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2017年秋季高二化学开学考试试卷解析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乙醇溶液和淀粉溶液 B.16O转化为18O属于化学变化
C.实验室中,钠通常保存在盛有煤油的细口瓶中
D.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所配制的NaOH溶液浓度将偏高 答案:A
解析:A.乙醇溶液中乙醇分子的直径小于1nm,在淀粉溶液中淀粉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具有胶体的性质,因此可用丁达尔现象可以区分乙醇溶液和淀粉溶液,正确;B.16O、18O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
16
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变,因此O转化为18O属于核反应,不是化学反应,错误;C.钠是块状固体,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及水发生反应,所以实验室中,钠通常保存在盛有煤油的广口瓶中,错误;D.定容时仰视容量瓶刻度线,由于溶液的体积偏大,根据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定义式
nc可知,所配制的NaOH溶液浓度将偏低,错误。
V考点:考查微粒的转化、物质的保存及鉴别方法正误判断的知识。 2.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的是 ①(NH4)2CO3 ②Al(OH)3 ③NaHCO3 ④Al2O3 ⑤Na2CO3 A.①②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全部 答案:A
解析:①碳酸铵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铵和二氧化碳和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氨气和碳酸钠和水;②氢氧化铝能与盐酸反应,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③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也和氢氧化钠反应;④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能与盐酸反应也能和氢氧化钠反应;⑤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但不与氢氧化钠反应。故选A。 考点:氢氧化铝和氧化铝的两性,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 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8g氮气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A B. 18g 18O2中所含的氧原子数为NA C.标准状况下,22.4L水中含有NA个水分子 D.标准状况下,22.4L氯化氢所含的原子数为NA 答案:B
解析:A.28g氮气,1molN2, 含原子数为2NA ;
C.要动用22.4L/mol,两个前提:①气体,②标况;水标况为液态;
D.标准状况下,22.4L氯化氢所含的原子数2NA 4.下列反应一定不会产生气体的是
A.盐与碱的反应 B.氧化物与水的反应 C.酸溶液与碱溶液的中和反应 D.金属与碱溶液的反应 答案:C
解析:A.铵盐与碱共热发生复分解反应,会产生氨气,错误;B.过氧化钠与水发生反应会产生氢氧化钠和氧气,错误;C. 酸溶液与碱溶液的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不会产生气体,正确;D.Al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产生偏铝酸钠和氢气,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气体的判断的知识。
5.除去CO2中的少量SO2,应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
A.亚硫酸钠溶液 B.碳酸氢钠饱和溶液 C.氢氧化钠溶液 D.碳酸钠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CO2在碳酸氢钠饱和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小,且SO2在溶液中又可与NaHCO3反应生成CO2
6.下列物质种类中,前者包含后者的是
A.混合物 溶液 B.电解质 化合物 C.浊液 胶体 D.单质 化合物 答案:A
解析:A、溶液是混合物的一种,符合题意,故正确;B、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但化合物不一定是电解质,还有可能是非电解质,后者包含前者,故错误;C、浊液和胶体没有公共部分,故错误;D、单质和化合物没有公共部分,故错误。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类等知识。
7.PASS是新一代高效净水剂,它由X、Y、Z、W、R五种短周期元素组成,五种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是所有原子中半径最小的,Y、R同主族,Z、W、R同周期,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Z是常见的金属,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主族序数。W单质是人类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按X、Y、Z、R、W的顺序依次增大 B.WY2能与碱反应,但不能与任何酸反应
C.Z与Y形成的化合物可作为耐高温材料 D.熔沸点:X2R > X2Y
答案:C
解析:X、Y、Z、W、R五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是所有原子中半径最小的,则X是氢元素。W单质是人类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常用材料,则W是硅元素。Z是常见的金属,其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主族序数,Z、W、R同周期,所以Z是铝元素。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则Y是第二周期的氧元素。Y、R同主族,则R是硫元素。A、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按X、Y、Z、W、R的顺序依次增大,A错误;B、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B错误;C、氧化铝的熔点高可作为耐高温材料,C正确;D、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水的熔沸点高于H2S的熔沸点,D错误,答案选C。
考点:考查元素推断及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8.改变以下反应的条件,能提高反应物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压强 ④正催化剂( )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答案:A
解析:增大反应物浓度和增大压强,活化分子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升高温度和使用催化剂,活化分子数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大。 考点: 活化分子
点评:升高温度使一部分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活化分子数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使用正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活化能,活化分子数增加,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9.已知硫、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种物质的质量比为2:4:5,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4:5 B.1:1:1 C.5:4:2 D.1:2:3 答案:B
解析:可以假设它们的质量分别是2x、4x、5x,根据公式n=m/M计算,n(S)=2x/32= x/16
n(SO2)=4x/64= x/16,n(SO3)=5x/80= x/16,得出物质的量相等,选B。 考点:物质的量的计算。
10.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含稀硫酸的溶液:Na+、K+、S2O32-、Br- B.酸性溶液:Fe3+、NH4+、SCN-、NO3- C无色透明的溶液:Na+、K+、CrO42-、SO42- D.强碱性溶液:Ba2+、Na+、NO3- 、Cl
-
答案:D
解析:离子间如果发生化学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反之是可以的。在酸性溶液中,S2O32-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单质S、SO2和水,A不正确。选项B中Fe3+和SCN-不能大量共存。CrO42-在溶液中不是无色的,C不正确,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11.下列粒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一组是( )
A.H+、Fe2+、SO42-、C12 B.K+、Ag+、NH3·H2O、NO3- C.Mg2+、Na+、SO42-、Cl- . D.Na+、A13+、Cl-、HCO3- 答案:C
2+2+3+-解析:A、溶液中Fe和C12 发生反应:Cl2 + 2Fe====2Fe + 2Cl,不能大量
共存,错误;B、溶液中Ag+和NH3·H2O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银沉淀或银氨络离子,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题给条件下,组内离子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正确;D、溶液中A13+和HCO3-水解相互促进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大量共存,错误。
考点:考查微粒间大量共存问题。
12.G、Q、X、Y、Z均为含氯的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转化关系 A.G→Q+NaCl B.Q+H2O→X+H2↑ C.Y+NaOH→G+Q+HO D.Z+NaOH→Q+X+H2O 判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
A .X Y Z G Q B.Y X Z G Q C .G Y Q Z X D. X Z Q Y G 答案:C
解析:G→Q+NaCl,则Cl元素的化合价:Q>G;Q+H2O→X+H2↑,则Cl元素的化合价:X>Q;Y+NaOH→G+Q+HO,则Cl元素的化合价:Q>Y>G;Z+NaOH→Q+X+H2O,则Cl元素的化合价:X>Z>Q,使用综上所述可知,氯的化合价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X>Z>Q>Y>G,则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G Y Q Z X,故选项C正确。
考点:考查元素化合价的高低判断的知识。
13.金属汞在加热条件下可以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汞,反应如下:2Hg +O2 = 2HgO ,下列哪个选项可以说明0.2mol Hg 与0.2mol O2 充分反应后物质的种类及其量的情况?( )
A.0.02mol HgO + 0.2mol Hg B.0.2mol HgO + 0.1mol O2 C.0.2mol HgO D.0.1mol HgO + 0.1mol Hg 答案:B 解析:
正确答案:B
2Hg +O2 = 2HgO 2 1 2 0.2 0.1 0.2
氧气过量0.1mol,B选项正确。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 mol NO的质量是30 g B.标准状况下,1 mol H2O的体积是22.4 L C.17 g NH3含有的氢原子总数为6.02×1023
D.100 mL 0.1 mol/L Na2CO3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 0.01 mol 答案:A 解析:
A.1molNO的质量是1mol×30g/mol=30 g,A正确;B.标准状况下水是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物质的量,B错误;C.17 g NH3的物质的量是17g÷17g/mol=1mol,其中含有的氢原子总数为3×6.02×1023,C错误;D.100mL0.1mol/L Na2CO3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0.1L×0.1mol/L×2=0.02mol,D错误,答案选A。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
【名师点晴】在进行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时,关键是熟练应用几个关系式
NnNA、n=m/M、nV、ncBV,特别还要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Vm件,即只能适用于气体,且只有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才是22.4L/mol。另外还需要准确弄清分子、原子、原子核内质子中子及核外电子的构成关系。 15.实验室用NaCl固体配400 mL 1.0 mol/L NaCl溶液,下列判断不对的是( )
A.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23.4 g B.应选用500 mL的容量瓶来配制此溶液
C.在转移操作中不慎将溶液洒到容量瓶外面,应该重新配置溶液 D.加蒸馏水至离刻度线1-2 cm时改用胶头滴管定容
答案:A
解析:实验室没有400ML的容量瓶,所以不能称23.4g,所以A错误。 考点:试验。 二.非选择题
16.A、B、C、D、E五种物质(或离子)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1)若A为非金属单质,C、D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0.05 mol·L—1 E溶液中只有3种离子,且在25℃时,溶液中的c(H+)/c(OH—)=1012。 ①写出E→C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A→C的反应中,每转移1 mol e— 就会放热 143.5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2)若A为金属单质,B、C均属于盐类,D是一种白色沉淀。
①若B水溶液呈酸性,C水溶液呈碱性,则B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若B溶液呈黄色,与硫氰化钾溶液混合后显红色,E是一种不溶性碱。B→C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用氢碘酸与可E反应实现E→C的转化,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若A~E均为含有Y元素的化合物,A是淡黄色固体,等物质的量浓度B、C两溶液,其中C溶液的pH较小。电解D的水溶液是最重要的工业生产之一,D→E→C是工业侯氏制碱中的主要过程。则等浓度、等体积混合的C、E两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Cu+2H2SO4(浓) 或C+2H2SO4(浓)
CuSO4+SO2↑+2H2O加热符号
CO2↑+2SO2↑+2H2O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②S(s)+O2(g)= SO2(g) ΔH=-574.0 kJ·mol-1 (2)①Al3++3H2O
Al(OH)3+3H+
②2Fe3++Fe = 3Fe2+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4Fe(OH)2+O2+2H2O=4Fe(OH)3
2Fe(OH)3+2I-+6H+=2Fe2++I2+6H2O
(3)c(Na+)>c(HCO3—)>c(CO32—)>c(OH—)>c(H+)
解析:(1)25℃时,溶液中的c(H+)/ c(OH—)=1012,溶液的c(H+)=0.1mol/L,由0.05 mol·L—1 E溶液中只有3种离子,说明E为二元强酸,C、D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差16,即化学式相差一个O原子,A为非金属单质,A可以是S;C为SO2,D为SO3,E为H2SO4。①Cu+2H2SO4(浓)
CuSO4+SO2↑+2H2O或C+2H2SO4(浓)
CO2↑+2SO2↑+2H2O;②在S(s)+O2(g)= SO2(g)中转移的电子数为4,因此ΔH=(—143.5 kJ·mol-1)×4=-574.0 kJ·mol-1,S(s)+O2(g)= SO2(g) ΔH=-574.0 kJ·mol-1
(2)①B水溶液呈酸性,C水溶液呈碱性,说明B为强酸弱碱盐,C为强碱弱酸盐,切含有同一种因素A,因此A为Al,B溶液呈酸性的原因是Al3++3H2OAl(OH)3+3H+;②B溶液呈黄色,与硫氰化钾溶液混合后显红色,说明B中含有Fe3+,A为Fe,结合E是一种不溶性碱可知C中含Fe2+,D为Fe(OH)2,E为Fe(OH)3,B→C的离子方程式为2Fe3++Fe = 3Fe2+,D→E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E→C的离子方程式为2Fe(OH)3+2I-+6H+=2Fe2++I2+6H2O (3)由电解D的水溶液是最重要的工业生产之一,D→E→C是工业侯氏制碱中的主要过程,可知D为NaCl,进一步推导得:A为Na2O2,E为NaHCO3,C为Na2CO3,Na2CO3的水解生成NaHCO3,且水解程度比NaHCO3的水解程度大(可忽略NaHCO3的水解),水解后溶液呈碱性,因此等浓度、等体积混合的C、E两溶液中所有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Na+)>c(HCO3—)>c(CO32—)>c(OH—)>c(H+)
考点:本题属于无机推断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浓度的大小比较等知识。
17.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省略)
A D B +A E C
(1)若A为金属单质,B、C为常温下气态非金属单质,D为黑色晶体,A和E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A为金属单质,B、C为非金属单质,C为黑色固体,A和E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A为非金属单质,B为金属单质,C为D的水溶液,图示中所有反应均为化合反应,A和E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D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和C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E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Fe+4H2O(g)(2)2Mg+CO2
2+
高温Fe3O4+4H2
2MgO+C (2分)
3+
-
3+
2+
(3)Cl2+2Fe===2Fe+2Cl (2分) Fe+2Fe===3Fe 解析:(1)已知A、B、C均为常见的单质,A为金属单质,B、C为常温下气态非金属单质,D为黑色晶体,很容易想到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故E的化学式为H2O,A和E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气)
Fe3O4
+4H2 ;(2)若A为金属单质,B、C为非金属单质,C为黑色固体,很容易想到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故金属A为镁,E的化学式为CO2,A和E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
2MgO+C;(3)若A为非金属单质,B为
金属单质,C为D的水溶液,图示中所有反应均为化合反应,则可得A为氯气;
B为变价金属,故B为铁,则C为盐酸,D为氯化铁,E为氯化亚铁;故A和E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D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Fe3++2Cl-,B和C在水溶液中反应生成E的离子方程式为Fe+2Fe3+===3Fe2+。 考点:铁及其化合物知识、框图推断。
18.乙烯是来自石油的重要有机化工原料。结合以下路线回答问题:
已知:2CH3CHO+O2
2CH3COOH
(1)D为高分子化合物,可以用来制造多种包装材料,其结构简式是 。 (2)E是有香味的物质,实验室制取E的装置如图所示。
①反应IV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 ②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_____________。
③反应开始前,试管乙中盛放的溶液的作用是 ,可用 的方法把制得的E分离出来。
(3)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是 。 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 CH2CH2n
CH3COOC2H5+H2O; 酯化(取代)反应
(2)①CH3COOH+C2H5OH
②乙试管中导管插入液面下;
③ 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性 分液 (3) CH2=CH2+H2O
CH2CH3OH 2CH3CH2OH+O2
2CH3CHO+2H2O
解析:(1)乙烯发生加聚反应产生聚乙烯D,聚乙烯的结构简式是CH2CH2n; (2)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A(乙醇),乙醇催化氧化得到B(乙醛);乙醛催化氧化得到C(乙酸);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产生E,E是有香味的乙酸乙酯,据此回答:
①反应IV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C2H5OH酯化反应,也是取代反应;
②该装置图中有一个明显的错误是乙试管中导管插入液面下;
③反应开始前,试管乙中盛放的溶液的作用是溶解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的溶解性,乙酸乙酯不溶于水溶液,可用分液的方法把制得的E分离出来。 (3)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是CH2=CH2+H2O 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 2CH3CH2OH+O2
CH2CH3OH; 2CH3CHO+2H2O。
CH3COOC2H5+H2O;该反应类型是
考点:考查乙烯的性质,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操作,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 19.有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 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 已知A和B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且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两倍, C是该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C的单质在加热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 可以得到与D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E与D相邻。 试根据以上叙述回答: (1)元素名称: A C __________ E (2)写出
AB2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
式 ;写出 C2B2与AB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画出D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电子式表示化合物 C2D 的形成过程 ; (4)D、E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大于 (填化学式)。 答案:(1)碳、钠、氯 (2)CO2+2OH-=H2O+CO32-;2CO2+2Na2O2=2Na2CO3+O2↑
(3);
(4)HCl;H2S
解析:A、B、C、D、E五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两倍,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不超过2个,则A原子次外层为K层,则A是C元素;A和B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则B为第二周期元素;C是该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且C原子序数大于B,所以C为第三周期元素,为Na元素;C的单质在加热下与B的单质充分反应,可以得到与D单质颜色相同的淡黄色固态化合物,则B单质是氧气,B为O元素,D是S元素,E与D相邻,且原子序数大于D,所以E是Cl元素。 (1)通过以上分析知,A、C、E分别是碳、钠、氯元素。 故答案为:碳;钠;氯;
(2)A是C元素、B是O元素,CO2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离子方
程式为CO2+2OH-=CO32-+H2O,Na2O2与CO2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反应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
故答案为:CO2+2OH-=CO32-+H2O;2Na2O2+2CO2=2Na2CO3+O2↑;
(3)D是S元素,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有6个电子,其原子结构
示意图为,用电子式表示
。
Na2S的形成过程为:
故答案为:;;
(4)D是S元素、E是Cl元素,非金属性Cl>S,则氢化物的稳定性HCl>H2S。 故答案为:HCl;H2S。
20.某课外活动小组根据Mg与CO2的反应原理,探究Mg与NO2的反应及固体产物。该小组通过实验确认Mg能在NO2中燃烧,并对固体产物提出三种假设: I.同体产物为MgO。
II.假设为______________。 III.假设为:______________。 请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信息:2NO2 + 2NaOH = NaNO3 + NaNO2 + H2O
(1)如图连接好仪器,装药品前如何检验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
(2)装置B中盛装的干燥剂可以是(填序号)_______。 ①浓硫酸 ②无水CaCl2 ③碱石灰 ④五氧化二磷
(3)开始打开活塞k,让A中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待C中充满红综色气体后,关闭活塞k,再点燃C处酒精灯,同时D中碱液盛的很满,这样做的目的都是______________。
(4)E中收集到的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是14,该气体是_______。
(5)实验得到固体残留物的质量是实验前Mg粉质量的1.5倍,则假设_______成立。C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6)本实验中存在明显缺陷,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 答案:Ⅱ.固体产物为Mg3N2 III.固体产物为MgO和Mg3N2
(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和活塞K,将导气管末端插入水中,对锥形瓶(或C处反应管)微热,若导气管口有气泡,停止加热,导气管中进入一段水柱,表示气密性良好。
(2)②④
(3)排净装置中空气,防止空气干挠实验。 (4)N2
(5)假设III 4Mg+2NO2
加热
4MgO+N2 3Mg+N2加热 Mg3N2
(6)活塞K处的导气管插入NaOH溶液中,进行尾气吸收。
解析: Mg与NO2反应,根据原子守恒,则产物可能是MgO、Mg3N2或MgO和Mg3N2 (1)检验装置气密性通常用加热法,即将各个活塞关闭,将导管末端伸入水中,微热气体发生装置,看是否产生气泡,停止加热后,看导管中是否有一段水柱。 (2)NO2可与浓硫酸、NaOH反应,因此不能用浓硫酸、碱石灰干燥。
(3)为防止Mg与空气中的N2、O2反应对实验产生干扰,需排尽装置中空气。 (4)收集的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是14,则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14=28,气体为N2。
24165≈1.7倍,若产物只有(5)若产物只有MgO,则固体质量是反应前的
24324314225Mg3N2,则固体的质量是反应前的≈1.4倍,实验得到的固体质
24318量是反应前的1.5倍,则得到的是MgO和Mg3N2的混合物,故假设III成立。 仿照Mg与CO2的反应,可知Mg与NO2反应生成MgO和N2,产生N2继续和Mg反应得到Mg3N2。
(6)比较明显的缺陷是,排尽装置空气时,产生的NO2在活塞k处直接排入空气中,会污染环境,因此需将活塞k处的导管通入NaOH溶液中。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原理分析,气密性检查,试剂选择,实验装置的作用,实验数据处理,实验装置改进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