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4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1.26 No.4 2017年4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pt.2017 文章编号:1008.8717(2017)04.0057.02 儿童叙述视角下的人性美 ——论曹文轩《草房子》的叙事艺术 黄 ・心文 (集美大学文学院. 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是儿童文学创作中非常经典的一篇小说,作品透过一个小孩 子桑桑的视角,演绎出童年时代小孩的苦与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又温情的一面,小说中所透露出来 的人性中的真、善、美品格更让我们为之感动。毫无疑问,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 作品.本文将主要运用叙事学理论来进一步探讨这篇经典作品及其审美价值。 关键词:曹文轩;《草房子》;儿童;叙事 中图分类号: I207。4文献标识码:A 《草房子》是曹文轩20世纪90年代儿童文学 一、聚焦多层次叙事:关于文本 创作的经典成长小说的代表作品。小说主要是以桑 (一)故事层次的多变性 桑为中心,以南方水乡油麻地小学为背景,讲述了 “在叙事文本所讲述的故事中,往往会出现十 桑桑与秃鹤、纸月等人物之间的故事,从中我们看 分复杂的情况,包含着多个故事层次。只要设想一 到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木l惑和 强,并透过桑桑看 下,在一部叙事作品中,一个未露面的叙述者或故 到人性中真诚、善良、美好的品质。整篇小说没有 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者讲述一个故事,而在他或她 宏大叙事的历史沧桑之感,也没有浪漫主义叙事的 所讲述的故事中,另一个故事中的人物又向他或她 虚元之感,有的只是脉脉温情叙事中的诗意之美, 的受述者讲述另一个故事,这样的情况可以继续往 读完这部小说,我们不仪心灵t受到净化,更深切 下类推,形成一个套一个的套子或叙述框架,构成 的体会到作家曹文轩创作时的用心良苦。正如他自 传统所谓故事‘嵌入’的状况。”《草房子》所叙述 己所说,“我们并无足够的见识去判别今日孩子处 的故事是一个整体,从宏观一k来看,这篇小说主要 境的善恶与优劣,感动他们的,应是道义的力量、 是写发生在油麻地小学这片土地上的事;从微观上 情感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美的力量。我们惟一要 来看,是油麻地的几个和桑桑有密切关联的人物个 记住的是,感动人的那些东西是千古不变的,我们 人的成长故事。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构成了一个系 只不过是想看清楚它们在什么新的方式下进行的 统,这个系统就是“油麻地的故事”。从故事情节 罢了。”曹文轩的作品为什么能由长销书籍发展成 来看,《草房子》是由九章组成,主要写了七个人 畅销书籍,正是因为他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人性的 故事,突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叙事模式,作品中的故 温暖和无尽的感动,只有真正能打动读者的作品才 事叙事以一种横向并列的结构存在,但这些故事又有 是好作品,而这正是出于他对儿童世界的深切关怀 一定的联系,那便是所有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和关注。下面,本文将主要借用叙事学理论深入文 桑桑,而桑桑就是整个故事叙事系统的中心。 本,探讨其作品的创作方式和叙事策略,通过其作 (二)全知视角叙述 品中儿童成长的过程挖掘出其笔下的人性美价值。 从叙事视角来看,《草房子》这篇小说是典型 收稿日期:2016.11-1l 作者简介:黄心文(199l一),女,河南济源人,集美大学研究生,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 当代文学。 57 的第j人称叙事,即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叙事。叙 述者站在一个制高点上来俯瞰发生在油麻地上的 故事,他能来去自如的深入人物的内心的世界,了 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对整个故事的发展一清二楚。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就用一段描述性文字交代了故 事的结尾,“那是一九六二年八月的一个上午,秋 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 一丝哀伤的,但是仔细阅读完《草房子》这部小说 后,我们的内心或许有一丝遗憾和忧伤。作品巾的 每一个人物都经历着人生成长的苦痛,或是家道巾 落的重担,或是生世不详的凄凉。 秃鹤的成长巾最大的烦恼来自于他没有头发, 是个“秃子”,同学们的嘲笑成了他成长过程中最 大悲伤。从前秃鹤并不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生活 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巾间最高一幢的房顶……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 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 的很快乐,正如作者文巾写的,“这或许是因为他 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 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 远地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 开头的这一段文字既是小说的结尾也是小说的开 答应,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随着 始,这种倒叙间杂回忆式的叙事方式在虚构文学作 年龄的增长.心智逐渐成熟的陆鹤开始在意自己的 品巾非常常见,叙述者从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把握 “秃头”,面对同学们的“戏弄”,陆鹤的自尊心受 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流向,读者在叙述者这种无所不 到极大的伤害,为反抗这种“耻辱”,陆鹤做出小 知的状态下更能深入作品当中,更有助于读者解读 孩子本能的反应:不愿意上学。陆鹤的父亲找来偏 文学作品。 方用生姜擦头皮,但无济于事,陆鹤只好戴着帽子 ( )温柔敦厚的诗性语言 去上学。当这一切都无法停止同学们的“嘲笑”后, 阅读曹文轩的作品,总是觉得言语温柔敦厚, 陆鹤终于在广播操比赛的重大日子里亮出“秃头” 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讲一个占老的故事,他的故事 以此来报复往日同学们对他的“戏弄”,终于他成 语言节奏舒缓,对景物的描写更是有一种诗意的 功了,但是却因此让集体失去“第一”的荣誉,又 美,散文化的叙事方式让作品读起来更流畅。韦勒 一次受到大家的“冷落”。后来通过自己的勤奋努 克和沃伦在《文学理论》中认为“散文的艺术性节 力,在汇演节目巾的精彩表现为油麻地小学争了 奏可以描述为通常口语节奏的一种结构。它与普通 光,再一次赢得同学们的友情和老师的赞赏。在陆 散文的差别在于它的重音分布有较大的规律性,虽 鹤的成长过程巾,他受到了不公的对待,但是他始 然这种规律性未必具有明显的等时性(等时l生即在 终坚守着自己人格的尊严,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他人 节奏重音之间具有规律的时间间隔)。”曹文轩的小 的尊敬。 说叙述就具有这样的节奏感,《草房子》所写的发 纸月从小靠外婆抚养长大,身世可怜,因在板 生在油麻地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每一个读者的生 仓小学总是受人欺负,于是转到油麻地小学。纸月 活中,叙述者用一种全知的视角不仅讲出了故事的 无父无母,在板仓屡次受到同村“恶少”的欺负, 发生、发展,更细腻的挖掘出每一个人物内心最为 后转入油麻地小学,和外婆相依为命,随着外婆的 真实的想法、心理感受。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作品 离世,慧思和尚也就是纸月的亲生父亲,带着纸月 到了读者的面前就具有了耐读性,再经过叙述者沉 回到故乡。在纸月的人生成长中,面对生活的苦难, 静舒缓的叙述,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最大程度的感受 她的懂事让她变得更加坚强,虽身世可怜但终有亲 到作品的审美价值。 人相伴。 二、聚焦苦难中的蜕变:关于成长 杜小康原本是油麻地首富杜家的“大少爷”, 一直以来,《草房子》都被认为是儿童成长小 在同学们中间有很高的“威望”,但是随着父亲生 说,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在这部 意的失败,家道中落,辍学在家照顾生病的父亲, 小说中,伴随桑桑这一代儿童长大的还有成年人, 后跟着父亲到异地放鸭,希望能以此翻身重新上 他们或作为家长的身份出现,或作为长辈的身份出 学,但是养鸭出现变故,再一次回到油麻地,最终 现,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好朋友桑桑的帮助下在校门口摆摊赚钱,继承父 如果说儿童在岁月的变迁中逐渐长大,那么他们就 业,期望将来能赚到钱继续上学。杜小康的人生遭 是在逐渐衰老中成熟。下面本文将从儿童和成人两 遇的变故最大.生活从“天上”一下子落到“地上”, 代人着手,探寻他们成长蜕变的轨迹。 小小年纪就要承担家庭重任,也没有书读,没有小 (一)逆境中的成长——关于儿童 朋友一起玩,面对家里突遭的变故,他始终怀抱希 关于儿童的作品原本应该是天真烂漫的,没有 望,坚强面对。 58 细马是一个“外来”的孩子,是邱二爷从他大 哥家过继过来的。细马来到油麻地后,因为语言不 通,在学校里不能和同学们融洽相处,便选择辍学 和净化是任何其他东西所不能相比的。桑桑为了白 雀和蒋一轮的爱情,心甘情愿当“信使”;当杜小 放羊来逃避。在逐渐能昕瞳油麻地的方言之后,细 马就学着方言骂人、打架,一方面是发泄自已曾经 受到的“侮辱”,另一方面是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 在与邱二妈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南最初的排斥到最 后的相依为命,后来在房子被淹后,担起生活重担, 立志为邱二妈建立大房子,成长为男子汉。细马的 成长经历的苦痛使他最终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一 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桑桑是油麻地故事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富有 同情心,有正义感,同时也是父母口中调皮的孩子。 他为了让鸽子有个好住处,把家里的碗柜改造成鸽 笼;为保护纸月不受欺负,敢于拿起砖头和刘一水 对峙;为秦大奶奶破坏苗圃保密;自愿成为白雀和 康家逍了难,桑桑卖掉心爱的鸽子帮助耷十小康度过 危难;帮纸月解决麻烦,陪伴孤单的秦大奶奶。桑 桑的妈妈同情纸月的身世,总是主动留纸月在她家 里过夜。细马不计前嫌照顾生病了的邱二妈,辛苦 养羊为给邱:二妈造一幢大房子。秦大奶奶舍身救 人,还像个“卫士”一样守护着油麻地小学的孩子。 他们是生活在油麻地这小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有着 各自的幸与不幸,但是他们淳朴的品质、高贵的灵 魂和传统巾的人性美,使人们对他们肃然起敬,从 他们身上,我们看到巾华民族这个古老民族生生不 息的火种,也昭示出沧桑历史巾人性美的光辉。 结语 曹文轩曾说:“在今天的ff1国文学界是不能淡 美、谈美感的,谁谈谁矫情——即便是人家不说你 蒋一轮的信使。但是他也会嫉妒“风光”时候的杜 小康,帮助“落难”时候的杜小康,在自己身患重 病的时候,为身边人着想,喝下一碗又一碗苦药, 为完成承诺,生着病背着妹妹爬上城墙。桑桑见证 了他人的成长,这些也都足他的成长。 (二)磨难中的成熟——关于成人 矫情,你自已也会觉得矫情、心里发虚。这实在是 太奇怪了。似乎只有洋人才有资格谈论美感……我 们只有淡丑的权利,我们只配写浓痰,写鼻涕,写 厕所,写到处乱爬的肥蛆,写脱裤子撒尿,写猥琐, 写种种肮脏的念头与场景,写恶俗。 我们是在什 么时候将审美的权利拱手相让?” 在社会发展的意 桑乔是油麻地小学的校长,极其热爱名誉。 他认为秦大奶奶的小屋和油麻地小学不相符,便用 许多种方法将其小屋移走,和秦大奶奶斗智斗勇。 义上,文学有着它自身不可估量的价值所在,而文 学中的美学价值更不应该被忽略。曹文轩的《草房 子》正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深入的剖析面对世事 无常时懵懂的儿童心理,同时又站在儿童这一单纯 的视角描写出儿童眼巾不一样的成人世界,无论是 后来,秦大奶奶不顾危险救了乔乔,桑乔一改往H 态度,对其十分尊敬。当桑乔得知桑桑患了重病, 边责备自己,一边带着桑桑到处寻医问药,将“名 誉”抛之脑后,甚至在所有人面前穿回从前足猎人 一天真无邪的儿童还是备受生活、命运的捉弄,人性 巾的美始终贯穿整个作品。苦难的经历并没有消灭 人性中顽强的意志,反而让我们看到人的自我不断 成长和完善,曹文轩正是从这一层面来赋予作品角 的服装,带着桑桑上I』J打猎,不再在意自己曾经是 一个低贱的猎人身份。在经历过这些事情后,桑乔 变得更加成熟,不再重名利,担当起作为一个父亲 的责任。秦大奶奶原本只是想守住和秦大辛苦一辈 子挣下的土地,在维护这片“领土”的过程中,和 油麻地小学、全村人起过激烈的冲突。但就是这样 个秦大奶奶,在乔乔落水时,奋不顾身就跳进河 一色以灵魂,将现实生活中顽强面对人生劫难的人性 光辉塑造的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其文学作品的审 美价值。 参考文献: 【1]谭君强.叙事学导论:从经典叙事学到后经典叙 事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5. [2】曹文轩.曹文轩经典作品【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 社.2006:1. 里救人。当她越来越老时,开始帮着维护油麻地小 学的“治安”,还因为捡河里飘着的南瓜丢了性命。 秦大奶奶的性格南最初的倔强逐渐变得柔和慈祥, 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她也变得更加平和,获得 所有人的尊敬。 【3】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JE/k[M].南京: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5:193. 三、聚焦生活中温情的回归:关于人性 曹文轩在《曹文轩经典作品》的代序中写道: 【4】曹文轩.曹文轩经典作品fM1.北京:当代世界出版 社.2006:2. “文学在我们人类生活中到底应当担当什么呢? 它在于为人类构筑良好的人性基础。”的确,文学 足我们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它对人性的改造 [5】胡少卿,曹文轩.美的力量思想的力量【N】.科学 时报 2003—0 1.7. .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