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日照茶产业现状及发展之路 秦绪君丁明来 吕 伟 (日照市东港区农业局) (山东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农技站,276812) 日照市自1966年“南茶北引”获得成功,经过近50年的 发展,茶园面积稳步扩大,质量效益日益提高,市场不断拓 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 销企业310余家,茶叶专业合作社245家。其中,省级农业 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 社)30家。 4.品牌优势日渐突出 高度重视“日照绿茶”品牌建设,着力打造知名品牌。 “日照绿茶”2002年被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证明商标”,获 得山东省著名商标,被国家质监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 品保护,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山东省十大地理标志商 用。当前,全市茶产业发展已由单纯的规模扩张进入了量 质并举、全面提升的新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 前茶业的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如何进一步 做大特色,做强优势,推动日照绿茶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 级,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一标”,全市已累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各种茶叶奖项216次,荣 、茶叶产业现状 获中国驰名商标2枚,山东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19个,40 多只茶叶产品在“中茶杯”、“国饮杯”等全国茶叶质量评比 近年来,日照市把“北方绿茶之乡”作为八大城市名片 中获特等奖、一等奖。日照绿茶香飘上海世博会,人驻了北 之一,大力实施“品种、品质、品牌、品味”四品战略,着力推 动茶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增效益,茶叶产业呈现出蓬勃发 展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基地规模不断扩大 京“老舍茶馆”等著名茶叶消费场所,使更多的市外消费者 熟悉并喜欢上了日照绿茶。“H照绿茶”已成为市场知名度 较高的地方名茶。 始终把茶叶生产作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特色产 业来抓,本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 稳步发展”的原则,着力扩大茶叶基地规模,夯实产业基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全市实施政策启动、宣传引导、示范带动、区域 化布局、规模化发展,茶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呈现出良好发 展态势。但总体上看,与南方先进茶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 距。 础。截至2014年,全市茶园面积已达22万亩、产量12741 吨,分别占山东省的60%和75%以上,成为山东茶叶的主 产区。全市从事茶业种植、加工、销售人员近30万人,茶园 亩收入过万元,是同等立地条件下其他农作物收入的3~5 倍,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 主导产业。 1.茶园集约化小。档次低 全市茶园面积已达22万亩,但50%以上的茶园种植多 数以散户为主,集约化程度还不够高,且大规模的茶叶区域 片数量还不够多。另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重视扩规模、 忽视上档次的问题,全市茶园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防护林 带林网和水利设施建设不够配套完善,茶园生态化配套欠 缺。目前,全市省级标准化示范园仅有5家,面积不足2000 亩,制约了综合效能的发挥。 2.企业规模小,带动弱 2.标准化水平逐步提升 积极推行茶叶标准化生产,制定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 日照绿茶》、《El照绿茶幼龄茶园无公害技术规程》、《日照绿 茶投产茶园无公害技术规程》及《日照绿茶有机茶园生产技 术规程》4项茶叶标准;已建成省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园5家, 市级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l8处;有效期内茶叶“三品”认证 49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5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l9 个,有174家企业获得QS认证,4家企业通过ISO9001质量 全市从事茶叶加工企业(合作社)550余家,数量虽然较 多,但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 体系认证,1家通过美国雨林联盟SAN认证。 3.产业化经营模式日趋完善 知名茶企不多。目前,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3家, 仅占全部茶叶企业的0.5%,规模化程度较低。 3.茶叶品牌杂,欠规范 注册“El照绿茶”国家证明商标,旨在整合茶叶品牌,推 动品牌化发展。日照茶叶商标多达100个,品牌多、乱、杂, 没有过硬统一的知名品牌。尽管行业部门已制定推行了 22 · 不断探索茶叶发展新模式,大力推进“龙头+基地”、“龙 头(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经营运作模式和“统一种 植、统一施肥、统一用药、统一采摘、统一加工”的“五统一” 生产模式,促进茶叶集约化发展。目前,全市拥有茶叶产加 ·“日照绿茶生产技术规范”,但部分生产加工企业有标不依, 没有按照等级标准实施规范化采摘、加工,影响了产品质 量。 业。鼓励企业研制开发茶食品、茶饮料和从事茶叶精深 加工,鼓励发展茶包装印刷业、茶园种植管理机械和茶叶 加工机械制造业、品茶用具和茶工艺品加工业,实现茶产 业链拉长延伸。 3.坚持质量至上,强化质量监管和名牌打造。走标准 化、品牌化之路 一4.茶文化无内涵。缺灵魂 茶文化是茶产业的灵魂。目前,全市茶业缺少从文化 的视角进行挖掘和研究,茶品缺少茶文化元素,竞争力不 够强;茶叶产业链短,只是局限于单一的、低层次的种植、 加工、销售,茶业与旅游观光脱节,特别是茶叶还没有占领 旅游市场,更没有占领各大中城市市场,不能“多条腿走 路”。 是加快构建全市茶叶安全生产、质量检测和质量追 溯“三大体系”,形成长效监管机制。安全生产环节,对茶园 病虫害实行“统防统治”,推行茶园绿色控害技术,把好源头 质量关;质量检测环节,完善县级茶叶质量检验检测机构, 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及茶叶农残速测仪、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三、今后发展之路 “日照绿茶”是日照市重点培植的农业特色产业,是一 项实实在在的富民产业。在推动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和品 等检测设施设备,开展茶叶鲜叶随机抽检工作,实现茶叶质 量安全关口前移;质量追溯环节,逐步建设县级茶叶基地和 茶叶加工监控平台,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应用互联网技术, 在全市茶企中推广使用“二维码”,整合茶叶生产、加工等环 牌提升,促进茶业增效、茶农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 发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1.坚持量质并重。着力提升茶园规模和建园质量。走规 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 一节信息,建立起产品“身份证”,实现茶叶质量可追溯。二是 着力加强茶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保护。成立由相关部门组 成的茶叶产品监管中心,常年开展茶叶产品、茶叶市场的治 理整顿工作,坚决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禁止不放心茶上市, 保护“H照绿茶”声誉。三是着力打造叫得响的知名品牌。 是科学规划布局。按照“连线连片、规模集约发展” 的要求,认真做好产业规划,着力培育茶叶专业大镇、专业 大村和专业大户,走“企业+基地”集约经营、精细化管理的 新路子。二是实施高质量、高标准建园。按照发展一线就 是一条茶园风景线,发展一片就是一大生态观光园的目 标,实行“山、水、林、茶、路、景”综合配套,着力打造规模 大、档次高的生态茶园。三是加快低产茶园改造。分批更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大对“日照绿茶”区域公 共品牌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实施“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 的经营运作模式,放大品牌效应;鼓励企业参加“中茶杯”、 “国饮杯”等国内外名优茶质量评比和展销活动,进一步唱 响日照绿茶品牌。 4.坚持文化引领,促进茶文化宣传和旅游促销,走文化 新改建25年以上的老龄低效茶园,改造低产低效茶园,建 设示范园。四是创建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创建一批优质 高效生态示范园,提高茶叶的单产和质量。以点带面,带 助推、旅游促销之路 一是深入挖掘日照绿茶文化。成立茶文化研究组织, 研究日照绿茶文化同日照地理、人文之间的关系,挖掘特色 动全市茶叶上规模、提档次。五是建立完善茶树良种繁育 体系。实行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当地抗 茶文化。二是加强茶文化宣传。在早期种茶、加工等地设 立“南茶北引”纪念标志,在市区交通要道、显要位置设立大 逆性强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收集和保存,加大外地优良 茶树品种的引进力度,建设良种示范园,努力提高茶园良 种化水平。 型“日照绿茶”宣传牌;在市植物园、公园等旅游景点规划兴 建茶楼、茶馆等品茶、展销和茶文化宣传设施;在豪华娱乐 街区,打造茶文化走廊或茶馆一条街,多方位浓厚的茶文化 氛围。三是做好旅游促销文章。开发茶旅游项目,研究开 发茶叶产品,建设一批集茶叶种植、加工、流通、文化、体验 2.坚持企业主导。强化龙头带动和产业链拉长。走工业 化、企业化之路 注重龙头带动作用,培大育强茶叶加工流通企业。 一五位一体的“乡村特色茶园”,与现有旅游项目融合,打造旅 游一条线,增强旅游业对茶叶产业的带动作用。 5.坚持政策引导,加强政策扶持和激励发展。走政策引 导、有序发展之路 一是着力招引茶叶加工大企业、大项目。跨区域、跨行 厂,建设高标准、大规模有机茶园,依靠大型企业发展起 点高、规模大、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的茶业基地,培育省 业、全方位招引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兴建大型茶叶加工 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宣传,让广大茶农、茶叶 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推动规模发展、产 业升级和产品优化。二是打造独具特色的日照绿茶。个 性化是茶叶的核心竞争力。“日照绿茶”应以扁平形和卷 企业明确发展茶业必须走规模化、工业化、有机化、品牌化 之路,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广大茶农才能持续获 得高效益,从而增强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 曲形为主,建立标准茶样,彰显地方名茶特色。适当开发 红茶、乌龙茶等茶类。鼓励茶叶企业更新制茶设备,提升 工艺水平,推行清洁化加工,按标准分级加工,提高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引导企业结合自身特点,附加个性化元 茶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强政策扶持。围绕水利配套、贴息 贷款、土地使用、税费减免、项目倾斜等,出台扶持茶业发展 的倾斜政策,重点扶持茶叶大片、大型企业、大型茶楼茶馆, 把钱用在刀刃上,不撒“芝麻盐”。同时,在技术培训、品种 素,塑造企业“茶号”品牌。三是多层面延伸产业链。应 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和前瞻性思维,发展涉茶产 · 引进、名牌争创、品牌宣传等方面,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通 过政策引领,促进茶业发展。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