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论«红楼梦»宝黛爱情悲剧
班级 084 姓名 顾琳 学号 21 成绩
文学作品中,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关于悲剧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地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对悲剧的本质作了深刻的说明。本文将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论述红楼梦的悲剧性。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悲剧;爱情,社会,性格。 一、文学作品中的马克思悲剧观
1859年,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拉萨尔·斐迪南,完成了历史剧《弗兰茨·冯·济金根》。此书借古喻今,通过描写德国16世纪的骑士济金根反对皇帝和诸侯的叛乱,表达了拉萨尔对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看法。同年,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济金根》作了深入的分析,并在给好友拉萨尔的信中表达了他们的悲剧观。而恩格斯提出的“许多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所造成的”的观点,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悲剧观的核心。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悲剧冲突的根源不是观念,而是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悲剧观上与拉萨尔的根本区别。艺术中的悲剧是现实中悲剧的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念认为:第一,悲剧是历史地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悲剧的事件和人物不是什么“普遍精神”、“永恒主义”之类的观念的化身,而是一定历史的现实在人们头脑中所映射的产物。第二,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和人物都能够成为美学上和艺术上的悲剧的对象。能够成为悲剧对象的,只是符合“历史必然要求”,在历史上具有合理性或者至少还没有完全丧失合理性的人物和事件。《红楼梦》的悲剧可以从三个层面去考察:贾府的悲剧、大观园的悲剧和贾宝玉的悲剧。这三层悲剧的性质不尽相同,它们一起所形成的悲剧意蕴,表明了悲剧的普遍性质。它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历史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作为《红楼梦》的主要情节线索的宝黛爱情悲剧,有力地表现了全书的主题。
二、时代局限性造成了悲剧的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阿萨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并不否认人物性格对悲剧性结局的影响,但他们认为,一切悲剧根本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条件。一切悲剧都是现实社会矛盾冲突的一面镜子,都是由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所造成的。宝、黛的爱情悲剧是有其历史原因的。贾府统治者为维护正在走向没落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而采取了断然的措施——摧毁宝黛爱情,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林黛玉“魂归离恨天”;贾宝玉出家当和尚;薛宝钗抱屈守“生寡”。封建统治者既毁掉了一对叛逆者,又吞噬了他们自己的一个“完人”。作者“仅能在当时找得着的”理想人物毁灭了,而封建卫道者也“不配有更好的命运”。这样一个结局,贾府统治者不但捞不到任何东西,而且失去了传宗接代的后继人。大家知道,封建的婚姻是与封建的政治不可分的。“门当户对”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际上就是双方政治利益的权衡,结婚
首先是为了家族的政治利益,所以选择的标准也首先是政治标准。“木石姻缘”是时代的产儿,偏又在那个时代被扼杀了。清雍乾时期,封建王朝已趋末世 。但是旧制度本身还相信,而且也应当相信自己的合理性。已出现的民主思潮就被统治者看 作是“大干法纪”“伤时骂世”“讪谤朝廷”,如同洪水猛兽。这时期文禁酷严,朝野惴恐 ,其因盖出于此。从另一方面看,时代虽然提供了产生追求婚姻自主的社会条件,但由于这 种历史发展条件还非常有限,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对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 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已出现的市民反封建斗争只是初步的、地区性的经济斗争,还没 有形成全国规模和提出政治要求;农民运动也是分散的、局部的。从整体上看,远不能同封 建统治阶级抗衡夺权。没有社会革命,就没有家庭改革。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 制度,终是悲剧。宝黛悲剧必然性还在于“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的封建社会没有提供也不可能提供婚姻自主 的物质基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⑽。不管宝黛怎样清高,也仍然要食人 间烟火,仍然需要吃饭。试想,如果让他们离开钟鸣鼎食之家,置身于茫茫大地之上,以何 为生计呢?所以,即使宝黛能够自由结合,成为恩爱夫妻,也只能象《浮生六记》中沈复和 陈芸那样,终于挣扎不出封建的罗网,逃脱不了悲剧命运。这种悲剧一直延至大革命前夕鲁 迅笔下的子君和涓生。
三、性格对悲剧的影响
如果单纯地认为悲剧仅仅是由社会因素所造成的,不免犯了宿命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悲剧终究还是人的悲剧,是人在两方面的冲突中走向毁灭的悲剧,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最大的最典型的悲剧性格, 应该是那些复杂性格, 尤其是那些所谓的“必须做出选择却无法做出选择”的矛盾性格。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封建传统道德、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礼教、封建科举制度等等,表示怀疑或否定。他的出现,打破了贾府封建卫道者的一统天下,造成了叛逆者与卫道者的剧烈斗争。在这场叛逆与卫道者的矛盾冲突中,林黛玉始终站在贾宝玉一边。因此,共同的反封建的叛逆思想便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她是一个艺术型的有着诗人气质的女性。她风神灵秀、孤芳自赏、外部生活狭窄。而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细致和敏感。她的艺术灵感更多的不是用来感受生活中的美和诗意。而是用来感受那一时代的阴湿和冷酷。。说她没有受过封建闺范教育,是不符合事实的。不过,她母亲早死,家庭破落比较快,疲于奔命的父亲顾不得给她进行系统的封建道德伦理教育,因而使她思想上易于接受民主思潮的影响的空隙比较大。她自小生活在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扬州,受到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影响比贾宝玉更深刻。她到贾府后,父亲死去,使她完全变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孤女。她的社会地位又决定她对摆脱封建礼教和封建法权的羁绊的自由自主生活的追求,必然比贾宝玉强烈。因此,在贾宝玉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卫道者的冲突中,她不但站在贾宝玉一边,而且生怕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改”了。贾宝玉挨了贾政的毒打以后,她探问宝玉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可都改了吧?”贾宝玉没有“改”。她从来也不用什么“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什么“仕途经济”之类“混帐话”去劝贾宝玉“改”。这就是他们相亲相爱的深厚的政治基础。叛逆者的爱情,以共同的叛逆思想为“连心结”。当他们成为“知己”的时候,人们说他们“爱情发届?”了,倒不如说他们手携着手在叛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这样的爱情,是封建统治者所不能容许的。贾府的当权人物们,必定把这对叛逆者拆散。对此,站在贾府统治者一边的封建卫道者薛宝钗早已“心中有
数”。 薛宝钗是“真珠如土金如铁”的薛家的小姐。她到贾府来,原是候选入宫充当“公主郡主入学陪侍”的。她从小所接受的系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她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她必然是一个封建卫道者。按照她的人生哲学,她无论嫁给哪一个“功名富贵”的男人,都会“随分从时”的。从思想到性格,她和贾宝玉都格格不入。不管从哪方面说,她都看不起贾宝玉。可是,正当林黛玉受着“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时候,她却“好风凭借力”,直取了“宝二奶奶”这个“青云”之座。她这样做,不是出于一般的“自私”,而是服从于封建统治者的政治上的需要。黛玉小 性 儿,好恼人。而宝钗性格婉??,罕言寡语,不仅为贾母所爱,且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 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和各方面人物都保持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正如《脂评》所 说:“待人接物不亲不疏,不远不近,可厌之人未见冷淡之态,形诸声色;可喜之人亦未见 醴蜜之情,形诸声色。”遇事又向来有办法,协理探春,已显才干。所以,从齐家考虑,宝 钗当二奶奶原在情理之中。由于子孙功名成败,关系到家族的兴衰际遇,关系到家世的根本利益,因此配偶的政治条 件不能不列为首要的决定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理论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深刻地阐释了悲剧中冲突的社会。至此,我们可以无可置疑地引出结论:宝黛悲剧乃是时代悲剧、社会悲剧。其实质就在于 :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