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

《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11年05月学术探讨

浅析《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

文/周雯雯

摘 要:《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

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其中蕴涵的平等观理念在两极分化颇为严峻的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反杜林论;平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5-0292-01一、关于《反杜林论》

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阶级斗争日益加剧。这时,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积极支持俾斯麦用暴力无产阶级运动的同时,宣扬各种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和折衷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在这种严酷的斗争形势下,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接近社会主义,却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调和阶级矛盾。他们构造种种体系,冒充最新的科学来同马克思主义对抗。当时柏林大学的讲师杜林(1833—1921),就是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露骨地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地发展,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全面、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7年1月—1878年7月以论文形式陆续发表在《前进报》上。1878年7月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二、《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思想

在论及《反杜林论》中平等问题时,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所犯的先验主义错误,即用研究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问题,因此,杜林用这种方法建立起来的平等观,是具有抽象性、空洞性的理论缺陷。恩格斯指出,研究社会问题不能用先验主义的方法,而必须尊重社会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规律。

对于平等观的问题,杜林采用先验论的方法。杜林认为社会总是由最简单的要素——“人”组合而成,这里的社会则至少由两个人组成,“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这就形成了杜林所谓的“道德上的正义的基本形式”;杜林认为“我们只要有两个人的十分简单的和基本的关系就够了”,也就是说,按照杜林的观点,只要有两个人这样抽象的简单而基本的关系,不需要别的什么,所谓的平等就可以实现了,显然,这只是杜林个人的一相情愿罢了。

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两个意志的完全平等,显然这是两个抽象的人的意志完全平等,这两个抽象的人是“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最后只剩下“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的两个人;显然这样的两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是与现实完全脱节的主观臆想,可见杜林所提出的这“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思想是没有现实根据的,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二律背反的矛盾之中。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抽象的平等观,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科学的阐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和无产阶级平等观的实际内容。因此,平等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

292 2011.05

所谓平等观,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人们脑海中的一种观念层面上的反映,是人们对自身利益的一种现实的追求,是异于平均、公正、公平的范畴,科学的平等观是以消灭阶级为实质内容的,并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平等为最终目标。

恩格斯认为,平等的范畴是具有历史性的范畴,是社会历史的产物,该观念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并以社会历史条件的发展与成熟为前提;他认为,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具有科学性,它在科学地借鉴人类历史上的平等观念的基础上,特别是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观念,为无产阶级自身的平等观念的科学成长批判地吸取了精华。

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念主要内容有:

第一,以消灭阶级为无产阶级平等观念的实际内容。无产阶级要求消灭阶级以进入无阶级的社会、迈向自由的王国;任何不属于这个范围的平等观念都必然只是流于形式的平等观念,甚至是走向了科学的对立面。在阶级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作为人类历史上的最后一个阶级——无产阶级,将带领人们消灭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同时,无产阶级自身也将随着阶级的灭亡而灭亡,无产阶级不再作为一个阶级而存在,而是从阶级的束缚中出来,整个人类也将迈向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第二,无产阶级平等观念的现实需要平等从政治层面扩展到经济、社会等多层面。无产阶级的平等观突破了历史上各阶级平等观的局限性,无产阶级平等观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的要求,突破了以往剥削阶级平等观的虚假性,为人类历史上的平等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实质性的内容,即实现经济平等、废除剥削,实现政治平等、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社会平等、共建和谐。

第三,无产阶级平等观是人类社会、迈向自由王国的关键点。伴随着国家的消亡,人将阶级的束缚中出来,权力从国家组织中转移到人民自身手中,政治上的平等必然要求社会的自治。实行社会自治是未来社会中实现人类的最好形式。

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关键阶段,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注重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这种主体性作用应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和谐社会的建设就是要充分实现人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上的平等性。所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在为实现科学的平等观创造条件,从这一角度上说,平等观的进程就是社会主义的进程,同时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实现也将标志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又一伟大进步。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