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数学学科平台课程
一、 修读说明:
1、数学学科平台共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专业。
2、数学学科平台课涉及数学、物理等学科,共计6门课程,总学分数为28学分,所有3、数学学科学科平台课程不能用其它任何模块的课程来替代。 4、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应先修读先行课程。
二、 课程设置: 课程课程代码 类别 学 科 平 台 课 程 课程名称 数学分析I 高等代数I 解析几何 数学分析II 大学物理I(含实验) 大学物理II(含实验) 开课考核理论 实践 理论 实践 学期 方式 4 4 3 5 3 3 1 1 1 1 1 1 4 4 3 5 3 3 2 2 2 2 2 2 秋 秋 秋 春 春 秋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数学分析I 考试 数学分析I 考试 大学物理I 学分 周学时 先修课程 备注 课程均为必修课程。
三、 修订人员名单
第二节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具有运用数学知识、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能在科技、教育、经济和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工作或在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从事实际应用、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受到数学建模、计算机和数学软件方面的基本训练,在数学理论和它的应用两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科学研究、教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毕业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
2、具有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和进行数学教学的能力; 3、能使用计算机(包括常用语言、工具及数学软件),具有编写简单程序的能力; 4、了解数学科学发展的历史概况以及当代数学的某些新发展和应用前景,获得较广泛的人文科学修养,具有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6、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学制和毕业学分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年内毕业(含8年) 学分要求:本专业学生毕业基本学分为160学分,国际学生的基本要求学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五、所属学科平台和学位授予
所属学科平台:本专业属于数学学科平台。 学位授予:本专业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代码:070101
专业名称:数学与应用数学(Mathematics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六、专业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学(含实验)、概率论、数学建模。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八、毕业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九、专业特色
十、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通识课 平台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限选课 专业任选课 合计
修读学分要求 56 28 50 12 14 160 备注 本专业学生在校修读期间,至少修读完成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16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56学分,学科平台课程28学分,专业课程76学分,各模块学分不可相互代替。
军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鼓励有能力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重要的科技竞赛活动。
数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专业课程 课程 类别 课程 代码 必专修 业课 限选 课程 名称 高等代数II 抽象代数 数学分析III C++ 概率论 常微分方程 复变函数 实变函数 数学建模 数理统计 数学实验 专业见习 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 矩阵论 A微分几何 类 泛函分析 学分 理论 4 2 5 2 3 2 2 2 1 2 1 0 0 0 2 2 2 实践 1 1 1 2 1 1 1 1 2 1 1 1 4 6 1 1 1 理论 4 2 5 2 3 2 2 2 1 2 1 2 2 2 周学时 实践 2 2 2 4 2 2 2 2 4 2 2 2 8 12 2 2 2 开课 学期 春 秋 秋 秋 春 春 春 春 秋 秋 春 春 秋 春 秋 秋 春 考核 方式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试 先修 课程 高等代数I 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II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常微分方程 概率论 数理统计 学生在两类中选择一类修读 备注 课程 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 名称 拓扑学 最优化方法 B图论及其应用 类 多目标决策 应用随机过程 电子信息检索 数学专业英语 数学分析续论 高等代数续论 数论 数理逻辑 数值分析 微分方程数值解 数值并行算法 课件制作与说课技巧 数学教育概论 数学教育测量与评价 数学史 学分 理论 2 2 2 2 2 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实践 1 1 1 1 1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理论 2 2 2 2 2 0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周学时 实践 2 2 2 2 2 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开课 学期 春 秋 秋 春 春 春秋 春秋 秋 秋 秋 春 秋 秋 秋 春 秋 秋 秋 考核 方式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先修 课程 备注 任选 学生在任选课类中至少选修14学分 课程 类别 课程 代码 课程 名称 微观经济学 数理金融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风险理论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应用回归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统计计算与软件 学分 理论 2 2 2 2 2 2 2 2 实践 1 1 1 1 1 1 1 1 理论 2 2 2 2 2 2 2 2 周学时 实践 2 2 2 2 2 2 2 2 开课 学期 春 秋 秋 秋 春 秋 秋 秋 考核 方式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先修 课程 备注
十一、修读说明
十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位课程、辅修专业要求
课程性质 通识必修 通识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学位课程列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大学外语I 5 大学外语II 数学分析I 数学分析II 数学分析III 高等代数I 高等代数II 解析几何 合 计 学分 4 4 5 6 6 5 5 4 39 1、学生在修读过程中可选择专修制、主辅修制两种修读方式之一完成学业,详见“数2、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选择专修制的学生,毕业基本学分为160学分; 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选择主辅修制学习的学生,毕业基本学分为31学分; 4、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应先修读先行课程; 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位课程、辅修专业修读要求”;
辅修专业要求:辅修专业的学生,须辅修除了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
之外的专业必修课程;辅修专业或修读双学位确定后,学生应按照修读课程种类按学分学费缴纳学习费用。
十三、国际学生修读要求
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可免修通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课程、语言与基本技能类选修课程、大学外语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但须修综合汉语(8学分)、中国报刊阅读(4学分)、中国概况(4学分)、大学计算机课程(4学分)、大学体育课程(4学分)和通识选修课中的留学生选修课程,且通识课程总学分不能低于42学分。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修读要求与中国学生相同。
十四、教学计划修订时间及适用时间
修订时间:2010年8月 适用时间:2010年—2014年
十五、修订人员名单
龙瑶、崔向照、何斌、黄晓昆、李绍林、李丽菊
第三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及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070102
专业名称:信息与计算科学(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运筹或计算数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专门人才,能在科技、教育、经济金融、管理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
三、培养规格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科学和运筹学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打好数学基础,受到较扎实的计算机训练。初步具备在计算科学和运筹学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掌握计算数学或运筹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2、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具有基本的算法分析、设计能力和较强的编程能力; 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或运筹中的某些实际问题; 4、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对计算数学或运筹学领域的技术与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技术跟踪与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
5、获得较广泛的人文科学修养,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学制和毕业学分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年内毕业(含8年)。 学分:本专业学生毕业基本学分为160学分,国际学生的基本要求学分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五、所属学科平台和学位授予
所属学科平台:本专业属于数学学科平台。 学位授予:本专业毕业生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物理学(含实验)、概率论、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复变函数、常微分方程。
七、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军训,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鼓励有能力和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重要的科技竞赛活动。
八、毕业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本专业学生在校修读期间,至少修读完成本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所规定的16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56学分,学科平台课程28学分,专业课程76学分,各模块学分不可相互代替。
九、专业特色 十、课程设置 课程性质 通识课 平台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 专业限选课 专业任选课 合计
修读学分要求 56 28 53 12 11 160 备注 数学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专业课程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高等代数II 数学分析III C++ 常微分方程 概率论 数值分析I 复变函数 数据结构与算法 数学建模 数理统计 数据分析 专业见习 专业实习 毕业论文(设计) 合 计 数值分析II A最优化算法 类 非线性方程组解法 组合优化 最优化方法 B图论及其应用 类 多目标决策 学分 理论 实践 4 1 5 1 2 2 2 1 3 1 2 1 2 1 2 2 1 2 2 1 3 1 0 1 0 4 0 6 28 25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周学时 理论 实践 4 2 5 2 2 4 2 2 3 2 2 2 2 2 2 4 1 4 2 2 3 2 2 8 1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开课 学期 春 秋 秋 春 春 春 春 秋 秋 秋 春 春 秋 春 秋 春 春 春 秋 春 春 考核 方式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查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先修 课程 高等代数I 数学分析II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常微分方程 概率论 数理统计 备注 必修 专业课 限选 学生在两类中选择一类修读 课程类别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应用随机过程 电子信息检索 实变函数 泛函分析 拓扑学 数值并行算法 大型稀疏矩阵数值方法 计算几何 信息论基础 编码理论 数字信号处理 微观经济学 数理金融经济学 计量经济学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 应用回归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任选 学分 理论 实践 2 1 0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周学时 理论 实践 2 2 0 4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开课 学期 春 春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秋 考核 方式 考试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先修 课程 备注 学生在任选课类中至少选修11学分
十一、修读说明
十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位课程、辅修专业要求
课程性质 通识必修 通识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专业必修 学位课程列表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大学外语I 5 大学外语II 数学分析I 数学分析II 数学分析III 高等代数I 高等代数II 解析几何 合 计 学分 4 4 5 6 6 5 5 4 39 1、学生在修读过程中可选择专修制、主辅修制两种修读方式之一完成学业,详见“信2、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选择专修制的学生,毕业基本学分为160学分; 3、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选择主辅修制学习的学生,毕业基本学分为30学分; 4、有先行后续关系的课程,应先修读先行课程; 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位课程、辅修专业修读要求”;
辅修专业要求:辅修专业的学生,须辅修除了毕业论文(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之外的专业必修课程;辅修专业或修读双学位确定后,学生应按照修读课程种类按学分学费缴纳学习费用。
十三、国际学生修读要求
接受学历教育的外国留学生可免修通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课程、语言与基本技能类选修课程、大学外语课程、军事理论与训练课程,但须修综合汉语(8学分)、中国报刊阅读(4学分)、中国概况(4学分)、大学计算机课程(4学分)、大学体育课程(4学分)和通识选修课中的留学生选修课程,且通识课程总学分不能低于42学分。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修读要求与中国学生相同。
十四、教学计划修订时间及适用时间
修订时间:2010年8月 适用时间:2010年—2014年
十五、修订人员名单
龙瑶、崔向照、何斌、黄晓昆、李绍林、李丽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