 是王士稹反映现实的又一首乐府佳作: 建旗臂隼号一万,为马大小尤倍之。 碧眼骆驼足千里,此军云是舟山师。 济南城西驻大师,桔桎茭匆日三馈。 三十二县何苦辛,昨朝兵去蝗旋至。 《蚕租行》是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遭遇来描写 民众苦难的,而这首《养马行》则不但写出了军队 给大量民众(三十二县)生活带来的直接影响—— 老百姓要为驻扎的大量军队提供包括草料在内的 各种物资保障,老百姓已经叫苦不迭;同时还写出 了军队刚走,已经被蹂躏过的农村又遭遇了蝗灾, 可谓雪上加霜,老百姓的苦难生活可见一斑。 ①此字:左土,右区,意为育蚕器。 ②本文所引用的王士稹诗歌作品均见《王士稹全集》,齐鲁书社2007 年版。 二、战争中面对亲朋陨殁的悲痛心情 杜甫素来以多情、深情闻名,其诗读来敦厚而 缠绵。身处战乱之中,面对亲朋的生离死别,面对 残酷的战争,杜甫笔下流淌出来的是血与泪,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人读后倍感凄凉。 遍读杜诗,其中表达对亲朋陨殁的悲痛心情的作品 很多,比如他的《月夜忆舍弟》(“有弟皆分散,无家 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遣兴》 (“千戈犹未定,弟妹各何之……衰疾那能久,应无 见汝时。”)和《得舍弟消息二首》(“两京三十口, 虽在命如丝。”)等,尤其是《羌村三首》(“妻孥怪 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 人满墙头,感叹亦欺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 寐。”)让人倍感凄凉,战争中人的生命变得异常脆 弱,死亡随时可能发生。战争中,人的生命完全没 有保障,每天都如履薄冰,这种悲哀在杜诗中时时 见之。王士稹所处的时代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相 近之处,所以王士稹也有此类作品,而且某些作品 非常得杜诗精髓,比如《九日送程五周量之京因寄 家兄》: 岭峤频闻未息兵,故人相见喜还惊。 飘零旧侣今余几,风雨重阳又送行。 身滞五年淮海路,魂销三别广陵城。 凭君寄语东坡老,泪尽连宵北雁声。 战争频仍,人之生命极其脆弱,故人能够相见 确实不易,故“喜还惊”非常恰切,准确地写出了战 争中人的复杂感受。刚刚相见的旧相识马上又要 分离,不但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且更重要的是要 在危险的环境中送行。旧友临走之时,王士稹要托 他给自己的兄长捎信回去。远在天边的诗人,是多 么想念自己的兄长啊。整首诗在战争背景下把人 的悲欢离合与友情、亲情紧密地结合起来,诗中没 有尖新、刻意的语汇,有的只是“故人”、“飘零旧 侣”、“凭君寄语”这样普普通通的词汇,因而整首 诗显得非常沉稳而悲痛,在精神内核上与杜甫非常 相像。王士稹家族中很多人死于战乱,但见于其诗 记录的却很少,《近有》一诗就很能表现王士稹的 悲痛心情: 近有湖南信,凄然老泪流。冤魂傍湘 水,孤概寄衡州。 妻子还军垒,豺狼满上游。首丘今已 矣,万一望松楸。 此诗原注日:哀故人陷乱而死也。这首诗一开 头就把自己闻听故人在战乱中客死他乡的悲痛心 情写了出来——“凄然老泪流”,接下来沉痛地叙 述故人客死他乡,而他的妻与子仍然饱受折磨。这 首诗把在战乱中失去亲友的悲伤写得非常沉痛,与 杜诗非常相近。 三、对和平的殷切期望 对战争的谴责与对和平的期盼是杜甫战争诗 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忆昔二首》其二通过今昔对 比突出了和平的美好,《喜闻官军已复保宁》、《闻 贵州大捷》则表现了对胜利的喜悦和对和平的期 待,而最著名的当数那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王士稹也有类似的作品,比如他的《二月五日淮阴 作》: 月五日春已半,淮南风物剧驳驶。 麦苗乱茁垂杨岸,蝴蝶交飞花树林。 白羽征兵吴会远,黄巾掠地海埃深。 何时戍罢狼烟尽,击壤常从田父吟。 这首诗前一半描写了初春淮阴野外的美好景 色,后一半则表达了战争的无情,进而渴望战争能 够早日结束,希望过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 而饮,耕田而食”的平静而诗意的生活。阅读王士 禳上述描写战争的诗,我们总是能够想到“诗圣” 杜甫的诸多“诗史”之作。但相比之下气格要逊色 不少,杜甫是真心喜悦,战争的结束能够给人民带 来和平之环境,而王士稹的此类诗更多则是歌功颂 德,落入了一般文人诗的俗套。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王士稹诗作众 多而且较少描写现实,但是当我们直面他的写实之 作时,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其传承的是杜甫的悲天悯 人之心,表现的是悲惨的社会现实,学习的是前代 的各种表现手法。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绝对不 止于战场,其带来的更深重的灾难恰恰在战场之 外,在战争的后方。后方的人民虽然不直接参战, 但处境却比战场更为悲惨。上述研究在王士稹整 个诗歌研究中并不是重点,但对于研究王士稹诗歌 的整体面貌却很重要。身处乱世,所有人都不得不 面对现实,无所逃匿。作为一个诗人,虽然王士稹 大多数的诗都在追求他的“神韵”,但他偶尔写出 来的写实之作同样能够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真 实状况,能够体现出他的社会责任心。 [参考文献] [1]杜甫.杜诗详注[M].仇兆鳌,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2]王士稹.王士稹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责任编辑:金颖男] 8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