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导读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在此生活20年。197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青铜葵花》等。2016年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故事梗概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一个秋天的下午,一个文弱沉默的女孩儿在白发苍苍的外婆带领下,怯怯地走进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黄灿灿的草房子,也第一次走进了桑桑的视野,她们是来找桑桑的爸爸——校长桑乔,想把女孩儿转到油麻地小学来读书,桑乔答应下来,从此,桑桑班上有了个名叫纸月的新同学。
纸月的到来,一开始就伴随着她的身世之谜,人们只知道她母亲,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一个月后跳进水塘自杀了,而她的父亲则一直在人们的窃窃议论中若隐若现……可纸月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孩子,她不仅毛笔字写得好,还会背很多古诗,作文还写得好,纸月很快便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桑桑是一个十分调皮的孩子,他经常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古怪的行为:他把家中的碗柜偷偷地加以改造,做成了高级的鸽笼;为了能捕到鱼虾,他将家中的蚊帐做成了渔网。这天,桑桑突然心血来潮,穿着厚厚的大棉袄、棉裤,在骄阳似火的教室之间的空地上招摇起来,引起了众人的围观,正在他得意之时,校园里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天生秃顶
的同学陆鹤(秃鹤)破天荒地戴着一顶白色的太阳帽走来了,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全被吸引了过去,满头大汗的桑桑反而被冷落在一边。
那天,是秃鹤的出现,使桑桑被大家冷落了,桑桑心里一直在生气。这天秃鹤的同桌一把将秃鹤的那顶帽子摘了下来,并将这顶帽子在同学间传递,不让秃鹤拿到。当帽子传到桑桑手中时,桑桑将帽子交给了阿恕,之后,桑桑把秃鹤引开,阿恕则把那顶帽子挂在了学校的高高的旗杆顶上。秃鹤气得直奔桑桑家,仰面朝天躺在院子里。桑乔劝走了秃鹤。桑桑害怕回家挨打,吓得没敢回家,睡到阿恕家。桑桑的母亲把桑桑从被子里揪了出来,让他到秃鹤家道歉。
再过几天,这一带的五所小学就要举行会操,并且要评出个名次来,会操的地点就在油麻地小学。班主任蒋一轮老师担心秃鹤那颗亮闪闪的秃头会影响会操队伍的齐整形象,不让他参加,秃鹤坚持要参加,蒋老师只好答应他,条件是必须戴上一顶帽子。会操开始了,油麻地小学的表演一开始一切正常,甚至是超水平发挥,可是当表演进行到三分之二的时候,队列中的秃鹤突然摘下帽子远远扔去,一任他的秃头在阳光下滑稽地闪闪发亮,场内场外的人见此情景忍不住哄笑起来,一时间,整个操场乱了起来,油麻地小学最终丢掉了稳操胜券的第一名。
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可他付出的代价是同学们对他的进一步孤立。新学年重新分组的时候,全班各小组都不要秃鹤,秃鹤很伤心。校长桑乔把为油麻地小学挽回荣誉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即将举行的全乡中小学文艺汇演上了。桑乔决定排演一出叫《屠桥》的戏。戏中的新四军连长由杜小康扮演,十八岁的姑娘由纸月扮演,伪军连长由柳三下扮演。等到彩排了,蒋一轮才发现,剧中伪军连长,外号“杨大秃瓢”,是一个秃子,而扮演者柳三下竟有一头浓密的黑发!而柳三下的父亲又绝不同意儿子像囚犯一样剃个光头。正在这时,柳暗花明,蒋老师发现了一张纸条,秃鹤主动要求演这
个角色。桑乔校长答应让秃鹤试试。汇演如期进行,秃鹤不负众望,他精彩的演出得到了台下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油麻地小学的师生只管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秃鹤则一个人来到小河边哭了,随后而来的孩子们也都哭了。
今年夏收夏种结束,油麻地地方文艺宣传队正在排练一出叫《红菱船》的小戏。女主角是十八岁的姑娘白雀,笛子伴奏是蒋一轮老师。白雀和蒋老师彼此都有好感。就在演出的当天晚上,演出已经开始,白雀却迟迟没有到场,桑乔校长亲自去白雀家,可是等了很久,桑乔气鼓鼓地一个人回来了。宣传队解散了,原因是白雀的父亲反对她跟蒋老师见面。于是,桑桑充当起一个新的角色,为蒋老师和白雀传递书信。白雀父亲不同意白雀和蒋老师恋爱,把白雀介绍给了镇上的文书谷苇。白雀迫于父亲的压力,只能和蒋一轮分手,但她最终没有和谷苇走到一起,蒋老师最后和别的姑娘结了婚。白雀在蒋老师结婚后,到江南去找她母亲了,并且不再回来,临走前,白雀把她曾经写给蒋老师,又被他退回来的一包信,交给桑桑,希望桑桑长大了再看。
秦大奶奶的那幢小草房,在油麻地小学的西北角上龟缩着,和学校整体格局很不协调。这座房子是秦大奶奶和她死去的丈夫生前经过几十年的辛苦盖起来的。学校与地方联合,想尽办法劝秦大奶奶搬离这片土地,为她在别的地方盖了新房子,但秦大奶奶死活不肯搬。
一天,镇上的文教干事领着几十个小学校长来到了油麻地小学,检查学校工作来了。上课铃一响,这些人分成好几个小组,被桑乔和其它老师分别带领去各个教室听课,一切都很正常。可是,就在上课的时候,秦大奶奶养的鸡鸭鹅跑到教室里来了,在教室里乱窜,教室里的宁静被打破,引起了一阵阵骚动,弄得校长桑乔很尴尬,他意识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他将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都向文教干事说了。得到地方领导的支持后,桑乔知道来软的不行,只好来硬的。几个壮劳力,找来一块门板,强行将秦大奶奶抬到新房子里。但第二天,秦大奶奶又回来了,然后又被强行抬走,这样来来回回好多次。
又抬了几次,就真的没人去管她了。又过了两天,人们就看见她到处捡着木棍、草席之类的东西,在原先被拆的小屋处开始搭一个窝棚。未等她搭起来,就被人拆了。她既不骂人,也不哭,又去捡木棍、草席之类的东西,再去搭窝棚。搭了几回,拆了几回。桑乔在看到疲弱的秦大奶奶正在用一根细竹竿去企图支撑一张破席子时,他回到了办公室,对来了解情况的地方干部说:“算了吧,缓缓再说吧。”第二天,桑乔去找人,在西北角上,给秦大奶奶搭了个可以过冬的临时窝棚。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第二年的春天,二年级的乔乔不慎掉到河里,秦大奶奶听到了她的呼救声,奋不顾身地下河救起了乔乔,自己却差点淹死,一病不起,在此期间,一日三餐,都是由桑桑的母亲给她做的。油麻地小学的女教师以及村里的一些妇女,都轮流来照料她。六个月以后,秦大奶奶才能下床。病好了之后的秦大奶奶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她把她养的鸡鸭鹅都卖了,油麻地小学的孩子们再也听不到鸡鸭鹅的叫声了。秦大奶奶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好,她越来越喜欢在校园里走走,还在下雨的夜里主动帮学校关窗子,白天帮学校看管菜地,后来还主动提出搬离油麻地小学,搬到校外的新房子里去住。
一天,秦大奶奶病倒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轮流守了她一个星期,她也未能起来。桑乔说:“趁机把她接回校园里来住吧。”于是赶紧找地方上的人来盖房子。秦大奶奶又被人背回了油麻地小学,住进了新为她盖的小屋。
桑桑读完五年级的那个暑假的一天,秦大奶奶与油麻地的人们永远地分别了。她是掉到了水中被淹死的。上回,她是为了救一个孩子而落入水中,而这一次落水,仅仅是捞起油麻地小学的一只被水冲走的南瓜,却滑到了水中。这一回,她再没有活过来。
给秦大奶奶送葬的队伍之壮观,是油麻地有史以来所没有的,大概也是油麻地以后的历史里不可能有的。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与孩子们,一个挨一个地排着,长长的队伍在田野
上迤逦了一里多地。
杜小康家境富裕,成绩还特别好,又是班长,最让孩子们羡慕的是,他还是油麻地孩子中唯一拥有自行车的。杜小康总能做成许多孩子想做但做不成的事。比如,当老师要求同学们每人带一把镰刀到学校参加劳动时,杜小康可以从家里带十几把镰刀来,而一些同学连一把镰刀都带不来。蒋老师带领同学们去田野里捡麦穗,回去的路上,一条河流上的板桥坏了,师生们过不去河了。这时划着船的毛鸭路过这里,但毛鸭不愿意把他们渡过河去。最后,还是杜小康出面,让毛鸭把他们渡过河去的。
一天,桑桑应杜小康的邀请,跟杜小康在麦场上练习骑自行车。累了,饿了,两人用豆秸烧红薯吃,结果引起一场大火。第二天,当桑乔在全校大会上查找肇事者时,杜小康挺身而出勇敢地承担了全部责任,相比之下的桑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懦夫,一个胆小鬼。不久,杜家出了事,家道中落,杜父大病一场,杜小康不得不辍学,为了生计离开家和父亲两人去放鸭子,在生活的艰辛与贫困成熟起来,但他心里却时时刻刻都怀念着油麻地小学的同学们。 真可谓祸不单行,杜小康和父亲放的鸭子进了当地人家的大鱼塘,结果把人家放养的小鱼苗都吃光了,鸭子和船统统被当地人扣留了。杜小康家再次破产。
为了支持杜小康在校门口摆摊的计划,桑桑把自己养的鸽子卖了二十块钱,统统给了杜小康做本钱。看着在校门口摆摊的杜小康,桑乔校长对其他老师说:“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
一次,桑桑偷拿了他爸爸的笔记本,并且把笔记本中盖着象征奖励的大红章子的那一页纸都撕掉了。视荣誉胜过生命的桑乔知道后,狠狠地揍了他一顿。
桑桑病了,他的脖子上隆起了一块肿块,他感到针扎一般的疼痛。桑桑的病唤起了桑
乔对桑桑的父爱,从此,这位好老师、好校长开始学着去做一个好爸爸,无论风里雨里,他背着儿子走遍城市乡村,求医问药,他发誓要让儿子的人生之路走得长长的……
纸月相依为命的外婆过世了。一天,纸月走进桑桑家的院子,把一个书包送给了桑桑。纸月走后,没有来上学,从此失踪了,与她同时失踪的还有浸月寺的慧思和尚。后来,传来一个消息,有人在江南的一座美丽的小城看到了纸月和慧思和尚。那小城本是慧思的故乡。他已经还俗了。
病中的桑桑给家里留了一张纸条,独自带着妹妹柳柳离家,他要带妹妹去城里玩,去履行自己对妹妹曾经许下的诺言。桑桑带着柳柳来到城里,为妹妹买东西吃,还买了小布娃娃。当柳柳累得走不动时,桑桑吃力地背起柳柳,一级一级背上了城墙。上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桑桑的病被治好了。桑桑考上了中学。桑乔因为工作的出色,已被任命到县城边上一所中学任校长。桑桑以及桑桑的家,又要随着父亲去另一个陌生的地方。桑桑向所有的老师和伙伴们一一作了告别。
人物评析
桑桑
在油麻地,桑桑算得上是个幸福的孩子,父亲是校长,妈妈是普通农民,还有个可爱的妹妹,一家四口就住在学校。他成绩不错,尤其是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读。桑桑和大多数同龄孩子一样顽皮、天真、好奇:用家里的碗柜做“高级鸽笼”;用蚊帐做成渔网打鱼虾;夏天穿大棉袄、棉裤……桑桑的这些举动让人忍俊不禁,这恰恰是他的可爱之处。桑桑勇敢,讲义气:当他看到刘一水等人欺负纸月时,他非常勇敢地去解救纸月。桑桑还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杜小康家落败后,桑桑仍然把他当做好朋友,把卖鸽子的钱统统给了杜
小康,让他实现在校门口摆摊的计划;没人敢靠近细马,桑桑却愿意与他为伴;人们抵触秦大奶奶,他却和秦大奶奶相处得很好;桑桑为了让妹妹高兴,虽然生病了,依然独自带着妹妹去城里玩,为妹妹买各种东西,当妹妹累了,他吃力地背着妹妹爬上城墙。
但是小说中作者并不是要把桑桑刻画成一个概念化的单一的完美形象,我们还看到了他性格的另一方面:秃鹤戴帽子抢走了他穿棉衣的风头,使他被冷落了,他会生气,于是和班上的同学一起捉弄秃鹤;杜小康在很多方面比他强,桑桑会有点嫉妒他,玩捉迷藏游戏时不愿意带他玩。但是杜小康用自行车就让他丢掉了“骨气”。从这些方面我们又看到了他的小小虚荣心。这就是作者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性格丰满的小男孩。
杜小康
起初杜小康在油麻地称得上是典型的“富二代”,过着别的孩子望尘莫及的日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杜小康难免会有点高傲,自以为是,但在油麻地这样一个充满童真和爱的地方,杜小康没有像刘一水等人那样成为人们讨厌的小恶霸,反而成为同学心目中的小王子。他成绩好,人品也不差。为了集体,他会从家里拿来十几把镰刀;毛鸭不愿意载大家过河,他会拿毛鸭欠他们家帐的理由命令他把船划过来载同学们过河;杜小康和桑桑烧红薯造成火灾后,他会大胆承认错误。但杜小康性格的闪光点在红门落败之后显得更加耀眼,他坦然面对困难,在挫折面前变得更加坚强。他不能读书了,还要照顾生病的父亲,父亲病好之后,为了重振家业,杜小康不得不与父亲去一百里外的大芦荡去放鸭,在芦荡他与父亲经历了孤独、饥饿、寒冷、生病、狂风暴雨等种种困难,最终杜小康还是坚强地面对了。为了补贴家用,替家里还债,杜小康不怕别人的嘲笑,在校门口摆摊。从杜小康身上我们看到了生活中的挫折对人物性格产生的巨大影响。
陆鹤
陆鹤是个秃头的孩子,因此被叫做秃鹤。他常被同学甚至大人捉弄,当做笑柄。秃鹤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尤其是那次学校会操都不让他参加,就是怕他的形象影响了集体荣誉,最后在秃鹤自己的争取下还是参加了,但在会操时,“秃鹤以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的轻慢和侮辱”。因此,秃鹤失去得更多,因为他让大家失去了荣誉,同学们不愿意跟他在一起,他会主动去讨好他们。秃鹤就是在这样一个常常被众人耻笑的环境下生活的孩子,他也不愿意一直这样下去,于是秃鹤想找回自尊,当集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不计前嫌,毅然挺身而出,在会演中,把那个秃头伪军连长的角色演活了,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刮目相看。秃鹤因为长期处在一个被人嘲弄的环境中,才造成了秃鹤想找回自尊心的强烈欲望,最终他以自己的行动捍卫了自己的尊严。
纸月
纸月是一个文弱、恬静、清纯而柔和的女孩。她浑身上下都是干干净净的,白皙的皮肤,乌黑的眼睛,长得清秀、漂亮。纸月的身世很可怜,她从小就没有爸爸妈妈,和又当爹,又当妈的外婆相依为命,坎坷的命运使得她更加乖巧、懂事。纸月原先在板仓小学读书,为了躲避刘一水的欺负,转到了油麻地小学上学,没想到纸月转学以后,刘一水仍然欺负她,纸月为了不让外婆为自己担心,她没有告诉外婆,只是自己默默地流泪。幸好,后来桑桑出手相助,把刘一水他们赶跑了。
纸月是个才女。她的毛笔字写得非常漂亮,还会背许多古诗词,而且她的作文也写得非常棒,很有灵气。但纸月并没有一点傲气,一直平平常常,和同学们相处的很融洽,并且善解人意,总能默默地帮助别人。
细马
细马是邱二爷、邱二妈领养来的孩子,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细马感觉到无法适应新的生活。他选择了逃避,拒绝和同学交谈,选择了与羊为伍,开始了放羊生活。当他能听懂当地的方言时,他用笨拙的“骂人和打架”,希望得到别人的“招惹”,以发泄他对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们的嫉妒。虽然他本能的抵触他的养父母,计划着有一天逃离这个地方。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后,养父病逝后,养母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地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立志为养母造一座大房子,俨然成长为一个独挡一面的男子汉。 秦大奶奶
秦大奶奶浑身上下,穿得干干净净,只有粽子大的小脚上穿着一双绣了淡金色小花的黑布鞋,裤脚用蓝布条十分仔细地包裹着,拄着拐棍,一头银发,在风里微微飘动。因为政府征用了她的住所,与油麻地小学乃至当地政府作着旷日持久的抗争。桑桑和其他孩子“奶奶——”的深情呼喊,唤醒了垂老的秦大奶奶坚硬顽固的心,使她奋不顾身地去解救落水的女孩。在油麻地小学师生的尊敬和爱戴中,她自觉放弃了曾经倾注了自己和丈夫所有青春和心血的关于土地的梦想,搬出了草房子,在这之前,秦大奶奶是任凭你几条大汉将其放在门板上也抬不走的。秦大奶奶最终心甘情愿融入了油麻地小学,并最终在救南瓜的过程中在艾地里永生。
艺术特色
《草房子》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地点是中国农村一个叫油麻地的地方,草房子就是油麻地小学。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百姓生活安定,但在农村,老百姓的生活依然贫困,然而人们心态平和,精神面貌好,民风淳朴。
《草房子》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史上一部经典小说。阅读《草房子》,就像是在阅读童年,阅读岁月,阅读美。 《草房子》之美,美在风景。
《草房子》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这里有水网密布的水乡油麻地,有掩映在红色枫树中的金色茅草房,有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通过风景描写营造了一个个具有梦幻感的和谐的美丽家园。 《草房子》之美,美在人性。
《草房子》笔下的人物所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给读者带来不同的美感。遭到种种挫折依然自强不息的杜小康,清纯而柔和的女孩纸月,虽然有生理缺陷但有着强烈自尊心的陆鹤、尽管调皮却乐于助人的桑桑等等,小说中的小人物身上的纯朴、善良、坚强的品格深深打动了我们,给我们带来艺术之美的享受。 《草房子》之美,美在人情。
所谓人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常见的有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同学
情、乡情等等。《草房子》中,你几乎可以找到以上各种人间真情。细马和养父母之间、桑乔和桑桑之间是亲情,白雀和蒋一轮之间是爱情,桑桑和杜小康、细马之间是友情,温幼菊和桑桑是师生情,秦大奶奶和油麻地小学的师生是乡情。这些人间的真情是那样纯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淡泊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格外感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