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卷第3期 2009年6月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01.11 No.3 Jun.2(轴9 【东北亚文化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韩人形象的流变 孙 荔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沈阳110034) 摘要:韩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韩人形象大都 是英勇的反日爱国斗士;当代文学作品中,韩人形象则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重在描摹现实生活,挖掘人性美。 关键词:现代文学;当代文学;韩人;文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3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09)03-_0132--03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以来,双方各领域的 了共同的反抗意识,中国作家们一方面由衷地被这 友好合作与交流El益深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和 些在残酷斗争中表现出顽强斗志的英雄们的形象所 韩民族的关系决不是这短短的十数年可以概括,而 感动,另一方面更是希图在对异国斗士的歌咏中唤 要追溯到隋唐以前,近两千年的唇齿相依、同仇敌 起国人的斗志、鼓舞国人的士气。 忾,到如今“韩流”在中国的涌动和“汉风”在 (一)1919年韩国“三一运动”——1931年 韩国的劲吹,中韩交流以及两国人民对相互了解的 “九一八“事变前 渴望更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 1910年,日本侵略者吞并朝鲜半岛,韩国自 史,很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韩 此沦为日本殖民地,亡国灭种的危急时刻,韩人奋 人,在作品中或粗线条勾勒或细致摹画了韩人的形 起同侵略者展开斗争。他们的激情和无畏,激起邻 象,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卷增添了色彩独特的 邦中国青年文人的创作欲望,尝试以文字肯定韩人 一抹。因所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者的民族视角、创 的民族血性,声援韩人为争取国家主权而进行的正 作意图、审美取向等等诸多因素的差异,韩人形象 义斗争,同时,也在提醒自己的同胞:警惕敌人, 也呈现出相应的变化轨迹,由早期的单一塑造反日 树立反帝意识。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和作品有: 爱国斗士转向多元化地反映广阔的现实生活,抒写 文化同根同源基础上的趋同与差异,赞美人类共通 郭沫若《牧羊哀话》(1919年)、蒋光慈《鸭绿江 上》(1926年)、台静农《我的邻居》(1928年) 的本真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等,都堪称奠定该作家文学史上地位的优秀作品。 一、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韩人形象:时代风云中 《牧羊哀话》中的闵崇华,贵为子爵,不满政府卖 的斗士 国,佞臣得势,弃官隐居,坚守抗日信念,写下反 20世纪前半期,两国相继陷入被侵略、被欺 诗,险些招来杀身之祸。闵府仆人之子尹子英无意 压、被侮辱的境遇,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中得知了敌人的阴谋,挺身而出献出年轻的生命。 会,韩国完全沦为殖民地国家。两国人民都在争取 他的死,形似为了和闵崇华女儿的爱情,抑或为了 民族的自由和国家主权的独立,“面对类似的历史 对闵子爵报恩,实际并非如此,在决心赴死前,他 课题,两个民族基本上通过共同合作的方式以期达 给母亲写下遗书“儿想生为亡国之民,倒不如早 到目的,但这一共同合作是在韩国人大量向中国移 死为快”,这番愤懑的控诉,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 居或者流亡的基础上进行的”_1 J。共同的苦难催生 思想的进发。《我的邻居》以浑浑噩噩的“我”的 收稿日期:2009—03—15 作者简介:孙荔(1973一),女,四川巴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一1 32— 第3期 孙荔: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韩人形象的流变 先后取得了独立和解放。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 视角,刻画了神秘的邻居的形象,于一系列的细节 描写之后,对照开篇一则“朝鲜人谋炸日皇宫” 的新闻,谜底揭晓,这位行踪诡异的邻居原来是位 抗日英雄,在反动势力的重压下,他冷静、沉着的 意志力,刚毅、果敢的品格,有组织、有计划的行 动,较之闵崇华、尹子英更为成熟和主动。这一人 物形象与“我”的对比,既“表达了对浴血抗争 以及其后的反共风潮、长期冷战、中韩两国互不往 来等诸多原因,使韩国人形象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不 复出现。 1992年中韩建交,恢复了历史上渊源已久的 良好关系。两国各领域交流频繁,形成了互惠互利 的双赢局面。中国韩流掀起,作为韩流标志性招牌 之韩人的深深敬意,更有唤醒同胞以韩人为楷模, 警惕日本侵略野心之意” 2 J。这一时期,中国作家 对邻国抗战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多得之于报端,更 鲜有机会接触那些战斗在第一线的韩人义士,因而 选取旁观者的角度,以想象去揣摩他们斗争生活的 一个横断面,激情有余,但人物欠丰满。 (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作家塑造韩人形象的目 的主要是出于对被侮辱者的同情、对奋起反抗者的 钦佩、对自身危机的忧虑、对广大民众的警示,而 “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中国人对国家危亡 有了切肤之痛,中国文坛上以韩人为主要表现对象 的作品数量大大增加,表现的范围也拓宽了。主要 有萧军《八月的乡村》(1933年)、舒群《没有祖 国的孩子》(1936年)、巴金《发的故事》(1936 年)等,其中多数作家是著名的“东北作家群” 的成员如萧军、舒群、端木蕻良,他们身处沦陷中 的东北热土,零距离地感受到人民的疾苦和抗争, 有机会与被迫去国的韩移民接触,最早以文学形式 向敌人宣战。他们塑造了大批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 形象,其中也包括韩抗日斗士:《发的故事》中在 严酷的斗争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下猝然白了头发 的爱国者金,但仍然无怨无悔,相形之下衬出 “我”的懦弱和不作为;安娜(《八月的乡村》中 的主人公)意识到必须把朝鲜民族的命运同国际 社会革命思潮结合,要与帝国主义者“作血的斗 争”,才有胜利的可能。此外还塑造了普通韩国流 浪者的形象,如果里(《没有祖国的孩子》)、韩国 苦力(李辉英《万宝山》)不仅表达了“对不幸的 韩国人的怜悯” ,还由衷地讴歌了他们由普通受 苦人转变为坚强的战斗者的成长历程。 二、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韩人形象:丰富多元的 风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韩国和中国 的流行文化,影视作品、以这些影视作品衍生的文 字书籍(电视小说)以及网络小说等在中国青年 人中颇为流行。长期以来的隔阂,使得相互间充满 了陌生感甚至是误解。因各种原因在华经商、工 作、生活的韩国人越来越多,中国人了解当代韩国 人民的渴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过。最早满足 人们这种心理的是韩剧,韩剧在中国的流行就说明 了这一点。从中国人的视角,塑造韩国人形象、审 视韩国人形象的作品也应运而生了。 和平时期,人民迎来蓬勃美好、欣欣向上的新 生活。在民族命运和个人生命不再受到威胁的今 天,人们对精神财富的需求大大增加了,对人性本 真的善与美的探求上升为创作的主流。当代文学史 上,韩国人的形象不再像现代文学史那样,单一地 集中在抗日爱国主题上,而是表现了广阔的当代现 实生活,题材多样化,人物多元化,对人类共同的 美好情感和追求进行了热情的赞颂,对人性的尊重 与剖析并存,深度广度并重。“纯文学”领域,作 为“7O后”出色代表的朝鲜族女作家金仁顺,其 代表作《爱情走过夏日的街》、《春香》以富有灵 性的女性视角和民族思维,“切人现代情感小说及 历史民族小说的创作中”L4 J,塑造了新一代韩国青 年的形象。而最为人们熟知的当代文学韩国人形 象,则更多地活跃在与“纯文学”相对的“通俗 文学”领域,即影视剧及电视电影小说中,他们 大多在中国生活,跟中国人相处,在异国土地上上 演了一出出耐人寻味的悲喜剧。笔者将这些韩人形 象归为以下几类: (一)青春与爱情的热情追求者 “青春”和“爱情”是当代文学创作两大主 题。肯定青年人追求青春价值、美好爱情的作品数 量颇丰。这一人物形象系列是最有“韩国味儿” 的,他们拥有出众的才貌和显贵的身世,衣着光 鲜,打扮时尚,《北京,我的爱》(2005年)中的 罗民国,家庭富有, “财”貌双全,生性风流不 羁,父亲担心他会因此虚度一生,因而采取极端的 方式将他“绑架”,弃之于北京,在孤苦无援的异 一1 33—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国他乡,在艰辛的求生、创业中,他悟得了人生的 真谛,生存的意义,并收获了美丽的中国女孩的爱 情。海岩编剧《五星大饭店》(2007年)中的金 志爱原本是个颐指气使的富家女,因家庭突生变 故,一夜间她从一个备受呵护、衣食无忧的千金小 姐,被动地卷进残酷的家产争夺战中。这一条相对 独立的情节线索带有些许紧张悬疑的色彩。尽管是 作为快餐文化形式的一种,编剧仍然力图将“真 实”这一沉重的哲学命题负载在相对轻松的通俗 剧体裁上。作品的主题为“真实”,所有人物都信 奉着自己的人生信条,而她就是真实爱情、真实感 情的忠实追寻者。她的单纯、纯洁、善良同她的任 性一样令观者印象深刻。她带着浓重“韩味儿” 的汉语,更成为其特殊韩国人身份的标志。 (二)儒家道德思想的践行者 第11卷 中韩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两国 深层的文化底蕴都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基础上 的,有很多共通的或相似的元素,审美观念、道德 评判、生活准则等等都具有趋同性。儒家道德思想 的践行者,一定意义上是创作者依照观者的心理期 望,遵照传统道德规范塑造出来的完美的人物。 《摩登家庭》(2002年)通过北京城一户人家三个 儿女的跨国情缘的摹写,以小见大,以普通人的日 常生活、情感纠葛,展现在国际交流日渐频繁的大 背景下,中华民族包容博大的胸襟、与时俱进的精 神面貌,赞美不分种族、不分国籍的人隋美、人性 美。韩国儿媳朴艳姬是“刘慧芳”式的贤妻良母, 韩国儿媳妇的温柔贤惠征服了百般挑剔的中国婆 参考文献: 母,赢得了全家人的认可。她身上凝聚了源于儒家 思想的劳动妇女的美德:“温良恭俭让”,这一核 心思想深刻影响了数千年来中韩以及周边儒教文化 圈人民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原则和人生态度。 (三)执著的寻亲者 前两类人物形象,在韩国电视剧中都很容易找 到类似的相对照的人物,青春爱情、家庭伦理题材 是韩剧热衷表现的题材。温情而又深刻地挖掘中韩 两国民族间的精神关联、血肉亲情的,几乎没有见 到过。金仁顺的中篇小说《爱情走过夏日的街》 就触及了这一带有哲学意味的命题。安平原是个事 业有成的韩国青年,因对自己的身世心存困惑,带 着对已逝母亲的复杂感情,他来到中国北方小城延 吉,寻亲过程中,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默默帮助 母亲留下的一对弟妹,在妈妈留下的酱汤馆里,在 与弟妹朝夕相处中,他理解了母亲,心中的怨恨终 于释然,埋在心底的血缘亲情在浓香的酱汤味呼唤 下升华为一种大爱。他对母亲的眷念,象征着对亲 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韩人形象,既是文学现 象,又是历史、文化现象,是在中韩血脉相通的文 化渊源土壤上成长起来,在改革开放的当代注入新 的营养,当代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海纳百 川的气概,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很多新的契机,为国 际民族大团结提供了可能,当代文学史上的韩人形 象体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这是与当今国际化的社 会大背景相适应的。 [1]朴宰雨.现代中国小说中的韩人形象[J].当代韩国,2004(春季号):64. [2]吴敏.台静农、周作人笔下的韩人形象[J].当代韩国,2008(夏季号):98. [3]金昌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人形象[J].社会科学战线,2004(1):111. [4]李克.情感深处的灵魂拷问——金仁顺小说研究[J].科教文汇,2007(10):192. (责任编辑:鞠衍清) Change of Korean Images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SUN Li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henyang l 1 0034,China) Abstract:In modem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Korean image embodies different style and features in different period.In modern literature,most of the images are heroes and patriots wh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in。 vaders;in contemporary literature,the images become diversiifed,by whom the real life is described and the beau‘ 【y of humanity is explored. Key words:modern literature;contemporary literature;Korean;literary character 一一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