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松坡
来源:《科技资讯》 2013年第35期
赵松坡
(河北省任丘市麻家坞中学 河北任丘 062554)
摘 要:观察是写出真情实感的有效途径。作文教学离不开学生深入生活的、细致的观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指导学生出自己心中的真实的东西,摒弃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的错误做法,本文主要介绍如何指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学会观察。
关键词:观察 作文教学 作文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12(b)-0184-02
在现今平时作文或应试作文中,要求学生作文的种类无非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以上顺序正是我省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但无论是哪一种作文,也无论是在平时还是在考试中,学生都会出现无话可说的情形;或者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有的“虚构”一通,令人啼笑皆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这是因为学生缺乏写出真实生动、鲜活作文的必要条件—— 观察。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新课标》中,对作文明确要求: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由于缺乏实地对事物及场面的观察,学生们作文经常是说“套话”:写人物是“浓眉大眼,炯炯有神”,写场面是“车水马龙,热火朝天”,总有一种闭门造车的感觉或生搬硬套。这样写出的作文当然苍白无力,令人生厌。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学会观察呢?
首先,谈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文章,写记叙离不开描写,描写则离不开观察。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服饰及场面都不能主观臆造,只能在实际观察中发现,写出来才有特点,才有新意。
同校的一位老教师和笔者谈他在作文中的经历,使笔者很有感触。他说他上初中时,作文就不善于观察,作文就靠编,5分制的作文常常只得3分。有一次,老师留下了一个题为《记一次有意义的劳动》的作文,他正好参加了生产队里刨山芋的劳动。他仔细地观察了人们的动作,刨山芋的程序、窍门,几十人那种镐起镐落的场面。自己也参与其中,模仿大人的动作。他把自己的这些感受写在作文中,居然得了5分,并且当成范文在全班读。老师还表扬他善于观察,写出了真情实感。这件事对笔者启发很大,我们的学生不正缺乏这种观察吗?
于是,笔者做相关这方面的尝试。学校组织的小型劳动、卫生大扫除,甚至老师上课的各种表情、动作,受了批评的学生的变化等,笔者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写真实情况,不加虚构,写成小片断作文。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们的作文渐渐有了新意。
机会来了!由于校领导的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校实验楼后面砖场取土留下的深6米、长100多米、宽60米的大坑,要垫成学校操场。这是让学生观察大场面的绝好机会,笔者岂能放过?在垫土车辆最多的一天,笔者带着学生们观察了这个壮观的场面。有的学生还帮平土堆
的工人们干了一些活。通过此次观察以后写的作文中,笔者觉得有些学生写得很生动。他们这样写“从未见过如此宏大场面,马达声响、机器轰鸣、车辆穿梭、浓烟弥漫,像走进了现代化战争的战场那样。”“那样大的坑,倒一车土像一粒米进了大海,又似乎影射了愚公移山的艰难。”帮忙干活的同学写到了“腰酸背疼,体谅到了劳动的艰辛,但又为学校赢得了好评,心里却是甜的。”总之,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观察,写出了真情实感,文章显得很生动。通过观察,写出的文章是自然的、真实的,编是编不出来的。
其次,谈一下说明文。
众所周知,说明文的写作更是一个难题。因为说明一个事物、一个事理都很难,要说清楚、明白,非专家不可。学生们对写说明文很怵头。
《新课标》中对说明文的写作是这样要求的: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但是在学生们的实际写作中,这样简单的要求都很难做到,往往开头无从插手,顺序掌握不好。让他们用说明方法,多是为了用而用,正所谓弄巧成拙。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组织了一次实地观察。当时,正在学习建筑物说明文。笔者就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学校西边的砖场。学生们情绪高涨,观察也很认真。有的细心观察,有的向工人或砖场管理人员“采访”,有的迈步量窑体的长宽,有的合抱烟囱的底部。后来,我惊异的发现:不少同学的作文不但顺序好、语言准确,而且用的说明方法也恰如其分。他们多半是采取了由远及近,按观察顺序东西南北、由下到上的空间顺序。说明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如:用了打比方,“远远望去,像电影中看到的鬼子岗楼,近看又像古代的城墙。”用了列数学,砖场的占地面积,烟囱杆的高度,窑身的长、宽、高,窑门的个数,出砖的多少,数目都很准确。用了做比较,“烟囱杆的底部要十四个人才合抱过来。”不通过实地观察,这些怎能写出来呢?
最后,谈一下其它文体。
诸如:叙事散文、观察日记等也离不开必要的观察。《新课标》中对此项教学的要求
是:“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这里谈一谈写“观察日记”。它本身就不能离开观察。我启发同学们不只关注大事,应多看一看身边的小事,社会、学校、家庭都行;马路上,田间地头,村头巷尾皆可。凡觉得有意义皆可写。这样,同学们的写作欲被激发出来了。大多数的同学写了当前任丘市的“百日攻坚”“四清五化”活动。诸如“村里的清扫大军的宏大场面只有以前在影视剧中才看过”“各种机械、车辆齐上阵,蔚为壮观”“农村街道的脏乱差荡然无存,换来整齐洁净的环境,宣传画中人物、山水皆有,宣传标语真、草、隶、篆俱全”等妙语连珠的佳句跃然纸上。如果不是实地观察,定然写不出来。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尝试,笔者初步体验出观察的重要性,认为观察是学生作文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无论是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场面的大小、环境的好坏,人物的喜怒哀惧,还是事物的事理,物体的外观,建筑物结构等,都必须经过自己的观察或体验才能写得真实自然,写得合情合理,不会出现生搬硬套,牵强附会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况。通过几次实地观察,学生们的观察兴趣也浓了许多,甚至出现不观察体验一下就无从下笔的感觉。写作兴趣也随之增加,从而引发了阅读兴趣,使学生作文渐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另外,应提倡作文教育的“个体”和“个性化”。
提倡作文教育的“个体”有两方面所指:一是学生;二是教师。就学生而言,实施“个性化”教育,发展学生个性潜能,是对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原生态”课堂最显著的特征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的关注。学生作为生命主体,必然存在着差异和个性,也正是这些差异构成了生活的丰富内涵,形成生活的多姿多彩。所以,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
在课堂上获得发展,是构建生命课堂的基础,也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努力追求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倡导作文教育的“个性化”,既是对学生价值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对教师个性解放的呼唤,是对教师潜能的开发与有效利用,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因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体全面发展”,若无师生的共同发展,其目标的实现只能是一句空话,若无独具个性的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进行富有个性的探索,构建“数学本色”课堂也是一句空话。
总之,通过让学生们观察,使学生们改变了原来对作文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再主观臆造、不再“套”,不再“编”。这样,可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写作轨道,但要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还要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练。
参考文献
[1] 刘玉术.走进新课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2] 刘秀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M].中小学教学参考,1999:21.
[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现代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初中语文(2011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5] 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2010版)[M].河北人民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