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来源:爱问旅游网


如何做好初中语文教学的衔接

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由儿童进入少年,其心理趋向是从形象型向经验型发展,其间也有一个过渡衔接过程。初中语文教材中抽象逻辑思维的内容增加,抽象程度增高,从具体到抽象也需要加强思维训练,作好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做好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工作呢?

一:激发兴趣,做好动力、情感的衔接

学习动力、学习情感是影响语文学习的两大因素。学习情感包括自信、焦虑等。学习动力主要是态度和动机。动机源于需要,需要依赖于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为语文学习提供动力。但是目前的实际状况却令人忧虑。一项全国范围的抽样问卷表明,初三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占52%。另一项调查更进一步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语文学习兴趣水平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调查结果与我们面对的实际情况吻合:较之小学生,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普遍低,无法适应新的学习任务。所以,抓住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的聚焦点,做好动力、情感上的衔接,应是小学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第一策略。

刚刚跨入初一的新生,面对陌生的环境、集体、学习任务和教师,会产生程度不同的不适应、不习惯甚至焦虑。处于新旧临界点的他们,非常需要来自教师的宽容和理解,帮助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隔阂。但我们有些教师,却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这个衔接点。而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教学中的“第一次”:设计好第一次师生见面,讲好第一节课,把握好每位同学的第一次提问,做好第一次练习,讲评好第一次作文,出好第一次测试试卷……通过这方方面面的“第一次”,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帮助学生提高自信,拆除心理屏障,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发学习的“第一推动力”。

二:把握心理水平,做好知识上的衔接

学习模式中最后一条通道是“学习基础”,在新的学习任务面前,这条通道极有可能成为语文学习的“瓶颈”。

有关研究表明,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有“三快”,分布在小学四年级、初三和高二。其中,初三恰好是两个心智发展高峰之间的低谷。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和角色的转换,初三学生无论在兴趣、爱好和价值观上,抑或思维发展、认知成熟上都经历着剧烈的变化,语言学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处于低潮期。此时学生面对的是更加困难、更为复杂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在初中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地实施展开,切忌一步到位。如语段的把握可以运用多种知识多角度来进行,可以概括段意,可以拟小标题,可以划分层次,可以画段内层次结构图,可以是段中语句打散重组,也可以是观点句的辨认、关键句的插入替换、段内层意标点提示,等等,根据学生接受情况,由弱到强组成序列,这样处理,削平了认知陡坡,避免学生产生心理逃避,可取得理想的衔接效果。

三:先“收”后“放”,做好学习习惯的衔接

语文学习一是获取知识,二是养成习惯。习惯是知识、规范积淀而成的行为定型。习惯没有高低之别,但有好坏之分。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可以凭最小损耗获取最大的知识信息,极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中有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刚刚进入初一的新生,在大的学段跨跃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变化的冲击下,他们不知道哪些小学的习惯应该保持,哪些应该随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认识的误区导致学习行为的紊乱。他们蔑视勤奋努力,嘲笑严谨认真,误把书写潦草、形同鬼符当作成熟潇洒,误把作业拖沓、马虎草率当作聪颖脱俗,误把虚浮不实、好

高鹜远当作叛逆保守、打破教条……面对这种情况,初一起始阶段,教师应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当作教学常规,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澄清学生思想上的混乱,更要在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环节,如预习、上课、笔记、复习、作业、考试上落实教学常规,并反复强化,形成定势。

四:利用“思考和练习”,做好教材教法的衔接

教材和教法是联结“教”与“学”双向活动的媒介和手段,影响着学习者的信息输入量,制约着新的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必须看到,小学和初中在教材和教法上潜隐着巨大的断裂:打开课本,较之以往,初中教材一般课文长,篇幅容量大,内容涉及复杂的人生背景和理性图式,思辨意味重,理性色彩较浓。怎样克服教材教法上潜隐的断裂带来的振荡,有效展开衔接呢?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实施教法的依据。教材课文后“思考和练习”是课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各单元讲读课文后的“思考和练习”。这些“思考和练习”以浓缩集约的方式体现了每篇课文的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提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规定了教学展开的方向和过程,可以说,“思考和练习”一头联系着教材,另一头联系着教法,因此,初中教学中,抓住“思考和练习”,以此突破,推动其他环节,是我们展开教材和教法衔接的基本思路。

总之,做好衔接的各项准备,才能使学生由小学到初中顺利过渡,更好的完成学业,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