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吕文栋摘 要:以大数据应用、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数字化转型,对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颠覆性
的变化与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如何在这场智能革命中实现跨跃式发展,已成为理论与实
务界关注的重点话题。本文以酷特智能和青岛海尔两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化转型 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变革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重构了企业的组织方式、生
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组织边界,并对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的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制造业转型;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组织边界DOI: 10.3773/j.issn. 1006-4885.2019.01.085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4002-9753(204 9)04-0085-141引言当前,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与前三
次工业革命相比,正在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对其产生 的影响空前而颠覆。变革的新兴技术在与现有产业不断融合的过程中重塑着商业世
界,改写着商业规则。新的组织方式、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不断涌现,企业整体价
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现有企业管理方法与手段面临着挑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520107005)。作者简介:林 琳(1995-),山西朔州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风
险管理。吕文栋(1967-),山东莱芜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教授,研究方向:企业风 险管理。(本文通讯作者)2019.01科学决策85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与变革的机会。金融危机后,各经济大国均幵始思索制造业转型升级。美国于2012年提出《先 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2013年继续推出了《制造业创新国家网络》,提出了实施
先进制造业战略的目标,旨在重振其在制造业的领导地位。德国于2011年提出工业4.0
的概念并在随后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旨在通过打造智能制造的新标准巩固其在
全球制造业的地位。中国也提出《中国制造2015》,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全面提升 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与水平,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国家间制造业转型竞争加剧。制造业竞争加剧使得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但同时,技术变革却为其
转型创造了机会。传统制造业如何利用这一机会顺利转型成为理论界与实业界关注 的焦点问题之一。学术研究大多集中于分析我国当前制造业转型现状,从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
影响因素(刘志彪,2017⑴;金碍,2017⑵)、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路径(沈坤 荣和李震,2015 ';章立东,2016 4 ;张宏娟等,2016 5 ;曾繁华等,2016⑹) 与未来发展趋势(张琴等,2015 71 ;杨玲,2015 [8];孙理军与严良,2016 91 ;张 志元,2016 1,1 ;彭水军等,2017山】;刘奕等,2017 [ 121 ;史竹琴等,2017 ; 131 ;
孟凡生和赵刚,2018[141 )三个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一定研究。然而,
对技术变革对制造业企业影响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于某方面的影响,例如对组
织结构、管理理论等(张小峰,2015」\";高山行和刘嘉慧,2018 16 )。技术变
革究竟如何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管理与运营,现有研究还没有给出较为全面的解读。
本文选取了酷特智能与青岛海尔这两家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转型企业为研究对象, 通过案例分析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的解答。通过研究发现,移动互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对制造业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活动的各个环节进
行了重构,对其组织方式、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企业边界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文献回顾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
二是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第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现状。改革幵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
的持续快速发展,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其也存在着供需 结构性失衡、创新能力偏弱等问题。国内学者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我国制造业发展 现状与趋势进行了研究。第一,\"一带一路”倡议、全球经济一体化、工业4.0、\"中
国制造2025\"与互联网知识信息时代等宏观环境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刘志彪,
2017[,];金碍,2017⑵;郑琼娥等,2016 1171 ) o第二,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
路径研究(沈坤荣和李震,2015 31 :章立东,2016⑷;张宏娟等,2016 5];曾繁
86科学决策2019.0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华等,2016⑹;邓向荣和曹红,2016[,8];杨畅和庞瑞芝,2017tl9] ) o第三,中
国制造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包括高级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创新主体化与 服务化等(张琴等,2015⑺;杨玲,2015®;孙理军与严良,2016®;张志元,
2016“°〕;彭水军等,2017[11]:刘奕等,2017〔⑵;史竹琴等,2017 131 ;孟凡生
和赵刚,2018 tl4] ) o第二,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企业内部层面,技术变革改变了组织
管理的思维,一方面改变了组织的结构,另一方面改变了组织中的各种关系。例如,
组织开始偏向于自组织形态的管理模式与组织结构(张小峰,2015:® ),组织结
构趋于高度扁平化(马化腾等,2017 1201 ),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使得
消费者个性需求的出现,生产制造由规模生产转向规模定制(王吉斌和彭盾,2015⑵〕;
马化腾等,2O17r201 )。企业交易成本大幅降低使得企业边界日益模糊,管理层权 力开始下放,并注重为消费者和员工赋权(钟慧澜,2017 = :),个体与组织间的
关系由层级转变为\"联盟”(高山行和刘嘉慧,2018\"\";陈春花,2016'23] ) o
此外,这种不确定性也对管理层的管理思维,例如风险偏好与风险承担水平产生了
—定的影响(吕文栋等,2016 241 ) o企业外部层面,技术变革使得产业结构发生
了变化,企业价值链由传统的链式生产转化为以用户为中心的环式生产。市场也发 生了相应的转变,利基市场更加繁荣,企业开始关注长尾用户的需求。盈利模式上,
传统广告的作用开始逐渐削弱,粉丝经济、社群化现象开始出现(王吉斌和彭盾,
2015 :|;),价值创造与获取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商业模式不断更新。综上,有关我国制造业企业转型的研究并未较多探讨技术变革如何影响企业管 理这一更为本源的问题,同时,有关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影响的研究缺乏一定的实 证支持。为此,本文采用酷特智能与青岛海尔双案例研究,使用“演绎法”的逻辑,
为技术变革如何影响企业管理提供证据支持,以为制造业企业利用技术变革的机会
顺利实现转型提供参考。3案例分析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青岛酷特智能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酷特智能)和青岛海尔。
酷特智能是一家典型的西装生产的制造业企业,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注重\"互联网 +工业”的转型,由注重生产转向注重消费,进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形成了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智能制造模式,实现了利用大数据驱动标准化生产 线制造个性化产品,打破了传统的“生产一库存一销售”模式,转向以销定产,完 成了制造业企业利用技术变革的转型。青岛海尔是一家较早开始探索企业转型变革
的制造业企业,以\"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基础,积极推进互联网转型,从战略方 向、管理模式、研发体系、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等展开变革,向平台型企业转型。
2019.01科学决策87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在转型过程中,技术变革对其组织经营方式的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其组织方
式、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均发生了较大变化。—方面,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在这两家制造业企业中展现较为充分,酷
特智能的智能制造模式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开启了探索之路,而 青岛海尔的互联网转型时间较长,转型经验更为丰富,技术对企业组织运营的影响 更为深刻。另一方面,技术变革都对这两个企业的组织运营产生了影响,但两家企
业的应对之道各具特色,使得其作为案例研究的对象可以相互补充,使得研究结果 更为丰富、全面。此外,从案例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相比于单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更加有效, 能够实现单案例之间的复制与扩展,将现象间互补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使得研究结 论更加完善(Eisenhardt, 1989[25]; Eisenhardt, 1991 [26] ) o 此外,根据 Pettigrew
(1988) [271,我们选择案例的逻辑符合“感兴趣的过程能够被清晰而透明地观察到”
的原则,即技术变革对企业运营与管理产生的影响可以在酷特智能与海尔这两家企
业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观测。综上,本文选取这两家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案例研究,以期厘清技
术变革对企业组织运营与管理的深远影响。此外,关于案例研究数据,本文数据大多为一手数据,进行现场调研,采用访
谈方式进行,并结合档案数据诸如内部文档、新闻稿等方法进行搜集。3.1 酷特智能的制造业转型(1 )组织方式变革酷特智能生产交付过程实现了全数据驱动。实现了 “七个工作日交付”,从客
户网上下单到成品送出,共经历七个工作日。基于数据端的驱动,产业工人可以直 接与顾客发生联系,快速满足顾客个性化需求。在此过程中,基本无需管理层进行 协调管理与资源分配,各管理职能也逐渐失去了作用,实现了去领导化、去审批、
去部门、去科层,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涉及组织层级、等级的企业内部垂直边界
将被打破,同时涉及职能部门的水平边界也将打破,组织结构实现了扁平化、去中
心化与去科层化,并最终实现网络化的二维组织、强组织与自组织①。以生产车间
为例,传统的科层制下,从供应链总监到负责监督管理一线生产的班组长,设置了
较多层级,岗位设置较多,根据管理活动来间接调配资源与组织生产。基于大数据
驱动,中间诸多层级的管理职能失去了效用,为了快速响应,这些较为冗杂的层级① http://www.kutesmart.com/web/custom/introduce.html?pid=2
88科学决策2019.0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与部门被去掉,在厂长下面只设立负责一线工序的班组长管理层。未来,随着信息
化的发展与完善,将由厂长直接负责监管管理生产工序,大大提升了反应速度与效 率,组织层级极度精简与扁平。可以说,移动互联技术与大数据应用使得组织原来的科层制僵化且效率低下,
由于不再需要冗杂的生产组织与资源分配程序,部分管理职能与相应的岗位将失去
原有的优势,技术变革下,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趋于高度扁平化与去中心化。(2 )生产方式变革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消费的各个环节信息变得越来越透明,信息不对称情况
得到极大的改善。尤其对消费者而言,低成本获取大量信息已经实现,不仅能够通过
信息对比优化选择,甚至能够参与到生产过程中,随时表达自己的价值主张与诉求,
从而使得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实际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
不断发展,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正在凸显,不再满足于企业所提供的规模化产品,开
始注重个性化定制与体验式服务。企业生产模式由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酷特智能利用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工厂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需求。其利用C2M
平台开展定制模式。C2M定制模式涉及以下两个环节:第一阶段,用户参与产品设
计,提出个性化需求并上传数据。消费者将自己的个性化需求通过C2M平台提交, 系统自动生成订单信息,该数据将进入酷特智能自主开发的版型数据库、工艺数据
库、款式数据库、原料数据库进行数据建模,C2M定制模式由此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二阶段,真正的个性化定制生产环节。将上一步骤形成的运算模型进行计算
机3D打板,取代了原来的手工打板。随后,打板信息会传输到布料与剪裁部门并 进行相应的剪裁。在此过程中,每一块布料都配以射频电子标签以便工人进行识别。
随后,工人通过识别终端识别射频电子标签上的技术数据,将布料进行缝制。该过 程中记录每一件定制化产品信息的专属芯片将伴随生产的全流程。通过全程数据驱
动,实现了传统生产线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综上,移动互联技术与大数据的应用使得酷特智能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大规模
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在保证收益的同时,以流水线的生产模式满足了消费者个性
化定制的需求,真正实现了技术变革下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酷特智能的C2M模式如下图1所示。(3 )商业模式变革技术变革改变了价值创造方式与价值获取方式,从而改变了企业的商业模式。 传统企业创造价值的基本方式是\"渠道为王”,企业掌握着极大的话语权,通过多
种多样的行为诱导着消费者进而获取价值。然而,随着技术变革,消费者信息不对
称的情况得到极大改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市场由厂商主导逐渐转向
2019.01科学决策 89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消费者主导,产品品牌的力量大幅降低,广告影响逐渐降低,顾客的品牌忠诚度越来越弱(王吉斌和彭盾,
2015 21 ) o技术变革使得企
业只有在满足消费者个性化
需求时才能创造价值与获取 价值。此外,盈利模式的改
变也将对企业的价值创造与 获取方式产生影响。社群化、
粉丝经济等正在冲击企业原 有的盈利模式。针对一般的消费者,酷特 智能一方面通过C2M平台模式图1酷特智能的C2M平台实现了大规模定制生产。消费者在线定制,订单直接交给工厂,从下单、支付到产品实现全过程都是数字化和网络化运作,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同时,酷特智能的C2M生产模式还
实现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生产,将多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在整个供应链内进行共享,
协同多个生产单元与上下游企业,促进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提升整条供应链的反应 速度与效率。另一方面,针对合作伙伴,酷特智能构建了智能生态圈。将定制化生产模式等
先进管理手段与方法以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形式输出,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在技术变 革推动下智能化转型提供支持与参考。酷特智能构建了价值网络,将自身、整个供应链和合作伙伴都纳入其中,兼顾 了个性化定制要求与大规模成本问题,在整个供应链中实施数据信息共享,且构建
了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生态系统,通过改变价值创造方式与价值获取方式,重
构了商业模式。酷特智能的商业模式如下图2所示。(4 )企业边界变化科斯于《企业的本质》中提出了企业因为交易成本而存在(Coase, 1937)曲。 然而,技术变革改变了时间与空间的选择,使得多种交易成本,诸如调研成本、信
息成本、成交成本、监督成本与执行成本大幅下降甚至趋近于零。信息越来越透明 与易得,企业赖以存在的根基开始动摇,企业边界开始逐渐变得模糊甚至趋于消失。
此外,技术变革极大改变了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消费者碎片化、个性化需求
出现,并参与到生产环节,例如参与产品的设计。消费者转变为\"生产性消费者”,
90科学决策2019.0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产销边界被突破(王吉斌和彭盾,2015 12,1 ) o酷特智能的C2M模式中,首
先,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
大规模定制求对产品进行设计,参与到产品生
产的环节中,产销边界被打破。其
次,企业自身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进行信息数据共享,协同生产,同
时打造生态系统,为合作伙伴提供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可以说,兼顾
了客户、供应商和多方利益相关者 的利益,企业的内外部边界将被打
模式输出 数据共享破。此外,技术变革使得时间与地
域的阻碍不复存在,企业的时空边
图2技术变革下酷特智能的商业模式界被打破。综上,技术变革使得酷特智能企业内部的垂直边界与水平边界被打破,同时企
业的产销边界、外部边界与时空边界也被打破,企业边界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开始 无边界生存。3.2青岛海尔的制造业转型(1 )组织方式变革技术变革使得企业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去中心化的同时,也使得企业组织形 式发生了变化。技术变革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对企业的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吕
文栋等,2017 ”;吕文栋等,2015 30 ),显然,传统庞大的组织结构已经不能
满足上述要求。在此背景下,小型组织应用而生。灵活的小型组织能够快速适应技
术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提升组织的整体效率。这些小型组织包括小型化的网络组
织、内部化市场组织、阿米巴组织、模块化组织等(王吉斌和彭盾,2015[21] ) o海尔2005年提出了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并于2012年开始实施互联网转型 战略。组织结构方面,颠覆了传统企业封闭式的系统,经历了从自主经营体到利共体, 再到“小微”的转变,实现了组织结构由传统的科层制到平台化的转变。\"人单合
—双赢”模式,改变了原来科层制中员工的角色,使其直接成为面对市场与用户的
—个个小微企业。这些小型组织改变了海尔的科层制,构成了网络化的结构,将科
层制转变为网状组织。技术变革不仅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呈现高度扁平化、去科层制的特点,还使得组 织形式呈现平台化、模块化等特点。海尔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组织形式趋于网2019.01科学决策 9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络化、平台化,出现小型化网络组织。(2 )生产方式与商业模式变革技术变革使得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凸显并改变企业生产方式的特征在海尔的生产
方式变革中也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人单合一双赢”
模式将“人”-—员工与\"单”——用户联系到一起,实现与用户的零距离,使企
业能够及时了解并快速响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以便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的可能。同时,该\"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也体现了技术变革下海尔的商业模式变革。消
费者信息不对称问题已经得到了极大改善,消费者的需求呈现碎片化和个性化等特
点,显然,传统的\"生产一库存一销售”模式已经无法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该模式的竞争优势大大降低。企业需要在价值创造方式与价值获取方式上进行优化
与创新,充分考虑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人单合一双赢”这种商业模式存 在以下两方面的优势:第一。为客户创造价值。企业员工与客户紧密对接,员工能
够较为准确掌握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没有多层组织结构的阻碍,员工能够快
速相应碎片化、个性化的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提升客户满意度,最终为企业实
现盈利与良好的绩效。第二,为企业员工创造与实现价值。\"人单合一双赢”模式
给予了企业员工更多的自主权,激发了员工的活力,员工成为自己的CEO,为客户
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为自身实现价值。技术变革时代,企业员工改变了将企业作为
终身供职对象的观点,而是将其作为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员工与企业的关系转化
为一种合作模式,即员工与企业双方需要彼此共创价值(陈春华,2016)。“人 单合一双赢”模式较好满足了员工发展自身能力的需求,使员工实现了自身价值。此外,海尔也注重价值网络的构建。在互联网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建立以用户
为中心的共创共赢生态圈,共享平台上,各方可以充分信息共享、互动融合,实现
生态圈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赢增值。综上,海尔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不仅实现了生产模式的变革,关注消费
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同时作为一种改变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的商业模式,也 为企业员工实现自身价值创造了条件。此外,价值网络的构建也使得生态圈中各方
参与者实现价值创造与获取。海尔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如下图3所示。(3 )企业边界变化在技术变革的推动下,海尔的企业边界也在逐渐模糊甚至消失。传统上,传统企
业的组织形式是串联式的,企业与用户之间除了有着企业内部科层式组织结构,也有
着企业外部渠道中的供应商和销售商,这些内外部的中间层拉远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距
离,企业无法真正了解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并对其快速响应,自然地,这样的企业在技
92科学决策2019.0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术变革的大背景下无法维持竞争优势。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将员工与客户紧密联结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
快速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同时,海尔建立以用户为中心
的共赢生态圈,将自身置于价
值网络之中,作为价值网络的
信息共粵,,'缶动融合 “人单合牛嬴”模式节点,与其他利益方实现信息
共享、互动融合、价值共创,
各种资源可以无障碍流通,企
业边界逐渐模糊。海尔“企业
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 无尺度”的“外去中间商,内
图3技术变革下海尔互联网转型生产模式与商业模式去隔热层”转型举措,逐渐使
得企业边界模糊甚至消失,体现了企业应对技术变革为社会经济带来的诸多变化与不 确定性的应变能力,有助于企业在技术变革迅速、商业环境不确定性极高、竞争加剧
的背景下确立与维持竞争优势,提高整体的运营效率。3.3案例小结本部分以酷特智能和海尔两家企业作为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探讨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企业的组
织结构趋于高度扁平化、去中心化,同时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为了灵活应对高
度不确定性,小型化的网络组织、内部化市场组织、阿米巴组织、模块化组织等小
型组织开始出现,这一点在海尔的组织形式变革中体现尤为突出。其次,技术变革
重塑了企业的商业模式与生产方式,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日益重要,酷特智能 的C2M模式与海尔\"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是企业应对技术变革的探索。最后,由
于产销边界的突破、交易成本的降低以及企业开始构建价值网络等原因,企业边界 日益模糊甚至消失。可以说,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技术变革对
酷特智能和海尔企业管理的影响总结见表1所示。4结论与启示以大数据应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对社会经济
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渊的影响,技术变革极大提升了企业经营不确定性,数据
更加透明与易得,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改善,消费者赋权使得其角色转变,开始参
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变革正在改写商业规则。同时,国际制造业竞争加剧,传 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面对转型压力,传统制造业如何把握技术变革这一机
2019.01科学决策93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会顺利实现转型。本文试图通过厘清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间接对上述问
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回答。表1技术变革对酷待智能和海尔企业管理的影响技术变革影 响维度酷特智能•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网络化的二维组织、强组织与口组织C2M模式实现大规模定制海尔•组织结构趋于过度扁平化组织方式•组织形式:小型化网络组织、左中心化生产方式“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改变价值创造、价值获取与盈利模式:商业模式•针对一般消费者,提供定制牛产•针对合作伙伴,输出智能匸厂解决方案•构建智能工态圈,在价值网络中价值共享、 协同生产•消费者参与设计,产销边界突破“人单合一双贏”模式:・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员工实现价值,实现彼此价值共创•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共创共贏生态圈,实 现生态圈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贏增值企业边界•上下游企业间信息共享•垂宜边界、水平边界、渠道边界与时空边 界打破• “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 “外去中间商,内去隔热层”本文使用案例研究法,以酷特智能与青岛海尔两家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 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变革主要对组织结构、商业模式、
生产方式与企业边界四个方面产生了影响。第一,组织方式变革。技术变革带来了极
大的不确定性,需要企业快速做出反应,提升应变能力。传统的“倒金字塔”式的科
层制组织结构很显然无法满足新的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趋于高度扁平化。此外,组
织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快速响应变化,提升效率,小型化的网络组织、内
部化市场组织、阿米巴组织、模块化组织等小型组织开始瓦解传统整体庞大的组织。第二,生产方式变革。信息不对称性得到极大改善,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到凸显, 企业在关注成本控制的同时需要兼顾消费者个性化、碎片化的价值诉求,生产模式
由大规模生产逐渐转向大规模定制。第三,商业模式变革。技术变革使得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方式发生了变化。- 方面,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为企业价值获取的重要方式,关注客户价值诉
求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源头。另一方面,企业开始将自身置于价值网络中,作为价
值网络的节点,通过信息共享、协作生产、互动融合创造价值。第四,企业边界变化。首先,技术变革使得诸如调研、交付与监督成本等交易
成本大幅下降甚至趋近于零,企业存在的根基开始动摇。其次,消费者赋权使得其 角色转变,\"生产性消费者”出现,其个性化价值诉求使得消费者开始参与产品的
设计与生产,企业产销边界被打破。最后,企业组织结构变革与构建价值网络使得
企业内部的垂直边界与水平边界、外部的渠道边界与时空边界被打破,价值网络中
94科学决策2019.0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个相关方彼此信息共享、协作生产,企业实际边界逐渐模糊甚至消失。本文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企业管理变革做了初步的
探讨。当然,前述研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譬如,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
背景下其升级路径有何差异;企业如何融合先进技术、在理解技术变革对企业管理
影响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顺利实现转型所关注的资源与能力问题;企业在数字化 转型背景下,如何防范风险,实现风险管理与企业战略与绩效融合等问题,均需在
未来的研究中深入探讨。参考文献:Refere nces:[1 ]刘志彪•“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中国制造业振兴[J ] •中国工业经济,2017,
6:35-41.Liu Z B. Reconstruction of Global Value Chain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Revitalizati on of China' s Man ufacturi ng In dustry J . China In dustrial Econo mics,
2017, 6: 35-41.[2 ]金硝•全球化新时代的中国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7(06):41-46.Jin B. China'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a New Era of Globalization L J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7, 6:41-46.[3 ]沈坤荣,李震•“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建议[J ] •经济纵横,
2015, 10:56-61.Shen K R, Li Z. The Basic Thinking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 J ] .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5, 10:56-61.[4]章立东•“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
4:43-47.Zhang L D.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he
Context of \"Made in China 2025” i J i • Jiangxi Social Sciences, 2016, 4:43-47.[5 ]张宏娟,范如国,张应青•传统制造业集群低碳转型升级的演化机理及策略研究[J ] •商业
经济与管理,2016,6:64-72.Zhang H J, Fan R G, Zhang Y Q. A Study on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and Strategies of Traditi onal Manufacturing Clusters' Low-carbon Tran sformati on and Upgradi ng ' J ].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 2016, 6:64-72.[6]曾繁华,侯晓东,吴阳芬•“双创四众”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及创新模式研究[J].科
技进步与对策,2016, 23:44-50.Zeng F H, Hou X D, Wu Y F.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Innovative Mode of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riven by \"Two and Four” J .2019.01 科学决策 95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6, 23:44-50.[7]张琴,赵丙奇,郑旭•科技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机理与实证检验[J] •管理世界,
2015, 11:仃8/79.Zhang Q, Zhao B Q, Zheng X. Agglome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Service In dustry
an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Upgrading: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Test [ J ] .Management World, 2015, 11:178-179.「8]杨玲.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促进制造业服务化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 5:37-53.Yang L. Imported Producer Services Affects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 J ] .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5, 5:37-53.[9] 孙理军,严良.全球价值链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绩效的国际比较[J] •宏观经济研究,2016, 1:73-85.Sun L J, Yan 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the Performanee of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China on Global Value Chain [J] . Macroeconomics,
2016, 1:73-85.[10] 张志元.我国制造业技术发展新趋势及政策调整[J].经济纵横,2016.8:90-94.Zhang Z Y. New Trends in China' s Manufacturing Tech nology Development and Policy
Adjustment [ J ] .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2016, 8:90-94.[11] 彭水军,袁凯华,韦韬•贸易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事实与解释[J ] •数量
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 9:3-20.Peng S J, Yuan K H, Wei T. The Facts and Explanation of China' s Manufacturing Servitization Transformation[ J ].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 Technical Economics, 2017, 9:3-20.[12 ]刘奕,夏杰长,李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J ] •中国工业经济,2017,7:24-42.Liu Y, Xia C J, Li Y.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and Manufacturing Upgrading [ J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7, 7:24-42.[13J史竹琴,蔡瑞林,朱先奇•智能生产共享商业模式创新研究[J ].中国软科学,2017,6:130-139.Shi Z Q, Cai R L, Zhu X Q. Study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Intelligent Production Sharing [ J ] . 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17,6:130-139.
[14] 孟凡生,赵刚•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 ]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 1:66-72.
Meng F S, Zhao G.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 J ] .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18, 1:66-72.[15] 张小峰.“自组织”一移动互联时代企业管理方式变革新举措[J ]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5, 8:15-18.Zhang X F. Self-orga nisation: A New Approach to Change the Business Management in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 J ] . Human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China, 2015, 8:15-18.[16] 高山行,刘嘉慧•人工智能对企业管理理论的冲击及应对[J] •科学学研究,2018,96科学决策2019.01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11:2004-2010.Gao S X, Liu J H.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ee 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ory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 J ] .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2018, 11:2004-2010.[17 ]郑琼娥,许安心,林纾,廖颖川.互联网时代下代工企业价值创造模式新思考:全球价值网
格构建[J].宏观经济研究,2016, 11:42-49.Zheng Q E, Xu A X, Lin S, Liao Y C. A New Thinking on Value Creation Mode of OEM in Internet Ag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Value Grid [ J ] . Macroeconomics, 2016, 11:42-49.[18 ]邓向荣,曹红.产业升级路径选择:遵循抑或偏离比较优势——基于产品空间结构的实证分
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6, 2:52-67.Deng X R, Cao H. Industrial Upgrading Path: Conform or Defy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Product Space Structure [ J ] .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16, 2:52-67.[19 ]杨畅,庞瑞芝.契约环境、融资约束与“信号弱化”效应一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
研究[J ] •管理世界,2017, 4:60-69.Yang C, Pang R Z. Contractual Environment, Financing Constraints and the Effect of uSignal Weakening” :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J ] . Management World, 2017, 4:60-69.[20 ]马化腾,孟昭莉,闫德利,王花蕾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 ] •北京:中信出
版社,2017.Ma H T, Meng Z L, Yan D L, Wang H L, et al. Digital Economy: New Energy of China* s
Innovative Growth [ M ] .Beijing: CITIC Publishing House, 2017.[21 ]王吉斌,彭盾.互联网+:传统企业的自我颠覆、组织重构、管理进化与互联网转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Wang J B, Peng D. Internet +:Self-subversion, Organizational Reconstruction, Evolution and Internet Transformation in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 M ] . Beijing: Machinery Industry Press, 2015.[22]钟慧澜•技术融合、网络赋权与组织变革:走向多中心的公司治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
启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7, 1:3-4+8.Zhong H L. Tech no logy Integ ration, Network Empowerment and Orga nizational Change: Towards Multi-Centre Corporate Govemane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 J ] . 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1: 3-4+8.[23 ]陈春花.共享时代的到来需要管理新范式[J].管理学报,2016, 2:157-164.Chen C H. A New Paradigm for Management Is Needed in This Sharing-based Era [ J ].
Chinese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16, 2:157-164.[24]吕文栋,刘巍,何威风•管理者异质性与企业风险承担[J].中国软科学,2015, 12:120-133.Lv W D, Liu W, He W F. Management Effect, Manager Characteristic and Risk-taking [ J ]. China Soft Science Magazine, 2015, 12:120-133.[25 ] Eisenhardt, K. M. 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 [ J ] . Academy of2019.01科学决策97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Management Review, 1989, 14(1):57-74.[26 Eisenhardt, K. M. Better Stories and Better Constructs: The Case Rigor and Comparative
Logic [ J .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1, 16(3):620-627[27 | Pettigrew, A. Longitudinal Field Research on Change: Theory and Practi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Scienee Foundation Conferenee on Longitudinal Research Methods in Organization, Austin. 1998.[28 Coase, R. H.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 . Economica, 1937, 4(16):386-405.[29] 吕文栋,赵杨,田丹,韦远•风险管理理论的创新一一从企业风险管理到弹性风险管理[J ].
科学决策,2017, 9:1-24.Lv W D, Zhao Y, Tian D, Wei Y Innov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Theory: From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to Resilient Risk Management J ] .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2017, 9:1-24.[30] 吕文栋,田丹,赵杨•弹性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构的探讨一基于供应链弹性等领域的文献
回顾与拓展[J ] •科学决策,2015. 3:1-27.Lv W D, Tian D, Zhao Y. Study on Resilient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Based on Review and Expansion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ee, Engineering Resilienee, and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J .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2015, 3:1-27.(本文责编:小木)The Impact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Management Reform of Manufacturi ng Enterprises: A Case Study Based on Kutesmart and HaierLIN Lin, LV Wen-dongAbstract: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haracterized by big data applications, network and
intelligence has brought about disruptive changes to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How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can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this intelligent revolu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pics
for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ircles. We take Kutesmart and Haier as research samples, 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 and influence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methods. We find tha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has created great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 form, production methods, business models and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 of manufacturing companies. I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activities of the production, distribution, exchange and consumption of the enterprise.Key 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organizational form; production methods; business model; organizational boundaries98科学决策2019.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