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王羲之及《兰亭序》对当下创作与审美的启示

王羲之及《兰亭序》对当下创作与审美的启示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32卷第3期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Vol_32 NO.3 2014年6月 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Jun.2014 王羲之及《兰亭序》对当下创作与审美的启示 黄鸿琼 (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泉州 362000) 摘要:王羲之《兰亭序》之所以成为天下第一,不仅其技能技巧纯熟,更重要的是,其书作中体现出来的 超凡人圣的艺术意境。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格精神、文化内涵的象征。字外功夫的厚薄将直接影响到书 作品味的高低。艺术意境之美是超然象外之美。由此,我的书学主张“两尚”、“两不”。一是“尚古不泥古”;二 是“尚意不停留在技巧”上。学习书法不仅要技巧好,更要重修为、重情性、注重人格精神、学问修养。 关键词:兰亭序;虚静;艺术意境;“两尚”;“两不”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4)03—0086—03 收稿日期:2013-12-28 作者简介:黄鸿琼(1964一),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书法教学与创作研究。 《兰亭序》是草稿书作,写作背景是与当时著名文人孙统、孙绰、谢安等四十一人修禊事,兴乐而书, 即兴之作;《兰亭序》使用的工具是蚕茧纸、鼠须笔。要说《兰亭序》之美就得了解其用笔特征、结构、章法 的特色、风格、情感体现。还得了解作者的个性、涵养及时代背景、生活背景。 《兰亭序》用笔比王羲之的其它作品来得细腻,“每一笔划起讫乃至游丝,都被勾勒得十分清晰和周 全。……需要不急不躁、心静气和地精心牵引,,[1] 每一笔起承转合变化较明显,使转特别多,提按柔和 轻巧、方圆藏露得宜,中锋较多,节奏犹如打太极拳,较柔缓。但外柔内刚、丰筋多力。形体雍容、开阔、 大方,撇捺洒脱,神态祥和,赋有韵致,极富涵养。章法以疏朗为主,偶然稍密。起初两行半较平静,继而 欢快、活泼、疏朗、潇洒,神采飞扬,愉悦之情字里行间可见。至最后七行,因前三行谈及生死之悲、人生 苦短,所以心情渐渐沉重,体现在笔划上,有些厚重,章法稍比前密集,节奏稍放慢。从风格上看,是妍美 的、清朗的,犹如“清风出袖,明月人怀”,自然、清朗、抒情、柔和、优雅,感情不是激动不已的,而是“分外 清幽和温馨,犹如一阵阵清风拂面,无比朗畅怡悦。”[】]】。学习《兰亭序》除了学习它超人的技巧,领会、体 现它清新、爽朗、洒脱、优雅、自然的书风还不够,若是这样那就孤立地看待《兰亭序》了。欧阳中石先生 曾说,书法应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下来谈会更加透彻。盲目地学习总是收获甚小。临习《兰亭序》要使神 采体现得更活脱些,便得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背景及作者的个性涵养等。 首先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文人雅士,文章、书法都很有成就,是位综合素质很高的文人。他出身高 门,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书法初学卫夫人,小楷师承钟繇,章草学习张芝。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他本 人官至右军将军,但却淡 白名利、性好山水,后称病辞官,隐居山林,好与清谈名士交游,以吟咏山水为 乐,常与朋友倘佯浙江会稽的明山秀水之间,饮酒作诗,逍遥自在,所以书风亦有江南山水、小桥流水人 家的那种秀雅、飘逸,富有诗意,且精巧、圆润、优美、典雅(不似北方壮美书风)具有南方地域风格特征, 赋有韵致。有晋人书法洁净美好的风尚。书法作品是人的物化形态。《世说新语・容止》评王羲之其人 其书“飘如游云,矫若惊龙”飘逸、洒脱、有韵致;(梁)袁昂《古今书评》形容:“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 爽爽有一种风气。”[2] 。 东晋文人受玄学思潮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心灵的自由,好山水,喜走进大自然,体现了人与 自然的关系,而王羲之是一位能很好地把人的情感与自然之美与文章与书法韵致之间的关系融为一体 的大文豪。《兰亭序》这一举世佳作的产生是与玄学、崇尚大自然的社会风尚分不开的。书风跳跃着大 第3期 黄鸿琼:王羲之及《兰亭序》对当下创作与审美的启示 87 自然的清新气息,体现了江南秀雅、妍美的风尚。 所以学习《兰亭序》不仅得看其形,追寻、想象作者当时的动作程序及节奏和激情,还得了解作者的 生平、时代背景与各方面的修养,并发现它的继承与创新的路子。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神”,也能启 发今后自己创新路子的方向。 书法欣赏按陈振濂先生的观点有三个层次:第一层,对线条有美的反应,这是初阶;第二层,能感觉 线条的个中味,但没有理论依据,这是中档;第三层,能品味出线条的细腻的、具体的内容,建立系统的理 论,用来解释所有的书法现象,这是达到了书法专家的水平 。这里我撇开了审美的第一层次,只探讨 第二、三层次的欣赏者。 书法的审美只有在经历过临摹与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才会更加透彻,才能更好地复现作者当时的运 作过程。以及更好地领会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更多深层的内涵,否则只停留在静的形的想象之表层上,很 难领会神的更高的境界。所以赏评书法这双真正的“慧眼”是建立在经验与理解以至达到悟性的基础上 的,这样的赏评才会更加深入更加透彻,才能领会其内在蕴含的抽象的意境和创作主体的人性美、精神 美,才可与创作者在作品中心有灵犀、若合一契,甚至批评、“填空”(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填 空”说)。 欣赏书法,其实就是审美者与创作主体的交流、默契、对话(德国阐释学理论家加达默尔“对话”说)。 而对话的媒介是书法作品,所以从广义上来说,形是书法作品,神是创作主体所体现、外化在作品中的人 的精神(甚至时代精神)、个性、意境。所以从广义上来说,线条、结构、章法、甚至墨色都属于“形”的审美 范畴,是封闭性的审美活动,是审美的浅层次;而对于书作中的内在所蕴含的风格、意境、审美观、人性美 等则属于“神”的审美范畴。因涉及到审美者、作品及创作主体,所以应属于开放性的审美活动,是审美 的深层。书法艺术作品便是艺术家的生命形象、精神的外化物,甚至是时代精神的外化物。而这个“神” 的审美涉及到人性、精神、审美观等,这就不由自主地呼唤我们去了解创作者的生平、历史背景、创作背 景、书法的承创过程,在书史上的地位等。而对于“神”的把握,要求审美者应具备一定的素质(文学、艺 术、史学、传统文化修养等),而对于创作者来说,由于书法作品不仅是技能技巧的“形”的展现,更高的层 次应是“神”的外化,所以对于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更应该具备各方面的修养:除了书法的基本常识、书 史、古代书法理论外,还应该具备自己独到的审美观,书作中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以及文学、哲 学、美学、传统文化等的修养。字外功夫的厚薄将直接影响到书作品味的高低,即“神”体现出来的层次。、 时下的书法创作,可以说低层次的还是不少。原因有二:一是文化、文学、史学、美学修养层次低;二 是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基本功不扎实却要追求所谓的“时尚书风”。只重形、不重内质。对艺术的深层 的哲理理解不透,使得技法过于简单化,形神单薄,却自称是朴质之书。岂不知,高层的平淡、朴质是原 始的朴质发展至绚烂之极所造的复归平淡。犹如孙过庭《书谱》中的先“平正”后“险绝”,最后“复归平 正”[4]l趵,前后两个“平正”是不同层次的平正,是有质的区别,无经过险绝的平正是初级,无经过绚烂的朴 质亦是初阶,绝不可能达到一种高的境界。 所以,要使书作达到高境界,除了下功夫练基本功外,还得在字外功夫上下工夫,增加内涵,使作品 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层次水准。即由技进乎道。具体地说必须从技能层面和人文精神层面进行锤炼。 技能层面:书法是线条艺术这是显层;线条锤炼应从线质、线律、线形、线构(结构与章法)、线墨(墨色变 化)五方面着手。人文精神层面:书法艺术美是以笔墨线条美来体现人格精神、文化内涵的美这是深层。 是境界、意境、感情、思想的层面。 由此我认为创作应提倡:“两尚”、“两不”。 “尚古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有自己的风貌。不做“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又不能泥 古不化,要成为古人的子孙,而不能成为古人的“书奴”。最好能真草兼通,并了解篆隶,这样才能融会贯 通,使书法达到高水平。通过不断的挖掘经典,吸收经典为己用,寻找自已独到的创作风格,体现独特的 章法形式及内涵。这种创作既有传统底蕴、又打破传统程式,有自已独到的领悟与创新,要别具匠心给 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尚意”不停留在技巧:学习书法不仅要技巧纯熟,更要重修为、重情性、注重人格精神、学问修养。 88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6月 因为书法艺术美的本质在于人格精神、文化内涵的象征。创作中,情感因素很重要,因为书法是抒情的 艺术,因此创作的情绪和状态相当重要。犹如孙过庭所说的书法”妙”在“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甚至 能“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一件作品是性情的调和,亦是性情的归宿所在。艺术活动的过程是艺术表现的 过程书法创作必须本乎自然才能写好。 艺术意境之美是超然象外之美,是书家艺术修养、审美理想和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提炼与升华体现 在艺术书作中的一种美。 孙过庭《书谱》云创作“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Y[4]124我们只有认清当代书法的流弊,书作才能达到 更高的境界。当代是人格自由、个性解放之时代,是善于思辨、敢于创新之时代,是充满激情、勇于表现 之时代,新书风、新流派不断涌现。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是也存在着不足。归结起来有三点:一是 急功近利;二是文化内涵的搁浅;三是表演式的创作。 经济社会和书法比赛,增进交流,促进书法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不足,外在的竞争,使得本应是“虚 静”的书法变得“躁动”,功利思想严重;当代书法正在悄悄地转移到一种外在形式的体现和文化内涵的 搁浅;当代书法体现了自我风格的短暂存在而不是自我整体风格的统一性。是表演式的创作。 传统书法审美的“书如其人”说被解除了,留下的是审美者与作品的关系,是消费关系。对于书作则 是模式化的短暂风格的展现,是表演式的创作,是人的个性分裂的展现。所以有时你只有看到落款的名 字你才知道这是谁写的。 至于形式美:纸张颜色、墨的颜色处理。体现出一种外在特色,在展厅里容易突显出来。有一种视 觉冲击力,体现了展厅效果。我不反对这种形式处理,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书法艺术美不在于形 式美,也不仅在于技能美,而是在于人格精神、文化内涵、思想境界的美。 明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项穆的《资学》篇中所说的:“资贵聪颖,学尚浩渊。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 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5]5 我们应以此为训,注意“学乃居先”,注重“学尚浩渊”。特 别是把与字外工夫有关的文化内涵、个性修养的修炼和感悟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因为它是最能体现 书家内在精神和审美情调、审美境界的。只有这样书艺才有“意”境。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以学识涵养养艺术,以艺术修养治学术,那么,我们就可以通古今之变,穷天人 之际,就可以用我们的艺术彰显当代书法艺术最缺乏的元素。 参考文献: E13朱以撒.中国历代行草名作赏评E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 Ez3袁昂.古今书评[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33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4]孙过庭.出谱[M3.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E53项穆.书法雅言・资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责任编辑阮礼义) Enlightenment to Contemporary Creations and Aesthetic from Wang Xizhi and His Script‘‘Preface of Lanting’’ HUANG Hong—qi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Communication,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Fujian 362000,China) Abstract:Wang Xizhi’S script“preface of Lanting’’has not only skillful skill but also artistic conception.The essence of beauty of calligraphy lies in its personality spirit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So,learning calligraph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kill and especially artistic aecomplishment. Key words:‘‘preface of Lanting";“unreal quietness”;artistic conception;‘‘two unnecessary" ;‘‘two upholding”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