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学问题

心理学问题

来源:爱问旅游网
简答题

1.画图说明心理现象。

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心理 意志过程 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2.简述知觉及其特性。

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1)选择性。人所处的周围环境复杂多样,在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选择性。(2)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3)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4)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 3.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

答:动作技能的形成大体经历4个阶段:(1)认知定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也称知觉学习,学习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者的言语讲解或观察别人的动作示范,或借助标志每个局部动作的外部线索,试图“理解”任务及其要求,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动作方式的表象,并在活动中对动作进行调节和控制。(2)掌握局部动作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必须首先掌握构成技能的各个局部动作。(3)初步掌握完整动作阶段。在前一段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逐步将局部动作组成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4)动作协调完善化阶段。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一连串的动作系列已经联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已巩固下来,各个动作相互协调。 4.简述能力发展的差异。 答:(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差异。但就全人类来说,能力的个体差异呈正态分布。(2)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各种能力不仅在质或量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而且能力表现的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类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觉、记忆、言语和思维等心理活动方面。(4)特殊能力的差异。是指完成同一活动可以由能力的不同结合来实现。(5)能力的性别差异。男女能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男女的能力结构存在差异。 5.简述智力技能的形成。

答:智力技能的形成分为5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这是智力活动的准备阶段。在该阶段学生要了解活动的任务,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头脑中构成活动本身和结果的表象,对活动进行定向。(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物质活动是指运用实物进行的活动,物质化活动是指运用实物的代替物进行的活动。

1

(3)有声言语阶段。本阶段要求学生离开物质或物质化的客体,以有声言语对活动的程序做精细的陈述,使智力活动向不直接依赖实物的出声言语过渡。(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本阶段的特点在于智力活动的完成是以不出声的外部言语来进行的,即只看到嘴动听不到声音。(5)内部言语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完成的最后阶段,本阶段的特点是智力技能的结构成为压缩和自动化的形态,以内部简化的言语形式完成认知活动。 6.如何保持有意注意。 答:有意注意的维持必须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要维持稳定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下列一些条件:(1)目的任务要明确。由概念可知,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标的注意。目标任务越明确、具体,人对目标任务的理解也就越深刻。(2)间接兴趣。在有意注意中,人对活动的目的和结果的兴趣是间接的兴趣,尽管活动本身可能并不直接吸引人,但稳定的间接兴趣对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有着很大的作用。(3)组织活动的习惯。随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也与个人对活动的组织习惯有关。(4)个人的意志。有意注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刺激干扰有意注意的维持。 7.简述记忆过程。

答: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的三个基本环节在人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基本环节。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记忆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 8.简述注意的品质。 答:注意的品质是密切联系的。在生活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注意品质也反映了人们的个性差异。(1)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一活动对象或活动上,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性,也是工作高效率的保证。(2)在同一时间内,注意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范围,又叫注意广度。(3)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叫注意分配。注意分配是完成复杂工作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4)由于任务的变化,主动地把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意转移。个体活动任务的不同,注意也在不断发生转换。

9.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答:中学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是人生发展变化的重大转折时期。(1)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主要表现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既具有儿童期的特点又具有成熟期的特点,对成人的依赖到相对的独立方面。(2)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3)社会性,由于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们通过社会环境中与人、事、物的交互作用而逐渐学会认识自己、了解别人,逐渐由单纯自然人变为具有社会性。

重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必须坚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 10.画图并解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答: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经过对自己的测试,得到了一些数据,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10页)。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住的知识数量,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

2

忆量变化的规律。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逐渐减慢,到了一定时间的时候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

11.简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答: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密切,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知识、技能不是人格心理特征,不属于能力;另一方面,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与技能。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能力、知识和技能属于不同的范畴。能力、知识和技能的发展速度不同。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首先,能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次,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条件的。 12.简述良好的人际交往态度有哪些。 答:(1)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承认别人的独特性和唯一性,把别人看成是和自己一样平等。(2)宽容。在人际交往时既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要求别人,也不能太苛求他人,要学会宽容,求同存异。(3)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只有以诚相待,才能使交往双方建立信任感,并结成深厚的友谊。(4)理解。虽然人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人格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与那些和我们相差很多的人相处共事。(5)给予爱。有了爱才能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因此,爱是人内在的、不可缺少的高级需求,甚至可以说是人的追求。

论述题

1.论述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答:(1)遗传因素。①遗传。遗传是一种生物现象,是指上代的许多生物特征传递给下代的过程。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指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完善的程度,它依赖于个体种族遗传的发展程序,有一定的规律性。生理成熟为心理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包含的因素很多,空气质量、噪声、拥挤和自然灾害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影响很大,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一定的教育内容、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对个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积极影响过程。

2.论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答:(1)高尚的职业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这不仅包括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还应该包括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知识。(3)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智力结构、情感意志、行为修养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4)全面的能力。教师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教师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系统学习能力等。(5)专业的技能。教师职业技能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能否把教学工作开展的生动活泼、有效促进学生学习、形成教学艺术的关键,也是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因素。

3

3.举例说明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