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诗坛的主流是“遗民诗”。在当时汉族人民和清朝统治者之间存在尖锐的民族矛盾的情况下,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他们有的直接参加抗清的政治、军事斗争,甚至以身殉难。有的以流亡隐居或削发为僧保持气节,志行皎然。他们写了不少表现民族大义、闪耀战斗光芒的诗篇。有的诗篇因受禁锢而失传,但流传下来的还是富有反抗精神的。
顾炎武。他在明末曾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拒绝与清朝统治者合作,专事游历各地,进行学术研究。下面这首五言古诗《精卫》表述了他的爱国之心: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 鹊来燕去自成窠。
前四句是向精卫鸟设问:天下不平事很多,你为什么要填海不止徒然自苦呢?接下的四句是诗人借精卫之口言志说自己也是填海的精卫,并且死而无怨。最后两句是借鹊、燕讽刺那些卖国求荣、卖身求荣的人,嘲笑他们忘却民族利益只去营造自己的安乐窝。
黄宗羲。他也曾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拒绝为满清做官,潜心著述,终成大家。他的《卧病旬日未已,闲书所感》表明了明亡后他的痛苦心情:
此地那堪再度年?此身惭愧在灯前。 梦中失哭儿呼我,天末招魂鸟降筵。
好友多从忠节传,人情不尽绝交篇。 于今屈指几回死,未死犹然被病眠。
作者认为在明亡后的中国不好再生活下去了,为自己没能为国捐躯而感到惭愧。梦中失声痛哭被儿子唤醒;为亡友招魂时有飞鸟落到祭筵上,想象那可能是友人的灵魂化成的。许多死去的至交都可以入《忠节传》中,可是卖国投降的朋友也不少,给他们写绝交书都写不胜写(用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之典)。屈指算来自己经历过多次死去的危险,如今勉强活着又被病魔缠住,承受着精神和肉体双重的痛苦。他的许多诗作都充满着这样的爱国精神。
王夫之对于作文作诗,认为要带有感情,不能无病呻吟。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学理论中言志缘情的优良传统,提出要由“心之原声”发言而为诗“。促成诗歌起到“兴观群怨”作用的情感在注入文字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重关系:一为情与景,二为情与声。
2.仕清诗人 江左三大家
江左三大家是中国明末清初诗人钱谦益(1582~1664)、吴伟业(1609~1672)、龚鼎孳(1615~1673)三人的合称。三人皆由明臣仕清,籍贯都属旧江左地区,诗名并著,故时人称江左三大家。顾有孝、赵澐选其诗为《江左三大家诗抄》9卷。有康熙帝刊本。
“梅村体”指明清之际著名诗人吴伟业(号梅村)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以明清易代之际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具“诗史”风格。艺术上,在学习白居易长篇歌行的基础上,自成特点:结构跌宕,多用典,讲声律,辞藻缤纷,色彩鲜艳。《圆圆曲》是“梅村体”代表作,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
(二)康熙诗坛
王士禛“神韵说”指的是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其是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几达百年之久。王士禛之前,虽有许多人谈到过神韵,但还没有
把它看成是诗歌创作的根本问题,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范温论韵之文不传,神韵的概念也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说法,只是大体上用来指和形似相对立的神似、气韵、风神一类内容。到王士禛,才把神韵作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提出来。在诗歌的艺术表现上追求一种空寂超逸、镜花水月、不着形迹的境界。神韵为诗中最高境界,王士禛提倡神韵,自无可厚非。但并非只有空寂超逸,才有神韵。从神韵说的要求出发,王士禛对严羽的“以禅喻诗”或借禅喻诗深表赞许,同时更进一步提倡诗要入禅,达到禅家所说的“色相俱空”的境界。强调冲淡、超逸和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
(三)乾隆三大家
袁枚“性灵说”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叙小修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性灵说的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四)龚自珍与诗风新变
龚自珍的诗既是抒情,又是议论,但不涉事实,议论亦不具体,而只是把现实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提出问题,抒发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他以政论作诗,但并不抽象议论,也不散文化。在他的诗中,“月怒”、“花影怒”、“太行怒”、“太行飞”、“爪怒”、“灵气怒”等等,习见的景物变得虎虎有生气,动人耳目,唤起不寻常的想象。又如《西郊落花歌》描写落花,使引起伤感的衰败的景物,变为无比壮丽的景象,更高出寻常的想象之外。“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则从衰败中看出新生。
实际他写得多的还是五七言“古体侓诗”,七言的“近体诗”,而以七言绝句为大宗。一般趋向是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这也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突出。
龚词大部分还是消闲之作,抒写缠绵之情,成就远逊于诗。晚年他发现自己词的缺点:“不能古雅不幽灵,气体难跻作者庭。悔杀流传遗下女,自障纨扇过旗亭。”(《己亥杂诗》)。他也写了一些抒发感慨怀抱的词,抒发孤独而自豪的感情;与庸俗文士的矛盾和理想不能实现的感慨;与袁琴南儿时同上家学的情景;思想上剑态和箫心的矛盾,有志于作为,又思退隐,留恋山水。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一股自然清丽,沉着老练,有杜韩的影响,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太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龚自珍先进的思想是他许多优秀诗篇的灵魂。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使龚诗别开生面,开创了诗的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不同于唐宋诗,实开近代诗的新风貌。龚诗在当时欣赏的人不多,它的影响始大于晚清,主要由于它的突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使抒情与思想政治内容结合,又不落于以文字、学问、议论为诗。
(五)宋诗派
道光、咸丰之际,诗体也发生了变化,其方向是“宗宋”或“学宋”。所谓“宋”与“宋诗”,概指以苏轼、黄庭坚为主的宋人诗风,上溯开启宋代诗风的杜甫及韩愈。“学宋”大体上是提倡以学问补充性情之不足,以文法入诗,同时以宋诗的开拓精神去扩大表现范围。这一诗派发展分三个时期;道光、咸丰之际为第一期,程恩泽等首倡,何绍基等为重要人物;咸丰、同治之际为第二期,曾国藩为其首领;光绪、宣统至民初为第三期,“同光体”为其代表。民国以膈,论者称这一诗派为“宋诗派”,或“宋诗运动”。
同光体,是近代学古诗派之一。“同光”指清代“同治”、“光绪”两个年号。光绪九年(1883)至十二年间,郑孝胥、陈衍开始标榜此诗派之名,宣称指“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随着后期大批文人等追捧,“同光体”逐渐成为一种成型的诗风。
(六)诗界革命
诗界革命,即戊戌变法前后的诗歌改良运动。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
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但是,梁启超等强调保持旧风格,这就又束缚了手脚,使得它只是旧瓶装新酒,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改革上虽有前进,却前进不大。
二、清词 (一)阳羡词派
中国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他的父亲陈贞慧,明末以气节着称。陈维崧早年生活较优裕,词也多风月旖旎之作。中年之后,落拓不羁,词风转向豪放。康熙时曾应博学鸿词科,官翰林院检讨。
(二)浙西词牌
浙西词派是清代前期最大的词派,影响深广。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者都是浙江人,故称之。朱彝尊与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并称“浙西六家”。随着清朝统一全国,走向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难合形势要求的别调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播扬上下,绵亘康、雍、乾三朝。
(三)纳兰性德
清朝初年词人,原名纳兰成德,一度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纳兰性德。大学士明珠长子,其母为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爱新觉罗氏。纳兰性德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四)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
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三、清文 (一)桐城古文
桐城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
正式打出“桐城派”旗号的,是道光、咸丰年间的曾国藩,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中称道方、刘、姚善为古文辞后,说:“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自此,以桐城地域命名的“桐城派”应运而生。
(二)其它古文
1.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清初散文,时有被称为“清初三大家”的侯方域、魏禧和汪琬。魏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则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曲详尽,推为第一。“三家”是桐城派的嚆矢。
2.金圣叹、李渔、张潮、袁枚、沈复 3.新文体
“新文体”指近代梁启超所创散文新体。19世纪90年代,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在报刊文章写作上取得了突破,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或称“报章体”。其基本特征为:平易
畅达、语言丰富(俚语、韵语、外国语法杂用)、笔调自由(纵笔所至不检束)、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句法参差多变,常用排句及偶句。梁启超文章,特别是他在《时务报》和《新民从报》上发表的时事政治评论,充分地体现了“新文体”的特色。因此,人们也称这种“新文体”为“时务体”、“新民体”。这种文体服务于改良运动,一时风靡全国,开五四白话文运动先河。
四、清戏 (一)杂剧
杂剧成为案头文学,时间更早于传奇。所以清代杂剧,景况比传奇更为凄凉,仅清初稍见繁盛。这是由于一些遗民与出仕清廷的士大夫,都借杂剧作缅怀故国、宣泄感情的工具。
清代杂剧作为杂剧文学发展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一直以来都被元、明杂剧的光芒所遮掩,又被清代正统文学的发展极致所鄙视。这种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对清杂剧淡漠的态度,虽然有清一代的有识之士也有创作清杂剧作品或选集的,但数量和质量都差强人意。二十世纪起,晚清民国的学者们开始正视清杂剧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专注于清杂剧的搜集、辑佚、整理和校勘。但是真正把清杂剧的文学价值提升到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当的位置,使得清杂剧的研究步入高峰却是在二十一世纪以来。
(二)传奇 1.清初三个流派
清初戏曲创作的三大流派分别指的是文人派、形式派、苏州派,其创作大抵都是受到了昆曲的影响。昆曲作为中国最为中国较早的戏曲之一,发源地为苏州一带,而进入明代以后,昆曲的传播势头越发迅猛,在清初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在此基础上,清初的戏曲创作三大流派以昆曲等为创作基石,在故事情节、戏曲内容、观众观赏性以及文学艺术性上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洪昇
中国清代戏曲家、诗人,与《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洪昇著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杂剧《四婵娟》,传奇《长生殿》、《回文锦》、《回龙记》等。戏曲仅存《长生殿》和《四婵娟》两种。今人辑有《洪昇集》。
3.孔尚任
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戏曲作家。
孔尚任继承了儒家的思想传统与学术,自幼即留意礼、乐、兵、农等学问,还考证过乐律,为以后的戏曲创作打下了音乐知识基础。主要作品有: 传奇剧《桃花扇》《小忽雷传奇》(与顾彩合作)、杂剧《大忽雷》等。
世人将他与《长生殿》作者洪昇并论,称为“南洪北孔”。是康熙时期照耀文坛的双星,代表了中国古代历史剧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奇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