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中学生物学Middle School Biology
Vol.35 No. 12
2019
文件编号:1003 -7586(2019)12 - 0062- 02
±合养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回归教育本真
周燕1李其柱=
(1.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6)(2.连云港市教研室江苏连云港 222006)
摘
要
阐述了从贴近学情与科学预设、明确目标与合理导向、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落实原型与
模型教学、突出实验与探究学习、凸显思维与促进生成、合理评价与真实反思等方面培养高中生物 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近来,教育领域对“核心素养”的探寻与思考,回 归了教育本真。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认识自我、完善 自我、超越自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那么,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生物学学科 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空间,促进学生自主质疑、自主探究,促进学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教师应该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培养转向核心素养目标的培养;应 该不断改革教学方式,由关注应试教学、学科概念教 学转向关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学、学科能力教学。 教师要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在评价方式上的变化,不断 挖掘探索出多元评价方式。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 心素养为目的,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打磨好 课堂的教学活动,凸显出课堂的教学价值。
1贴近学情与科学预设策略
奥苏伯尔曾说: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可以用影响学 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一句话 来概括。熟悉与分析学情有利于找准教学的起点,是 有效教学的基础,主要表现为学情分析要有针对性, 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如果教学起点针对性 强,学生的生长点就容易生成,学生就容易引起共鸣。
俗话说,“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实践 中科学预设起到基石的作用。科学预设的内容包括 教学内容、活动、资源、程序、教学方式与手段、可能生 成的问题及处理预案等。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细胞呼 吸方式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了解细胞 呼吸的产物和能量,但不清楚在不同氧气条件下酵母
菌产生(:02的多少和是否产生酒精。因此,教师用实 物的直观演示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医用 玻璃瓶中放入了酵母菌和葡萄糖溶液密闭,过一段时 间后用注射器直接插入,注射器的刻度上升。
3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策略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 称《新课标》)中将高中的生物学课程分为:必修课程2 个模块聚焦4个大概念;选择性必修课程3个模块聚 焦6个大概念。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阅读、经历、理 解认识、探究体验这些大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 生尝试运用体验。《新课标》的内容框架是大概念、重 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三级体系。大概念处于学科核 心位置,具有引领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生物学 大概念预测和解释群体或基础的生命现象。《新课 标》中概念体系组织内容框架的改变,试图引导师生 将生物学内容有结构、有联系地组织,避免了知识被 割裂和碎片化,形成整体性。《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对 重要概念的理解,给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概念的形 成过程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达到探究课程内 容少而精的目的。对概念学习的要求是根据学生年 龄特点的命题式描述,这种描述可以使师生在学习 中更容易掌握学习的深度和范围,从而使得教学目 标也更加具体明确。
2明确目标与合理导向策略
核心素养的提出有利于基础教育更好地适应技
术进步和社会发展,更好地重视学生的生存质量和生 活品质,更好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身心健康,更 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必备品格。
教师应该努力创设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62 —
例如,在开展“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 中的问题或是模拟科学家的探究情境,促进学生深 验”时,依据《新课标》并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 人思考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求,制定如下目标:
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步骤和过程,深度学习科学家
① 通过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的探究,说出 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领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
细胞呼吸的类型、概念以及在不同条件下细胞呼吸的
科学态度,如DNA的复制、关于酶本质的探索、中心 产物。
法则的发展、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都是进行探
② 能够尝试创新设计出实验方案,自由选择实验 究学习的良好素材。这样可以彰显以学生为主体的
材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设计并进行实验。教学观念,在活动过程中体现科学本质,提升学生的
③
能够通过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实验,培 科学品质。
养学生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善于分析和 6凸显思维与促进生成策略
推理的严谨思维。
科学思维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去落实,
4落实原型与模型教学策略
它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上的思维,强调一切
生物学科的观察、实验、探究等要尽可能研究生
要以事实和证据为基础。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 物原型。因为研究原型,更有利于直接把握生物的本 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剖析典型案例,培养其科 质特征与规律。建构模型不能仅停留在对模型本身 学思维能力,同时促使他们经历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结构与特征的探索上,而应通过模型类比原型,进一 —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 步认识原型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原型与模型是在教 结论。例如,“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中的模型建构、 学中的互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的本质规 “孟德尔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假说一演绎 律,领悟科学本质。原型体现对客观事实的尊重,模
法、“研究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中的类比推理法都是 型体现对学生科学思维创设的尊重;原型注重生物学 科学思维的形象体现。唯有科学思维这个“源头活 事实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模型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和动 水”,才能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发现 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动态生成,体验 真理,达到成功的彼岸。
生命的质量和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又要重视 叶澜教授在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中曾说过其应 文化知识学习的真实和逻辑,关注知识的建构获得。 该是丰实的课,也就是动态生成的课。它不完全按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原型与模 照设定的教学环节,而是在恰当的时机,给学生自由 型教学的和谐之美。
展演发挥的空间;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 例如,在“细胞增殖”一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 生成。在智慧探究的瞬间,常有电光火石的光芒在 通过电子显微镜寻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证据, 闪耀在师生的眼中。促进生成是教学生命力之所 对有丝分裂的过程作出假设,通过毛根扭扭棒、展板 在,是教学复杂性、场景性、多样性、个性化的体现, 等“模型建构”检验假设,模拟有丝分裂染色行为变化 是教师教学能力、水平、艺术的体现。生物学学科核 的动态模型,并进行各时期的排序,来构建细胞周期 心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精彩的动态生成。精 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分析染色体和DNA数目 彩的动态生成主要表现在:学生在真实生活、富有启 的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归纳与概括、模型与建模、创 发性的学习情境中产生问题,由此激发学生自觉、主 造性思维等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理解感悟生命的发 动地陶醉在其中学习。学生在课堂中对产生的问 展和延续,初步形成生命多样性与统一性、结构与功 题,进行自学思考,针对问题交流展示,不同的学生 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对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争辩,教师组织学生 5突出实验与探究学习策略
对于展示的板书、课件、板图、实物投影等进行修正、 生物学实验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
补充或者引发进一步的探究,在互教互学中深度学 的科学探究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教师应该 习、拓展学习。
转化视角,积极将验证性实验转为探究性实验,多组 参考文献:
织实践创新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走向科学探 [1] 吴举宏.核心素养理念下学科教学的系统设计[J].中学生
究,从科学探究走向社会实践,组织参观访问、社会考 物教学,2018,(11):4-6.
察、实验调查、模拟科学研究、制作生物模型等综合的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多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深人观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周燕.聚焦能力培养走向教学创新——基于“细胞呼吸” 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学以致用地解决实际生产 的教学创新案例分析[J].中学生物学,2018.34(9): 25-27.中遇到的问题。
[4] 林崇德.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面向未来应该培养怎样的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引入来自真实生活
人?[J].中国教育学刊,2016, (6): 1-2.
—6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