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爱问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动态助词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动态助词

来源:爱问旅游网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AnshanNormalUniversity

2006202,8(1):47-49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动态助词

陈 杰

(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辽宁鞍山114005)

摘 要: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动态助词,并从中总结规律,可以加深我们对这类词的理解,并能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本文试从汉语动态助词的特点、动态助词的偏误分析和动态助词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动态助词进行全面的考察。关键词:动态助词;偏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篇号:100822441(2006)0120047203

OnStudyofAuxiliaryWordstoVerbsinChinese

TeachingforNon2ChineseSpeakers

CHENJie

(SchoolofInternationalExchange,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5,China)

Abstract:IntermsofChineseteachingfornon2Chinesespeakers,wewouldliketostrengthenourunderstandingofauxiliarywordstoverbswhileanalyzingthem.Thisarticlegenerallyintroducesthefeatures,errorsandteachingmethodsofauxiliarywordstoverbs.Keywords:Auxiliarywordstoverbs;Errors;Teachingmethods

  汉语的动态助词是汉语中最富特色的一个词

类。印欧语言(如英语)表达时态要通过动词词形的变化和一些其它的语法手段,而汉语则通过动态助词来表示时态。正因为它的特殊性,也就成为了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一些学者对这一类词也比较关注,对它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研究得不够深入,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动态助词并从中总结规律的并不多。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类词的研究,能提高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一、汉语的动态助词的特点

汉语中的谓语动词前后一般都带有表示动作进程和状态的动态助词以及其它一些语法形式。汉语动词的这种特殊性是其他语言中少有的。汉语动词虽然没有复杂的形态变化,但是可以通过

收稿日期:2005-09-21

它后面的动态助词表示时态。动态助词的主要语法特征主要有三点:

1.动态助词“着”、“了”、“过”等大多数都读轻声。

2.动态助词具有粘附性,常粘附在词、短语或句子上。

3.动态助词通常只具有语法意义而没有词汇意义,它的意义已经虚化,本身不表示意义。

典型的动态助词有三个:“着”、“了”、“过”。“了”是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一般认为动态助词“了”有两个作用:一个用在动词后,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如:

“十一”期间我读了《青春之歌》。我吃了早饭去上班。这两句中的“了”表示动作的完成。“了”有时可以用“过”来替换。如:

作者简介:陈杰(1971-),女,辽宁大连人,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讲师。

48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8卷

  “十一”期间我读过《青春之歌》。

我吃过早饭去上班。这里所指的“完成”不是指整个活动的结束,而是指动作在某个时间内告一段落。另一个用在句末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有成句的作用。如:

花红了。我吃了。

这里第二句话中的“了”就起到了成句的作用。单独的“花红”“我吃”不能够成句。只有在某些语境下作为回答时才能单独用。而“花红了。”、“我吃了。”意义是完整的。另外,在某些存现句中“了”可以表示动词实现后的持续。如:

桌子上放了一束花。这个句子里面的“了”和“着”所表的语义是相等的,但两者表示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桌子上放了一束花”是“放”这个动作完成以后出现的静止的结果状态,强调动作完成。“放着一束花”是说“放”这一动作行为实现后所产生的一种结果状态的持续,强调持续。

“着”是表示持续的动态助词,它附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如:

小李在屋子里看着书。

一只鸟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飞着。这些例句中的动作“看”和“飞”的动作都是正在进行。“躺”的动作状态正在持续。

“过”是表示完成的动态助词,前面谈到动态助词“了”也可以表示动作的完成,但“了”和“过”有不同点。如:

他去年来过北京。他去年来了北京。其中的“来过北京”表示他去年的时候来的,但现在他不在北京。而“来了北京”表示他去年的某个时候来的,但现在在不在北京,我们不知道。

“着”、“了”、“过”的用法非常复杂,它们之间的区别也非常细微,是学习汉语的难点。对它的具体分析将在本文的下一部分展开。动态助词除了这三个典型的词之外,还有其他的动态助词。“来着”、“着呢”和某些特定结构中的“的”等还有其它一些都是动态助词。

二、动态助词的偏误

正因为动态助词是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所以他们在使用动态助词造句时产生的偏误也较多。

(一)“了”的偏误

在外国留学生学习中,“了”的偏误数量最

多,类型也比较复杂。

1.表示经常或反复多次进行的动作的动词后不用“了”。但是,如果第一个动作完成后,第二个动作才能出现,尽管句中有表示多次性的词语,第一个动词后仍然可以带动态助词“了”。

他总是吃了饭才去刷牙。

2.表示持续的动作的动词后不用“了”。这几天他始终复习了功课。

自从你走后,我一直非常想了你。3.“心理活动”动词后不用“了”。

他早就盼望了早点发工资。他现在才感觉了学习的好处。4.能愿动词后不用“了”。

他想了买那本书,可是没有那么多钱。他愿意了借给我汉语书。

5.连动句中,前一个动词表示后一个动词的

行为方式,前一个动词后不用“了”。

我开了车来上课。老师站了上课。

他递给了我的书说:“这本书送给你。”限于篇幅,以上只谈了5种“了”的偏误,实际上“了”的偏误远远不止5种,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归纳。

(二)“着”的偏误“着”的偏误对比“了”来说要少一些。

1.动态助词“着”不能放在动宾结构的宾语

后面,应放在动词与宾语之间。我正吃饭着的时候,他来了。他坐在那里听音乐着。

2.不强调动作本身,而是说明一种状态,动词后应用“着”。

前面楼里住一个年轻人。门口拴一头牛。

3.谓语动词后有补语时,谓语动词后不能用“着”。我等着他两个小时了,他还没来。

我正在给他打着三次电话了,他一直不接。4.谓语动词前有能愿动词,谓语动词后不用“着”。

他能跟中国人说着汉语。他愿意帮着你把东西抬到楼上。

5.句中有两个谓语动词时,第一个动词完成后第二个动词才能进行,第二个动词的受事是通

第1期陈 杰: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的动态助词49

过第一个动词完成的,第一个动词不能带宾语。

但是第一个动词是第二个动词进行的方式或目的时,第一个动词可以带宾语。

他正去着医院看病。(不能说)他端着盘子吃。(能说)(三)“过”的偏误

1.表示认知意义的动词,动词后不用“过”。

用辨别的方法,在句子中加深对动态助词的理解。

对学生的错句,也可以看它表达的意义与实际想要表达的意义有哪些不同,教师还可以设计与学生的错句相仿的例句进行针对性地讲解,从而有针对性地避免学生犯错。

(二)详解细练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讲解方法。就是将每一类动态助词,甚至每一个动态助词都下分小类,不断细化。例如有些学者将“了”的用法细分为11项,有的项内还有更细的分类,还将“了”的表意归纳为四点:表示改变、表示完成、表示时间、表示强调。这就是不断细化,进行深入理解的方法。教师在讲解中应穿插例句和习题,这些例句和习题应该对应着讲解的语法知识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详解”和“细练”要紧密结合,只讲不练只能给学生造成雾里看花的学习效果,理解得不够深入,而且在具体应用时往往会出现问题。

(三)句型归纳在这里我们借鉴“结构———功能”法的主张,对于初学汉语的学生来说,记住一些常用的句型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哪些句型中应该用“着”,哪些句型中应该用“了”或“过”,有时候是固定的。例如“都……了”这个句型中,后面就只能用“了”。可以说“都迟到了”,却不能说“都迟到着”。有些句子的语序要求固定的,如果更改了则句子的意义就会不通或者语法上就会出现错误。这些都可以用记忆句型的办法来学习。

(四)分层学习

这也是一种循序渐进学习动态助词的好方法。动态助词的独特性使它成为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如果一下子将所有的动态助词用法灌输给学生有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因此可以从易到难,把各个动态助词的用法分成多个层面,将难点进行分散。在初级阶段,应有意识地回避动态助词中较难的用法,不能回避时可以进行变通,用其它表示实现或完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进行替换。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其理解能力也随之增强时再学习难点。参考文献:

[1]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

我早知道过这件事。我当然了解过他的心情。

2.句中有表示经常性的词语,动词后不用“过”。我小时候,家乡常常有人去过镇里。

去年,我旅行过很多次。3.“过”应放在动宾结构的动词后,不能放在宾语后,这一点和“着”一样。在我困难时,他帮忙过我。毕业后,我再也没见面过他。

4.第二个动词是第一个动词进行的目的,第一个动词是“来”、“去”、“到”时,这个动词后不用“过”。

他来过中国学汉语。他去过旅行。

以上是对留学生关于动态助词偏误的分析,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将有助于我们的动态助词的教学。三、动态助词的教学方法

根据前面对动态助词的分析与产生偏误的归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分别从语义分析、详解细练、句型归纳、联系语境等方面对动态助词进行讲解。

(一)语义分析

语义分析是把动态助词置放到一个句子中,根据语义表达的需要,来确定动态助词的使用。汉语语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是主要的语法手段,除此之外,在很大程度上是语句所表达的意义决定了该语句的形式。所以什么地方用动态助词,而什么地方不用动态助词,通常要根据说话人表达语义的需要。“门口放拖鞋”应该是“放”之前说的,“门口放了拖鞋”则是“放”这个动作已经做了。而“门口放拖鞋了”则具有描述性,是在描述已经发生的事情或出现的情况。根据语义对比分析,来看动态助词的有与无、位置的变化对语义的影响,并

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赵春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awee.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5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