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2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2

来源:爱问旅游网
机械精度设计与检测基础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实验指导书

大庆石油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教研室

2006 年 9 月

实验一 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

一、实验目的与要求

1. 了解立式光学计的原理和使用场合。

2 •掌握立式光学计测量微差尺寸方法及量块的使用。

二、立式光学计的原理 立式光学计是应用光学杠杆和自准直原理, 以量块作基

准, 进行比较 测量的光学量仪。其核心部分为r型的测微光管(光学计管),光学系统(见 图1)工作原理如下:

光线由光源经反射镜 6进入棱镜 7,使分划板的标尺 9 得到照明,光 线透过标尺继续前进,经棱镜 3 反射,折向物镜 2,由于分划板是放置在 物镜的焦点上,所以成为一束平行光入射到反射镜 1 上,由于反射镜正好 对着物镜,因此仍按原路反射回去,

且遵循自准直原理,则标尺的像亦显示在分划板另一半面上,这就是目镜 中看到的标尺。

当测杆移动时,顶动反射镜,使之倾斜一个角度,目镜中的标尺像也 随之移动一个距离, 这个距离与测杆移动距离约以 1000 倍放大, 可以通过 目镜 5 进行读数。

三、实验所需器件

立式光学计、千分尺、量块、被测工件(轴) 、无水乙醇、脱脂棉、 手套等。

四、实验内容

1. 测量轴径 2. 测量轴的直线度误差 3. 测量轴的圆度误差

五、实验方法与步骤(参见图 2、图 3 仪器外形图)

1. 接通变压器 25 输入端 220V 电源,投影灯 23 插在变压器输出端 6V、 30VA插座上,灯亮;

2. 调节进光反射镜 10,拨动提升器 19(拨叉),观察目镜投影筒 24, 直至出现较清晰的标尺刻度和指示线

4. 组合量块 (1) (2) (3)

组合量块不得超过四块,否则为无效测量; 组合量块尺寸应在粗测工件尺寸土

50卩m之内;

卩;

3. 用千分尺粗测工件尺寸,作为组合量块依据;

使用量块应带手套操作,量块两光面用酒精棉擦干净,叠放在 工作台上。

5. 光学计调零

( 1)松开横臂固定螺旋 4,旋动横臂升降螺圈 3,使横臂下降当测帽 20 刚好接触组合量块时 , 将螺旋 4 固定;

( 2)再松开光管固定螺旋 16,转动微动手轮 6 作适当升降,从目镜 内看到分划线后, 若不清晰再旋转目镜 13调焦, 调节使分划线零位与指示 虚线重合,再将光管固定螺旋 16 旋紧;

( 3)若零位稍有移动,不必再松螺旋 16,可旋动零位调节手轮 14, 归零, 此时拨动提升器 19 几次, 零位不变即可换上工件进行比较测量。 测 量过程上述紧固部分不能再动,并将量块放回盒内;

(4) 注意事项:1 )调零前用微动凸轮托圈固定螺旋 15和光管固定螺 旋 16,将光学计管安放在高低适中位置, 同时使微动手轮 6 上标记点朝上, 零位调节手轮 14 处于中间位,以便调零时有足够调节量; 2)测量时必须 使工作台平面与测量轴垂直; 3)测量时被测物与测帽间接触面, 必须使其 最小,即近于点或线,因此测柱形轴时宜采用刀刃形或平面测帽。

6. 测量:

( 1 )轴径测量工件上选两截面,每截面 0°、 90°各测一次。 (2)直线度测量,工件上同一母线均测四个点。

( 3)圆度测量,工件上选同一截面,等分 测量完毕,断开 220V 电源。

45°测四个点。

六、实验数据与报告

上述实验过程的相关数据记录在实验数据表中 (见附表 1),经数据处 理形成实验结论,并画出直线度误差和圆度误差的视图和标注。

思考题: 1.此次测量时量块是按“等”使用,还是按“级”使用?它们有

何不同?

2 . 了解刻度值,标尺示值范围,仪器测量范围等概念。

附表1用立式光学计测量轴径实验数据表

年 月 日

1 •被测试件尺寸 试件 号 公称直 径(mm 公差 等级 最大 最大 轴径的极限尺寸 粗测轴径 (mm (mrjn 最小 最小 1 2 2.组合量块 量块组合尺寸 组号 1 2 量块 第一块 第二块 第三块 第四块 (mm 标称尺寸 标称尺寸 3.测量数据及处理 序 测量内容 号 试件1 读数 (卩m 试件2 轴径实际尺寸=量块组合 尺寸+读数(mm 试件1 试件2 I-I 截面 轴 径 1 2 测 量 n-n 截面 1 2 1 直同 线一 度条 测母 量线 2 3 4 1 圆同 度一 测截 量面 2 3 4 轴径实际尺寸变动范围 (mr) 试件1 适用性结论(合格或不合格) 试件2 图 示 直 线 度 误 差 图 示 圆 度 误 差 N h cos 45实验二用光切法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建立对表面粗糙度的感性认识; 2. 了解光切法显微镜的原理和结构;

3. 熟悉用光切法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及操作。

二、 光切法显微镜测量原理

仪器是采用光切法测量被测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其工作原理如图(光 学系统图)所示:

仪器外形图

光学系统示意图

由光源发出的光线, 经狭缝形成一条平行光带,以

45°方向投射到被

测表面。由于工件表面粗糙不平,表面的波峰 S点产生反射,波谷在 S'

点产生反射,反射后在与工件成

45°的另一方向,通过显微镜的物镜,它

们各成像在分划板的 a和a'点。在目镜中观察到的即为具有与被测表面 一样的弯曲波形光带。通过目镜的分划板与测微器测出 a点至a'点之间

距离N,被测表面的微观不平度 h即为:

N 2V

V——物镜放大倍数

三、测量方法与步骤

参看仪器的外形

1.估计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大致级别,依此选择合适的物镜; 测量范围 (不平度平 均高度值) (卩m 0.8 — 1.6 1.6 — 6.3 6.3 — 20 20 — 80 60 X N.A.0.55 * * 30 X N.A.0.40 * * 14 X N.A.0.20 * * 7 X N.A.0.12 * * 510X 260 X 120X 60 X 所需物镜 总放大倍数 物镜组件 与工件的 距离(mm) 0.04 0.2 2.5 9.5 视场 (mm) 0.3 0.6 1.3 2.5 2•仪器接通电源,将被测工件安放在工作台上,其加工纹路应与显微 镜光轴平面平行,即与狭缝像垂直;

3•松开紧固螺钉,转动粗调螺母进行粗调焦,再转动微调手柄进行调 焦,直至光带影像一边缘最清晰为止,锁紧紧固螺钉;

4•松开目镜头座螺钉,将目镜头转动,使视场中的十字坐标线的一根 平行于光带、锁紧螺钉。转动测微套筒的鼓轮,将平行线移到与光带清晰 边缘的最高点(峰顶)对准相切(如图

微鼓上读数。两次读数之差为 a。

a所示),记下测微鼓上的读数。再

(如图b所示),记下测

转动鼓轮将平行线与光带清晰边缘最低点对准相切

(2)

a ( 2) 4 _ a V 2 2V

将式(2)中的N代入式(1)后得

式中:a ——分划板的二次读数差

(3)

为求出不平度平均高度值,要求在工件不同区域测量被测轮廓的五 个最高点(峰)和五个最低点(谷)之间的平均读数差

a。再按式(3)计

算出的h,即不平度平均高度 RZ。然后按标准化参数值查出相应的表面粗 糙度数值。

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及计算参看附表

2。

四、物镜放大倍数V的确定

由于目镜百分尺转筒的度数与选用的物镜组的放大倍数有关,同时物 镜放大倍数也不够准确,所以要利用仪器备有的标准刻度进行测量。

标准尺的中央圆面上刻有 100个格,总长1毫米,每格为0.01毫米。 测量时首先将标准刻度尺放在仪器的工作台上,调整标准刻度尺刻线清晰 地成象在目镜视场中,并且使其刻线和狭缝象垂直,分划板十字线的运动 方向与狭缝平行。然后将分划板十字线交点对准标准刻度尺的一端,记下 目镜百分尺第一次读数 (如图中交叉实线位置),再把十字线交点移到标准 刻度尺的另一端(图中交叉虚线位置),记下目镜百分尺第二次读数。 V。

此时

测微目镜的二次读数差与标准刻度尺选择段刻度数之比,就是显微镜物镜 的放大倍数

例如:假定标准刻度尺选择线段为 80格,即0.8毫米。在测微目镜中 对此刻线段的读数值为 物镜的放大倍数:

6.4毫米,仪器上安装的物镜组为 14X N.A.0.20时,

6.4 0.8

五、思考题

1.

间有什么区另IJ?

评定表面粗糙度的参数有哪些? Ra、Rz

附表2:用光切法(双管)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实验数据表

年 月曰 1•估计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为 Rz = 2.选定所需物镜组为: 3.确定物镜的放大倍数 V= 4.光切法显微镜的测量范围 Rz为 u m到 u m 5.测量记录数据与计算 峰谷高度 峰顶 读数 A(格) 谷底 读数 U = B — A 平均高度 取 样 序 号 n a 1 R = l3i a = ------ n _ z 3 ■ 2V 100 汇10 B(格) (格) (u m (格) 1 2 3 4 5 请按标准化参数值标注出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测量结果: 实验三 用于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

、实验目的与要求

1. 了解干涉法的测量原理

2. 熟悉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测量范围

、工作原理

6J 型干涉显微镜光路系统图、外形图如下:

干涉显微镜是干涉仪和显微镜的组合,将被测件和标准光学镜面 相比

较,用光波波长作为尺子来衡量工件表面的微观不平深度,用显 微镜进行高倍放大后再进行观察和测量。 m

仪器的光路原理是: 光源 1 发出的光线经聚光镜 2,滤色片 3,光 栏 4 落在组合棱镜 5 上,棱镜组合处斜面将光线分成两束(又称分光 镜):一束按原方向射到物镜 9到反射镜S (标准镜面),被Si反射又 回到棱镜上, 再由 5折射经物镜 10到反射镜 11,由 11反射进入目镜。 另一束光线由棱镜 5折射转向物镜6,再射到被测量零件表面 Sa上, 由零件表面反射回来,经棱镜

ii 也进入目镜。

由于两束光到达目镜的路程不同,必定有一个光程差,人为地控

5,物镜10,射到反射镜11,由反射镜

其测量范围Rz为0.02〜0.8

1

制使其光程差为丄■则产生干涉条纹。因工件表面的微观不平度,使

2

干涉条纹呈弯曲状,用目镜百分尺测出干涉带的相对弯曲度,即可确 定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即表面粗糙度。

三、测量方法

1. 将被测表面放在工作台上,打开灯源预热

相时用橙色光;

3. 转动手柄3,使遮光器移入光路,遮断通向

至见到清晰的加工刀痕为止;

5 •转动手柄3打开通向 Si的光路,可见到干涉条纹。如果干涉条纹 模糊不清。则再细调滚花手轮2,若看不到干涉条纹,需细调参考镜

毫米左右,便可进行测量。

如果被测工件表面加工得很精密, 那么可以得到没有弯曲的直接干涉条纹。 用目测估读法测得不平度平均高度值

Si;

6.转动工作台使干涉条纹与加工纹路垂直,转动手轮4使干涉条纹 宽度为3〜5

Si平面反射镜的光路;

4. 转动滚花手轮2,使工作台上下移动, 将物镜与被测表面对焦,

15分钟,使温度均衡;

2. 选定滤色片,选择原则是目测时用白光,要求测量精度高时用绿 色光,照

Rz。具体方法如下图:转动目镜千分

尺,使视场中的十字交叉线的一根与干涉条纹平行,并选择其中一条较清 晰的干涉带五个最高峰的平均线

N,记下第一读数;下移平行线至同一干

涉带五个最低点的平均线 2,记下第二次读数。再将平行线移至与之相邻 的干涉带五个最高峰的平均线Nb,记下第三次读数。此时带 宽:a = N? - N

相邻两干涉带的间距:b=|N3 — N! 贝V: Rz = 1

-

2 b

Clm)

入=0.54卩m

入——单色光的波长。用白光时

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结果和标注可参看附表3。

四、思考题

1 .与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相比,各有什么特点?

附表3 用干涉显微镜测量表面粗糙度实验数据表

年 月 日

干涉显微镜型号规格 选用单色光的波长 干涉显微镜的测量范围 测量记录数据与计算值 Am Rz为 , 选用白光时九=0.54Pm 卩m 卩m到 测 量 顺 序 被测干涉条 纹 读数 (格) 计算干涉带宽a和间隔距离b (格) 选疋一条干 涉N1 带五个最 高点平均线 N2 - N | = a = 同一条干涉 带N2 五个最低 点平均线 相邻干涉带 五N3 个最高点 的平均线 表面粗糙度计算值: Rz =—人一— 2 b 按标准化参数值标注被测工件表面粗糙度测量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