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栈道的新发现与初步研究
1997年春季至秋季,配合黄河小浪底水库建设工程,山西省的考古工作者对三门峡以东的黄河北岸做了详细的考古勘查,在山西平陆、夏县、垣曲三县沿河一百余里地段内,发现古代黄河栈道遗迹40处,累计长5000余米。栈道依山傍河,时断时续,气势雄伟。栈道上残存的壁孔、底孔、桥槽、历代题记与立式转筒等遗迹类型繁多,数量丰富。显而易见,这批实物资料对研究古代黄河漕运史、交通史、工程技术史及其在社会经济文化中的作用,均有重要价值。
黄河栈道的勘查,测绘、记录、拓印、摄影等工作早已告一段落,有关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已经展开,现将基本材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并求教于方家。
一 黄河古栈道的残存情况
这次发现的40处黄河栈道遗迹,由西向东,依次散布在平陆县五一石膏厂、关窑、大集、西寨、东寨、杜家庄、粮宿、老庄、冯家底、张岭村溜溜窝、煤窑凹、西河头渡口、老鸦石,夏县的任家堆、小堆、大堆,垣曲县的鲁家圪塔、五福涧、安窝、马蹄窝等20个村庄厂矿的范围内。
栈道大多先依山腰向内开凿成“ 凹 ”型通道(图一),然后在通道岩石上开凿方形壁孔、牛鼻孔、底孔等。再插以木梁,梁上铺板,形成完整的栈道。但在现存栈道上,所有木构件已荡然无存,只有各种壁孔和底孔残留于通道岩石上。由于栈道久被废弃,或因山体自然崩塌而不复存在;或被修沿河公路时推下的碎石掩埋等种种因素,致使所发现的40处栈道,长的达数百米,短的仅数十米。
经对残存栈道勘测,顶部略呈弧形,距路面高约2.5~3米。道外(南)侧临水,少数临河滩,河滩或宽或窄;内(北)侧为凿修平整的岩壁。在部分地段岩壁上,还可见到排列整齐、自上而下的斜向凿痕。栈道路面宽窄不一,保存较好的,宽度可达2.5米多。坍塌严重的,仅残存数厘米或完全塌毁。大多数路面已经坎坷不平。但在部分地段的栈道路面上,还留有间距基本相等的凿痕。在某些地段,
- 1 -
路面相当平滑,如大集,青石路面宽1.2~1.5米,平整光滑,路的外侧,还修有高出路面5~8厘米的塄坎。还有少部分栈道,凿修在河边礁石上,在这些礁石上,还残留着底孔和桥槽。
纵览古栈道,基本呈水平状,但某些地段也有起伏,反映出古代是依地形走势,节省工力、材料的原则择点修建栈道的,栈道高程均在200米以上。栈道面距河面的高度,也因具体地理环境在2米至10余米之间不等(指1997年7月的水位)。
二 栈道上的壁孔和底孔
在残存栈道上,共发现大、小方形或长方形壁孔1000余个(统称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600余个。方形壁孔的作用在于固定横列在栈道路面上的木梁,故开凿在贴近路面处的岩壁上(图二),其因尺寸不同而有大小之别。宽高大多在12~36厘米之间,深度因保存好坏而不等。在一些地段,只有一种壁孔,而在一些地段,则是大小两种都有,反映出开凿时代前后的差异。无论大方形壁孔,或小方形壁孔,其间距都大致相等。在特殊地段,间距稍有不同。
在方形壁孔上方的栈道岩壁上,凿刻有间距基本相同的牛鼻形壁孔,该孔一般由左右排列的两小孔组成,两小孔内里相通,外部中间以一竖梁相隔,因形似牛鼻,故称牛鼻形壁孔,简称牛鼻孔。用途是在牛鼻孔之间系上绳索,形成横亘在一定高度的绳栏,以供纤夫挽船时手拉助力使用,当然也起着保护纤夫安全的作用。据初步观察,牛鼻孔又分几种:第一种,两孔呈左右排列的;第二种,两孔为上下排列,鼻梁为横形的;第三种,为两鼻梁左右排列三孔的;第四种,为两牛鼻孔左右排列、紧紧相连的;第五种,为两牛鼻孔上下排列紧紧相连的。以上几种牛鼻孔,以第一种最常见,数量也最多,占总数90%以上。牛鼻孔一般开凿在距地面0.7~1.3米的内侧岩壁上,但在特殊地段,如栈道修在礁石上的地段,没有岩壁,在这种情况下,牛鼻孔就凿在礁石上路旁较高的岩石角缘上,且两孔呈上下排列。
在栈道路面上,开凿有大小不同的方形或圆形底孔,方形底孔的边长一般在5~16厘米之间,圆形底孔的直径在5~39厘米之间,深度不一。其大多数的排列皆有规律可寻,如与方形壁孔在一条横线上的底孔,是用来支撑和固定路面横向木梁的;与方形壁孔不在一条直线上,且凿在外侧路边,间距相差不多的底孔,
- 2 -
可能是用来固定路面纵向木梁的,也有可能是某种栏杆孔。另外还有大型圆底孔,两个一组排列,推测为建筑柱洞。
栈道上遇有岩石久已断裂,人无法跨越处,在两端路面上存有一种尺寸较大的长形槽孔,共发现60余个,均为两长边平直,且与岩壁平行,靠里端的两角为直角,靠外端的无边无角,形状随断岩边缘而异,长边一般在25~50厘米之间,宽度约16~20厘米,有深有浅。有的两槽并列(图三),有的地段一端只见一槽,这便是桥槽。其作用是安放纵向木梁,然后再在梁上铺板,搭成连接两端的栈桥(唐代也称“栈梁”)。桥槽底部中间,往往又套凿一个小的方形或圆形底孔,其用途是为安装木楔以固定桥梁。 三 立式转筒与历代题记
在山崖凸出的栈道拐弯处,内侧岩壁上都有数道深浅不一的绳磨槽痕,有的深达30多厘米,系由纤夫挽船时绳磨所致。在绳槽最多的位置,往往保存着一种特殊的遗迹,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是在离路面1.5米左右的岩壁上,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方形壁孔。下部是在与此壁孔垂直相应的地面岩石上,有一个圆形底盘,底盘中间又凿有一个或两个浅圆窝,呈锅底形,且被磨得非常光滑,表明是有重物长久旋转而造成的。此外,在方形壁孔和路面圆形盘之间紧贴路面的岩壁上,有一个半圆柱形的壁槽,半圆柱形壁槽打破岩壁上的绳槽。将这上、中、下三部分现象综合起来观察,可见在壁孔、底盘和半圆柱壁槽之中,原当有一种立式转筒状的机械装置(图四),以避免纤绳直接磨在岩壁上。据现存遗迹表现的形状和用途,暂定名为立式转筒。这种工程技术遗迹共发现21处。在大多地段,转筒遗迹只有一个,但在栈道转弯度较缓的地方,也有两个甚至三个转筒遗迹并存的情况(图五)。它的发现,对研究黄河漕运设施与古代科技皆有重要意义。
历代题记和石刻线图共发现40余处,分布在垣曲、夏县和平陆三县的栈道岩壁上,题记多者200余字,少者只有1个字。字体有篆、隶、楷三种,大小不等,依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内容与修治栈道有直接关系;如垣曲县五福涧村栈道岩壁上建武十一年题记,分上下两段,上段为竖刻,两行,内容为“建武十一年□月□日官造□/遣匠师专治□□〔积临水〕水口”(图六)。下段位于上段右下方20厘米处,也为竖刻两行,内容为“时遣石匠□〔赤〕□ 〔知〕石师千人”(图七)。两段字迹一样,同为隶书,当出于一人之手。第二类与修栈道无关,却与黄
- 3 -
河漕运有关。如平陆老鸦石村附近栈道岩壁上题记:“绍圣元年九月二十五日/押茶纲大将王佐邦”。第三类是与官军防守黄河有关,如垣曲县河堤村的题记:“河底村冯秀才记/崇祯七年正堂段爷/蒲营都司高爷仝防河至此/八年正堂段爷/路泽营参将和爷仝防河至此/九年正堂段爷/参将和爷仝领兵夫打桥至此/十年段爷/路泽营参将薛爷/捕厅□爷防河至此/十一年□营千总来爷防河至此”。第四类是与栈道、漕运、军事无关的题记,有的几字,有的仅一字。以上四类题记中,以第一、二类数量最多,也最有价值,能与史载相互印证,并能补史载之缺。题记中有不少年号,如建武、贞观、垂拱、总章、太和、绍圣、元熙、崇祯、道光、宣统等,朝代为东汉、唐、宋、明、清,这是历代重视黄河交通和栈道的证明,也是给栈道断代的重要依据。另在栈道岩壁上有石刻画一幅,上刻一虎,下刻岩石,似有落款,但因左部边缘风化严重,难以辨认。 四、对黄河古栈道遗迹的初步研究 1.“建武”题记的年代考订
在垣曲县五福涧村栈道岩壁上发现的“建武十一年”题记是年代最早的题记,但具体年代仍需考订。古代“建武”年号凡见六,一为东汉光武帝时,二为西晋惠帝时,三为东晋元帝时,四为后赵石虎时,五为西燕慕容忠时,六为南齐明帝时。但年限逾十一年者只有二,一为东汉光武帝“建武”年号,共32年。二为后赵石虎“建武”年号,共14年。据题记看,书为汉隶,与《汉建武中元蜀郡尊建阁道石刻》和《武梁祠画像石》上所见“遣”、“造”、“武”、“师”等字比较,字形一致①。与三门峡东汉和平元年石刻题记中之“造”字也字形相同②。东汉以降,这些字写法已变。可证明此“建武十一年”当为东汉建武十一年,即公元35年。这段题记的年代考订,为栈道修建年代提供了可靠的断代依据。 2.黄河古栈道的修建和使用时间
黄河古栈道的始建时间在史籍中不见记载,根据新发现的黄河古栈道遗迹的地理位置、道路宽度、配套设施及时断时续等情况综合分析,该栈道的用途不是为行走车马,提高陆运交通效益。而是为便于纤夫挽船,提高黄河航运效率,也就是说,它是黄河航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此可见,它的修建时间,当和黄河航运或漕运有着密切关系。
黄河大规模航运在春秋时已有明确记载。《春秋左传注·僖公十三年》云:这
- 4 -
年冬季,晋国连年遭灾,“使乞籴于秦„„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③其注曰:“雍,秦都。„„绛,晋都,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自雍及绛,盖沿渭河而东,至华阴转黄河,又东入汾河转浍河。”到秦汉之际,黄河航运规模更加扩大,漕运业已形成,故《汉书·萧何传》:“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事不乏。”《史记·萧相国世家》也有相同记载。因有黄河漕运,西汉定都长安,漕运规模日益扩大,《汉书·食货志》载:“岁给关东粟四百万斛以给京师。”后又“益岁六百万石。”为保证漕运通畅,甚至官方组织人工开始开凿三门峡。《汉书·沟洫志》:“鸿嘉四年,杨焉言:‘从河上下,患底柱隘,可镌广之。’上从其言,使焉镌之。”底柱所在之三门峡,是黄河漕运最险要难行之处,修治此处,一方面需开通河道,便于船筏通过,另一方面也需修凿栈道,便于纤夫挽船。因此可以说,黄河栈道的始建时间当不晚于西汉。
东汉初期,战火未息,黄河栈道的修建工程已经展开。新发现的东汉建武十一年题记所载千余名石匠汇集今垣曲县五福涧村,显然是为修建栈道,以便漕运。此段题记与三门峡栈道岩壁上发现的东汉“和平元年”题记正可相互印证④。两地相距约50公里,表明东汉在三门峡以东的黄河两岸已大规模修建栈道。魏晋时期,三门峡以东的栈道得到进一步修治。《水经注》卷四记载的“自砥柱以下,五户已上.其间一百二十里„„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丘部、监运谏议大夫寇兹,帅工五千人,岁常修治„„晋泰始三年五月,武帝遣监运太中大夫赵国,都匠中郎将河东乐世,帅众五千余人,修治河滩,事见五户祠铭。虽世代加功,水流崩奔,涛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鲜不踟蹰难济,故有众峡诸滩之言。”文中所记“修治河滩”,显然也是指修建栈道。晋正始年间内容相近的题记,近来已在三门峡以东的黄河栈道岩壁上发现⑤,可为一证。
隋唐二代,尤其是唐代,由于依然定都长安,故黄河漕运继续得到重视,栈道的维修工程也继续进行,除史书中有记载外,在黄河沿岸栈道上发现的题记,更可靠地记述了这些内容。如在今山西垣曲县五福涧村栈道岩壁上新发现的题记为“大唐贞观十六年二月十日/前岐州郡县令侯懿/陕州河北县尉古成师」三门府折冲都尉北武/将军〔林〕阳县开」国男侯宗等奉/敕〔适〕〔此〕导河〔之〕/碛〔从〕〔武〕□”(图八)。文中“导河之碛”,无疑是指查修栈道和水道而言。相同人名的题记在三门峡栈道上也有发现,其云:“大唐贞观十六年四月三日,岐州
- 5 -
郿县令侯懿、河北县尉古成师,前三门府折冲都尉侯宗等,奉敕造船两艘,各六百石,试上三门,记之耳。”⑥比较两文,侯懿等人二月先在五福涧查修栈道水路,四月又到三门峡造船试航,说明从贞观年间起,唐王朝已在努力恢复黄河漕运。唐代总章三年的题记也有两条,一处是在今山西平陆县五一石膏厂前的栈道岩壁上新发现的,其文云:“大唐总章三年正/月十五日太子供/奉人刘君琮奉/敕开凿三门河/道用功不可记/典令史丁道树”。另一处在三门峡栈道岩壁上,其文云:“总章三年正月二十一日/儒林郎守司马表开三门河道⑦。”两地相距2公里左右,对比可证唐王朝同时派了许多官员率人修治栈道,修凿时间都在冬季,这正是黄河上施工的最好季节。
宋金以降,随着京都迁徙和陆路交通的改善,黄河航运量逐渐减少,栈道使用率和维修也相应减少;不过直到本世纪50年代,黄河航运依然存在。在部分地段,延续时间更长。总之,黄河栈道与漕运的盛衰是同步的,具体说,西汉是开创期,东汉是推广期,唐代是最盛期,康以后走向式微。
3.黄河古栈道的特点及价值
黄河古栈道与长江三峡古栈道、褒斜道古栈道的形状特点不同,后者大多是直接在峭壁上凿孔,插以横木梁,下顶木柱,上铺木板而成。褒斜道的路面也较宽,宽处达5.5米⑧,还可通车马。前者大多地段是先在岩壁上向内开凿出通道,这是他处不见的。然后再凿壁孔、插木梁、铺木板。宽度也在1.2米~2.5米左右,也不可能走车马。并且限于用途,除方形壁孔和底孔外,还有后者不见的牛鼻形壁孔和立式转筒遗迹。
立式转筒遗迹是首次发现的特殊工程枝术遗迹,由立式转筒打破绳槽的关系看,立式转筒不是初修栈道时就有的,而是黄河栈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发明,是古代工程技术进步的表现,也使黄河栈道设施更加完善。立式转筒在沿河一百余里栈道转弯处都有,表明它是由政府组织推广的。据资料分析,它的发明、推广时间当在唐代漕运兴盛时期。立式转筒的发明推广对漕运有如下积极作用:一是使纤绳避免与岩壁摩擦,降低了纤绳的磨损程度。二是减轻了纤夫挽船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挽船和漕运效率。三是减少了纤夫因“绳多绝、挽夫辄坠死”⑨的危险,增大了纤夫挽船时的安全系数。
历代凿修栈道的根本原因是它关系到黄河漕运的成败和效率。黄河漕运比陆
- 6 -
运有运输量大、时间短、耗费少等优点⑩,故被历代统治者重视。社会对漕运的需求,自然带动了历代对栈道的改进。
黄河漕运是古代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命脉,历代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考虑,无论定都长安或定都洛阳、开封,不得不利用漕运保证东西部地区粮食、物质的交流,尤其在西汉和唐代,漕运对稳定京师、救灾备荒、巩固统治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往由于缺乏资料,故对黄河漕运知之甚少或评价甚低,通过对黄河栈道遗迹资料的深入研究,可对古代黄河漕运及黄河的航运情况有更全面的认识,作出更准确的评价。
① 此题记年代考订是在张颔先生的帮助下完成的,谨说明并致谢。
②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三门峡漕运遗迹》第43页与第87页,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③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344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④ 同②。
⑤ 朱亮、史家珍《小浪底淹没区洛阳段漕运遗迹调查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8年2月11日。 ⑥ 同②第44页。 ⑦ 同②第43页。
⑧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褒斜道石门附近栈道遗迹及题刻的调查》,《文物》1964年第11期。 ⑨ 《新唐书》卷五十三《食货志》。 ⑩ 《唐会要》卷八十七《漕运》。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