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终端在培智信息课堂的应用实践与探究
作者:霍莉萍
来源:《新课程·小学》2015年第04期
摘 要: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近几年,移动智能终端得到了普及,在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智能终端缓解了培智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问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移动智能终端;培智学生;信息技术 一、存在问题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指出信息技术学科必须“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当前,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1.智障学生个体差异大,信息技术能力悬殊
由于智障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适应性行为障碍程度差异较大,所以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起点各不相同。有些学生甚至伴有多重障碍,手部可操作性也不尽相同,这使得学生之间的差异更甚。
2.培智课堂超班额,智障学生自主探究难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及时跟进。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培智班级的学生远超过8人的班额。在教学中,教师无法同时兼顾不同障碍的学生。所以在常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探究难以真正有效开展。
3.课堂注重操作训练,忽视智障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在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应该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鼓励智障程度较轻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创作电脑作品时有一定的艺术欣赏力。然而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节课经过教师精讲、学生练习,留给学生创作的时间已经不多,对作品的展示、评价时间就更少。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信息技术教学使用移动智能终端的可行性
移动智能终端拥有接入互联网的能力,通常搭载各种操作系统,可根据用户需求定制各种功能。现在,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应用非常普及,语音识别、手写输入、指纹识别等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并不陌生。移动智能终端在信息技术教学课堂使用比其他课堂具有更多优势。
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在网络教室进行,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可以为学生呈现各种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教师在使用和维护这些终端时更具优势。信息技术教师相对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移动智能终端接触更多,使用智能终端更得心应手。
语音识别、手写输入、指纹识别等人工智能的应用能为智障程度较深的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使操作有困难的智障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无障碍沟通得以实现。 三、移动智能终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以微课为分层教学资源,基于ipad实现学生异步学习
随着计算机移动互联技术、多点触控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运用,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化移动终端不断涌现。培智信息技术课堂学生的差异性不可避免,教师有责任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成长。教师将知识点按操作难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档。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挑战不同难度的内容。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以QQ为交流工具,移动智能终端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腾讯QQ具有操作方便、简单易懂、免维护和零费用等特点。它整合了多种网络交流方式,提供了强有力的交互工具。在培智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建立一个QQ群,学生运用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联网。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随时在学习群中发布,教师在为信息技术基础差的学生补差过程中,群里的问题就已经被学有余力的学生解决了。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者、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3.整合应用程序,为学生给出即时的评价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要区别于其他学科的评价,提倡把评价贴近培智学生的生活,即评价应注重平时的操作与实践,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最后得出的结论,或最后拿出来的成绩,更重要的是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困难的。如“印象笔记”就可以将课堂上的一个画面、一段视频保留下来,通过“多屏互动”上传到电视屏幕,供学生一起学习、评价,这样能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移动智能终端应用的反思
通过上述移动智能终端的应用,我们看到这些终端及其软件的确可以缓解目前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上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智能终端使用过程中还必须注意: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应用移动智能终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应打破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8.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朱网兰.微课教学模式:信息技术教学新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08). [4]樊澜,刘珺,张传雷,等.3G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研究和分析[J].电信科学,2009(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