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源:爱问旅游网
2014年第2期・总第236期 对纶镬 【产业经济】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 何悦 (长江师范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408100)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产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符合集约型经济的要求, 已成为中国重点发展的新型产业,重庆市也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针对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 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各种资源,整合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现有企业发展,积极引进 大型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强人才培养, 大力引进复合型人才,建立有效的人才交流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服务体系;积极 招商引资,培育招商引资主体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4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4)02—0083—03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符合集约型经济 第三阶段:发展阶段(1998--2007年) 的要求,在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大环境下,大力 1998年,重庆市提出打造“重庆信息港”,软件产业、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势在必行。近几年来,重庆市加快了 信息家电、汽车电子类及新型元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及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数字医疗和通信设备等几大重点发展的领域都取得了较 一、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历史 快的发展。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凸显,产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始于2O世纪30年代,是我国 业链得到延伸,信息产业从重庆市经济的先导产业变为 西部地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最早的城市,早期的重庆市 支柱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军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重 第四阶段:高速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 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2008年重庆市被批准成为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9年) 业基地,在笔电和云计算等产业共同拉动下,重庆市电子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初步调整、扩建与引进,形 信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随着大型企业不断落户重庆 成从原件到整机,从科研到教育,从单机到成套服务的电 市,不仅提高了重庆市的知名度,更促进了重庆市大力发 子信息产品生产体系。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重庆 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决心,创造性的提出“垂直整合”模 市电子信息产业在技术引进、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等方面 式,减少了成本。 成绩显著,主要产品也逐渐升级为光纤通信设备、数字微 二、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波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应用产品、彩色电视机、仪器等 (一)产业总体规模 电子信息产品,以及集成电路、微特电机等配套元 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及软 器件…。 件业务收入共2522.4亿元,同比增长85.5%。其中,规 第二阶段:调整阶段(199O一1997年) 模以上电子制造业产值2016.6亿元,同比增长95.3%。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 全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62.19亿元,同比增长 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部分产品I:B ̄I1电视机等,产 87.7%;利润65.93亿元,同比增长21.32%;全行业销售 量逐浙减少,但另外一部分产品产量不断提高,特别是通 利润率为3.54%。另外,电子信息产业外向型经济也逐 讯设备生产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形成了-- ̄tt,从事电 步发展。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 子信息产业的企业。 522.49亿元,同比增长7.65倍。 [作者简介]何悦(1988一),女,重庆涪陵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 83 对外锚 表】 2006--201 J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 年份 2006年 2006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年 2014年第2期・总第236期 (三)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体效益不高,产业结构单一 201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为 收入(亿元) 351.15 473.9 668.9 863 13s9 2522.4 数据来源:重J犬市统计局,重庆市经信委 2522.4亿元,虽说增长速度远远快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 的增长速度,但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仅占我国 20I1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也逐渐发生变 化,各个行业所占比重不断改变,电子计算机行业在电子 信息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大,占31%;电子元器件 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2.7%,与我国沿海地区相比 仍有较大的差距。另外,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相对 次之,占28%;视听及家电制造占15%;专用材料占9%; 电子测量仪器占7%;通信占5%;机电产品占4%;电子 专用设备占1%。 (二)产业主要特点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型外资企业落户,重庆市电子信 息产业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电子信息产业也成为重庆 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1年重庆市全行业主营业 务收入为1862.19亿元,同比增长87.7%,高于全国电子 信息产业增长速度。另外,重庆市信息产业结构不断优 化,不少新兴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特别是笔电产业,从 无到有再到高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在国外也较为少见。 2.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11年重庆市企业R&D研发投入强度为1.2%,比 2005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重庆市的一些产品和技术 在国内外逐渐形成一定的竞争力,特别是在数字医疗和 通信等相关领域的一些产业和技术。重庆市政府努力构 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的不断结 合,使国内外交流的环境也日益融合。 3.产业集群雏形显现,一批园区相继出现 重庆市被批准为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后不 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向集群化、规模化和世界化发展。 近几年来重庆市在低成本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数字仪 器仪表、通讯设备、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电子材料等行业 中集群式发展较为明显。另外,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 逐渐形成一些产业园区,包括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北部 新区两个中心产业园区,以及万州电子材料园、中山元器 件园、李渡LED园、茶园消费电子园等专业发展园区。 4.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 重庆市在2007年被正式批复为我国第一个统筹城 乡信息化试验区后,其信息化的建设从点式的发展方式 转变为系统推动的方式,发展迅猛,备受国内外IT企业 的关注 电话、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以信 皂、化带动了工业化发展 84 比较单一,电子计算机行业产值占电子信息产业比重已 超过40%。这样不利于抵御市场风险,没有形成规模化 产业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2.企业规模较小,龙头企业较少,尚未形成产业集 聚效应 重庆市电子信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的产 业带动作用不强,产业集聚性不强,难以形成具有较好合 作发展的产业集群。优势企业分散在不同的行业和业务 领域,难以形成规模性和结构性的产业集群。另外,重庆 市电子信息产业缺乏具有带动性的重点项目,未能形成 较好的产业聚集效应 J。 3.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技术基础薄弱, 缺乏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的支持,部分电子信息企业由 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承接国际、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的影响,不能 较好的发展。另外,重庆市现有企业技术研发系统还不 够完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缺少高端产品,企业R&D投 入强度也要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J。 4.复合型人才缺乏,产学研合作水平不高 重庆市高校数量有限,培育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和 质量偏低,再加上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势头猛烈, 吸引了大量劳动力。因此,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 员总量相对偏少,同时人才结构呈“橄榄形”,高级知识 分子仅占从业人员较小的部分,相比之下,中级和初级人 才占从业人员的绝大多数,与国际标准的1:2:7“金字塔 形”人才结构存在一定差距,高、中、初级人才结构比例失 调。另外,高校与科技研究机构之间没有建立起直接的 指导、协作与推进机制,产学研合作的整体水平不高 。 三、加快发展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自身产业发展的各种 问题,重庆市需要积极面对,抓住机遇,利用各种资源,积 极发挥优势,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一)整合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抓住国家批准在重庆市建立我国内陆地区保税港区 2014年第2期・总第236期 和最大的综合保税区的机会,发挥重庆市光电子产业和 电脑产业的垂直整合模式等优势促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 业快速发展,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奠定基础和条 件。利用政策上的优势大力推进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优 对外镬 配机制。另外,重庆市可以与周边区域通过构建人才培 养和人才流动机制,加快区域问电子信息产业人才的流 动,实现区域内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产业配套服务 体系 势项目的发展,并着力加快发展其他项目,不断优化调整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使整个产业能够尽快达到一 种较好的状态。 (二)壮大现有企业,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形成产业 集聚效应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多采用园区的形式,因此, 各产业园的资源需要进一步的整合,积极开展产业公共 服务平台、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和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及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为产业 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产业不断向园区转移,从而 形成较好的集聚效应。 (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 重庆市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无论是规模、质量还 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应当以现有企业为基础, 在管理、技术、设计、创新等方面不断推动企业的发展,并 以此为导向,引导当地企业投资重大项目的建设、经营; 鼓励龙头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国界兼并和收购其他企 业,以此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规模;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 力度,积极引进大型企业,努力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作发 展的良好格局,通过优势互补,构建一条较为完善的产业 链,形成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 (三)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学 研合作 是创新等方面都需要较快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对资金的 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因此,重庆市要不断优化招商引资 环境,打造政策洼地,增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另外,随 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角色需要 重新定位。积极培育招商引资主体,可以通过中介招商 以及优化投资软环境等方式,重新定位政府的管理 地位 J。 [参考文献] 积极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在引进的过程中,要注 意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加快技术引进、吸收、转化和 运用整个过程。在加快技术转化和吸收过程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和再开发。企业需要加大自主创新的资金投 入,特别注重建立和健全企业R&D机构,尽力构建企业 产业技术互动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的互动和合作, 不断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周旭.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J].重庆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43—49. [2]田欢.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OLO(2):246. [3]靳文志.增强天津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的对策分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2):55—57. [4]肖峋,朱传言,王晓兵.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 才开发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1(33):235—236. [5]何先刚,敖永春.国外信息产业政策的比较及其 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 (3):65—68.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复合型人才引进,建立有效的 人才交流机制 第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重庆市各高校可以针对 不同行业的需要,开设相关的学科,不断培养相应的人 才,推进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的合作,使人才培养更 具目标性。第二,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一批国内 外的复合型人才,建立起有效激励人才创造性劳动的分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the requirement of industry is improving,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in correspond with the requirement of intensive economy and quickly became the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in・ dustry in our country.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ch a national strategy.chongqing’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speeding up the pace.On the basil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y in Chongqing,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 isting problems of development,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lec- 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y.r Key words:electronic information;industry development;Chongqing city (责任编辑:陈鸿鹏)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