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人格特点(VI):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人格维度包括宽和与热情两个次级因素,反映的是对待人际关系的
基本态度。该研究依据本土化的中国人人格量表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人格维度及其两个次级因素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个体的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均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体上看,女性比男性对人更宽和,男性比女性对人更热情;年龄越大,人际关系分数越高;行政管理者比工人农民与和教科文卫人员人际关系分数更高,而婚姻状况也与年龄和性别一起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倾向。
标签:人际关系;宽和;热情;中国人人格;性别;年龄;职业
1 引言
根据人格研究的词汇学假设[1]以及对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系统收集和评定[2-4],中国人的人格结构被确定为由七个大的维度构成[5-7],并已经编制了测量这七个维度的综合性人格量表(QZPS)[8-11]和形容词评定量表(QZPAS)[12]。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个维度包括外向性、善良、行事风格、才干、情绪性、人际关系和处世态度,而西方的人格结构由外向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神经质和开放性等五个维度构成[13,14]。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模型不仅与西方的“大五”人格模型存在差异,也与中文人格量表(CPAI)测量的人格维度[15,16]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中国被试对西方大五人格量表[14] 项目的反应所做的因素分析表明,西方人格量表的项目重新组合成为七个因素的结构,与中国人人格结构的七因素模型非常接近[17,18]。研究者对中西方这种人格结构内容的“重构”已经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了解释[19-21]。
人际关系人格维度包括宽和与热情两个次级因素,反映的是对待人际关系的基本态度。高分者待人友好、温和、与人为善并乐于沟通和交流;低分者把人际交往看作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自我中心、待人冷漠、计较和拖沓盲目[8-11]。其中宽和反映的是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高分者待人温和、友好、宽厚和知足;低分者表现计较、暴躁易怒、冷漠和自我中心。热情反映的是人际沟通的特点。高分者沟通积极主动、活跃,行事成熟、坚定;低分者则表现被动、拖沓和盲目。
作为稳定的人格维度,目前已有的研究已经初步揭示了人际关系与相关心理特点的关系。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人格维度与个体的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对高中生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心理控制源和人格特点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成就动机的回避失败倾向显著负相关(r=-0.30),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21) [22]。即高中生中待人友好、温和、与人为善并乐于沟通和交流的人比那些把人际交往看作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自我中心、待人冷漠、计较和拖沓盲目的人有较少的回避失败的倾向,以及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SWB)的相关和回归研究也发现人际关系与SWB的各因素(包括掌控因素、活力因素、被接纳因素以及放松因素)都有显著的正相关(rs = 0.25~0.46;β=0.14~0.19)[23]。
人际关系与心身健康也存在显著的相关。人际关系人格维度中的“宽和”和“热情”小因素中虽然只有“热情”进入了对SCL-90的“恐怖”因子的回归方程(β=0.09),但宽和与热情与SCL-90的每一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10~-0.30左右)[24],人际关系的两个次级因素与行为抑制[25]中的对疏远和消极情绪的抑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对求助、自信、独立性、支配和拒绝的抑制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绝对值在0.10-0.50左右)[26]。人际关系与自我和谐[27]中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显著负相关,与自我灵活性显著正相关,即高分者比低分者体验到更高的自我与经验间的和谐[28]。最近进行的对心理健康结构方程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虽然没有直接作用于心身症状,但却通过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间接作用于心身症状[29]。即人际关系分数比较高的人一般有较高的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和谐,以及较低的心身症状。
另外,精神分裂症、药物依赖和罪犯等特殊群体的人际关系人格维度特点也预示了中国人人际关系人格维度的效度。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病人(恢复期)[8]和药物依赖者[8,30]的人际关系分数与宽和次级因素上的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劳教人员中暴力犯罪(抢劫、杀人等)与非暴力犯罪(盗窃、欺诈等)者的人际关系分数没有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人际关系及两个小因素的分数显著较低[8]。
到目前为止,不同群体的人际关系维度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10]。但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和婚姻状况者的人际特点仍有待于探讨。研究的目的就是比较不同群体的人际关系维度特点。
2 方法
2.1 被试
2077名被试。男性1074人,其中工人农民462人,行政管理371人,教科文卫221人,有配偶572人,无配偶582人;女性1003人,其中人农民374人,行政管理353人,教科文卫225人,有配偶442人,无配偶510人。年龄分布为16~62岁,平均年龄34.76±10.11岁。青年组(16~25岁)389人,中青年组(26~35岁)759人,壮年组(36~45岁)432人,中年组(46~62岁)492人。被试中有14人未注明职业,57人未注明婚姻状况。被试来自全国39个省区,均为单独参与研究,且均有报酬。
2.2 研究工具
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8-11]。由180个项目构成,测量人格的七个维度及其18个二级因素。被试对每一个项目都做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的评定。报告只分析人际关系维度的结果。
3 结果
各组被试在人际关系维度及其两个小因素(宽和、热情)上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见表1。以人际关系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年龄(F=3.00,p<0.03)和职业(F=18.68,p<0.001)的主效应显著,事后分析的结果表明,四个年龄组的人际关系分数分别为69.60,70.11,70.02和72.22,只有中年组的分数显著高于青年组;工人农民、教科文卫组和行政管理组的人际关系分数分别为69.10,69.92和71.69,行政管理组的分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其它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年龄与职业(F=2.65,p<0.05)的交互作用显著。如图1所示,青年组、中青年组和壮年组均为行政管理组的人际关系分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组,而在中年组则是教科文卫组分数最高。
以宽和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性别(F=15.00,p<0.001)、年龄(F=2.89,p<0.05)和职业(F=10.03,p<0.001)的主效应显著,女性分数高于男性;事后分析的结果表明,四个年龄组的人际关系分数分别为46.92,47.51,47.47和48.32,只有壮年组和中年组的分数显著高于青年组;工人农民、教科文卫组和行政管理组的人际关系分数分别为46.90,48.46和47.30,行政管理组的分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其它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年龄与职业(F=3.84,p<0.01)交互作用显著,与图1的趋势一致。
以热情为因变量,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婚姻状况(F=9.59,p<0.01)、职业(F=11.37,p<0.001)和性别(F=10.42,p<0.01)的主效应显著,无配偶者分数高于有配偶者,行政管理组的分数显著高于另外两组,男性分数高于女性。所有交互作用都不显著。
4 讨论
人际关系维度是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直接反映个体对待他人态度的维度,包括宽和与热情两个小因素。研究的结果表明,性别、年龄、职业和婚姻状况都对人际关系维度或其中的次级因素有直接的影响,而且总体上行政管理人员的分数显著高于工人农民和教科文卫人员,年龄大的被试人际关系分数高于年龄小的被试,有配偶者分数低于无配偶者,男性比女性对人更热情,但不如女性对人宽和。这一结果与人们的预期是一致的。
首先,从研究结果来看,在人际关系分数上存在显著的年龄与职业的交互作用,其中工人农民和教科文卫被试随着年龄的增加其人际关系分数逐渐增加,即对人温和、友好和善于沟通的倾向日益明显,只是教科文卫被试在中年组人际关系分数出现了更明显的升高,即年龄在46岁以上的教科文卫人员其对人的友善程度会有显著的提高。这一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工人农民和教科文卫被试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益深,而且个人的人际交往也日趋成熟,对人宽和、热情的程度越高。而且对于教科文卫被试而言,中年组的被试往往有着更加稳定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地位,而且这种地位一般不会受到任何的挑战和威胁,只会进一步得到加强。这样的一种状态使得他们对他人没有防御的压力,竞争的压力也比较弱,因此容易出现对人友好与合作的行为特点。
行政管理人员在人际关系特点上则明显与另外两组被试不同,主要表现为:总体上人际关系分数在三种职业中最高,而且前三个年龄段的被试人际关系分数缓慢上升,但中年组被试的人际关系分数反而最低。从图1可以看出,行政管理人员总体的人际关系分数高于另外两组,而且年龄差异与另两组相比是最小的,这可能与他们的职业要求有关,因为管理人员普遍需要得到他人(特别是所管理人员)的认可,这是中国文化中对官员“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求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特征模型中,政治素质(忠诚可靠、守法负责)、以人为本(民主宽容、坚定亲和、耐心细致)和自我约束(利他周到、自律信任、坚持原则、慎重严谨)三个维度属于“德”的范畴,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为他人着想以及热情、宽和的特点[31]。而年龄在46岁以上的被试一方面经过长期的工作磨练,往往也已经有了比较稳定的地位和声望,他们每次都表现出对人友好和善的压力会大大减小,因此反而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分数下降。另外的可能性是,由于长期的对人友好使得他们已经厌倦了自己的行为方式(特别是当他们在个人升迁方面遇到挫折时),因而表现出较多的计较、冷漠和自我中心。与对教科文卫人员的分析一样,这里的解释也仅仅是一种推测。
第二,男女被试在宽和与热情方面表现出了相反的倾向,与中国文化中对不同性别的要求是一致的。首先,女性比男性更能够宽容他人,这既符合女性的性别角色要求[32],同时也可能与女性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有关,或女性本身就更容易原谅和包容他人。其次,中国文化中往往要求女性不要轻易表达对他人的热情,因而男性的热情分数高于女性。不过从总体而言,尽管男性在人际关系中比女性表现得更加热情,但从对他人的宽容和耐性而言,则是女性优于男性。最后,至于无配偶者比有配偶者对人更加热情则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参考文献
1 John O P,Angleitner A,Ostendorf F.The lexical approach to personality:A historical review of trait taxonomic research.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1988,2:171-203.
2 陈仲庚,王登峰.670个中文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的研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研究资料,1984.
3 杨国枢,李本华.557个中文人格特质描述性形容词的好恶度、意义度、熟悉度的研究.台湾大学心理系研究报告,1971.
4 王登峰,方林,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心理学报,1995,27(4):400-406.
5 崔红.中国人人格的词汇学研究与形容词评定量表的建立.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2002.
6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89-95.
7 杨国枢,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维度.第三届华人心理学大会论文,1999.
8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心理学报,2003,35(1):127-136.
9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心理学报,2004,36(3):347-358.
10王登峰,崔红.中国人的人格特点与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与QZPS-SF)的常模.心理学探新,2004,24(4):43-51.
11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七因素量表(QZPS-SF)的信度与效度.心理科学,2005,28 (4): 944-945.
12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形容词评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心理科学,2004,27(1):185-188.
13John O P.The “big five” factor taxonomy: Dimensions of personality in the natural language and in questionnaires.Handbook of Personality:Theory and Research.Guilford Press,1990.
14Costa P T,McCrae R R.Revised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NEO PI-R) and 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Resources,1989.
15Cheung F,Leung K,Zhang J X,et al..Indigenous Chinese personality constructs:Is the five–factor model complet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2001,32:407-433.
16王登峰,崔红.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的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5,31 (5):5-16.
17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的理论和实证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3,40(5):109-120.
18Wang D,Cui H,Zhou F.Measuring the personality of Chinese:QZPS versus NEO PI-R.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5,8 (1):97-122.
19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文化意义.第七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2004.
20王登峰,崔红.心理社会行为的中西方差异:“性善-性恶文化”假设.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4 (1): 1-7.
21王登峰,崔红.中西方人格结构差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以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和西方五因素人格量表(NEO PI-R)为例.心理学报,2008,40(3):327-338.
22刘海骅.高中生成就目标取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4.
23田林.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大学心理学系,2004.
24崔红,王登峰.一般人群中人格维度与心身症状的相关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 298-300.
25王登峰,崔红.行为抑制量表的信度与效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 1-3.
26王登峰,崔红.人格维度与行为抑制的相关研究.心理科学,2006,29(1):7-8.
27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9-22.
28崔红,王登峰.人格维度与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2005,19 (6):370-272.
29王登峰,崔红.人格维度、自我和谐及行为抑制与心身症状的关系.心理学
报,2007,39 (5): 861-873.
30王登峰,崔红.吸毒者的人格特点分析.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3):215-218.
31王登峰,崔红.中国基层党政领导干部的胜任特征与垮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3 (6):146-154.
32王登峰,崔红.中国人性别角色量表的建构及其与心理社会适应的关系.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 (4).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ersonality (VI): Human Relations
Wang Dengfeng1, Cui Hong2
(1.Research Center 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2.
Medical Psychological Division,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
Abstract:Human Relations indicates the degree of generous and warm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The current research explor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Relations and its’ two secondary factors, Generous and Warm, in Chinese subjects based on the Chinese Personality Scale (QZPS). Result indicated that Human Relations were influenced significantly by sex, age, and occupations, and males were less generous and more warm compared with females. And the elder the age, the higher the Human Relations. Executives had higher Human Relations compared with Factory and farm workers and Intellectuals. Interactions emerged between age and occupations of Human Relations scores. The result were discussed from perspectives of social-cultural adaptations.
Key words:human relations;generous;warm;Chinese personality;sex;age; occup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