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中医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翁 丽 丽
(厦门市中医院,厦门361003)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药疗法;综述
黄褐斑是指由于妊娠、内分泌紊乱、药物、日晒或其
它相关疾病如肝病、甲状腺疾病、妇科肿瘤等继发出现面部片状褐色、黄褐色斑片,影响美容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疾病。十余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从发病机理、辩证论治、外治法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尤其是以健脾、疏肝、补肾、养血活血等为主的中药疗法对治疗黄褐斑的机理研究是近年来医疗美容界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现综述如下。治则治法研究
当前,中医治疗黄褐斑临床上有不同的辨证分型,以补肾、疏肝、养血活血为主要原则。11疏肝养血法 卢月娟[1]
花、丹皮、丹参、赤芍、僵蚕、桑叶、夏枯草、甘草、六月雪、大黄、茵陈、丝瓜络。结果治愈46例;显效86例;好转4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为90%王琳瑛[5]以水蛭化斑汤治疗黄褐斑20例,药物组成为:水蛭5g,益母草20g,桃仁、炮穿山甲各10g,当归、首乌、丹参各15g,凌霄花、白芷各6g。用法:生水蛭焙干后研细粉(切忌油炙,炙后效减),装入胶囊,每日服
5g,分早中晚三次服用,其余药水煎服,每日1剂;药渣
加水200ml,煮沸后用海绵块吸取药汁敷面斑处,每次
30min,每日数次。结果痊愈14例,好转5例,无效1例。
31补肾活血法 李静等
[6]
自拟祛斑汤治疗黄褐斑120
自拟方治疗黄褐斑38例,
例,药物组成:人参6g,茯苓12g,当归15g,白芍15g,川芎12g,白芷9g,藁本12g,红花12g,柴胡12g,茵陈
15g,淫羊藿15g,蔓荆子15g,山茱萸15g,乌梅15g。每
药物组成:柴胡、当归、赤芍、川芎、茯苓、木蝴蝶、生地黄、白芷、黄芩、槐米、丹参、枸杞子。水煎服,每日
1剂水煎200ml,早晚分服;治疗组38例,痊愈12例,占3116%;显效18例,占4714%;有效5例,占1312%;无
日1剂,水煎服。结果痊愈82例,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167%。与六味地黄丸合逍遥丸口服对照,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曹素清[2]以除斑汤治疗黄褐斑58例,除斑汤组成:当归、白芍、白术各15g,茯苓、黄芪、玉竹、青蒿各30g,郁金、红花、丹皮、栀子、女贞子各10g,柴胡、薄荷、白附子、甘草各6g。每日1剂。加减:脾虚便溏者去丹皮、栀子,加山药、薏苡仁各30g;血瘀甚者加桃仁10g;肾气亏损或肾阴不足者去柴胡、薄荷,加熟地黄、山茱萸各
10g;病程较长者,配合外擦3%氢醌霜于色斑处,每晚1
效3例,占719%,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24例,维生素C012日3次口服,维生素E011日3次口服,3%氢醌霜,早晚外涂;痊愈2例,占813%;显效3例,占
1215%;有效8例,占3313%;无效11例,占4518%,总
有效率为12%。
另外还有诸多以活血化瘀为主的治疗方法,如血府逐瘀汤加减,益肾化瘀饮、活血消斑汤等治疗黄褐斑的方药应用于临床。
外治法研究
11中药面膜疗法 张惠
[7]
以归白药膜(杭州天成药业
次。结果治愈20例,显效21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7017%。
杨坤宁等
[3]
有限公司)治疗黄褐斑68例。先做面部按摩,后将归白药膜膏体均匀涂抹,30min取下,2次/周,4周为1疗程。结果: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3例,显效30例,有效25例无效10咧,总有效率8513%。高慧琴[8]自制养颜祛斑面膜(药物组成为当归15g,白芷20g,白及20g,白茯芩
15g,白附子20g,细辛10g等)治疗黄褐斑82例。洁肤,
自拟祛斑汤方治疗黄褐斑60例,药物组成
为:党参15g,荆芥10g,当归12g,杭芍12g,熟地黄15g,柴胡15g,枇杷叶12g,茯苓15g,甘草10g,气虚明显者加黄芪15g,白术15g,淮山药15g;血虚明显者加阿胶15g;热象明显者加黄芩15g,栀子15g,丹皮12g,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治疗2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60例中临床治愈15例,好转43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617%。
21养血活血法 余俊卿
[4]
蒸气喷面,面部皮肤穴位按摩后,用软毛刷蘸取药渣涂于面部(注意避开眉、眼、唇,以免粘住)约15min成膜,成膜后保留30min揭去,每周2次。经连续3个疗程(每疗程10次)治疗后。治愈19例,显效36例,有效17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718%。于刚[9]等自制中药面膜结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面膜制作:选用白芷、白茯苓、
以祛斑玉容片治疗黄褐斑
200例,药物组成:茯苓、菊花、枸杞、沙参、当归、红
・ 742・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效地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
2005年第20卷第12期
白蔹、白及、白僵蚕、丹参、川芎、黄芪、当归、丹皮、甘草、沙参、桃仁、红花、白附子、丝瓜络。上述药物研末过筛,加入基质制成中药面膜。常规清洁面部,适量祛斑按摩膏涂于面部,在离子喷雾器的热蒸汽和负离子作用下,按摩15min。取自制中药面膜20g,加适量蜂蜜,加水调成糊状,涂于面部2mm厚。30min后去除,清水洗净。每周1次,10次1疗程。治疗322例,治愈235例,显效
45例,有效12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92%。王松
[10]
41薏苡仁 含有大量的脂肪、蛋白质,总氨基酸量超
过大米,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51女贞子 女贞子其有效成分提取物OLA(齐墩果
酸)能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对自由基的防御能力[3],女贞子抑制MDA(丙二醛)的形成高于维生素C,且提高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比维生素C强。体外实验观
察27种常用抗衰老中药中,女贞子抑制丙二醛生成的作用最强。
61川芎 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有活血行
等以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238例,药物基本组成:山药、茯苓、防风、白芷、白附子、白僵蚕、当归、三七、滑石等。治疗方法:先用营养按摩膏按摩30min,同时加蒸汽喷雾,使面部皮肤循环加速,按摩完后即时用温水加蜂蜜或蛋清调中药面膜成糊状,均匀涂于面部,待膜干后去除面膜,净面后上爽肤水和润肤膏。结果治愈13例,显效78例,有效104例,无效6例,中止治疗37例,有效率81193%。
21五白散 面膜倒膜法治疗黄褐斑。患者洗面奶洁
气、祛风止痛的功效。川芎对微循环系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其水浸液对某些致病性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力。川芎还有抗维生素E缺乏的作用。此外,川芎还能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从而对黑斑、雀斑、老年斑能起到治疗作用。
71人参 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经。具有大
补元气、安神增智等功效,对于因气虚而面色不华、须发不生者有较好疗效。人参有使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力,增进毛囊的营养供给,加强头发的抗脱强度和延伸率等作用。因此有着较好的美容、生发效果。
81珍珠 味甘、咸、性寒,归心、肝经,有润泽肌
面、负离子喷雾15min,用磨砂膏洗毛孔污垢及死皮,涂按摩膏按摩面部,擦去按摩膏。用脱脂棉球将眉、眼及口做保护性遮盖1取适量五白散面膜粉(白菊花、白芷、白蔹、白附子等研细粉),用30℃水搅拌调成糊状,迅速敷盖整个面部,厚度018cm,30min揭掉,2天1次。
31祛斑霜 当归、白芷、丹参、紫草各30g,经醇提
肤、化腐生肌、解毒敛阴的功效。它含有多种氨基酸,对皮肤有很好的营养、滋润作用。用珍珠制成的乳剂涂抹皮肤,被吸收后,可降低细胞内脂褐质的含量,长期使用能令黄褐斑及色素沉着大为减轻。
91何首乌 味苦、涩,性微温,归肝、肾经。具有补
浓缩,制成水包油型霜膏,早晚各用1次,薄薄涂于褐斑外。
41五白消斑膏 白及、白附子、白芷各6g,白蔹、白
木香各415g,密陀僧3g,上药共研细末,每次用少许药末放入鸡蛋清调成稀膏,晚睡前先用温水浴面,然后将药膏涂于有斑处,晨起洗净。
51其它疗法 调Q开关YAG激光合并中药补肾活血
益精血、强筋健骨、黑发轻身之功效,可用于肝肾不足所致之须发早白。何首乌能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可明显扩张血管,加速血流,延缓细胞的衰老进程,故对影响美容的早衰现象具有抑制、延缓的效果。
机理研究进展
11体内氧化抗氧化平衡失调 体内氧自由基的过量生
治疗黄褐斑(真皮型)。治疗方法:采用调Q开关YAG激光机,输出波长10nm,脉宽10ns,光斑直径2mn,频率
5Hz,能量密度5/cη。治疗时垂直对准皮损逐点照射,经
成,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化降低,均可造成膜脂质过氧化,使膜结构和功能受损引起多种疾病。为了了解黄褐斑与氧自由基的关系,林新瑜[11]对48例女性黄褐斑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红细胞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2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血液流变学进行了检测。发现病例组全血CAT活性低于对照组
(P<0101),血清LPO水平,红细胞SOD活性,全血GSH2
[11]
Px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105)。林新瑜等
激光照射后皮损由蓝褐色复为灰白色为有效反应。术后2个月再重复治疗,治疗3~5次。口服中药菟丝祛斑汤加减。1个月为1疗程,服药3个月,有效率达86%,该疗法笔者已在临床开展治疗,疗效满意。
中药祛斑的研究
11槐米 从中提取芸香甙、槲皮素等有效成分(称为
槐米精),加入化妆品中,使用一个月后镜检皮肤色彩,动物皮肤角质层变薄,细胞内和细胞间黑素颗粒减少,表明槐米精具有既能防晒黑,又能肪晒红的双重作用。此外,不少中药有吸收紫外线的防晒作用,如沙棘、丹参、白芷等。
21山茱萸 所含的鞣酸能抑制脂质过氧化,有较强的
还测定了患者全血过氧化氢(CAT)活性,发现患者CAT活性显著低于正常由于CAT降低,酪氨酸酶活性强,黑色素形成增多。刘宝军等[12]测定了患者血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结果报告其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及花生四烯酸含量均低于正常人。提示黄褐斑患者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抗氧化酶的保护功能减弱,导致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
抗氧化作用。
31当归 含有的壬二酸、阿魏酸有抗脂质过氧化作
用,保护膜脂质不受氧化,拮抗自由基对组织的损害,有
2005年第20卷第12期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 743・
以上研究表明:机体氧化反应加速,抗氧化活性降低,氧化与抗氧化平衡失调可能是产生黄褐斑不可忽视的因素。
21内分泌失调 林新瑜
[13]
中草药美容制剂资源丰富,来源方便,毒副作用小,临床在辨证论治,审证求因治疗,同时采用外治特色疗法,将会提高疗效,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于
2003年修订了《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其内容包
等对48例女性患者的性激
素水平做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血清雌二醇(E2)、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素(LH)水平显著增高,雄
激素(T)水平低下;孕激素(P)、泌乳素(PRL)水平未见异常。认为女性发病与内分泌功能紊乱,下丘脑2垂体2卵巢轴失衡有显著关系。万苗坚[14]对男性的激素检测表明:男性患者血清FSH、PRL、E3、P、LH水平在黄褐斑产生中不起作用。另有资料认为上述激素水平的变化对一般女性并无很大影响。某些女性在妊娠、口服避孕药后出现黄褐斑,是其面部黑色素细胞对激素水平的微小变化较为敏感所致。因此,很难用性激素水平这一单一因素来解释黄褐斑的发病机理。
31皮损区微生态的失衡 熊德鑫等应用定位、定量和定性方法,对51例黄褐斑病人皮损区菌群进行微生态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黄褐斑皮损区暂驻菌如产色素的微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数量增加,分离率高,与健康人相
[15]
含诊断标准、临床分型、疗效评定标准,、希望能进一步制定中医美容学科相应的诊疗规范,促进学科规范化科学化,使中医美容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
考
文
献
1 卢月娟.祛斑汤治疗黄褐斑120例疗效观察.河北中
医,2004,26(5):348
2 曹素清.除斑汤治疗黄褐斑58例.陕西中医,2003,
24(5):428
3 杨坤宁,杨关琼,张梅.自拟祛斑汤方治疗黄褐斑60
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1):26
4 余俊卿.祛斑玉溶片治疗黄褐斑200例.湖北中医杂
比差异显著,而皮损区常驻痤疮丙酸杆菌分离率明显减少。
因此提出了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与皮损局部微生态失调有关的新观点。认为皮肤正常菌群(数量、分离率等)的改变,常驻菌的分离率降低,暂住菌分离率数量明显增加,使皮肤的定植抗力减少,影响皮肤和粘膜的免疫和代谢功能,细菌产生色素的吸收和沉积可能参与了黄褐斑的形成。万苗坚[16]还用不同温度(35℃、20℃)培养产色素的微球菌,观察其活菌数和产色素情况,结果发现35℃活菌数量显著增高,产生的色素也明显深于20℃培养。这也许是春夏季色素沉着斑复发或明显加深,而在冬季则减轻或消失的原因之一。
41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中医学认为气血不和,脉络瘀阻是黄褐斑产生的病因之一,而临床用活血化瘀治疗也确实有效。林新瑜[11]对黄褐斑患者检测了全血黏度比(低、高)、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等含量,并设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故认为血液流变学改变与黄褐斑的关系密切。这一结论为活血化瘀治疗该病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医治疗黄褐斑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黄褐斑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的疾病,黄褐斑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目前尚无明确的、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尤其是基础研究严重滞后。黄褐斑的治疗也缺乏严格的科研设计及远期疗效观察。因此,有待进一步完善黄褐斑的基础、临床、治疗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在不远的将来对本病的治疗有所突破。
目前护肤品、化妆品的滥用,尤其是祛斑化妆品造成皮肤继发性损害,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外治法是中医美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多年来,随着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医学美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前途,并引起国内外医学家的重视及研究。
志,2003,25(11):42
5 王琳瑛.水蛭化斑汤治疗黄褐班20例.中医研究,
2000,(3):43
6 李静,刘耘.自拟方治疗黄褐斑62例.实用中医内科
杂志,2003,(2):116
7 张惠.归白药膜治疗68例黄褐斑疗效观察.皮肤病与
性病,2000,22(4):25~26
8 高慧琴.养颜祛斑面膜的制备及疗效观察.中国实验方
剂学杂志,2002,8(3):59~
9 于刚,陈立.自制中药面膜结合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的
体会.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3,69(6):83~83
10 王松,秦瑶.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238例.皮肤病与性
病,2001,23(4):21~22
11 林新瑜,周光平.女性黄褐斑患者的血清酶学及血液流
变学初步分析.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
(6):359~361
12 刘宝军,张海涛.黄褐斑患者血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变
化及其意义.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6):
338~338
13 林新瑜,周光平.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检
测.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5).285~287
14 万苗坚,蔡瑞康.男性黄褐斑皮损处微生态及血清性激
素水平的研究.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5(2):57~59
15 熊德鑫,祝小枫.黄褐斑生态治疗和菌群改变的研究.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2):70~71
16 万苗坚,张其亮.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微生态改变的探
讨.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2):84~87
(收稿日期2005年2月19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