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1、 基本概念
社会知觉、社会认知、自我概念、印象形成、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因、刻板效应、归因、归因偏差
2、 了解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自我概念的作用和测量;3、 了解印象形成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
4、 掌握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安德森的平均模
型、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式;5、 掌握印象形成过程信息加工整合的规律;
6、 了解影响刻板印象唤起与使用的因素及刻板印象的利弊;7、 掌握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8、 掌握基本归因错误的原因
9、 了解维纳的成就归因理论、希尔顿的反常条件关注模型;10、 掌握吉尔伯特顺序阶段模型。第五章
1、 基本概念
动机、社会动机、成就动机、内在动机、外在动机、过度辩护效应、“焦虑——亲和”假设
2、 掌握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3、 掌握动机的性质4、 了解动机的类型
5、 了解几种主要动机类型,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麦奎尔的动
机类型说
6、 掌握种主要的社会动机
7、 掌握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区别第六章
1、 基本概念
社会感情、情绪归因、情感智商、同理心2、 掌握情绪与情感的区别3、 掌握社会感情的功能4、 了解社会感情的维度
5、 了解社会感情理论中情绪心理学的观点6、 了解完形学派的情绪理论
7、 掌握心理治疗学派中理性——情绪理论8、 了解社会学观点中社会感情突属性观点9、 掌握社会感情的整饰化理论
10、 了解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特殊情感11、 了解情感智商包含的五种能力
12、 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及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13、 掌握有效沟通的特点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认知
1、 自我概念的获得由四个渠道而形成:他人的反馈、反
射性的评价、自身的行为判断和社会比较。
2、 自尊的高低主要受生活中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
己内部标准的影响。
3、 安德森的平均模型: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
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进而,他把此模型改为“加权平均模型”:强调在所有特质平均前会对那些人们认为非常重要的特质赋以予较大的权重。
四:布鲁尔的印象形成双重加工模型:人们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主要是两类加工操作:一是以类别为基础的加工,即把个体当作某一类别群体的成员之一,根据对此群体所具有的看法来形成对此个体的印象,这是一种自动的,无需意识控制的加工,不需要付出多大努力。二是以特征为基础的加工。此模式试图整合他人的各种信息来建构对其独特的印象,需要意识参与,需要有较多的时间与努力。五、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些规律:
1、不同特征在印象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中心特征、边缘特征)
2、信息出现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不同;(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3、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的统一认识。(光环效应或晕轮效)
4、重视负性信息却倾向于做正性判断。
六、印象具有稳定性与渗透性,是人们判断与行动的基础:
1、 形成的印象影响对他人的判断2、 较易产生与印象一致的行为
七、对群体的知觉——刻板印象
(一)刻板印象概念: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印象。个人经验与社会学习是其形成的基础。(二)抵制刻板印象变化时的策略1、去掉不一致的信息2、隔离不一致的信息
3、把不一致的信息归于群体中不典型的成员(三)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1、不断重复不一致的信息,使其解释成为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2、与有刻板印象的群体成员广泛交往,使改变对原有群体的看法;3、与有代表性的群体成员交往;
4、有意识地寻找不一致的信息,以此校正自己的判断。
八、归因
(一)了解出现归因的情景1、有不寻常事件发生2、负性事件
3、对个体很重要,但又不太了解、肯定的事。(二)了解成就归因模型、归因的三维理论
(三)掌握反常条件关注模型:
一个和为或事件的可能原因有很多,在与行为、事件的所有条件中,如果条件比较突出、比较异常,归因者就会把行为事件的发生归于它,而那些经常保持不变的条件不会被作为事件的原因。(四)、掌握吉尔伯特的顺序阶段模型:
尔伯特提出序阶段模型,把整个归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行为的分类:
2、 自动的特质归因: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自动地把此行为与
相应的人格特质联系起来;
3、 校正:利用当时的情境因素来调整最初的特质归因;
(二)归因偏差:
理解人并非是理性的,也存在着偏与错误。
所谓归因偏差是指人们在解释他人的行为时,夸大行动者的个人因素,低估环境因素的现象。
了解归因存在着个体差异
第五章 社会动机
一、掌握动机及与之相关的几个概念
1、动机是引起、维持和促进个体行动的内在力量。2、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是动机产生的生理基础。3、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刺激。
4、 内在动机
5、 外在动机
二、动机与内驱力的区别
动机带有社会内容,受个体社会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内驱力是没有任何特定条件的。
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动机,就是社会动机。
三、人类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不存在某个部分的动机;2、动机总是指向终极的需求或欲望;
3、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满足的方式可以多样化;4、动机是复杂多样的,个体动机与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5、人类存在的无意识的动机,或潜意识动机;6、动机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是连续无休止的;
7、并非所有的行为或反应都是有动机的。由匮乏状态的行为才有动机。
四、掌握动机的类型: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五、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的关系
1、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对人类的行为都起作用,但并非是简单的相加。
2、在原有内在动机较低的情况下,激发行为的外在动机可能会降低行为的内在动机。
即“过度辩护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于很强的外
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五、了解几种主要的动机理论:麦孤独的本能论、劳伦兹的习性论、弗洛伊德的性欲力学说六、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所首创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提出需要的5个层次如下:
1、 生理需要,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
2、 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
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 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
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 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
心。
5、 自我实现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
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满足了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存在一定的不完整。首先,除了广为人知的以上五种需要外,马斯洛还详细说明了认知和理解的欲望、审美需要在人身上的客观存在,但是他也说明,这些需要不能放在基本需要层次之中。
1、高层次需求与低层次并非不能同时激发。需求的重要性与其未被满足程度有关。
2、马斯洛的各种需求在人类社会中并不具有普遍性。
权力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是社会交往的产物。
对马斯洛的观点存在着许多争论。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批评马斯洛的观点或者提出自己的需要层次学说,比如,奥尔德弗于1969年在《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修正了马斯洛的论
点,认为人的需要不是分为5种而是分为3种:⑴生存的需要,包括心理与安全的需要。
⑵相互关系和谐的需要,包括有意义的社会人际关系。
⑶成长的需要,包括人类潜能的发展、自尊和自我实现。奥尔德弗需要论,简称为ERG需要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比较如下图所示:
这两种理论的不同点是:奥尔德弗经过大量调查证明,这些需要不完全是天生的。需要层次论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上,ERG理论不仅体现满足--上升的理论,而且也提到了的挫折--倒退这一方面。挫折--倒退说明,较高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们就会把欲望放在较低的需要上。ERG理论认为需要次序并不一定如此严格,而是可以越级的,有时还可以有一个以上的需要。
七、了解麦奎尔动机类型说
八、了解几种主要的社会动机:成就动机、亲和动机、权力动机,要求掌握概念
掌握社会取向的成就动机特点:
1、强调个人的成就目标和评价标准主要由他人或所属的团体来决定;2、选择以什么行为来达到成就目标也是由重要他人或团体决定;3、成就行为的效果如何往生往由他人或团体来评价,评价标准也是由他人或团体来定;
4、个人对成就的价值观念的内化程度比较弱,成就的社会工具性比较强。
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特点:(与上述特点正好相反)
九、了解恋权情结的心理表现
1、恋权情结的实质是对权力的崇拜和趋从。2、畏权3、慕权
4、清官梦 5、升迁梦、6、滥用权
第六章 社会感情
一、概念:社会感情是伴随社会心理过程产生的主观心理体验和心理感受。社会感情由情绪和情感构成。
情绪是指高兴、快乐、痛苦等,发生时间短暂、表面,容易变化;
情感是指责任感、幸福感、荣誉感等,是反映个个意识或群体意识,比较稳定深刻。
二、社会感情的功能
1、动力功能;2、强化功能;3、信号功能;4、感染功能;5、迁移功能。
三、了解社会感情的维度和分类
四、了解社会感情理论中情绪心理学的观点五、了解完形学派的情绪理论
六、掌握心理治疗学派中艾利斯的理情学派(理性——情绪理论)艾利斯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艾利斯将以上观点概括称之为ABC理论,A代表诱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s),B代表信念(Beliefs)是指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C代表结果即症状(Consequences),艾利斯认为并非诱发事件A直接引起症状C,A与C之间还有中介因素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因素是人对A的信念、认知、评价或看法,即是信念B,艾利斯认为人极少能够纯粹客观地知觉经验A,总是带着或根据大量的已有信
念、期待、价值观、意愿、欲求、动机、偏好等来经验A。因此,对A的经验总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同样的A在不同的人会引起不同的C,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信念有差别即B不同。换言之,事件本身的刺激情境并非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刺激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于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体系,他认为人有其固有本性,人的先天倾向中有积极的取向,也有消极的本性,换句话说人有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这样的内在倾向,同时也具有非理性的不利于生存发展的生活态度倾向,而且艾利斯更强调后一种倾向,他认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生活态度,导致心理失调。艾利斯将人类常见的非理性信念归纳为以下几种:
1 倾向于进行畸形的思维(如强迫思维)。2 倾向过于易受暗示影响。3 倾向于过度概括化以偏概全。
4 倾向于要求尽善尽美,认为不是完美的就是无用的。5 倾向于对他人的过分要求。
6 倾向于追求绝对化,肯定化,不能忍受不确定性。7 倾向于夸大负性事件的危害性。8 倾向于自暴自弃。9 倾向于自我贬低。
⑩倾向于过分关注自身的机体的变化。
七、了解社会学观点中社会感情的突生属性
指在人际关系中或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同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结合时显示出来的那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无法还原到个人或生理的基础上去的。主要表现在来来源、时间、结构和变化四个方面。
社会感情的整饰化
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据社会关系的规范要求或者出于策略性的考虑,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某些情感的现象,包括表情整饰和感情整饰。
八、了解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特殊情感。
九、掌握情感智商含义
情感智商一般包括五种能力:1、了解自我;2、驾驭情感;3、自我激励;
4、识别他人的情绪;5、处理人际关系。
十、体会情绪管理的方法
十一、掌握有效表达情绪的原则
1、觉察自己真正的感受2、选择适当的时机表达3、清楚而具体地表达
4、情绪的表达不涉及指控和评判5、正面表达情绪有利增进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