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专利号 ZL
200720032418.6
[51]Int.CI.
H01L 23/488 (2006.01)H01L 23/495 (2006.01)
[45]授权公告日2008年5月14日[22]申请日2007.07.15[21]申请号200720032418.6
[73]专利权人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741000甘肃省天水市双桥路14号[72]设计人慕蔚
[11]授权公告号CN 201060865Y
[74]专利代理机构甘肃省知识产权事务中心
代理人鲜林
权利要求书 1 页 说明书 4 页 附图 5 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无基岛引线框架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基岛引线框架,包括金线和框架内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线框架上设有载片筋,由上述载片筋与IC芯片相连,IC芯片上的PAD焊盘通过金线与框架相连,构成电路信号通道。载片筋可以采用两条筋相交叉组成;或采用环形筋结构,在环形筋的四角上连接四个方块;或采用相交的十字筋结构,在十字筋的四条筋上设4个方块。上述各种形式的载片筋既可不打凹,也可打凹。本实用新型去掉了传统设计框架中心较大的基岛载体,既大大提高了芯片面积与芯片粘结筋的面积之比,又可增加塑封体与芯片的接触。由于镀银区与塑封体接触区域小,消除降低塑封体产生离层的几率。
200720032418.6
权 利 要 求 书
第1/1页
1.一种无基岛引线框架,包括金线和框架内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线框架上设有载片筋,由上述载片筋与IC芯片相连,IC芯片上的PAD焊盘通过金线与框架相连,构成电路信号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基岛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片筋采用两条筋相交叉组成,所述的两条相交筋既可不打凹(202、203),也可打凹(302、30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基岛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载片采用环形筋结构,所述的环形筋既可不打凹(401),也可打凹(501),在环形筋(401)的四角上连接四个方块(404、405、406、407),环形筋(501)的四角上连接四个方块(504、505、506、50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基岛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环形筋(401)、(501)既可全包围,也可半包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基岛引线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载片筋采用相交的十字筋结构,所述的十字筋既可不打凹(602、603),也可打凹(702、703),在十字筋(602、603)的四条筋上设4个方块(606、607、608、609),十字筋(702、703)的四条筋上设4个方块(706、707、708、709)。
2
200720032418.6
说 明 书无基岛引线框架
第1/4页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分立器件及集成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芯片封装结构,具体说是一种无基岛引线框架。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半导体材料和生产设备、工艺的日新月异,半导体工艺生产进入了纳米时代。芯片的几何尺寸越来越小,器件的功率和电流也相应降低,电路封装的体积也越来越小,原来的有基岛框架设计,由于芯片尺寸的减小,使芯片面积与基岛(载体)面积的比远远小于30%。这样容易出现反包和离层,并且由于芯片小,基岛(载体)大致使金线较长,易产生冲丝现象等,给封装工艺和产品质量带来难度和隐患。同时,有些客户产品要求无离层封装,不仅要从导电胶、塑封料等材料方面改进优选,而且必须从框架的结构上采取措施,减小产生离层的几率。但是,由于引线载体框架基岛受框架内引线引脚的限制,不可能做的太小,因此只能另辟溪径,拓宽设计思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主要是:现有框架的载体基岛较大,由于芯片较小,芯片面积与载体基岛的面积之比过于小,造成塑封时有可能产生反包或出现离层等问题,提供一种无基岛框架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基岛引线框架,包括金线和框架内引脚,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引线框架上设有载片筋,由上述载片筋与IC芯片相连,IC芯片上的PAD焊盘通过金线与框架相连,构成电路信号通道。
所述的载片筋采用两条筋相交叉组成,所述的两条相交筋既可不打凹,也可打凹。
所述的载片筋采用环形筋结构,所述的环形筋既可不打凹,也可打凹,在环形筋的四角上连接四个方块。
所述的环形筋既可全包围,也可半包围。
3
200720032418.6说 明 书 第2/4页
所述载片筋采用相交的十字筋结构,所述的十字筋既可不打凹,也可打凹,在十字筋的四条筋上设4个方块,十字筋的四条筋上设4个方块。 本实用新型无基岛载体PAD引线框架设计,去掉了传统设计框架中心较大的载体基岛,由交叉的十字筋或带四个小方块的环形筋代替,既大大提高了芯片面积与芯片粘结筋的面积之比,又可增加塑封体与芯片的接触。由于镀银区与塑封体接触区域小,消除或降低了塑封体产生离层的几率。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传统载体PAD有基岛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图3是相交筋不打凹的无基岛载体PAD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主视图;
图5为相交筋打凹的无基岛载体PAD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主视图;
图7为不打凹的环形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的主视图;
图9是打凹的环形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主视图;
图11是不打凹的十字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主视图;
图13是打凹的十字筋框架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现有传统有基岛载体,PAD的引线框架设计结构。框架中心有一个较大基岛(载体,PAD)101,用以点胶,粘接IC芯片,打地线。IC芯片上的PAD焊盘,通过金线与框架内引脚相连构成信号通道。通过筋102、103与框架边框相连,塑封体成形分离时切断,故基岛载体,PAD是集成电路封装的支撑体。 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无基岛载体,PAD引线框架,采用载片筋与IC芯片相连,IC芯片上的PAD焊盘通过金线与框架相连,构成电路信号通道。框架的
4
200720032418.6说 明 书 第3/4页
内引脚和外部结构与传统框架设计一致。 载片筋具体采用下述几种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以不打凹的相交筋202和203代替了传统框架设计的基岛101;相交筋202和203的交叉处和相交筋上点胶,用以粘接芯片。由于这种设计的框架的IC芯片的面积与IC芯片接触的相交筋面积之比,一般要比传统框架的IC芯片面积与载体基岛面积之比相对大,加上塑封体与镀银区接触区域有限,塑封后产生离层的几率小,产品可靠性相对高。 图3为打凹的相交筋302和303代替了传统框架设计的载体基岛101,相交筋的302和303交叉处和相交筋上点胶,用以粘接IC芯片。
在图4中将载片筋设计为不打凹的环形筋,环形筋既可全包围,也可半包围402,环形筋402上有4个方块404、405、406、407代替了传统框架设计载体的基岛101,用以点胶,粘接IC芯片。这种框设计的IC芯片面积与粘接芯片的4个小方块面积之比,比传统框架设计的IC芯片与载体基岛面积之比也相对大,加上塑封体与环形筋及其上小方块镀银区接触有限,故塑封后产生离层的几率小,产品可靠性相对高。
在图5中,为打凹的带长方形或正方形方块的环形筋环形筋既可全包围,也可半包围502及方块504、505、506、507,方块用以点胶,粘接芯片。由于这种框设计的IC芯片与4个方块及芯片覆盖的部分环形筋及小方块的面积和之比,一般要比传统框设计的IC芯片面积与载体基岛之比相对大,加上塑封体与环形筋上镀银区接触区域有限,故塑封后产生离层的几率小,产品可靠性相对高。
在图6中,将载台筋设计为不打凹的带长方形或正方形方块的十字筋602和603及方块604、605、606、607,十字筋的相交处和方块604、605、606、607上点胶,用以粘接芯片。由于这种框架设计的IC芯片面积与十字筋的相交处和4个方块的面积之和之比,一般要比传统的引线框架设计的IC芯片面积与基岛(载体)面积之比相对大,加上塑封体与交叉筋4个方块上的镀银区接触区域面积有限,故塑封产后离层的几率小,产品的可靠性相对高。 图7为打凹的带长方形或正方形方块的十字筋602和603及方块604、605、606、607,同样在十字筋的相交处和方块604、605、606、607上点胶,用以粘
5
200720032418.6说 明 书 第4/4页
接芯片。由于这种框架设计的IC芯片面积与十字筋的相交处和4个方块的面积之和之比,一般要比传统的引线框架设计的IC芯片面积与载体基岛面积之比相对大,加上塑封体与交叉筋4个方块上的镀银区接触区域面积有限,故塑封产后离层的几率小,产品的可靠性相对高。
6
200720032418.6
说 明 书 附 图
第1/5页
图1
图2
图3
7
200720032418.6说 明 书 附 图 第2/5页
图4
图5
图6
图7
8
200720032418.6说 明 书 附 图 第3/5页
图8
图9
图10
9
200720032418.6说 明 书 附 图 第4/5页
图11
图12
图13
10
200720032418.6说 明 书 附 图 第5/5页
图14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