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配套K12】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大气压及流体压强试题精选 苏科版

【配套K12】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压强和浮力》大气压及流体压强试题精选 苏科版

来源:爱问旅游网
最新K12教育

第十章 压强(大气压及流体压强)

一.选择题(共6小题) 1.(2014•德州)图中为2014年中国海军赴地中海为运输叙利亚化学武器船只护航的情景,舰艇护航编队在距离较近时一般采用“前后”形式护航,并不采用“并排”形式,下图中与之原理相同的是( ) A.口吹硬币跳过栏杆 B.热气球 C. 连通器 D.吸饮料 2.(2014•郴州)小辉在晚会上表演了一个节目,如图所示.他一只手握住胶管的中部,保持下半部分不动,另一只手抓住管的上半部,使其在空中快速转动,这时下管口附近的碎纸屑被吸进管中,并“天女散花”般地从上管口飞了出来.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 ) A.下管口空气流速大,导致下管口的压强大于上管口的压强 B.下管口空气流速大,导致下管口的压强小于上管口的压强 C.上管口空气流速大,导致上管口的压强大于下管口的压强 D.上管口空气流速大,导致上管口的压强小于下管口的压强 3.(2014•大连)图是某同学自制的盛水容器的示意图,容器口的橡皮塞中插有一根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橡皮塞与玻璃管之间、橡皮塞与容器口之间都是密闭的,玻璃管内的水面恰好与下端管口相平.打开阀门K,接一杯水后,关闭阀门,此时玻璃管的下端仍在水中.则接水后与接水前相比较不正确的( ) A.玻璃管外的水面下降 B.玻璃管口的水面上升 C.容器底内表面a点的压强不变 D.容器内玻璃管外的气体压强变大 4.(2014•株洲)某同学在测量某液体密度时,将两端开口、底部带有阀门K的三通U形玻璃管倒置在两个容器中,左侧容器盛有密度己知的液体,右侧容器盛有待测液体.先用抽气机抽出形管内部分空气,再关闭阀门K,如图所示.下列操作必须的是( )【双选】 A.应保持两容器内液面相平 B.尽可能将管内空气全部抽出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C.用刻度尺测量h1和h2 D.调节阀门K,改变h1和h2 5.(2014•镇江)在测量大气压的实验中,为消除活塞与针筒间的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某同学采用了图示装置,将注射器筒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把活塞推至注射器筒底端,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活塞通过水平细线与烧杯相连,向烧杯中缓慢加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左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880g;然后向外缓慢抽水,当活塞刚开始向右滑动时,测得杯中水的质量为460g,烧杯质量为100g,活塞面积为7×10﹣52m,g=10N/kg轮轴间的摩擦和细线重不计,则所测大气压的值应为( ) 555A.1.26×10Pa B.1.10×10Pa C.1.01×10Pa D.0.96×10Pa 5 6.(2014•河西区一模)薛物理同学在进行估测大气压实验时,首先读出注射器所标容积为V,用刻度尺量出其有刻度部分的长度为L;然后他用弹簧测力计慢慢拉注射器的活塞,如图1所示,活塞刚好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然后他将活塞推到注射器底端(排出里面空气),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的小孔,如图2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慢慢拉注射器的活塞,活塞刚好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1.则他测量出的大气压强最接近与( ) A.p=F1 B.p=F2 C.p=(F1+F2) D.p=(F2﹣F1)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7.(2014•乐山)如图所示,2012年6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7km级的深海7 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蛟龙号下潜到7000m处所受海水的压强约为7.0×10Pa,此时,海2水对蛟龙号外表面0.02m面积上产生的压力是 _________ N;蛟龙号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海水的压强将 _________ (选填:“变大”、“不变”、“变小”). 8.(2014•锦州)如图所示,一矿泉水瓶,装满500g水后,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若空瓶的质量为50g,2瓶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0cm,则桌面对瓶的支持力为 _________ N,瓶对桌面的压强是 _________ Pa.把水倒满一个高10cm的薄纸杯,杯底受到的水的压强是 _________ Pa.如果在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用锥子扎出上、下两个小孔,打开瓶盖,可以观察到从 _________ (填“上”或“下”)孔流出33的水喷得较急.(取g=10N/kg,水的密度为1.0×10kg/m) 9.(2014•闸北区一模)如图所示,甲、乙两容器间有一斜管相连,管中间有一阀门K,两容器内都装有水,且水面相平.当阀门K打开后,图中A点压强pA与B点压强pB比较pA _________ p(选填“>”、“=”B或“<”),管中的水将 _________ (选填“流动”或“不流动”),此时,该装置相当于一个 _________ (填写物理专用名称).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10.(2014•贵阳)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装满水,且水深均为0.3m,其中a容器只有水,b容器的水中漂浮着一只玩具鸭,则水对a容器底的压强是 _________ Pa;若两个容器的总质量分别为ma和33mb,则ma _________ mb(选填“>”、“=”或“<”).(ρ水=1.0×10kg/m). 11.(2014•延庆县一模)如图,底面积为80cm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2为60cm、高为12cm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用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请计算出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前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 _________ Pa. 2 12.(2014•牡丹区模拟)在研究液体压强的实验中,进行了如图所示的操作: (1)实验前,应调整U型管压强计,使左右两边玻璃管中的液面 _________ . (2)甲、乙两图是探究液体压强与 _________ 的关系. (3)要探究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是否有关,应选择: _________ 两图进行对比,结论是:液体压强与盛液体的容器形状 _________ . 13.(2014•北京模拟)小强用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及与液体密度的关系.他分别在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和适量的浓盐水.当把压强计探头放入液体中时,压强计的两液面高度差为h1,如图甲所示;当把压强计的探头放入液体中时,压强计的液面高度差为h2,如图乙所示.已知:h1=h2,则 _________ 为盐水(选填:“甲”或“乙”). 14.(2014•历城区二模)如图1所示,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大小相同但互不相通的A,B两部分,隔板下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部有一圆孔用橡皮膜封闭.橡皮膜两侧压强不相等时,会向压强小的一侧凸起.小芸同学用该装置做“探究液体压强是否跟液体密度、液体深度有关”的实验. (1)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应保持容器中A,B两侧液体的 _________ 相同. (2)探究“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时,小芸同学在A,B两侧倒入深度不同的水后,实验现象如图2所示.由该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在液体密度相同时,液体深度 _________ ,液体压强越大. (3)小明看了小芸的实验结论后,对于她所获得的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有所怀疑,于是又进行了验证,步骤如下: ①向容器两侧装入等深度的水,发现橡皮膜无明显形变; ②向A侧加入一药匙食盐,发现橡皮模依然无明显形变; ③小明想:现在A、B两侧的液体密度已经不同,由此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应该是无关的. 请就小明的实验操作与结论给出你的评估意见: _________ . 15.(2013•绵阳)取一个瓶子,装上适量带色的水,取一根两端开口、有刻度的细玻璃管,使玻璃管穿过橡皮塞插入水中,密闭瓶口.从管子上端吹入少量气体,水将沿玻璃管上升到瓶口以上,如图所示,这是由于瓶内气体压强 _________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大气压强;拿着这个瓶子从楼底到楼顶(不用手直接拿瓶子),玻璃管内水柱高度将 _________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16.(2011•成都模拟)在测定大气压的实验中,因缺少大量程的弹簧测力计,小明设计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 ①将蘸水的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光滑水平的玻璃板上,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的直径为d; ②将装有适量细砂的小桶轻轻地挂在吸盘的塑料挂钩上; ③用小勺轻轻地向小桶内加沙,直到塑料吸盘刚好脱离玻璃板,用天平测出这时小桶和沙的质量为m.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吸盘脱离玻璃板时,若不计塑料挂钩的质量,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 _________ ,测得大气压数值的表达式是:p大气压= _________ . (2)实验中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写出一条即可): _________ . 17.如图,在A地点用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值实验图,管上方真空,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 _________ 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当将整个装置移到另一B地点,发现里面的水银柱变短了,说明B地点的大气压相比A地点的大气压要 _________ (填写“增大”、“减小”、“不变”),A地点水的沸点是100℃,则B地点水的沸点 _________ (填写“大于”、“等于”、“小于”)100℃. 教案试题

最新K12教育

第十章 压强(大气压及流体压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A D B CD B D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67. 1.4×10Pa;变小. 8. 9. 5.5;5500;1000;下. <;不流动;连通器. 10. 3000;=. 11. 900. 12. (1)相平;(2)深度;(3)丙、丁,无关. 13. 甲. 14. (1)深度;(2)越大; (3)①小明仅仅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到实验结论,偶然性太大;②建议小明在A侧多加入一些盐,观察现象,以获得更准确、普遍的规律;或者在A、B两侧加入几种深度相同但密度差别较大的液体,观察现象,以获得更准确、普遍的规律. 15. 大于;升高. 16. (1)mg;.(2)吸盘内空气未排干净. 17. 760;减小,小于.

教案试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