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或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够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咱们的研究站点,犹如昨天和今天在南极成立的长城站。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只是我也在想,假设8848米再也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顶峰要攀登呢?只腹地壳不变更,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讨精神那么是无穷的。
人类老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一望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牢牢束缚自己的是什么。我常常被这种困惑烦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取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觅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我为此等待了很连年。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转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彷徨,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人们可能还记得
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悲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一辈子还。什么缘故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址,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攻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一辈子的绝境?
天光暗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当中……
当太阳从头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仿佛还在酣睡,却再也醒只是来了……或许在连年以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取得新生。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他们看见远处漂亮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楚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 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顶峰的意义。物质是坚实的,犹如大地,而精神那么犹如天空或宇
宙,是柔软的,无止境的空漠。人的脑实质确实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漠的。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实际上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刻与空间的规那么——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一辈子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犹如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顶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专门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以后,躯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愈来愈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失望掩埋……
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
精神攀登的路途异样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可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当中又恍如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警惕翼翼地躲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意外,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久可不能完结,咱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
注:张海迪,今世作家。1995年生于济南 ,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致使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8.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明白得的“绝顶”包括了哪几层内涵。(5分)
19.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有人以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今世社会中的悲剧英雄。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观点。(很多于200字)(1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