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蓝天的恐龙
一、选字组词.
毫 豪 吨 顿 斥 斤 冀 翼 自( ) 十( ) 训( ) 希( ) ( )米 ( )时 公( ) 羽( ) ( )毛 困( ) 一( ) 鸟( )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人们往往想到凶猛的霸王龙或者笨重、迟钝的马门溪龙。( ) .①不锋利,不快 ②笨,不灵活
2。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 ) .①极快地前进 ②跳
3。它们从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生活天地。( ) .①从无到有地开发建设 ②透彻
三、“原本不会飞的恐龙最终变成了天之骄子——鸟类,它们飞向了蓝天……”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意思的递进。 C。表示意思的转折。 四、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可能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修改病句) 2。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一些。
①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②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我觉得句要好一些,因为。 五、课内阅读。
早在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就注意到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在研究了大量恐龙和鸟类化石之后,科学家们提出,鸟类( )和恐龙有亲缘关系,( )很可..能 .
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根据这一假说,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但相关化石一直没有被找到。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们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2.画线句子把古生物学家们历时百年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比作,把辽西的发现比作,既生动又形象。
3。文中加点的“很可能\"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六、课外阅读。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问题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各个地方.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1。最后一段中,“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中的“那时”指。 2.下列关于“板块构造\"理论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A。整个地球是由板块构成的 B。板块与板块之间是相互缓慢运动的。
C。板块之间可以被拉开、挤压或抬升. D.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等.
3。“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中的“似乎”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南极洲与各大洲都不相连,然而科学家也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根据文章内容,下列选项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
A.有些恐龙会游泳,游到了南极洲寻找食物。 B。大陆漂移造成恐龙足迹遍布全世界。
七、假设现在你就站在恐龙化石前,作为小解说员,你要怎样介绍恐龙飞向蓝天这一演化过程?
参考答案
一、豪 毫 毫 吨 顿 顿 斥 斤 斤 冀 翼 翼 二、1.② 2。② 3.①
三、A
四、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或删去“大约\") 2.① “一支\"和“漫长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
五、1.不仅 而且
2.画卷 点睛之笔
3。不可以去掉。因为科学家们提出的假说在被证实之前是不确定的,“很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六、1.泛大陆时期
2.A
3。不可以.“似乎”有好像的意思,在这里表推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B
七、示例:两亿四千万年前,第一种恐龙和狗一般大,它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了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身体逐渐变小,长得越来越像鸟类.有的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到树上去生存,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有
了滑翔能力,后来就能飞行了.
27 父亲的菜园
学习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
2。 品质。
学习从课文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学习父亲不怕艰辛和困难、坚持不懈的好
3。 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要想获取成功必须勇于克服困难,坚持努力奋斗的道
学习重难点:
能抓住描写父亲言行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学法指导:
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
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完成自主练习。
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展开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问号,在小组内讨论.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在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把这样的语段画出来,并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想法。
3.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二、合作探究
1。同桌之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件什么事。
2。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要开垦新菜园?
3。 父亲要开垦新菜园家人态度如何?用一个词语来说明。父亲的态度如何?也用一个词语来说明。
4. 哪部分具体介绍了父亲开垦菜园的过程?他遇到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在书本上批注)
5. 思考为什么叫《父亲的菜园》,圈画批注,看你能找到几条原因。
三、拓展延伸
1。读了课文你受到什么教育?
2.请你用自己的话夸夸这位父亲。
课后反思:
语文园地六
一、在横线上填上正确的修改符号,并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一段话.
1.删除___________2。增添___________3.修改___________4。调换____________
学校的课外活动正是丰富多彩。春天,我们带着锅、盆、蔬菜等炊具到郊外野餐;夏天,我们在碧波荡漾的中湖划船;秋天,老师带我们到公园尝菊,冬天,我们开展长跑活动。
二、请模仿加点词语的用法写句子。
1。鬼子一进村,各个都睁着老鼠一样的眼睛,到处搜寻老百姓的食物。 .........
气急败坏的敌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刘三姐的歌声悠扬动听,如同百灵啼叫。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默写古诗。
独坐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敬亭山.
四、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一)借光读书
匡衡,少年时勤学而无烛。邻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①而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有大户,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之.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③给以书.衡手不释卷,终成大学者。
(选文有删改)
【注】①穿壁:在墙上凿洞.②邑:当地。③资:借。
这篇短文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由本文而来的一个形容勤学的成语是______(A。凿壁偷光 B.隔墙有耳)。形容勤学的成语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二)卧冰求鲤
王祥性①至孝.父母有疾②,衣不解带。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③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选自《晋书·王祥传》,有删改)
【注】①性:性情。②疾:疾病。③剖:破。
1.用“/\"为画线句子划分节奏.
2。王祥的母亲病了想吃_____________,可是天冷河面结冰没法捞鱼,于是王祥解开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体温来融化河面的冰块。奇迹发生,冰面____________,有两条鲤鱼____________________,王祥把它们拿回家了。
3.这个故事就是《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如果当时你在河边看到王祥这么做,你会对他说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二、1。挥舞着鹰一样的爪子,想要抓住同志们。
2。杨丽萍的舞姿优美动人,如同孔雀开屏.
三、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四、(一)匡衡 A 示例:悬梁刺股 闻鸡起舞
(二)1.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2.鱼 衣服 解冻 跳出来
3示例:王祥,你真是了不起!为了让母亲吃到鱼,可以这样做。但你也要注意自己的
身体.(言之成理即可)
《孔子学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瑟、抑” 等7个生字.理解“毕恭毕敬”、“如醉如痴”、“诚恳”、“抑扬起伏”等词语意思。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
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对自己的学业应是精益求精,而不是浅尝辄止。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2.自制生字词卡片。
3.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毕恭毕敬 厌倦 诚恳 如醉如痴 抑扬起伏 佩服
3.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三、研读感悟
1.孔子学琴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3.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1)谈孔子。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会弹奏许多乐器,并会作曲、唱歌,他把音乐作为人生修养的最高阶梯。
孔子在学习方面很虚心,尤为刻苦。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2)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的印象。
四、朗读课文。
1.生自由练读。
2.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师襄交谈时的词语)。
3.师引读。
4.分小组演一演。
5.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五、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六、拓展活动。
孔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1.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2.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3.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
七、总结
“孔子学琴”这个故事,再一次向人们说明孔子一生好学不倦,从不满足。“学而不厌\",他曾这样说,也曾身体力行,作为一个求学之人,我们对自己的学业应是精益求精,而不是浅尝辄止。
11、蟋蟀的住宅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宅、搜\"等12个生字。会写“临、卧、钳”等14个字.能正确
读写“随遇而安、慎重、骤雨\"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齐读课题。
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 ”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张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张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有什么特点?请
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
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经过,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谁的住宅好?(当然老师的好)
二、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三、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五、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
打破常规,由师生共同完成,课题左边贴上放大的蟋蟀,课题右边画上蟋蟀的住宅,下边是由学生归纳的住宅特点。(做到美观、简洁、重点突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