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

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

来源:爱问旅游网


浅析老舍作品地域性特点

摘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京味” 即北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它包括北京的环境和人文两方面,即北京的风土习俗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老舍作品从“北京话写北京人和事”、“描述北京的风土人情”、“剖析北京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表现出浓郁的“京味”。本文将简要分析老舍作品的地域性特点——京味。

关键词:京味 风土人情 文化精神 语言特征

老舍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创造了一个丰满完整的市民世界和独特生动的市民形象体系,风格独特。其剧作生活气息浓郁,人物形象真实,语言精练,“京味”是老舍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 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和事

“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和语言特色。老舍作品大多为用北京话描写北京人、北京事,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他创造的丰富多彩的语言艺术世界充满活力,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1. 老舍作品素材

描写北京人、北京事。老舍取材的着眼点,是凝聚了他多年生活经验的北京大杂院、四合院和小胡同里发生的一切。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显示出北京最普通存在的“京味”。

2. 语言特征

老舍作品大量运用北京方言和口语化语言描写北京人和事,纯正、漂亮的北京话使其作品具有一种极活泼的流动性。

北京方言运用,例:《骆驼祥子》中祥子回家晚了,虎妞冲着祥子说:“呕!不出臭汗去,心里痒痒,你个贱骨头!我给你炒下的菜,你不回来吃,绕世界胡塞去舒服?你别把我招翻了,我爸爸是光棍出身,我什么事都作得出来!你明天再敢出去,我就上吊给你看看,我说得出来,就行的出来。”其中“绕世界胡塞去舒服”,“我说得出来,就行的出来”“招翻”北京方言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化,活泼化,集中体现出北京味。

儿化韵运用,《我这一辈子》奉公守法的北京老巡警感悟:“年头儿的改变不是个人所能抵抗的,胳臂扭不过大腿去,跟年头儿叫死劲简直是自己找别扭。”《黑白李》人力车夫感到了电车开行带来的生存危机的恐惧:“电车道快修完了,电车一开,我们拉车的全玩完!这可不是为我自个儿发愁,是为大家伙儿。”“年头儿”“我自个儿”、“大家伙儿”儿化韵的不断使用,使得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北京色彩。

二、 北京的风土人情

1. 乡土味

老舍作品中常常出现北京区别于其他地方的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小胡同、四合院、大杂院、古城墙,天桥的杂耍,白塔寺的庙会,厂甸的春节,乃至小酒铺闲聊,马路边唱戏,无不浸透着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

老舍作品中,常常会设计婚宴、寿宴、丧礼等北方的风俗民俗,《骆驼祥子》中有一段用北京话描写北京祭节的风俗画。“卖糖瓜的都着了急,天暖,再加上雪花,大家一劲儿往糖上撒白土子,还怕都粘在一处…街上的人都显出点惊急的样子,步行的,坐车的,都急于回家祭神,可是地上湿滑,

又不敢放开不走…”这里,用的是北京白话,描绘出在北京街头上祭灶的风俗。

2. 传统味

写出浓郁、具体的北京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

“传统味”可以称做“古味”、“文化味”。这是指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国是文明古国,守仪之邦,北京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历代王朝的故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这里留下了最深的印记,从古老的礼仪风俗,到传统的伦理道德,都积淀于北京人的心灵之中,体现出北京人独有的那种精神气质,如人际交往中重礼节、讲规矩,比较宽容、谦和,也较豁达,善于自我解嘲,有某种幽默感,比较重视文化素养等。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方面对北京人的思想束缚也较重,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封闭性,接受新事物、新风气比较缓慢,封建的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的残余较浓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旗风对北京人的心态习俗的影响不可低估,它使上述传统中的长处和短处得以强化表现愈加鲜明。这一切使北京笼罩着一股比较浓厚的古气,其中有古雅、古朴、古老,也有陈旧、迂腐种种味道。

3.市井味

写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

下层市民身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品格、气质。这种下层市民,大体属于小城市中的半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小资产阶级,例如小手工业者、小商贩、小职员以及主要以体力谋生的洋车夫、搬运工、街头艺人、匠人、佣人等,即旧社会所谓“引车卖浆之徒”。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简陋,谋生条件又较艰苦。他们一方面保持着劳动人民的一些素朴美德,如勤劳、善良、宽厚、克己;同时又受到统治

阶级思想的侵染和传统规范的影响,下层市民的许多弱质、缺陷,如自私、狭窄、虚荣、平庸等所谓“小市民”习气也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例如,《骆驼祥子》祥子具有强壮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堪称车夫里的佼佼者。即便如此,他也摆脱不了作为廉价劳动力被剥削和被压榨的命运。他拉散座时为车份而担忧,拉包月时又备受欺凌。例如,他为杨宅拉包月,不仅要马不停蹄地拉车,而且要挑水、扫地、买东西,甚至还得遭受辱骂。“先生与太太们总以为仆人就是家奴,非把穷人的命要了,不足以对得起那点工钱。”小说用特写渲染杨太太的吝啬:当她为客人代付一毛车钱时,“祥子看得清清楚楚,递过那一毛钱的时候,太太的手有点哆嗦”。在夸张的漫画笔法之下,这群财大气粗却又吝财如命市井味。

以上三股味是互相渗透,融会一气的。这三种味共同熔铸成北京人传统的心理习俗、精神气质。当然,就具体环境和人而言,他们的侧重有所不同。比如,在北京中上层的官绅之家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四合院里,传统味就更浓些。而且往往被官气、洋气、书生气等冲淡了原有的“乡土味”和“市井味”。在京郊农民身上,“传统味”、“市井味”就相对淡化,“乡土味”显得更浓。唯独在北京市内,钟鼓楼下,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市井味”最浓,而“乡土味”、“传统味”也以种种方式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所以“京味”在这部分人身上体现得最为鲜明、突出。京味的表现不但因人而异,还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从历史上看,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的京味,同民国以后就大为不同,解放前后的京味又不一样(这从老舍的《茶馆》可见一斑)。至于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思潮、新风气的涌人,久京味变化更大,不可—概而论。

三、 北京的文化精神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反映北京文化北京下的北京市民的文化精神: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老舍对北京文化表现出复杂的情感,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地欣赏、陶醉,以致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以及若有所失的怅惘,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惋叹不已。

1. 官样文化

北京是中国几朝故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自有其独特的“个性”;而自“天子”至社会三六九等,又蕴含了极其丰厚的不同侧面的文化韵味。官样文化被当成一种时尚,渗透到民间,使得整个北京城被一股浓郁的官样气氛笼罩。

即使生活再艰难,也不会忘了礼节和老规矩;稍有可能便要追求体面、排场且要精巧的生活艺术;性格谦和、温厚却又懦弱、散漫,甚至苟安于现状。这种种特征,都集中鲜明地体现在老舍作品中塑造得最为精彩和成功的老派市民身上。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即使在快要成亡国奴的当口,还想着自己的生日要怎么过:“别管天下怎么乱,咱们北平人决不能忘了礼节!”而《离婚》中的张大哥,在儿了被抓走后,他的“硬气只限于狠命的请客,骂一句人他都觉得有负于礼教”。老舍的深刻之处还在于他并非仅仅为了表现而表现,他更关注的是文化氛围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老派的规矩不光是祁老太爷和张大哥这样的老派市民在坚守,即使是一个大字都不识的车夫小崔,和时时受着新思潮冲击的青年知识分子祁瑞宣,也在不知不觉中受着它的束缚。小崔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却在因不肯让冠晓荷坐车而挨了大赤包的一个嘴巴子后不敢还手,原来是北京的礼教“好男不和女斗”在他身上起了作用。而祁瑞宣在听到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后,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人”,他十分振奋,但他并没有“高呼狂喊”,就因为“他是北平人”。无一不反应出北京城里人在官样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一种官样特征。

2. 享乐文化

在满清统治的近三百年间,汉文化中原本属于贵族文化的享乐主义被发展到极致并趋于民间化。

满族对汉文化的崇拜,使它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实际是以强烈的占有和同化意识全面“汉化”;惟其是一种崇拜导致的趋同,满清对汉文化的吸取,就带有普遍的享受意识。 “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满族男子,可将必胜的精力花费在养鸟养花、听戏唱戏等生活小刺激与小趣味中,自我陶醉,不思进取。他们依靠俸禄生活,追求“生活的艺术化”,万不得已也寅吃卯粮,而绝不去做工,学手艺,他们以自食其力为耻。满清社会的八旗屯兵制和经济的衰落,在绝大部分旗人沦为贫民之后,也便将一种享乐和苟安的贵族文化习气带到了民间。这就促成了近代北京文化,也即我们成为“老北京”的市民文化的特有形态:不乏旷达和趣味,然而苟且偷安、敷衍、妥协并且妄自尊大,具有一种皇天在此的优越感。《茶馆》——外面兵荒马乱,二茶馆里面却在解决一只鸟的纠纷,旗人后代喜欢喝茶、养鸟、斗鸡,喜欢在生活中寻找乐趣,把生活艺术化。

3. 保守文化

北京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保守性的北方大都市,封闭、落后的经济状况与三朝皇都的特殊地位,使文化中固有的保守、愚昧从一种深入骨髓的奴性得到加强。老舍笔下有那么一个群体家境尚可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而表现守旧、中庸、封闭、不思进取、迂腐。他们是典型的老派市民,身上负载了沉重的封建宗法的包袱,压迫着自己也压迫着别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极端守旧、闭塞。

因循守旧的保守市民,《离婚》里的张大哥,这是个带有几分漫画色彩的喜剧形象。他对生活,是一种“郑重其事的敷衍”,他的生活哲学是中庸、苟安,十分害怕和抗拒这种墨守陈规的生活哪怕一儿地被打破。

不思进取、迂腐的老牌市民,《二马》中的二马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庭院抽烟、喝茶,雨天隔窗观雨、养养花给邻居老太太养养狗,在英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北京下显得格格不入。二马的行为刻画出了当时北京文化对人的熏陶,导致二马不思进取,迂腐的形象。

封闭、排斥新事物的老派市民,《黑白李》人力车夫感到了电车开行带来的生存危机的恐惧:“电车道快修完了,电车一开,我们拉车的全玩完!这可不是为我自个儿发愁,是为大家伙儿。”体现老派市民对新事物的排斥和新事物出现得恐慌。

结语

老舍的京味小说有典范之格,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人们不能不承认,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