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历史人教版7年级下1-9课重点考点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下1-9课重点考点

来源:爱问旅游网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知识点:

1.隋朝三要素、隋朝统一的时间、君主、意义 2.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影响

3. 开通大运河的目的、三点四段五河(分别指的是什么)、评价(积极+消极) 4.科举制创立的过程、科举制的作用/影响 5.隋朝灭亡的时间、君主、原因

目标导学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 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2.隋朝建立三要素: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杨坚就是隋文帝。 3.隋朝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4.隋朝统一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 5.隋的发展: (1)措施:

①经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2)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②出现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

隋朝大运河学习目标: 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修建者和时间:隋炀帝,605年时间 3.在位皇帝:隋炀帝(604—618年在位) 4.三点四段五河: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700多千米。 (1)三点:洛阳、涿郡、余杭

(2)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3)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评价(作用)

(1)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2)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体现了隋炀帝的暴政。

目标导学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

2.诞生:(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3. 科举制影响

(1)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2)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3)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4)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5)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

目标导学四:隋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3.结果: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618年,隋炀帝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 到“开元盛世”

本节学习框架 一、唐朝建立

1.唐朝三要素 :李渊(唐高祖)、618年、长安 2.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措施+影响 贞观之治 二、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统治措施+影响 三、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措施+影响 开元盛世 四、列表格归纳: 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统治措施。 2.比较三位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相似之处?

3.你认为要使国家繁盛,其中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个人治国思想 政治方面 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1.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和决策顺序 2.制定法律,减轻刑罚 减轻人民劳役; 发展农业生产 1.广纳贤才,知人善任(魏征、房玄龄、杜如晦); 2.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成最重要科目 3.严格考核官吏政绩 贞观之治 广开言路 爱惜人才 任用酷吏打击 敌对官僚贵族 减轻人民负担; 鼓励发展农业 完善科举制 创立殿试制度 扩大了统治基础 整顿吏治, 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 改革税制 重用贤能 注重文教 统 治 措 施 经济方面 用人方面 形成局面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开元盛世 五、如何评价武则天?

1.地位:武则天是我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肯定/贡献:她颇具政治才能,打击贵族势力,招揽人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赋税等,使唐朝的经济文化继续向前发展。

3.否定:心狠手辣,滥杀无辜,重用酷吏,崇尚佛教,大搞阴谋诡计。

第三课 盛唐气象

学习目标:

1.唐朝经济繁荣的表现在哪些方面。 2. 唐朝时期的民族交往交融。

3. 唐朝三位诗人的诗歌特点、地位,

书法、绘画代表及其特点、代表作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3点) ①垦田面积扩大。

②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一些生产工具。( 曲辕犁大大提高耕作效率) ③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筒车灌溉农田,节省人力、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2.手工业(3点)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丝织工艺水平蜀锦冠于全国。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唐三彩。 ③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等都颇具规模。 3.商业:

①唐朝由于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

②都城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二、民族交往与交融

1.唐朝处理民族关系(民族交往交融)都有哪些方式? 答:①册封;②设立行政机构;③和亲(联姻) 民族交往交融具体表现:

(1)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反击,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2)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

(3)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和亲联姻) (4)朝廷里很多重要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

(5)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册封)

(6)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设立行政机构) (7)文成公主入藏(史实)

①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②唐蕃会盟

③文成公主与藏和亲后,唐和吐蕃还有哪些新的友好交往?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称: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 ④图片点拨:唐朝阎立本《步辇图》

2.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

系。

3.开放的社会风气

(1)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

①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多刚健豪迈的尚武。

②妇女地位提高:唐代的妇女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以自由择偶、离婚、再嫁也可以与男子一样骑马出游,参加打猎、打马球、射箭等活动。

三、多彩的文学艺术

1.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主要描写哪些方面内容?

① 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

骨。“诗仙” 盛唐时期。。

② 杜甫的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盛转

衰时期)。

③ 白居易的诗(诗史)直面社会现实, 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平易近人,通俗

易懂,妇孺都会吟诵,深受大众喜爱。(诗圣)中唐 2.诗歌特点:

①李白 “诗仙”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 ②杜甫 “诗圣”沉郁雄浑,语言锤炼。 ③白居易: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3.唐书画

唐朝时期的书画填写唐朝书法和绘画大家的基本概况简表 艺术家 代表作 作品特点 颜真卿 柳公权 阎立本 吴道子

读图结合教材,要求概括松赞干布的情况。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改革制度的措施。他还仰慕中原文化。 材料:在西藏地区,流传着一首赞美文成公主的诗歌: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从此年年丰收。——选自乌廷玉编写《隋唐史话》读材料和课本知识,请同学们说出文成公主远嫁的情况及其影响。 答:①情况: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还带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颜氏家庙碑》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玄秘塔碑》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 《历代帝王图》 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送子天王图》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②影响: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请回答: 1、唐太宗的话是什么意思? 答:自古以来,统治者都以汉族尊贵,轻视边疆的少数民族,只有我待他们一视同仁,所以各民族都视我为他们的父母” 2、他的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答:开明的民族政策 图片点拨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 作品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富有变化,为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步辇图》是唐代画家阎立本的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现存画作被认为是宋朝摹本。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第四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

1.知道遣唐使的含义,谴唐使来唐的目的、特点、影响。 2. 鉴真东渡在位皇帝(唐玄宗)、精神、影响。

3. 玄奘西游的在位皇帝、贡献。 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什么是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包括使者、僧人、留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 2.遣唐使团的特点?

次数多,数量多,学习内容广。 3.日本为什么要派遣唐使呢?意义? 目的:日本认为唐朝是一个制度完备的国家,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意义: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向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 鉴真东渡的意义: 鉴真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额贡献。鉴真为中日友好做出了哪些贡献?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学习唐朝的

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

技成就。

2.唐朝学习新罗的

朝鲜文化对唐朝也有一定影响。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

三、玄奘西行

1.玄奘西游的时间:贞观初年 唐太宗 2.玄奘游学的学府:那烂陀寺 3.玄奘的重大贡献: ①带回大量佛经回长安;

②写成《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第五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知识点:

1.安史之乱的背景(爆发原因4)、起止时间、人物、结果、影响 2.黄巢起义的背景(原因)、人物、影响 3.灭亡唐朝的时间、人物、标志 4.五代十国包含的政权5+10、影响 一、安史之乱

天宝危机:开元年间从713年到741年,742年改天宝,756太子肃宗即位,762死。 1、 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益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③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 ④安禄山担任三个边地的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唐玄宗统治前、后期作为对比表

统治前期 崇尚节俭 任用贤相姚崇宋璟 励精图治 统治后期 日益骄奢 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 不理政事(杨贵妃) 整顿吏治 朝政腐败 朝政腐败,预伏着危机: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

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安史之乱: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 2过程: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军攻占东都洛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756年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763年被平定。

玄宗幸蜀图:在马嵬坡,玄宗为保军心安定,忍痛命令高力士

在佛堂缢死杨贵妃。玄宗入蜀。 3.安史之乱的影响 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

①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 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4.繁镇割据的概念: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

藩镇的割据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1、黄巢起义的背景/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 ②人民赋役繁重,又遇到连年灾荒,生活困苦。 宦官专权:

高力士:在唐玄宗统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

李辅国: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往蜀地。李辅国劝说太子李亨(肃宗)在灵武即位,所以深得

肃宗信任。

后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国策的制定,朝臣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有宦官把持。 2、黄巢起义过程:

时 间:875年

领导人:黄巢;山东、河南一带

建立政权:进入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作用/影响:给唐朝统治者以致命打击

882年,起义军大将朱温叛变。883年,义军退出长安。884年兵败被杀。 3、唐朝灭亡:

时间:907年 人物:朱温 建立政权:后梁 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包含的政权5+10: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吴越、南唐、前蜀、后蜀、楚、闽、南汉、 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口诀:五代都带后,梁唐晋汉周。 十国:吴楚闽吴越、

前后蜀,南北汉,南唐平

2.五代十国的影响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民族融合、对外友好

思考: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局面出现的本质是什么?这两个历史现象出现原因是什么? 本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原因之一:武将专权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知识点: 1.宋朝三要素

2.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各项措施及其目的、影响

(军事:目的+措施3;政治:目的+中央3地方2;经济:措施2) 3.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措施、影响3+3 科举制度发展的 一、北宋的建立 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事件: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定都:开封

国号:宋

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强化中央集权

军事上 (收精兵) 政治上 (夺其权)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军队。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避免武将专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在中央:①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②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③还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目的:防止宰相权利过大,加强皇权) 在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实施三年一换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税收由中央掌握; ②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经济 (制钱谷)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拓展理解——三步走策略 1、收精兵

“杯酒释兵权”——解除武将的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调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将领定期换防。 2、夺其权

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增设多职(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利 在地方——任用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通判,牵制知州 3、制钱谷

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财税归中央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目的:防止武将专权、篡权

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措施:(1)文人统兵,武将受限

①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表现: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①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

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

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积极影响: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②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③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四、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加 强兵权(“兵”)

北宋的政治 (重点) 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

加强财政权(“钱”)

重文轻武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

1.辽(契丹族)建立者,都城,时间,措施及影响 2.西夏(党项族)建立者,都城,时间,措施

3.北宋与辽的战与和(哪个皇帝在位时,北宋与辽的关系) 4.澶渊之盟的内容,作用(和平局面),评价(影响) 5.西夏与宋议和的原因,影响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①国名:契丹(辽)

②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③时间:10世纪初 ④定都:上京临潢府

⑤建国后措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契丹鸡冠壶,契丹文铜镜,契丹文字及货币) ⑥影响: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①时间:11世纪前期 ②都城:兴庆(今宁夏银川)

③建立者:元昊 ④国号:西夏

⑤建国后措施: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立了西夏文字。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前期北宋与辽的关系: 时期 辽太宗时期 宋太祖晚年 宋太宗 宋真宗 战?和? 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保持友好和平 宋攻辽失败,采取防御政策 辽大举攻宋,澶州之战与澶渊之盟 2、澶渊之盟

(1)背景:宋真宗时,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在澶州打退辽军。 (2)时间:1004年

(3)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4)影响: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积极影响:

①换来了长时间的和平 ②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③加速了边境地区的发展 ④促进了民族融合 消极影响:

①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问: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阅读教材p36页,讨论宋夏之间的关系) 北宋与西夏的关系

北 宋 与 西 夏 的 关 系 战 西夏军队不断进攻北宋,并多次取得胜利。 ①原因② 时间③内容④影响 和 宋夏议和 宋夏议和

①原因: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②内容:订立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 ③影响: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四、课堂小结

辽、契丹政权 西夏与北西夏政权 宋的并立 辽与北宋的和战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考考你:你能运用刚刚我们所学的知识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吗? 政权名称 辽 北宋 西夏 建立时间 10世纪初 960年 11世纪前期 建立者 耶律阿保机 赵匡胤 元昊 民族 契丹族 汉族 党项族 都城 上京临潢府 开封(东京) 兴庆府 建立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发展 建立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府 发展 背景 辽与北宋的和战 澶渊之盟 西夏攻宋 宋夏和约 探史明理---小组合作

1. 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

①北宋与辽、西夏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 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②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 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

北宋军民的抗辽、西夏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2.如何看待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与和?

战争:社会动荡、给各族人民带来了痛苦和灾难。战争也有利于民族交融。

议和:对于宋朝来说是屈辱的,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岁币”给人

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议和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交融。

当堂训练

1.耶律阿保机和元昊的相似之处有( )

①都是少数民族首领 ②都建立了本民族的政权 ③都向汉族学习 ④都创制了本民族的

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2.“澶渊之盟”的盟约双方是( )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北宋与金

3.北宋和辽达成和议后,产生的影响包括( )

①增加了中原人民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辽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边境地区的发

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第八课 南宋和金的对峙

知识点:

1.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建立者、国号、发展壮大的措施。 2.金灭辽、金灭北宋的背景、过程、时间。 3.南宋三要素。

4.岳飞抗金的过程、结果。 5.宋金议和的内容、影响。 一、女真族的崛起

1.概况:居住在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过游牧渔猎的生活 2.建立政权:

(1)11世纪末,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2)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3.巩固政权措施: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二、金灭辽及北宋 1.金灭辽 (1)背景:

①辽统治者腐败无能,人民不断起义 ②北宋与金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朝。

(目的:北宋想借助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

(2)过程(了解):北宋出兵伐辽,被辽军大败,金军相继攻占辽的都城和许多地区。 (3)1125 年,辽被金灭亡。

2.金灭北宋

金在与北宋联兵抗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面对金军的强大攻势,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3.北宋灭亡的原因: 政治上:

①北宋统治危机重重,政治腐朽,社会动荡不安

②北宋统治者对形势认识不清,缺乏决断能力,用人不当,一味求和。 军事上:

①政治腐败影响军队士气,破坏军民的抗金斗争,与金作战时常不战而败 ②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

经济上:连年征战、岁币,造成内部空虚

外部:①金统治者励精图治;②女真族骁勇善战;③灭辽后实力大增。 三、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北宋灭亡后,(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临安——在今浙江杭州。) 2.岳飞抗金 (1)过程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 (2)岳飞抗金—结果

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下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思考问题:

岳飞为什么数百年来一直深受人民的爱戴?

①岳飞精忠报国,屡建战功;

②岳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是当时抗金的中坚力量;

③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符合广大人民的意愿,是正义的斗争。

④岳飞抗金虽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但是促成了宋金对峙的政治格局,使南方保持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3.宋金议和

(1)时间: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

(2)内容: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3)影响:(标志着)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

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

4.如何评价宋金议和?

消极:①宋金议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条件换来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积极:①双方和议以后,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使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继续发展。有利于方

经济的恢复和南方经济的发展;

②有利于民族交融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这也有力地说明中国各民族战则两伤,合则两利的道理。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九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知识点:

1.宋代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原因。

2.宋代南方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分别表现。 3.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开始、完成时间。

一、农业的发展

1.原因: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表现:

(1)粮食作物:水稻

①由越南传入占城稻; ②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

③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④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 (2)经济作物:

茶叶: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棉花:种植由广东、福建扩展到江淮、川蜀一带。

(北宋 广东 福建 南宋 江淮和川蜀一带 )

“苏湖熟,天下足” 重要粮仓 二、手工业的兴盛

分类: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 表现:1 .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是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织业兴起, 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宋代五大官窑:钧瓷【河南 禹州 】

汝瓷【河南 宝丰 】

官瓷【河南 开封 】 哥瓷【浙江 龙泉 】 定瓷【河北 曲阳 】

3.造船业:

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②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还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都市商业

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城市可以沿街开铺,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东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货郎图》反映了宋代的乡镇商业的繁荣。 1. 宋代都城与唐代都城有哪些不同?唐宋时期不同:

①城市布局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 ②商业活动时间延长,有夜市和早市。 ③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即草市 2.商业表现:

(1)都市贸易繁荣的表现:

①两宋时期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 ②店铺不断增加,到处都有。

③经商的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④乡镇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草市。

⑤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2)海外贸易繁荣的表现:

①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②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③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纸币出现:

原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金属货币携带不方便。

意义: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币并行的货币。 本节总框架概括:

类别 农业的 发展 手工业 的发展 商业的 繁荣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货币

发展成就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纺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中心;景德镇成为瓷都。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开封和杭州是最大的商业都市。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设立市舶司,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唐朝中期开始,到南宋时期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